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商業健康保險的業務規模快速增長,產品種類不斷豐富,服務領域不斷拓寬,人群覆蓋面大幅提升,在參與社會民生工程和醫療保障體系建設中取得了長足進步。隨著《「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出臺,全民健康作為一項重要的國家戰略,將融入到所有政策中,為健康保險這類具有廣泛民眾需求和極強政策屬性的業務,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商業機構在適應健康保險「供需關係分層、市場主體多元、產品種類豐富、技術創新普及、行業競爭隱性」等趨勢的過程中,應找準自身定位,重點在提升風險管理基礎能力上下功夫,通過積極介入醫療健康服務領域,建立健全健康產業鏈,實現規模與效益兼顧的平衡發展。
按照保監會2006年發布的《健康保險管理辦法》,商業健康保險是指保險公司通過疾病保險、醫療保險、失能收入損失保險和護理保險等方式對因健康原因導致的損失給付保險金的保險;2014年10月,國務院發布《關於加快發展商業健康保險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4〕50號)將大病保險,原本劃入財產保險領域的醫療責任保險,以及傳統醫療費用保險之外的醫療意外、收入損失等保險也納入商業健康保險範疇;隨著國家的重視和各項扶持政策的出臺,保險業迎來了難得的政策機遇與市場空間。
我國商業健康保險的經營模式和發展成效
總體來看,我國商業健康保險的經營管理主要有以下模式,一是壽險公司經營模式,根據保監會頒布的《健康保險管理辦法》,具備專業條件的壽險公司,可以開展長期和短期健康保險業務;近年來,壽險公司實現的健康保險業務收入佔全行業的75%。二是健康險公司經營模式,2005年,市場上陸續成立多家健康保險公司,專門經營長期和短期健康保險業務,包括疾病保險、醫療保險、失能收入損失保險和護理保險,業務收入佔全行業的15%左右三是財險公司經營模式,2003年1月1日新修訂的保險法實施後,財險公司可以經營短期健康保險,目前,財險公司的健康險保費收入佔全行業的10%。除此之外,許多公司採取集團經營模式,設計大健康運行平臺,在整合保險、銀行、證券、基金等金融資源的同時,跨界進入醫藥、食品、住房、二手車消費等領域,通過控股及收購醫院、藥店、體檢機構和各類專科診所,藉助網際網路科技手段,打造完備的醫療健康產業鏈。
目前,商業健康保險的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業務收入上,商業健康保險呈現快速增長勢頭。在「十二五」期間,保費收入增長3倍多,2015年末達到2410億元;作為「十三五」開局之年的2016年,上半年業務收入已接近上年全年水平,前三季度實現原保險保費3430億元,同比增長87%,居於各類保險業務的首位。產品類型上,商業健康保險的種類和數量不斷豐富。1992年,全國銷售的各類健康保險產品僅70餘個,2003年超過300個;目前,有近百家保險公司提供商業健康保險的產品和服務,在售產品2200款,備案數量超過3000餘個,較5年前翻了一番。服務領域上,保險業的資金融通和社會管理等核心功能不斷完善。不僅提供了面向各類人群的商業保險和風險管理服務,還通過參與和經辦模式,承接了大量政府委託業務。人群覆蓋面上,保險業的直接參保和間接覆蓋人群大幅提升。根據保監會辦公廳統計,2014年,13家保險公司在27個省市開展的政府合作業務覆蓋人口6.5億,直接參保客戶接近1個億,約2.9億人享受了保險公司提供的各類醫保經辦服務,多家保險主體提供了面向弱勢群體的醫療救助。
我國商業健康保險業務的發展歷程
