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新基建:智慧農業落地 AI和物聯網讓農業生產全程可控

2020-12-20 東方財富網

原標題:農業新基建:智慧農業落地,AI和物聯網讓農業生產全程可控

  春天是播種的季節。幸福田園農場裡已經播種的地塊裡,出了多少苗,情況如何,是否需要補種,這些過往都要依靠人力來統計的事,在今年春天引入了智慧農業系統後,事情發生了改變。

  幸福田園農場是廣東省規模最大的現代農業產業園,位於粵港澳大灣區,目前擁有超2.25萬畝的面積,擁有龐大的蔬菜產業資源,也是供港蔬菜的主要提供商。3月24日,他們與極飛科技合作,揭幕了首個智慧農場示範基地。

  「供港蔬菜檢驗標準高,對採摘工人技術有較高要求,面臨緊急加大每天蔬菜供應情況,勞動力就異常短缺,以及人力成本上升問題,而現有的生產過程管理模式又需要大量人力參與,問題日益嚴峻,這就急需智慧農業來改變。 」幸福田園智慧農業示範園區負責人遊仕文在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表示。

  智慧農業如何實現

  那麼未來農業,或者說智慧農業應該是什麼樣子的?CLEAR戰略諮詢公司曾發布一份2020智慧農業戰略報告,其中提到智慧農業,是可以利用5G技術,提高連接性,利用自動化和機器人進一步解放生產力,以無人化為特徵,實現農業產業鏈的全智能化。它是指建立在數字農業和精準農業基礎上的全新農業生產方式與生態系統。

  在幸福田園農場裡,從農作物的播種開始,數位化和智能化就開始了。利用無人機測繪與AI識別技術,極飛科技為園區農田建立高清地圖,其RTK釐米級的高精度定位技術,能為自動化農業設備提供精準導航,從而保障標準化的農事服務。有了農田高清地圖,也就為後續的智能農機的標準化作業鋪平道路。

  例如,有了高清農田地圖後,極飛可以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對今年剛種下去的農作物進行菜苗的出苗分析與植株統計實地測試。基本苗是預測產量的重要依據,根據產量目標,如果出苗數量偏少,就需要及時針對缺苗區域,採取補種措施;如果超過標準,則需要及時調整畝數。精準統計單位種植區域內的出苗株數,並智能識別與計算缺苗面積,就可以為農場精細化的生產管理提供科學生產決策。

  除了實際操作中利用無人機、無人車等智能農機進行生產力的提高外,在農事管理上,數位化和智能化也無處不在。據了解,幸福田園還接入了極飛智慧農業系統,能精準管理生產規劃和執行。如記錄不同生產階段所涉及的地塊、種肥農資耗才、農業設備使用情況等,農場管理人員通過系統後臺,就能實時監看選中地塊的農事記錄,並根據農機設備記錄的作業面積、施肥施藥量、畝收成量等數據,不斷優化資源配置、降低成本。

  「 智慧農業對作物模型不斷優化,可以指導新農人進行及時澆水、施肥,給田塊預警天氣、溫度異常簡訊提醒,還可以隨時查看每一塊田的生長情況,即使出差也兩不誤,隨時可以調整生產計劃,是生產管理的智能好幫手。」遊仕文說。

  智慧農業能否快速大範圍落地

  引入智慧農業系統後,農業生產效率提高。這是不是意味著智慧農場可以迅速大範圍推進?

  「它有一個過渡期,我們最終的目標當然是希望所有人都能用上這套系統,因為它確實會有好處。但前期的話,一方面對小農戶來說,他就是一畝三分地或者幾畝地,他投入的成本確實前期會很高。第二,我們現在積累的作物模型以及作業經驗、農業這一塊,還沒有大量的數據支持。 」極飛科技聯合創始人龔檟欽在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表示。

  對於類似幸福田園農場這樣的大型農場來說,引入智慧農業需要考慮的因素並不多。雖然前期成本投入會比較大,但通過智慧農業系統化的精細化管理,可以解決拖腿田問題,提高整體收益。同時,通過逐漸降低成本和增加產量來補上。但對於小農戶來說,前期的投入成本可能是難以承受的。

  除了成本因素需要考慮外,龔檟欽還提到了另一個因素——人才。「中國農業是非常分散的,分散就會帶來一個問題,你要針對的用戶群體巨大,而且受教育的水平,包括他們的認知程度都是完全不一樣的。 這就意味著市場教育的成本會非常高,周期也會相對較長一點 。」

