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共享"單車火了以後,一下子不得了,間接或者直接性「點爆」了整個市場,因此我們先後也見識到了共享汽車、共享電車甚至是共享廚房。這2017年還未過半,世道卻要改朝換代姓了共享。
這不,最近不知從哪裡冒出了共享充電寶這一新概念,整個共享陣營的站線視乎一下子拓展至手機配件方面。
各大友媒報導過此事,「什麼10天融資3個億、共享充電寶將要成為下一個明星麼?」諸如此類的新聞百度一搜滿屏幕皆是。
那麼,到底共享充電寶前景如何,咱們今天一起來簡單聊聊。
·分享不分享,實際都是租憑關係
首先,老黃感覺不管是共享充電寶,或者是更成熟的共享單車,根據其事物的本質來看談不上「共享」二字。
我們簡單查閱一下詞典不難發現,共享的解釋均是:共同分享或在一起享受、慶祝之意。
而實際我們在使用這類共享產品時,往往都是需支付一定的租金,可能廠商在前期會打著X小時免費推廣促銷手段,前期燒點錢吸引用戶這個套路不算新,但最後依舊是需要我們付出「租金」。
並且幾乎所有的共享產品可都是需事先支付一定的押金。所以,稱它們為租憑XX或許更為貼切。
·蛋糕看起來真的挺大一塊
根據中國報告廳的專業報告可知,截至2016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31億。
其中手機網民6.95億,增長率連續3年超過10%,我們再結合2016年一整年裡國內手機出貨量達5.26億部這個數值來看,這麼龐大數量手機帶來一大問題便是如何解決它們的電源。
「中國什麼都缺,唯獨人不缺」,以前我們可以把這句話當成笑話看,但隨著人均消費水平提升,智能行動裝置人均擁有量增加,如何為它們充電是一件另許多人頭疼的事情。
國內龐大的人口作為基數之下,往往也就代表著隱藏客戶有多少,看起來這塊蛋糕挺大,共享充電寶視乎有著一個美好的前景。
·要活下去,怎麼賺錢是根本
回歸到本期咱們想探討的話題,共享充電寶真的前途似錦麼?
想回答這個問題其實是需要對其盈利模式、市場前景等綜合分析一番已經可以有個大致了解。
1、你準備提供的產品(或者服務),解決什麼需求?換而言之,你的目標用戶群體是誰?剛需,還是改善性的?
2、這個需求的市場是否足夠大?如果是個小市場,那就不是創業,是餬口。
3、你的模式,會動誰的奶酪?換句話說,你的潛在敵人,塊頭有多大?這決定了你創業的摩擦係數與阻力,也決定了你最終能走多遠。
4、你的模式,是否不容易被複製,被抄襲?
5、盈利模式——這是最、最、最重要的。
先說說共享充電是如何進行盈利,這也是所有企業的本質目的。
「什麼,不掙錢?共享充電寶是為了便民而生的產物,是公益性產業。」如果有人是這麼說的話,要麼是在耍流氓;要麼則是真土豪,有錢沒地方花。
作為一家商業公司,如何掙錢才是根本,不掙錢錢怎麼發工資、不掙錢股東會放過公司不扯資?共享充電寶利潤從何而來,大致可以分為以下部分:
1、租金收入
不可否認,目前所有的共享類型產品,其租金費用必然是最為重要的營收來源之一。那麼對於我們再熟悉不過的充電寶,它的共享租金營收自然十分好推算。
以目前市場主流10000-15000mAh的充電寶為例,單個售價基本維持在50-100元左右,結合工廠價與特殊性決定,我們取相對摺中的60元作參考成本價,每個充電寶一天營收流水4元(10000mAh充電寶正常能為普通手機充電2-3次)。
一個網點機櫃有20臺設備,那麼一臺「充電寶機」光充電寶成本就得1200元,折算其他雜七雜八的成本,一臺充電寶機的成本大致是3000-4000元不等。
那麼3000-4000/(4X20)≈38-50天即可抵消固定成本,末尾再算上水電、地塊租金和維護成本等支出,基本3-6個月便能回本,後期營收更是非常可觀的數目。
2、變相售賣產品
是的,許多共享充電寶除了提供充電寶租借服務之外,它家充電寶你用著挺順手,下次去歸還充電寶時便可在租憑網店「一手交錢,一手拿充電寶」。
不想還直接扣押金?且不說共享充電寶較為特殊設計,我們無法為其正常充電二次再用,忘了上文提到芝麻信用問題麼,不歸還僅扣押金、扣積分,下次想再租人家可就不幹了。
除此之外,手頭上沒有數據線?小意思,大多數共享充電寶網店也出售各種類型的數據線。以「借」為引子吸引用戶試用自家產品,乃至到最後售賣出產品。
這一點則算是共享充電寶的獨有屬性,畢竟摩拜之類的共享單車順道開賣自行車我想也沒幾個人買吧(難道不是咩?!....)
3、押金=不動產
共享充電寶同樣沒有跳脫出類似的運營模式,我們在使用的過程中也需支付不同程度的租金。
至於押金,根據筆者的了解,某些共享充電提供芝麻信用認證,信用分達到600-650分即可免押金。當然,相信大部分老百姓並沒有那麼高的芝麻分。
用戶所提前支付押金算是暫時的不動產,每名用戶押金100,10個人裡平均有6-8個人把押金留在廠商手裡(你不會每次用完充電寶立刻提現押金,對嗎?我也嫌麻煩)。
一個成本不過50元的充電寶,能讓用戶滯留押金幾百元甚至上千元不等,如果一個共享充電寶廠商能拉入數十萬用戶(真的算少的了),完全有能力派生出幾個億的短期」存款「。
試著想想,這麼一筆數量非常龐大且可利用的資本,廠商光吃利息一年得營收多少?
