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鈍感力」可直譯為「遲鈍的力量」,即從容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和傷痛,堅定地朝著自己的方向前進,它是「贏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渡邊淳一
在上一篇文章《郭麒麟演《慶餘年》:「財迷」本色背後,是郭德綱教育讓他匱乏》中,我說到——
郭麒麟身上正好具備著閃閃發光的「鈍感力」,因而他才能經受住郭德綱式教育的「非人」考驗,並成功逆襲。
難怪郭德綱曾在幾年前的一次演出中,當著上萬人的面,自豪地說:「生子當如郭麒麟。」
原來,不是郭德綱的教育成就了郭麒麟,而是郭麒麟的百鍊成鋼,成就了郭德綱的家庭教育。
今天,我再來談談「鈍感力」。
鈍感力意為對周遭事務不過於敏感的能力。
「鈍感力」不等於遲鈍,它強調的是面對困境的一種耐力,是厚著臉皮對抗外界的能力。它是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鈍感力的五項鐵律:
1.迅速忘卻不快之事。
2.認定目標,即使失敗仍要繼續挑戰。
3.坦然面對流言蜚語。
4.對嫉妒諷刺常懷感謝之心。
5.面對表揚,不得寸進尺,不得意忘形。
01 迅速忘卻不快之事
郭麒麟從小父母離異,6歲前養在天津爺爺奶奶家。
後來回到北京,跟著郭德綱和他的徒弟們一起生活。雖然他是年紀最小的,但是家裡做了好吃的,郭德綱都先緊著外人,要等他的徒弟們吃完了,吃剩下了郭麒麟才能吃。
以至於郭麒麟習慣了在自己家裡拿東西吃,都會先問一句:「我能吃嗎?」
師兄弟一起犯了錯,郭德綱第一個罵的就是郭麒麟,而且是人越多,罵得越狠。
郭德綱崇尚打壓式教育,他自己的成名之路太過坎坷,人情冷暖他最能體會。
郭麒麟曾在採訪中表示,父親的教育方式就是粉碎他的自尊:
當面教子,越是人多的時候越得數落我,但是不是說沒有緣由的數落,也搭上我人多的時候可能不太爭氣。可能有的家長哄哄就過去了,我爸那會兒絕對是,把這個事兒拎在大伙兒面前,一件一件地把這衣服都撕下來,讓大夥看看這個血淋淋的真相。越是在熟人面前說你,你越丟人啊,把你擱大街上說,其實沒啥事兒,因為這又不認識我,都是熟人。有時候都快哀求了,你別這樣,別這麼說了。小時候總是動不動就哭了。
郭德綱坦言:「天下爹娘沒有不疼孩子的,你把他罵夠了,他出去之後就沒有人再罵他了,你說你罵他好?還是讓外人罵他好?」
所以,說郭麒麟是苦水裡泡大的星二代,一點都不誇張。如果他沒有迅速忘記不快之事的能力,可能就不能成就為現在的郭麒麟。
02 認定目標,即使失敗仍要繼續挑戰
郭麒麟初中輟學,師從于謙學說相聲。
起初四年,德雲社的大小演出,郭德綱都要讓他站上臺去說一段兒,但因為郭麒麟的舞臺經驗少,所以幾乎每次都會出一點差錯,下臺就要被郭德綱一頓臭罵,舞臺曾經一度成為郭麒麟的夢魘。
郭麒麟出道第2年(16歲),他去嶽雲鵬的相聲專場助演,結果演砸了,好多包袱都沒有響,回到家後郭德綱把郭麒麟罵到了半夜。
後來郭麒麟發文向觀眾道歉,郭德綱轉發他的道歉文,並用了非常嚴厲的字眼:「蠢子無知,糊塗至極」。
後來郭麒麟憑著自己的努力,終於在相聲界也闖出一番天地。
03 坦然面對流言蜚語
曾經的郭麒麟看起來就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問題少年,那時外界對他的評價是:「文化文化沒有,相聲相聲不行。」
後來他上《歡樂喜劇人》,演了三個月,從一開始大觀眾齊誇,往後就是齊罵不好。
當記者問:聽到這些討論的時候,你難受嗎?