  這一點,遊仕文也深有體會。「懂智慧農業的新農人還太少,招聘很困難。國內土地小地塊還是比較多,機械化是個長期的推進過程,需要更多適合中國國情的小型智能化農機。」

  智慧農業的基礎設施

  「總的來講,建立數字農業的設施就是三樣東西,一是高清地圖、農田的高清地圖,二是導航網絡,像GPS一樣,但是我們用的RTK是比GPS更高精度的一個導航網絡。第三是大量的物聯網設備。你可以理解為傳感器產生數據的傳感器,比如攝像頭、溫度計這些東西。」龔檟欽說。

  現階段,要推進農業的數字基礎設施,在龔檟欽看來,首要任務是農田的電氣化。「以前農田都是拖拉機自己有帶柴油油箱,然後田裡幹活的人都是自帶動力的。而未來當你在農田裡,想要部署監測的攝像頭,自動控制的水閥、傳感器,以及我們未來在農田裡面放的完全自動駕駛的機器人和無人機,他們都需要充電放電。所以農田的電氣化是最基礎的一個基礎設施。 」龔檟欽稱

  從國內農業的現狀來看,要推進智慧農業,難度不小。「智慧農業系統,它是一個系統化的工程,所以實現難度還是挺大的。比如說咱們國家現在農業,基礎設施算是比較落後,另外我們國家的農業的實際商品化率還比較低。 」龔檟欽說。

  比如,光農田的電氣化一項,成本就不低。根據極飛科技的統計,他們在江蘇一個8萬多畝地農場做試驗,光農田電氣化一項,每畝平均需要100塊左右的成本。這樣的成本並不是所有農場都能承受的。對於國有農場、企業農場來說,相對容易接受,比較難的是農戶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這類。

  「他們既對成本很敏感,又對未來可能比較短視一點,那就比較麻煩,但他們又是國內農田最大的規模主體,也是最需要推進數字農業基礎設施的主體。」龔檟欽說。

  國內推進智慧農業的五個優勢

  雖然難度不小,但也不是毫無希望。龔檟欽認為,國內要推進智慧農業具備了5個優勢。

  首先是城市化。在他看來城市化導致農村人口流失,而想讓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去做農業的話,就得讓農業變得效率高,能夠賺到錢。

  第二,消費升級。人們不再滿足基本的糧食、蔬菜和水果,他們希望能追溯到自己所購買物品的源頭,保證安全和質量。

  第三,中國的創新速度。龔檟欽認為,在國內當一個需求被提出,只要有市場,很快就能夠有企業造得出來,不像國外整個製造鏈和整個研發周期都會拖得很長。

  第四,相信科學。農民也是覺得科學是第一生產力。「在很多國家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就是說如果你去歐洲一些傳統發達國家,還有美國的話,農民反而有牴觸技術的心態,以及牴觸這種被連接、被聯網、被全球化的心態,但在中國是沒有的,所以我覺得上下一心相信科學也是一個動力。 」龔檟欽。

  第五,政府和政策支持。「像無人機,國內當年就直接把它變成了農業設備。而現在英國、美國他們還在考慮無人機的安全性、隱私,各種各樣的問題。」

(責任編輯:DF526)