由於種種原因,我國商業健康保險業務起步較晚。1982年,經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上海分公司經辦了「上海市合作社職工醫療保險」,1985年,開始在部分地區試辦附加醫療保險和母嬰安康保險。直到1994年,壽險公司推出可供個人購買的醫療主險產品,健康保險常年以附加險方式承保的模式才得以改變。進入21世紀,商業健康保險從壽險公司獨家經營逐步向財險公司開放,2006年,《健康保險管理辦法》頒布,多家專業健康保險公司設立,形成壽險、財險、養老險、健康險等商業公司和衛生、人社以及民政等政府部門共同經營的局面。目前,我國商業健康保險的發展正處於從傳統保險向新型保險過渡的發展階段。
傳統的商業健康保險主要包括長期健康險和短期健康險業務。長期健康險主要包括疾病保險、醫療保險、護理保險和失能收入損失保險,是我國健康險業務的主力險種,其中的重大疾病保險佔總體健康險保費收入的比值接近70%;短期健康保險主要包括各類醫療費用和津貼保險、政府購買服務、社保補充醫療險、企業自保方案,面向中低收入人群的互助醫療以及針對高端客戶群體的綜合醫療保險等。
近年來,隨著保險標的從醫療風險向健康風險轉變,健康保險的內涵更加寬泛和合理,新型健康保險產品和服務也隨之產生,主要包括管理式醫療、團體健康保險方案以及個人健康維護計劃三類。一是管理式醫療(Management Care),其核心是將醫療服務的提供與提供醫療服務所需的資金結合起來,以合理控制醫療費用增長、獲得更優質的服務。二是團體健康保險方案,是在社保經辦項目之外,針對團體被保險人提供的保險保障,包括業務流程外包服務(BPO,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保險公司利用自身的信息技術和專業資源優勢,承接企事業單位的健康檔案管理、保單錄入及信息管理、基金動態管理、數據監測及預警、反欺詐調查等;管理服務方案(ASO,Administration Service Only),保險公司不承擔保險風險,僅提供保險諮詢和風險管理方案,進行帳單審核和理賠,提供教育培訓、健康講座等服務項目;第三方管理(TPAs,Third Party Administration service),保險公司利用自身優勢為企業採購適合的醫療服務,或提供保險諮詢與健康服務項目建議;員工自助計劃(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通常是保險公司在已經承辦該企業項目的基礎上,為員工提供的個性化服務,如企業購買基本項目後,員工可以優惠價格購買其他附加項目。三是個人健康維護計劃,由於個人健康維護計劃的核心思想是基於細分人群的碎片化需求進行設計和整合,因此,產品差異性大、複雜程度高,對健康相關數據信息的依賴度強。
我國商業健康保險的趨勢分析
隨著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和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發展商業健康保險的若干意見》等利好政策的出臺,在「健康中國」整體戰略的推進下,預計未來五年我國商業健康保險年均增速將達到25%以上,2020年達到萬億級規模。總體上,呈現出如下的趨勢性特徵。
一、供需關係逐步分層
隨著市場環境的日趨完善以及消費群體的理性成長,健康保險需求將逐漸分化出三個層次:一是高收入階層,比如效益較好的企事業單位、金融資產較高的家庭和追求高品質服務感受的人群,購買商業健康保險的比例將越來越高。其中,住院醫療和重大疾病保險成為首選,佔據主要的市場份額,而以高端醫療為代表的管理式醫療產品將嶄露頭角,成為成長最快的業務。二是中等收入階層,比如已經享受基本醫療保險的城鎮職工和部分富裕居民,隨著政府職能轉型,其「大病醫療」需求越來越多地通過商業機構滿足,保險公司藉助該類業務接觸到大量的中等收入人群。三是低收入階層,比如針對流動人口、城鄉居民等的基本醫療保險結算服務也部分委託到商業機構,保險公司以普惠保險方式提供服務,發揮社會管理功能。
二、市場主體更加多元
