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盤點2020年十大新聞

2021-01-08 環球網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2020年,這個世界到底怎麼了?《環球時報》年度評選的十大新聞帶你回顧。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來全球發生的最為嚴重的傳染病大流行,這場危機正對全人類形成嚴峻挑戰,在全球攜手抗疫的同時,也有個別國家忙著「甩鍋」,將疫情政治化、汙名化;從兩岸關係看,年初就遭遇數十年來前所未有的挑戰,但大陸方面積極識變應變,讓兩岸關係仍保持總體穩定;蘇萊曼尼被暗殺,美國與伊朗關係再度緊張,但很多人預想的戰爭被避免;英國終於成為首個「脫歐」的歐盟成員國,雙方的「分手」談判直到聖誕節前才達成,從而避免了「硬脫歐」的尷尬;抗議種族歧視的示威活動在美國引發騷亂;印軍屢屢越線滋事,挑起中印邊境對峙;香港國安法實施,讓香港由亂而治的局面基本形成;2020年美國總統選舉也因其史無前例的混亂而載入史冊,特別是自1896年以來,出現第一位敗選者拒不認輸的局面;中歐投資協定(BIT)談判完成和亞太15國籤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 極大地提振了世界經濟信心;多國加入月球和火星探測,而中國圓滿完成的一系列航天任務更令全球矚目……一年來,參與採訪和報導這些大事件的《環球時報》記者也見證了這不同尋常的一年。即將到來的2021年會發生什麼,可能都與2020年的這些大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中國抗疫表現廣獲認可

1月1日,在2019年年底市場陸續出現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後,武漢華南海鮮市場貼出休市公告。2月8日,國家衛健委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暫命名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2月11日,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宣布,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命名為「COVID-19」。《環球時報》記者範凌志回想起今年2月中下旬去世界衛生組織總部瑞士日內瓦出差時,當地人還「建議有病才戴口罩」,但很快人們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就因疫情發生改變。3月11日,世衛組織宣布新冠疫情「大流行」。截至北京時間12月30日,全球新冠累計確診病例超過8000萬例,累計死亡病例超過177萬例。疫情大流行對人類生命安全形成空前挑戰,對世界經濟造成嚴重衝擊,也讓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眾多全球性會議改為視頻連線,東京奧運會等賽事宣布延期。3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首次提出打造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倡議。世衛組織多次稱讚中國分享數據,多國與中國展開抗疫合作,美國一些政客卻攻擊中國,將疫情政治化、汙名化。10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布《世界經濟展望報告》稱,受新冠疫情等負面因素影響,2020年世界經濟將萎縮4.4%。中國經濟率先企穩復甦,成為今年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年底,包括中國在內,多國研發的疫苗開始大規模接種,給全球抗擊疫情帶來希望。

美國暗殺蘇萊曼尼,中東局勢持續緊張

1月3日,美軍嚴重違背國際法,用無人機襲擊的方式在伊拉克炸死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聖城旅」指揮官蘇萊曼尼後,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誓言要對美國進行「嚴厲報復」。國際輿論擔心本已緊張的美伊關係滑向戰爭。《環球時報》駐伊朗特約記者李睿在1月5日蘇萊曼尼葬禮當天看到,伊朗全國沉浸在悲慟和憤怒情緒中,示威群眾手舉國旗和蘇萊曼尼的畫像,高喊「打倒美國」的口號。1月8日,一架從德黑蘭機場起飛的烏克蘭客機被伊朗軍方誤擊,致使176人喪生。緊張局勢持續近一年後,11月27日,伊朗高級核物理學家法赫裡扎德在德黑蘭附近遇襲身亡,伊朗指責以色列是幕後黑手。受國內疫情和經濟形勢影響,伊朗政府表現出極大克制,總統魯哈尼強調,這是敵人故意要轉移視線,在地區製造緊張局勢。據記者觀察,長期制裁嚴重影響伊朗普通民眾的生活,許多人希望拜登上臺後能恢復和伊朗談判,重回伊核協議。但也有分析認為,美國不會輕易解除制裁,伊朗人更需要靠自己。