相關焦點

  • 2020世界數字農業大會發布:數字農業十大創新案例
    1 、極飛智慧農業系統技術及實施模式 極飛智慧農業系統包括農業生產數字基礎設施、智能精準農機和智慧農業生產作業系統,涵蓋農業生產耕、種、管、收全過程,規劃、管理農田、農資、農藝、農事,助力對農業生產的全面監管,實現高標準農田疊加數字新基建、智慧精準農機監管、社會化農服補貼管理、農產品溯源的工具等功能
  • 極飛科技:布局智慧農業 開啟農業生產活動的定製化作業時代
    從感知、決策、執行出發,布局無人化農業生態系統  農業生產管理涉及多重環節,加之中國地形地貌複雜、農業經營主體日趨多樣化,數位技術在不同地域、生產場景的應用發展還很不平衡,如一些高精度導航網絡、農田高清地圖等「新基建」雖已逐漸普及至鄉鎮地區,無人機、機器人
  • 農業生產實現物聯網化有什麼好處?
    毛澤東曾說,農業生產是我們經濟建設工作的第一位。但是當前我們農業生產還面臨著很多問題,比如,生產效率低下,農業資源利用不合理等等情況。而創新、商業模式、人才缺少已經成為阻礙中國農業發展客觀而又實現的問題,面對變化莫測的時代,我們不得不反思。
  • 10畝雞毛菜不到3小時採收完成 全程機械化讓農業生產更為可控
    而隨著綠葉菜收割機的運用,清美集團的雞毛菜實現了從種植到採收的全程機械化生產。新區農業農村委介紹,機械化、高科技農業在浦東逐步推廣、普及,緩解了用工緊張等問題,滿足了農業生產的實際需求,成為保障糧食安全一大助力。 據介紹,傳統的人工採收模式下,每畝雞毛菜需要6個人採收一整天。而有了機器作業,同樣的採收量,可以在半個小時內完成,大大提升了效率。
  • 農業的跨越式發展,就是從傳統農業走向智慧農業
    傳統農業就是在自然經濟條件下,採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鐵器等為主的手工勞動方式,靠世代積累下來的傳統經驗發展,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居主導地位的農業。是採用歷史上沿襲下來的耕作方法和農業技術的農業。傳統農業具有低能耗、低汙染等特徵,在當今時代依然發揮重要作用。
  • 人工智慧「務農」推動智慧農業
    在推動集成化技術的創新和發展的基礎上,利用5G通信技術來促進物聯網的創新和發展,促進傳統行業的轉型和升級,從而充分地提高信息消費能力和整個社會的管理水平。    傳統農業生產模式只能憑經驗施肥灌溉,不僅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也對環境保護與水土保持構成嚴重威脅,對農業可持續性發展帶來嚴峻挑戰。
  • 皇圖生態農業:依託雲端資料庫打造智慧農業體系
    中糧智慧農場共計應用7項世界領先技術,11項國內領先技術以及9項中國農科院專利技術,建成全球第一個高度集成新能源、節水農業、循環農業、智能化、物聯網等技術的農業綜合體。作為中國國內高科技農場的代表,中糧智慧農場實現了「全產業鏈」、「全服務鏈」的覆蓋,利用不斷再生的自然資源為人類提供營養健康的食品,打造了從田間到餐桌的一站式生態鏈條。
  • 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智慧農業學院院長王鋒帶隊考察布瑞克
    近日,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智慧農業學院院長王鋒,智慧農業學院副院長副院長孫翠華等領導一行蒞臨布瑞克農業網際網路參觀考察。布瑞克農業網際網路董事長孫彤,高級副總裁許井春等領導全程熱情接待。此次來訪,雙方就智慧農業人才培養、產學研轉化事宜進行了深入的溝通,並達成了初步合作意向。據了解,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智慧農業學院組建於2015年,設有計算機應用、電氣自動化、設施農業與裝備、無人機應用、物聯網技術等智慧農業領域新興專業,目前在校師生1500餘人。
  • 極飛科技出席聯合國數字農業論壇 打造中國無人化智慧農場
    隨著近年來我國對「新基建」的高度重視與大力推進,5G通訊基站和高精度定位導航網絡這類數位化設施已開始在鄉村鋪設、各種新興技術也慢慢普及至鄉鎮,雲計算和大數據的基礎日趨成熟,「AI+農業」的落地已成為可能。如何通過數位化推動中國傳統農業創新,如何通過先進科技實現農業變革,對中國這個擁有五千餘年農耕史國家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 天天果園攜手星際農場 加速AI農業科技商業落地
    目前,20餘畝樹莓生產基地已實現了全程無人AI智能化生產管理,畝產3000公斤,一級果率達到了80%。產量、產值達到普通樹莓生產企業產值的2-3倍,勞動力成本卻降低了2/3,實現了年化投資回報25%。星際農場基地合作方——張家口建發集團農業投資公司董事長張力提及,預計2020年,AI樹莓全產業鏈平臺將在雙方合作的總投資超2.5億元(人民幣)的1300畝張家口生產基地全面展開。
