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農業新基建:智慧農業落地,AI和物聯網讓農業生產全程可控
春天是播種的季節。幸福田園農場裡已經播種的地塊裡,出了多少苗,情況如何,是否需要補種,這些過往都要依靠人力來統計的事,在今年春天引入了智慧農業系統後,事情發生了改變。
幸福田園農場是廣東省規模最大的現代農業產業園,位於粵港澳大灣區,目前擁有超2.25萬畝的面積,擁有龐大的蔬菜產業資源,也是供港蔬菜的主要提供商。3月24日,他們與極飛科技合作,揭幕了首個智慧農場示範基地。
「供港蔬菜檢驗標準高,對採摘工人技術有較高要求,面臨緊急加大每天蔬菜供應情況,勞動力就異常短缺,以及人力成本上升問題,而現有的生產過程管理模式又需要大量人力參與,問題日益嚴峻,這就急需智慧農業來改變。 」幸福田園智慧農業示範園區負責人遊仕文在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表示。
智慧農業如何實現
那麼未來農業,或者說智慧農業應該是什麼樣子的?CLEAR戰略諮詢公司曾發布一份2020智慧農業戰略報告,其中提到智慧農業,是可以利用5G技術,提高連接性,利用自動化和機器人進一步解放生產力,以無人化為特徵,實現農業產業鏈的全智能化。它是指建立在數字農業和精準農業基礎上的全新農業生產方式與生態系統。
在幸福田園農場裡,從農作物的播種開始,數位化和智能化就開始了。利用無人機測繪與AI識別技術,極飛科技為園區農田建立高清地圖,其RTK釐米級的高精度定位技術,能為自動化農業設備提供精準導航,從而保障標準化的農事服務。有了農田高清地圖,也就為後續的智能農機的標準化作業鋪平道路。
例如,有了高清農田地圖後,極飛可以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對今年剛種下去的農作物進行菜苗的出苗分析與植株統計實地測試。基本苗是預測產量的重要依據,根據產量目標,如果出苗數量偏少,就需要及時針對缺苗區域,採取補種措施;如果超過標準,則需要及時調整畝數。精準統計單位種植區域內的出苗株數,並智能識別與計算缺苗面積,就可以為農場精細化的生產管理提供科學生產決策。
除了實際操作中利用無人機、無人車等智能農機進行生產力的提高外,在農事管理上,數位化和智能化也無處不在。據了解,幸福田園還接入了極飛智慧農業系統,能精準管理生產規劃和執行。如記錄不同生產階段所涉及的地塊、種肥農資耗才、農業設備使用情況等,農場管理人員通過系統後臺,就能實時監看選中地塊的農事記錄,並根據農機設備記錄的作業面積、施肥施藥量、畝收成量等數據,不斷優化資源配置、降低成本。
「 智慧農業對作物模型不斷優化,可以指導新農人進行及時澆水、施肥,給田塊預警天氣、溫度異常簡訊提醒,還可以隨時查看每一塊田的生長情況,即使出差也兩不誤,隨時可以調整生產計劃,是生產管理的智能好幫手。」遊仕文說。
智慧農業能否快速大範圍落地
引入智慧農業系統後,農業生產效率提高。這是不是意味著智慧農場可以迅速大範圍推進?
「它有一個過渡期,我們最終的目標當然是希望所有人都能用上這套系統,因為它確實會有好處。但前期的話,一方面對小農戶來說,他就是一畝三分地或者幾畝地,他投入的成本確實前期會很高。第二,我們現在積累的作物模型以及作業經驗、農業這一塊,還沒有大量的數據支持。 」極飛科技聯合創始人龔檟欽在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表示。
對於類似幸福田園農場這樣的大型農場來說,引入智慧農業需要考慮的因素並不多。雖然前期成本投入會比較大,但通過智慧農業系統化的精細化管理,可以解決拖腿田問題,提高整體收益。同時,通過逐漸降低成本和增加產量來補上。但對於小農戶來說,前期的投入成本可能是難以承受的。
除了成本因素需要考慮外,龔檟欽還提到了另一個因素——人才。「中國農業是非常分散的,分散就會帶來一個問題,你要針對的用戶群體巨大,而且受教育的水平,包括他們的認知程度都是完全不一樣的。 這就意味著市場教育的成本會非常高,周期也會相對較長一點 。」
這一點,遊仕文也深有體會。「懂智慧農業的新農人還太少,招聘很困難。國內土地小地塊還是比較多,機械化是個長期的推進過程,需要更多適合中國國情的小型智能化農機。」
智慧農業的基礎設施
「總的來講,建立數字農業的設施就是三樣東西,一是高清地圖、農田的高清地圖,二是導航網絡,像GPS一樣,但是我們用的RTK是比GPS更高精度的一個導航網絡。第三是大量的物聯網設備。你可以理解為傳感器產生數據的傳感器,比如攝像頭、溫度計這些東西。」龔檟欽說。
現階段,要推進農業的數字基礎設施,在龔檟欽看來,首要任務是農田的電氣化。「以前農田都是拖拉機自己有帶柴油油箱,然後田裡幹活的人都是自帶動力的。而未來當你在農田裡,想要部署監測的攝像頭,自動控制的水閥、傳感器,以及我們未來在農田裡面放的完全自動駕駛的機器人和無人機,他們都需要充電放電。所以農田的電氣化是最基礎的一個基礎設施。 」龔檟欽稱
從國內農業的現狀來看,要推進智慧農業,難度不小。「智慧農業系統,它是一個系統化的工程,所以實現難度還是挺大的。比如說咱們國家現在農業,基礎設施算是比較落後,另外我們國家的農業的實際商品化率還比較低。 」龔檟欽說。
比如,光農田的電氣化一項,成本就不低。根據極飛科技的統計,他們在江蘇一個8萬多畝地農場做試驗,光農田電氣化一項,每畝平均需要100塊左右的成本。這樣的成本並不是所有農場都能承受的。對於國有農場、企業農場來說,相對容易接受,比較難的是農戶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這類。
「他們既對成本很敏感,又對未來可能比較短視一點,那就比較麻煩,但他們又是國內農田最大的規模主體,也是最需要推進數字農業基礎設施的主體。」龔檟欽說。
國內推進智慧農業的五個優勢
雖然難度不小,但也不是毫無希望。龔檟欽認為,國內要推進智慧農業具備了5個優勢。
首先是城市化。在他看來城市化導致農村人口流失,而想讓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去做農業的話,就得讓農業變得效率高,能夠賺到錢。
第二,消費升級。人們不再滿足基本的糧食、蔬菜和水果,他們希望能追溯到自己所購買物品的源頭,保證安全和質量。
第三,中國的創新速度。龔檟欽認為,在國內當一個需求被提出,只要有市場,很快就能夠有企業造得出來,不像國外整個製造鏈和整個研發周期都會拖得很長。
第四,相信科學。農民也是覺得科學是第一生產力。「在很多國家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就是說如果你去歐洲一些傳統發達國家,還有美國的話,農民反而有牴觸技術的心態,以及牴觸這種被連接、被聯網、被全球化的心態,但在中國是沒有的,所以我覺得上下一心相信科學也是一個動力。 」龔檟欽。
第五,政府和政策支持。「像無人機,國內當年就直接把它變成了農業設備。而現在英國、美國他們還在考慮無人機的安全性、隱私,各種各樣的問題。」
(責任編輯:DF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