民進黨當局妄圖「以疫謀獨」,華盛頓政客操弄對臺軍售

1月11日,蔡英文在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勝出後,通過操弄罷韓、「反滲透法」生效、關閉中天新聞臺等一系列手段,使島內主張和平與兩岸交流的聲音逐漸失去平臺。民進黨趁機利用疫情繼續實行「仇中親美」政策,拒絕與大陸防疫合作,歧視臺商、陸生和陸配子女,在「以疫謀獨」和「以武拒統」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使兩岸交流陷入低谷。美國則通過派高官訪臺、派遣軍艦和軍機進入臺灣海峽、年內6次宣布對臺軍售以及通過「臺灣保證法」等手段繼續深度介入臺海關係,使兩岸局勢越發複雜。為討好美國政府,蔡英文當局放開臺灣對美國含瘦肉精豬肉的進口限制,引起民眾強烈不滿。長期報導臺港澳新聞的《環球時報》記者吳薇表示,面對美臺勾結,大陸採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一方面重挫「臺獨」囂張氣焰,遏制外部勢力幹涉,另一方面高度重視和維護臺灣同胞的生命安全和切身利益,幫助臺胞、臺企做好疫情防控,協助臺商、臺企復工復產。川普政府年內挺臺參與世界衛生大會的圖謀遭到挫敗,企圖大選前在臺海問題上製造所謂的「十月驚奇」也未能得逞。可以預見,2021年隨著美國拜登政府上臺,中美關係競爭衝突的大格局不會改變,但臺海局勢將得到暫時的緩和。

英國完成馬拉松式脫歐,歐洲權力格局面臨重塑

1月31日,根據英國與歐盟達成的協議,英國正式脫離歐盟,結束47年的歐盟成員國身份。為避免「雙輸」局面,英國與歐盟在過渡期展開馬拉松式談判,竭力避免英國在12月31日「硬脫歐」。12月24日,雙方就英國「脫歐」後的自由貿易協議達成共識。12月30日,歐盟方面先籤署了與英國就未來關係達成的協議。2016年6月23日的脫歐公投,令英國社會隨後陷入4年多的動蕩期。《環球時報》駐英國特約記者紀雙城認為,英國有協議「脫歐」,避免了國際市場陷入新的動蕩,也讓外界關注「脫歐」後的英國如何實現自殖民帝國時代以來最具歷史性的轉型。「脫歐」後的英國期望實現「全球化英國」的夢想,但伴隨英歐貿易協議細節陸續公之於眾,外界也看到在有協議「脫歐」的框架下,英國的金融、教育等產業有可能成為英國妥協態度中的犧牲品,這也給英國未來的發展是兇是吉留下多個問號。

印軍挑釁引發邊境對峙,中印會談控制局勢升級

4月以來,印度邊防部隊不顧中方提出的交涉和抗議,多次越線滋事。對此,中方邊防部隊不得不採取必要措施。6月15日晚,印軍違背承諾,再次越過實控線非法活動,蓄意發動挑釁攻擊,後引發雙方激烈肢體衝突,造成人員傷亡。9月7日,印軍非法越線並首先向中方邊防部隊巡邏人員鳴槍威脅,這是1975年以來兩國邊境的平靜首次被槍聲打破。印度還在經貿方面針對中企採取了一系列敵視政策。長期關注中印邊境局勢的《環球時報》記者郭媛丹認為,今年的中印邊境對峙出現多個「首次」,近45年來兩國因邊界問題首次出現人員死亡、首次槍響,很多人沒有預料到事件持續之長,但中印雙方仍通過軍事和外交渠道保持密切溝通。郭媛丹說,中印衝突除了「前線陣地」,還有「輿論陣地」,如解放軍相關部門在各重要時間節點主動釋放消息,對外公布事實真相,引導輿論走向;國防部新聞局在發布軍長級會談結果時為準確都是中英文雙語發布等。