在商業保險領域,除專業健康險公司外,壽險公司均設有專門的健康險管理組織,大中型財險公司成立了健康險部門,部分養老險公司也充實了醫療服務職能,將對健康保險存量業務進行更加充分的競爭。隨著國家鼓勵政策的出臺,外資健康保險公司和各類健康管理公司也將憑藉自身的專業技術優勢,積極開展高端醫療和管理式醫療服務,將對健康保險增量業務帶來更有效的產品和服務。在社會保險領域,整合後的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將更廣泛地採取社保與商保的合作模式,部分特殊行業和流動性大的企業,可能採取自辦保險、購買健康管理公司提供的服務包,或藉助職工互助保險制度等方式,加劇健康保險存量和增量市場的競爭。
三、產品種類逐漸豐富
隨著市場經驗的積累和參與主體的增多,商業機構可以提供的產品日益豐富,加上大健康產業配套環境和政策法規體系的逐步完善,健康保險的產品種類將更加豐富。其中,醫療保險產品的主導地位進一步鞏固,保險責任將從住院門診等事後環節延伸到健康維護、健康促進等事前和事中環節,伴隨網際網路和大數據技術的普及,新型管理式醫療產品將會顯著增加。針對疾病保險的產品創新不斷湧現,長期或終身重大疾病保險的佔比將顯著降低,細分人群和特定疾病的保險產品成為主流。護理保險與養老養生產業自然融合,隨著國家產業政策和配套措施的實施,長期護理保險將成為健康保險規模發展的契機。失能收入損失保險的概念進一步規範,住院津貼、殘障失能津貼,以及原本屬於社保範疇的工傷保險等,有望從收入損失補償的角度進行整合。
四、技術創新快速普及
健康保險對數據信息的依賴程度將進一步提高,尤其是針對細分人群的健康危險因素,區分生理、心理、行為等風險要素,進行精細化定價和差異化開發的新型健康保險產品,除了需要滿足群體統計特徵的歷史數據外,還需要海量、動態、及時的個人健康信息。目前,專業健康險公司推出的活力(Vitality)計劃保險方案,壽險公司為客戶提供的運動健身信息監控服務,財險公司提供的海外救援以及健康管理服務等業務模式將得到快速發展。同時,隨著網際網路科技和健康醫療技術的進步,既往制約健康保險產品創新的數據障礙逐漸被打破,新型健康保險將與各種可穿戴設備、移動互聯工具、大數據分析技術的普及一起,相互促進、共同推動醫療和保險行業向前發展。
五、行業競爭趨於隱性
健康保險的專業技術含量相對較高,對經營主體的風險管理能力和配套的醫療服務網絡要求較高,競爭的焦點在於專業技術人員、信息管理系統、醫療衛生資源等,對市場營銷和產品推廣渠道的依賴度不高,傳統保險產品適用的高費用激勵及親緣展業模式,在健康保險的市場拓展中很難奏效。同時,隨著新型健康保險向體驗式服務方向過渡,基礎服務價格成為顯性的,最終的保險價格表現為各種健康服務包的價格,導致不同公司間的產品和服務可以通過事先的服務項目比較價格,但難以通過事後的服務滿意度衡量質量,使得保險產品最關鍵的風險保障成為隱性競爭內容。掌握客戶真實信息和數據處理技術的公司,掌握著定價主動權,容易在客戶選擇和選擇客戶之間找到平衡,對保險機構的精算定價能力、風險管理流程、資金實力、品牌認知度和美譽度提出更高要求。
保險公司的應對建議
我國商業健康保險的發展還處在初級階段,雖然呈現出積極良好的勢頭,但仍然存在較多變數,這就要求商業機構「以快致勝」,快速進入、全面嘗試,以便總結摸索、形成模式,推動和引導行業標準的建立;同時,全民健康背景下的政策紅利釋放首先從轉變政府職能開始,這就要求保險公司「抓住重點」,從政府最需要和最迫切的需求入手,儘快做大業務規模;另外,健康保險的經營管理難度較大,需要打造專業平臺,這就要求商業健康保險主體「基礎紮實」,以專業的視角和先進的理念,在數據管理、技術應用、風控體系上,加大投入、深耕細作,形成核心競爭優勢。
在此過程中,有實力的保險公司應嘗試集團化經營的「大健康」戰略,將健康保險業務定位於社會責任與商業價值的共同塑造,兼顧規模與效益發展,建立保險與醫療健康產業的資本紐帶關係,通過內外部協同,完善養老養生與醫療健康的產業布局,形成健康保險生態圈;同時,應藉助國際市場的成熟經驗和管理技術,強強聯手,完善健康保險專業化經營管理體系,提供各種類型的健康保險和健康管理業務,走一條「整合與借勢」的發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