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我們所熟知的大企業基本都是上市公司,像是大富豪李嘉誠手下的眾多集團,基本都是靠著融資才擁有了這麼大的商業規模,對於一個公司來說。不管是擴展新的業務,還是平時的資金流動,需要的錢都不是一個小數目,但經過了融資之後,他們就會有更多的資本在商場上搏殺,從而獲得更高的商業地位,創造更多的價值。
不過上市有風險,並不是說只要上市了,一切風險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之前,一個名叫ST華業的公司就出了事,該公司曾連續二十多天的股價低於一元,這在股市上並不常見,這件事甚至可以被認定為相當嚴重的危機,因此該公司的股票在上交所停牌,在接下來的15個交易日內,交易所將會決定是否讓ST華業公司的股票繼續上市,此事著實令人疑惑,為何會出現這種事故呢?
ST華業深陷詐騙事件
其實這件事情說起來非常簡單,ST華業曾有100多億的應收帳款沒有收回來,之所以會發生這個狀況都是因為被自己人坑了,而坑公司的就是華業的第二大股東李仕林,他使用了一系列造假手段,與手下控制的公司成功籤署了一份違法合同,緊接著,在後續的審查中公司方面竟然沒有查覺出絲毫的不對勁,不僅如此,就連在重大事項提示公告中都出現了很多錯誤,不過華業本身卻大喊冤枉,並表示在這起事件中自己其實是被「錯殺」。
多元化發展,引來禍端
最開始的華業其實是搞房地產的,只不過後來為了擴大規模這才擴張了許多項業務,其中包括提供各種金融產品,當然也包括充當三甲醫院和供應商之間的中間商,以折扣價格收供應商的應收帳款,再轉頭向三甲醫院收取全額的費用,一來一回就會賺到不少差價,只不過中間存在一定的風險,萬一出現逾期交款的情況,華業也難以給出完美的解決方式。
就在2018年,其子公司西藏華爍投資有限公司就因為沒能按時拿出錢,而被華業資本一紙文書告上了法庭,由於涉及金額巨大,華業資本格外重視,甚至派出了專門的律師去調查此事,可是不曾想,作為供應商的重慶恆韻醫藥有限公司與醫院籤署的協議居然是造假的,而華業在不在知情的情況下收購了這份應收帳款,可想而知,後期的損失究竟有多麼巨大,因此引來禍端與企業的業務擴展確實存在一定的聯繫,畢竟機遇變多,風險也隨之增加。
難以接受「錯殺」事實
而後華業公司表示,自己並不接受這樣的結果,並且已經向交易所申請了豁免退市,只是業內的專業人士表示,華業不被退市的可能性實在是太小,畢竟從近幾年來他們的資金狀況就能夠看出來,第一他們的股價已經連續二十個交易日低於一塊,第二在重大事項的提示性公告中,負責此事的華業工作人員甚至把日期寫成了2018年,如此重要的事情上居然犯了這麼低級的錯誤,著實令人無奈。
光是從這個小失誤就能聯想到促成此事的實際原因,如果華業能在當初籤訂協議的時候仔細一點,後期審查的時候細緻謹慎些,也就不會犯這麼大的錯誤,從而也能規避掉諸多風險,然而現在木已成舟,就算他們再怎麼後悔都已經來不及,錯發公告錯誤頻出,固定的印象已經在人們心中紮根,他們即使在面臨退市的時候喊冤也無濟於事了。
【註: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際網路,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部分圖片與本次事件無關,只為方便讀者理解,關注我們每天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