弗洛伊德之死引發抗議,種族歧視加劇撕裂美國

5月25日,美國明尼阿波利斯市非洲裔男子弗洛伊德因被懷疑使用20美元假鈔購物,遭白人警察「跪頸式」暴力執法致死。弗洛伊德之死點燃美國社會的「火與怒」。隨後的反對種族歧視抗議浪潮不斷升級,最嚴峻時全美約35個城市出臺宵禁令,33個州和華盛頓特區出動約4.15萬名國民警衛隊員維持社會秩序。《環球時報》駐美國記者張夢旭6月初在華盛頓街頭看到,從白宮通往國會山的賓夕法尼亞大道那段時間幾乎全被軍警佔領,示威者喊出「黑人的命也是命」等口號。《華爾街日報》評論說,這次騷亂是美國半個多世紀以來面臨的最嚴重國內危機,波及面遠超1992年的洛杉磯騷亂。此後,非洲裔美國人遭白人警察暴力執法的事件接連發生,「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引發了一場有關種族平等的大討論,許多與奴隸制或殖民化有關的人物雕像也被推倒。從更深層次講,弗洛伊德之死進一步撕裂美國社會,並成為改變美國2020年大選進程的一大變量。騷亂升級後,美國總統川普沒有承擔起一個彌合分歧者的角色,相反為取悅白人保守派選民,極力塑造自身「法律與秩序」總統的強硬形象。川普遭到其執政團隊以及共和黨盟友外幾乎所有人士的一致譴責。

香港國安法實施,推動香港由亂而治

6月30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國家主席習近平籤署第49號主席令予以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國安法實施半年來,對維護香港穩定發揮重要作用,對不法分子形成強力震懾。統計顯示,香港國安法實施半年來,涉及違反相關法例被捕的有40人。6月4日,香港立法會還以41票贊成、1票反對,完成俗稱國歌法的《國歌條例草案》三讀。長期報導臺港澳新聞的《環球時報》記者吳薇觀察到,2019年的「修例風波」不僅使香港的社會秩序和經濟受到嚴重破壞,而且損害了法治基礎,挑戰中央對香港特區的管治權。經過一年動蕩,香港民眾迫切期待中央和港府出手,恢復社會穩定。香港國安法對維護香港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其實施之初就顯示出巨大威力。黃之鋒等多個成員宣布退出「港獨」組織「香港眾志」,其他「港獨」組織也紛紛解散,前立法會議員許智峰等30個反對派頭目倉皇流亡。而非法「佔中」的幕後金主、香港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的被拘捕,更是具有指標性意義。儘管西方反華勢力仍在利用香港局勢幹涉中國內政,但香港總體形勢得到控制,由亂而治的局面基本形成。

川普大選落敗,打「中國牌」傷人傷己

11月美國總統大選,參加選舉投票的美國人數創歷史最高紀錄。民主黨候選人拜登贏得超過8100萬張選票,現任總統、共和黨候選人川普贏得約7422萬張選票,在歷屆美國大選中分別排名第一位和第二位。因郵寄選票佔到總數的46%,川普敗選後始終拒不認輸,將美式民主的醜陋和對抗的一面表現得淋漓盡致。在《環球時報》駐美記者張夢旭看來,今年的美國選舉被媒體形容為「醜聞最多的一屆選舉」,貫穿著兩黨惡鬥、種族矛盾加劇、抗疫不力、失業率增加……充滿紛爭的選舉撕裂了美國社會。而本次大選也被許多觀察家稱為「中國因素最為明顯的選舉」。年初中美籤署第一階段經貿協議時,川普還將其視為自己執政以來的最大政績。選情岌岌可危後,他又極力將美國抗疫失敗的責任向中國「甩鍋」。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等抱有極端意識形態偏見的「冷戰鬥士」也不斷攻擊中國,威脅與中國全面脫鉤,並迫使世界其他國家「選邊站」。從貿易戰到科技戰再到媒體戰,從驅逐中國記者、限制留學生籤證再到關閉中國駐休斯敦總領館,美國政府對華政策一再突破底線。但正如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院副總裁包道格所說,美國問題的根源是美國自己,川普寄希望於打「中國牌」來實現連任,但不會有任何收益。

