國研中心產業經濟部部長趙昌文
作為「2018成都全球創新創業交易會」的系列活動之一,「2018全球天使投資高峰論壇」5月19日上午在成都成功舉行。
而作為此次高峰論壇的主要演講嘉賓之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部部長趙昌文在論壇上發表了非常精彩的主旨演講。此外,在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下,我國金融業的創新發展出現了新的特點,針對科技金融與金融科技、創新創業與風險投資、區域經濟與城市發展等諸多方面的問題,趙昌文還在論壇期間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的獨家專訪。
「區域經濟的發展,首先要把自己的資源優勢儘可能用好。一個地方的創新創業能力關鍵取決於有多少人,有什麼樣的人。」趙昌文表示,深圳之所以比很多地方的創新創業搞的好,人口結構是一個重要因素:一個外來人口多,一個是年輕人多。當然,也要把創新創業生態搞好。
金融業應告別「坐地收錢」
NBD:在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下,您對我國金融業的創新發展有什麼樣的建議和期待?
趙昌文:對於金融業而言,我覺得最重要的是理念問題。在改革開放的這40年裡,我國金融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早期,金融業發展非常滯後,嚴重影響國民經濟的發展。換言之,就是金融拖了經濟的後腿。
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如果你看一些指標,比如金融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我們2015年就達到8.5%了,遠遠超過了十二五規劃的目標,並且也超過了全球很多國家,包括美國、英國這些金融業最發達的國家。而從稅收的角度來看,我國10萬多家金融企業納稅的金額,就相當於數百萬甚至上千萬家工業企業繳納的稅。稅收是最真實的數字,這背後所反映出的,是金融業的利潤率遠遠高於工業企業。現在的金融業已經不是拖後腿,更多的是導致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發展失衡問題。
所以,上述兩個不同的階段帶給我們一個很重要的啟示,就是中國的金融業發展到今天,首先從理念上一定要發生很大的變化。我對金融業發展最大的期待就是,要改變發展理念,不能像過去一樣「坐地收錢」,要和實體經濟共同發展,共生共榮。
第二個期待的變化,是從發展的角度來講,金融業要改變長期以來一直存在的結構性矛盾,實現平衡發展。我們金融業最大的問題是銀行業部門一家獨大,其它金融部門相對較小,導致整個經濟發展對銀行體系的依賴性特別大。當宏觀經濟出現周期性波動時,實體經濟的發展與貨幣政策的關聯度非常高。原因就在於,股權融資和其他融資手段的發展總體上滯後。所以,國家也多次強調要大力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消除資產替代限制。
第三個期待的變化是創新發展。金融部門自身也有很多創新,特別是信息技術的發展,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帶來了很多金融業部門自身創新發展的機遇,比如金融科技。所以,金融業也應該利用好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大趨勢,實現金融業部門自身效率的提升,提供越來越多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通過信息化的發展比如區塊鏈技術等,進一步解決過去金融部門很難並且一直沒解決好的問題,比如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道德風險、逆向選擇等問題。
科技金融支持創新創業
NBD:據我了解,您似乎是國內最早提出並系統研究「科技金融」這一概念的學者。在您看來,我們該如何正確理解「科技金融」?它與「金融科技」有怎樣的區別和聯繫?
趙昌文:我們曾在2009年出版的《科技金融》一書中做出過如下定義,即科技金融是指通過改革財政科技投入方式,引導和促進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金融機構及創業投資等各類資本,創新金融產品,改進服務模式,搭建服務平臺,實現科技創新鏈條與金融資本鏈條的有機結合,為初創期到成熟期各發展階段的科技企業提供融資支持和金融服務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的系統安排。
通俗地講,科技金融是服務於科技進步和企業創新的金融,是以金融為手段、科技為目的的科技與金融的結合。
而金融科技是一個伴隨「網際網路+」與金融行業深度結合而快速興起的產業概念,是指將新的科技成果如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雲計算、生物技術、網際網路技術等科學技術應用於金融領域,通過改造和創新,融合產生的金融領域新產品、新服務、新模式等。換言之,金融科技就是科技在金融業的運用,就是使金融成為具有金融功能的信息產業或信息科技產業。
我覺得,現在科技金融還是應該作為重點。因為科技金融實際上是支持創新創業的金融,而金融科技已經開始顯露出越來越多的泡沫。有些企業利用金融科技的概念,去做很多並沒有真正有科技創新的事情。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深入推進科技和金融深度融合發展是一項符合新時代發展需要,符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兩步走」戰略目標的重要任務。為此,我們需要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要深刻把握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二是要深度促進科技和金融融合發展。三是要深入探索把握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四是要深耕更加有利於科技和金融結合的生態環境。
資本市場是把「雙刃劍」
NBD:在您看來,「創新」更容易發生在那些匯聚更多資源的大企業,還是更容易發生在充滿活力的小企業?