郭麒麟很坦然:
其實還真沒有。我特別懷疑我自己的內心的真實感受,因為有的時候我確實挺敏感的,但是不知道為什麼,這個東西吧,是不是蝨子多了不咬,債多了不愁。打我有這種身份的壓力,各方各面,社會各界對我的看法,一直以來就存在的,所以說也沒有突然一下。因為我並沒有一個幻想當中的美好世界,我並沒有幻想我這一出來,馬上大夥就都誇,然後我就走向人生巔峰。我是一個悲觀主義者,可能我一開始幻想的那個局面比現在還要慘,後來反正就都能接受。
參加《我就是演員》,郭麒麟說:「很多人可能不認為我是個演員,我參加這個節目就是想告訴他們,我其實真是個演員。」
記者:演下來之後,你覺得給你的收穫多還是傷害多啊?
郭麒麟:傷害我可能已經早練就了刀槍不入,厚臉皮的這個特質了,沒什麼傷害。收穫還是挺好的,結識了一大幫朋友。
最近《慶餘年》熱播,郭麒麟憑藉範思轍這一角色,硬生生把古代權謀大劇,演成了個人喜劇主場,在眾多老戲骨中,他憑藉演技成功出圈了。
我想,正是因為他不懼流言蜚語,放下心理包袱,才能有從容穩定的表現吧。
04 面對表揚,不得寸進尺,不得意忘形
郭麒麟曾經在採訪中被問到,上《歡樂喜劇人》時從被讚揚轉向說「有黑幕」,心理是否落差?
「其實倒還好,因為誇我的時候我也沒信。他們捧我的時候,我也沒有真的以為,我現在已經是相聲表演藝術家了。我也沒這麼想。」
記者:這些年來你一直在聚光燈下,正向反饋其實也很多,你會膨脹嗎?
郭麒麟的回答特別真實而質樸:
可能我也存在過那麼一個時期,這個很正常,因為自我實現的這個過程啊,可能會出現這種滿足嘛,由於滿足而造成的這種膨脹。但是就因為我是一個極度的悲觀主義者,太悲觀了,而且我沒有什麼太多膨脹的資格。因為我們家裡頭還有這麼一個優秀的行業領軍人物,我得做到什麼樣我才能在家裡跟他膨脹啊。
郭麒麟的不膨脹還體現在待人接物的教養上。
他是德雲社的少班主,出門德雲社的人都叫他「少爺」,可郭麒麟卻一點不因此驕傲。
曾經他帶著華少去德雲社一處演出場所參觀,遇見每一位師傅師伯都恭恭敬敬地叫人,給華少倒茶的時候,不小心溢出來了,他深諳「茶不過半,酒要滿杯」的禮儀,立馬道歉。
05 如何培養孩子的鈍感力
日本小說家渡邊淳一先生在《鈍感力》一書中提出,鈍感勝於敏感,敏感的人未必比遲鈍的人更優秀。鈍感能讓人有更好的睡眠,善於忍耐疼痛,情緒穩定,能坦然承受批評乃至抱怨和諷刺,善於容忍和諒解他人。
他認為,受儒家文化影響的地區,人們容易過於在意別人的感受和別人的評價,從而形成一種過敏性的性格。這種過敏性的性格,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
所以,別小看了那些天天經受批評的孩子,他們的內心比我們想像的要強大的多。當然,太嚴重的批評會給孩子留下陰影,孩子也會破罐子破摔。
我們家長需要做的,就是培養孩子的鈍感力:
從小就不要刻意誇大孩子受到的苦難。
孩子跌倒了,如果你著急忙慌去扶、去哄,甚至有些老人還會說「都怪這地不平,害我寶寶摔疼了」,孩子就會哭得更大聲。
確定孩子沒傷著,就平靜地告訴孩子沒事的,自己站起來,過一會兒就好了。那下次孩子再摔倒就會自己站起來,不會哭鬧。
幫助孩子正確認識、迎接外界的評價。
如果是讚揚聲,引導孩子要保持平和的心態,如果評價不太好,試著去努力和接受。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幫助孩子去適應不同環境和不同事物。
父母帶孩子旅行、見世面,有些孩子吃不慣當地食物就大呼小叫,而有些孩子卻懂得去適應環境。
這就需要家長的正確引導,並提升孩子的適應能力,有條件可以多出去走走,也不一定都去更先進的國家和城市,有時帶孩子去條件較差的地區走一走,總而言之,別讓孩子太嬌氣。
寫在最後:
感謝閱讀全文。
我是宸媽愫愫,如有不同意見,歡迎討論!
育兒路上,難免有困惑,抱團成長,父母好好學習,孩子才能健康成長。
歡迎關注@愫說育兒,歡迎互動,歡迎點讚。
【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聯繫本人並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