北鬥組網嫦娥探月,中國航天閃耀全球

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壤成功著陸地球,標誌著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如期完成。2020年雖受到疫情影響,但中國航天仍圓滿完成本年度的「超級航天」任務。中國「國家隊」以及商業航天、民營航天的年發射數量達到39次,連續三年實現年度發射次數30+。2020年中國一系列太空項目含金量非常高:5月長徵五號B首飛,為後續中國空間站建設打下良好基礎。6月北鬥完成收官發射,完成全球系統組網。7月發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邁出中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11月至12月,嫦娥五號順利完成中國首次月面採樣返回,後續將繼續推進載人登月與月球科研站建設。長期報導科技話題的《環球時報》記者劉揚在疫情防控背景下,有機會親赴西昌、文昌兩大航天發射場,見證中國北鬥、嫦娥兩個國家級重大項目的重磅發射,並全程參與長徵五號B首飛的相關報導,最大感受就是航天這個代表國家科技綜合硬實力的領域正在穩穩地助推中國從「大國」邁向「強國」。中國建成空間站,中國的火星車奔走在紅色星球表面,中國航天員登上月球表面……這些都不再是夢想,而是下個十年中國航天將陸續完成的計劃表。

15國籤署RCEP,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完成

11月15日,歷經8年談判後,東協10國和中國、澳大利亞、日本、韓國、紐西蘭正式籤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世界上人口數量最多、成員結構最多元、發展潛力最大的自貿區誕生。據《環球時報》駐新加坡特約記者辛斌觀察,相關國家媒體分析認為RCEP既讓本國受益,也讓一個亞太大型經貿圈應運而生,為區域未來的經濟合作注入一劑強心針。12月30日,中歐領導人共同宣布如期完成中歐投資協定(BIT)談判。中國外交部此前表示,BIT旨在為雙邊投資提供更多機會和良好制度保障。中方致力於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將在維護好自身安全發展利益的前提下,努力與歐方達成一項全面、平衡、高水平的投資協定。世界輿論也認為,在逆全球化和保護主義趨勢日盛、全球增長放緩的背景下,RCEP的籤署、BIT談判的完成是多邊主義與自由貿易的勝利,對穩定全球經濟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焦點