趙昌文:這些年,我一直提一個詞叫「縱向流動性」。所謂「縱向流動性」就是一個企業從誕生到成長為大企業的概率。縱向流動性更強,就說明這個國家和地區的創新創業生態環境更好。
總體而言,學術界的研究認為,小企業的創新活力更強,因為他更願意創新;而大企業的創新能力更強,但創新動力更差。原因是什麼?就是因為大企業往往在某一個領域佔據主導地位,在技術上佔據主導地位,或者在商業模式上佔據主導地位,甚至是壟斷地位。擁有壟斷地位就可以獲得壟斷收益,沒有更大動力改變當前的格局,去摧毀一個「舊世界」,重建一個「新世界」。當然,大企業之間也是有競爭的。
相對而言,小企業雖有創新動力,但有時會缺少創新能力,比如在資金、人才等各個方面有天然的劣勢。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既需要有創新活力的大企業,也需要有創新能力的小企業,兩方面都要有。
我覺得,政府的政策導向應該做兩件事情。第一,針對更多的創新資源和生產要素,創新政策要保證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這個很重要,因為即便是公平的市場環境,小企業都不見得能生存下來。第二點,從產業政策的角度來說,要更多地鼓勵那些有活力的中小企業去創新。對大企業特別是依靠商業模式創新的平臺企業來說,更多的是加強規制監管,防止他們形成新的壟斷,惡化創新創業生態。
NBD:對「雙創」企業的發展而言,資本市場可以起到哪些作用?
趙昌文: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可以為風險投資提供一個退出機制,所以這些資金才願意投資。當然,風險投資也不見得都要通過上市來退出,併購、回購等方式也可以做到。但由於資本市場是最主要的退出機制,從某種程度上講,沒有資本市場就沒有創業投資,而沒有創業投資,或者叫風險投資,也沒有創新的上市企業,這個是一個天然的邏輯關係。
現在越來越多的獨角獸企業開始選擇不上市。實際上,資本市場也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可以提供風險投資的退出機制,有利於創新創業;另一方面,有些企業上市之後,就更多追求短期財務效益,可能反而在一些中長期的創新方面做得不夠。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不上市,原因就在於資本市場從短期來看給企業帶來的壓力太大,所以他們寧願去找非公開的私募股權投資。
創新創業的關鍵在人才
NBD:當前國內區域經濟的發展有哪些新的特點?對於位於中西部城市而言,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
趙昌文:我國地區經濟發展的多元化,是多年來的一個基本特點。黨的十九大提出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這用在區域經濟上也是非常準確的描述。
從區域發展角度來說,需要找到自己的比較優勢。當然,這並不意味著西部地區一定要按部就班地按照東部地區過去的發展模式,重走同樣的發展路徑。就像中國和發達國家一樣,中國在很多方面借鑑和吸收了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比如工業化、城市化等。但我們也不是完全不能超越他們,所以很多方面也可以「彎道超車」、「跨道超車」。
從發展戰略上來說,西部地區首先要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工業化、城市化這些東西是跨不過去的,這種約束會一直存在。另一方面,也要有新的發展理念,新的發展路徑。。總體而言,兩方面應該結合起來。成都的這兩個條件都很好,創新資源和要素,像人才、市場條件、產業基礎等,在西部地區中都是最好的。
區域經濟的發展,首先要把自己的資源優勢儘可能用好。創新創業要素很多,一個地方的創新創業能力關鍵取決於有多少人,有什麼樣的人。
深圳之所以比很多其他地方的創新創業搞的好,主要就是這兩個指標:一個外來人口多,一個是年輕人多。年輕人多,創新創業的動力就足,願望就強;外來人口多,創新創業的動力也同樣越強。所以,一個地方要成為創新創業的城市,在雙創方面領先,其實一定要有一個開放式的人才的流動機制,鼓勵越來越多的人口來到這個地方。當然,人才選擇進來,本身就是因為你的創業創業環境更好。所以,現在很多城市的競爭就體現在人才方面。
所以,只有創造出一個好的創新創業生態,才能吸引更多人才在這裡發展他們的事業,進而這個地方的經濟競爭力就會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