  • 新基建春風下的京東農場,「數字農業引擎」凸顯產業復原力
    「我們要讓鄉親們有尊嚴的脫貧,讓年輕人回到農村,讓更多的鄉親們在智能的農場裡種出像『羊肥小米』這樣讓大家引以為豪的農業品牌。」京東物流創新業務部負責人喬志偉表示。就在不久前,山西省首家「京東農場」落地武鄉縣,成功打造了武鄉小米產業扶貧數字農業示範基地。
  • 智慧農業大數據 - CSDN
    進入21世紀以來,以雲計算技術、移動網際網路技術、物聯網技術以及數字傳播技術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生產與傳播技術發展迅猛,這一方面催生了諸多新型農業形態,如訂單農業、可視農業、溯源農業等;另一方面藉助技術有力地推動了農業領域大數據的建設。例如雲計算、物聯網及交互式數據可視化技術的發展與進步使得多品種、多地域、多類型的流通、消費端農產品市場數據的統計與分析成為可能。
  • 物聯網在農業中的應用案例
    農業依賴於創新理念和技術進步,以幫助提高產量和更好地分配資源。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帶來了許多創新機械,如拖拉機和收割機。如今,以較低成本增加農業生產背後的推動力是物聯網(IoT),這為希望將智慧農業解決方案或農業物聯網傳感器推向市場的工程師敞開了大門。 物聯網在農業中的應用包括農用車輛跟蹤、牲畜監控、倉儲監控等等。
  • 富士康農業版塊執行長白佩玉:科技賦能,我們讓農業更簡單!
    智慧農業就是將物聯網技術運用到傳統農業中去,運用傳感器和軟體通過移動平臺或者電腦平臺對農業生產進行控制,使傳統農業更具有「智慧」。科技賦能,讓農業更簡單!建立農業數據與管理中心,通過田間大資料搜集與分析,為農業提供更多技術與人工智慧種植服務,達到提升與穩定作物高質量及產量。提供完整農業管理平臺,推動新農業網際網路,鏈結市場、生產、加工、物流。藉由掌控每個環節,讓農產品生產符合安全的最高標準。
  • 實地探訪阿里數字農業首個產地倉:阿里數字農業的「新基建
    原標題:實地探訪阿里數字農業首個產地倉:阿里數字農業的「新基建   春城昆明,四季如春。
  • 青島市人大代表劉佳音:搶佔5G智慧農業先機,推動農業新舊動能轉換
    ,推動農業物聯網的發展,搶佔智慧農業發展的先機,推動農業領域的新舊動能轉換。  劉佳音認為,傳統農業生產模式只能憑經驗施肥灌溉,不僅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也對環境保護與水土保持構成嚴重威脅。農業物聯網為農業生產從傳統模式向現代化模式轉變提供保障,在農業生產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對農業新舊動能的轉化也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 德州:智慧大棚,現代農業發力點
    智慧是科技的凝結。這一項目由世界一流的農業院校荷蘭瓦赫寧根大學提供技術支持,採用無土栽培方式,運用物聯網、大數據技術,不僅灌溉、降溫全部實現自動化,還能夠根據產業鏈下遊銷售情況適時改進生產。所有軟硬體設施全部圍繞作物生長需求設計,能夠持續批量生產符合全球農業標準的高品質蔬菜。  陵城區千畝智慧大棚項目是我市智慧農業大棚二期項目之一,比臨邑智慧大棚項目規模更大。
  • 來雲上農業試驗場,看未來智慧農業長啥樣?
    新華社杭州11月26日電 題:來雲上農業試驗場,看未來智慧農業長啥樣?  新華社記者崔力  「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網際網路發展論壇」24日在浙江烏鎮落下帷幕,在距離大會會址僅10分鐘車程、擁有7000年馬家浜文化的譚家灣遺址公園原址上,譚家灣雲上農業試驗場作為大會新推出的「一館一園一場」之一,以沉浸式體驗和交互式場景生動展示了網際網路和物聯網技術賦予未來農業的全方位變化。
  • 智慧農業引領健康生活 凱盛浩豐德州智慧農業產業園今日揭牌
    人民網德州12月29日電 12月29日, 凱盛浩豐德州智慧農業產業園揭牌儀式在凱盛浩豐德州(臨邑)智慧農業產業園區內(臨南鎮清涼店村)隆重舉行。中國建材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宋志平到德州市臨邑縣出席中建材凱盛浩豐德州智慧農業產業園開園儀式,並與市委副書記、市長陳飛共同為凱盛浩豐(德州)智慧農業有限公司揭牌。副市長董紹輝,市政府秘書長王震秀參加。
  • 李道亮教授:中國智慧農業的機遇與挑戰
    智慧農業是物聯網、移動網際網路、雲計算、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全產業鏈的「生態融合」和「基因重組」。具體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內容。 一是農業生產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