  • 環球時報2020年十大新聞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2020年,這個世界到底怎麼了?《環球時報》年度評選的十大新聞帶你回顧。長期報導臺港澳新聞的《環球時報》記者吳薇表示,面對美臺勾結,大陸採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一方面重挫「臺獨」囂張氣焰,遏制外部勢力幹涉,另一方面高度重視和維護臺灣同胞的生命安全和切身利益,幫助臺胞、臺企做好疫情防控,協助臺商、臺企復工復產。川普政府年內挺臺參與世界衛生大會的圖謀遭到挫敗,企圖大選前在臺海問題上製造所謂的「十月驚奇」也未能得逞。
  • 盤點中國十大最憋屈大學
    盤點中國十大最憋屈大學 2012-12-04 13:57:37 來源: 網易教育頻道綜合 舉報
  • 環球時報2017年十大新聞
    環球時報2017年十大新聞(按時間順序)一.「薩德」讓中韓陷入建交25年來最嚴重的外交危機,自3月以來,韓國旅遊業因中國遊客銳減叫苦不迭。當初一意孤行決定部署「薩德」的樸槿惠成為韓國首位被彈劾下臺的總統。5月23日,面臨18項罪名指控的樸槿惠站到被告席上。在此之前的5月9日,韓國已選出新總統文在寅。新政府上臺,韓方持續對華釋放友好信號。
  • 《環球時報》英文網站,上新了!
    《環球時報》英文網站,上新了! 請與《環球時報》英文網、APP一起辭舊迎新吧!魔幻的2020年即將過去,請與《環球時報》英文網、APP一起辭舊迎新吧!明快設計,高清視頻圖解,多媒體集結七大強勢板塊。
  • 環球時報英文版記者提問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於2020年12月3日(周四)下午15時在國家衛健委西直門辦公區新聞發布廳(西城區北禮士路甲38號)召開國務院聯防聯控新聞發布會,交通運輸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鐵路集團公司、民航局有關負責同志出席新聞發布會
  • 人民日報社舉辦2020國際十大新聞評選會
    人民網北京12月18日電 (記者李琰、韓曉明)由人民日報社主辦的「2020國際十大新聞評選會」18日在北京舉行。2020年是人類歷史進程中具有分水嶺意義的一年。經過前期梳理和篩選,今年國際十大新聞候選條目包括「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中國積極推動抗疫合作」「世界經濟經歷嚴重衰退,中國擴大開放分享機遇」「中國脫貧成就舉世矚目,加快推動全球減貧進程」「歷時8年RCEP成功籤署,區域發展增添動能」等,力圖在寬廣的國際視野中,回眸和思考具有影響歷史進程性質的重大事件。
  • 胡錫進:《環球時報》是怎樣煉成的
    《環球時報》迅速在其官方微博上以《朝日新聞誤報?香港記者稱日本防相沒說要對中國飛機「警告射擊」》為題反擊,稱其說法來自《朝日新聞》。這條辯駁讓《環球時報》的大批支持者振作起來,稱李淼「幼稚」未解讀出日本人的真實意思,而反感它的人則更加憤怒,認為它把誤報責任莫名其妙推給了《朝日新聞》—而在《朝日新聞》的原文中並未出現《環球時報》提到的內容。
  • 環球時報新聞官方客戶端下載地址
    iPhone中文版點擊下載最新版本:2.4.0.1發布時間:2012-01-14適用平臺:需要IOS 3.0或更高版本軟體大小:7.7MiPhone英文版點擊下載類別:新聞發布時間:2012-03-24
  • 盤點環球石材十大經典工程
    今天,我們走進一家代表中國石材行業民族榮耀的企業——環球石材,盤點環球石材三十多年來的十大經典工程項目。   (一)北京人民大會堂  環球石材先後承攬北京人民大會堂北京廳、陝西廳、廣東廳、山東廳、浙江廳、香港廳、國宴廳等多個省市會議廳的石材供應,是人民大會堂石材供應最多的企業。
  • 《環球時報》英文版創刊引發外媒關注
    當天,環球時報社在北京舉行了英文版創刊酒會,人民日報社社長張研農和總編輯吳恆權共同主持了啟動儀式,來自39國的約110名外國朋友出席。世界媒體20日大量報導《環球時報》英文版的創刊。人民日報社社長張研農在《環球時報》英文版創刊酒會上致辭說,《環球時報》是人民日報社主辦的一份主要報導國際新聞的報紙。
  • 《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回應民族主義批評
    環球時報社總編輯胡錫進: 首先要感謝今天來這裡和我交流的網友,也要感謝環球時報的熱心讀者,我想說是大家的支持,成就了環球時報這些年的發展,也成就了環球時報不斷上升的影響力。我本人是環球時報17年前,創辦團隊中的一員。是這張報紙的第一任頭版編輯,當時完全沒有想到這張報紙會有今天。
  • 香港中學生評年度十大新聞,竟無一條關於內地
    香港公益慈善機構學友社本月4日公布2020年「全港中學生十大新聞選舉」結果,「澳洲山火連燒多月」以近六成的得票率成為香港中學生最為關注的2020年新聞,持續一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排名第二。值得注意的是,這10則新聞中並沒有關於內地的。
  • 《環球時報》英文版在北京舉辦創刊一周年紀念
    點擊查看更多新聞圖片胡錫進為《環球時報》英文版創刊一周年開香檳慶祝點擊查看更多新聞圖片《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在慶祝典禮上致辭本報訊   《環球時報》英文版20日晚在北京三裡屯舉辦創刊一周年紀念。共有200多名中外嘉賓出席,其中包括來自巴基斯坦、智利、法國、德國等十幾個國家的駐華外交官,以及一直支持《環球時報》發展的學界、商界、媒體界朋友。奧運冠軍、中國體操運動員楊威等嘉賓也出席了酒會。《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做了開場講話。他表示,英文版創辦的第一年,趕上了這個世界不那麼平靜的一年。報導這一年中外都很關切的事件,成了《環球時報》英文版最早的工作和實踐。
  • 港中學生評十大新聞,「澳洲山火」居首,香港高校講師:反映出香港...
    【環球時報記者 趙覺珵】香港公益慈善機構學友社本月4日公布2020年「全港中學生十大新聞選舉」結果,「澳洲山火連燒多月」以近六成的得票率成為香港中學生最為關注的2020年新聞,持續一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排名第二。值得注意的是,這10則新聞中並沒有關於內地的。
  • ...評十大新聞,「澳洲山火」居首,香港高校講師:反映出香港學校和...
    【環球時報記者 趙覺珵】香港公益慈善機構學友社本月4日公布2020年「全港中學生十大新聞選舉」結果,「澳洲山火連燒多月」以近六成的得票率成為香港中學生最為關注的2020年新聞,持續一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排名第二。值得注意的是,這10則新聞中並沒有關於內地的。
  • 環球時報英文版面向全球招聘英才
    環球網訊 環球時報英文版明年即將創刊,環球網將同時推出英語頻道。環球時報一位負責人透露,環球時報英文版的刊號已經由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覆,創辦日期初定在明年四、五月間。目前報社的選址和報紙採編人員的招聘工作已經全面展開。這位負責人表示,環球時報英文版將保持環球時報的總體風格,但作為獨立的報紙,也會與目前的環球時報有所不同。
  • 人民大學六位學子榮獲《環球時報》獎學金
    11月26日晚, 中國人民大學明德國際樓408室燈火通明,由環球時報、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團委學生會主辦的「2007年環球時報獎學金頒獎會暨環球時報資深記者高校系列講座」在此舉行。國際關係學院和新聞學院共有六位同學獲得了「環球時報獎學金」。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容教授、環球時報報社副總編輯吳傑、資深戰地記者石華、環球時報編輯王文等出席了開幕式。 據主持人介紹:「環球時報獎學金」是在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和環球時報報社共同努力下設置的,它已經走過了三個年頭。在這三年裡,不僅得到全校學生的廣泛認可和關注,而且參與獎學金評選活動的人也越來越多。
  • BBC盤點2020年牽動人心的十大國際新聞
    中新網12月31日電 在2020年這極不平凡的一年裡,世界上發生了許許多多牽動人心的新聞。當地時間30日,英國廣播公司(BBC)中文網發布文章盤點2020年牽動人心的十大國際新聞,包括新冠疫情、澳大利亞山火、全球氣候變暖等。文章摘編如下:  往年,重大國際新聞影響的可能是某個區域的某些人,然而2020年,卻有不少全球性的重大事件,關係到幾乎每一個人。
  • 2012年度教育領域十大新聞事件新聞人物大盤點
    2012年度十大新聞排行榜  教育信息化最受關注十大新聞排行榜  2012年是我國教育信息化飛速發展的一年,無論是國家政策還是經費支持,都有了極大地改變。回顧今年教育行業,高校方面教育經費、校車安全、學生身體素質、ipad進課堂、等等都有說不完的話題,聊不完的故事。
  • 中國《環球時報》今日將推出英文版
    中國《環球時報》今日將推出英文版   China today begins arguably the first test case of whether the country's state-owned and state-censored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