再要是投放到資本市場當中呢?據了解,行情價年利率5-10%左右,如此巨額押金一年輕鬆賺幾千幾百萬。
不過話又說回來,一家共享充電寶想要良好的生存下去,如果只是靠著用戶押金才能苟活下去的話,嗯,那麼江南皮革廠的悲劇跑不了將會再一次上演。
4、廣告收入
打廣告自古以來早就成為商業盈利的一大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大多數共享充電寶會與其他類型廠商合作,在機柜上、在充電寶本身提供合作商的內容露出。
除此之外,另外一個類似收入源則是推廣APP服務(另一種方式地打廣告)。
充電寶裡內置推送模塊,用戶插上充電即可推薦相關APP軟體,而如今一個APP的單個用戶單次推廣費用從幾元乃至高達幾十元不等,而且對於這種推廣渠道有著極強的準確性,軟體商們怎麼可能會放過呢?!
5、融資
↑↑↑數據來源至網絡
筆者先給大夥看幾組數據:據統計,18家共享單車玩家已經完成超過30億人民幣的融資。
而共享充電寶方面,此前統計結果,市面上十幾家相關公司,已有超過20筆金融投資,包括騰訊和螞蟻金服都進入了共享充電寶領域,累積融資金額超3億元。
對於融資這種萬惡的資本主義玩意,筆者並不打算裝大頭,什麼股份稀釋、股權變現的話題現在網絡上相關討論非常多,有興趣大夥可自行搜索。我只是希望,共享充電寶別玩過火,更別成為」下一個樂視「即可。
想活得精彩,這幾個問題先解決
1、安全性如何給用戶信心
曾有不少新聞都曝出因充電寶質量不過關而導致的爆炸、失火等類似事故發生,共享充電寶首要責任一定得保證安全。
然而,據相關資深人士介紹,以及網絡上已有的拆解信息我們不難發現,佔據較大比例的共享充電寶廠商為了降低成本,多採用某些廠家的囤積充電寶、或是N代前的老款產品。
而鋰離子為原材料的電芯一般壽命在300-400次左右(完全充放),但隨著時間增長、電芯內部材料活性以及整塊充電寶PCB電路穩定性(有無腐蝕)都有所影響。
此外,還記得上文筆者提到:某些共享充電寶一插手機,APP推送接踵而來?
在當下我們個人數據也越來越多,信息的價值也越來越大,數據安全也越來越重要。
先前,央視也曾曝出利用充電寶讀取用戶數據信息的新聞,此種帶有病毒共享充電寶,能夠自動匹配讀取手機裡的信息。
到底誰給它們安上病毒,是廠商自己,亦或著是不良商販私自改裝?我們暫且不論。隱私數據、安全數據的洩露,未來勢必給用戶造成的風險才是最頭大的事情。
2、可複製性過強,門檻較低
目前,共享充電寶大致分為兩種類型:一是機櫃式租賃機器,用戶可以帶走實體充電寶,屬於移動式充電服務。
另一種則是固定點充電,終端為一臺大容量的充電寶(機),用戶需在如KTV、咖啡廳或是餐館裡進行充電,充電寶不可隨意搬動。
然而,無論是哪一種共享充電寶,實際本質並沒有得到過多實質性的進步。加之充電寶本身設計和製造的技術門檻較低,可複製性太強,各家各戶的共享充電之間並沒有形成差異化。
加上之前一大批投資者湧入,這也就意味著同一個市場當中將出現多個競爭者,從而導致訂單不斷分流、價格持續下降,最終只好通過燒錢、打「免費牌」培養用戶粘性,這點跟最早時候的共享單車很像,對吧?
3、網點鋪設難度目前較難解決
大致上目前共享充電寶以鋪設在商場、電影院和餐館三大主要人流聚集場所較多。
前兩者主要面臨的問題是場地選址、租金和設備用電之類的問題,而在共享充電寶入駐餐飲場所這個件事上,視乎遇到的阻力可就不這麼簡單了。
筆者曾對共享充電入駐的話題,簡單採訪過一位經營餐館的哥們,他大概是這麼說的:「很多餐廳早有備用充電寶供客人臨時充電使用,以前這項服務不收費,現在你拿一個付費的產品出來告訴客人掃碼交錢充電,於情於理說不過去。
不少客人會認為,吃一個飯還要花這個錢,雖然不多,但很容易因此給客人留下不良印象甚至是反感。」出於這樣的考慮我覺得小電甚至在進店(推廣入餐廳)的階段都會受到阻力。
4、我們對共享充電寶的剛需有多少?
共享單車解決短途出行,城市代步的最後一公裡,瞄準的用戶群體是絕大部分老百姓;「滴滴打車」解決中長途出行,對比計程車用戶可定製的服務更靈活。
但是問題也來了,什麼場景下我們需要共享充電寶來解決手機之類設備的充電問題?
前提條件:你手上的手機快沒電或電量不多(廢話= =),恰好背包裡沒有充電寶,附近找不到合適的電源之下我們或許會考慮去使用共享充電寶。
這就牽扯到兩個問題:
當前手機內置電池容量已今非昔比,幾年前的1500mAh、2000mAh,如今新款手機普遍3000mAh電量起跳,未來更有石墨烯之類電池的加入,我們還會經常出現「手機快沒電」的情況麼,不會吧!
↑↑↑數據來源至網絡
另外一個重點,根據專業機構的數據統計,2013年移動電源國內銷量為3000萬臺,總產值超過百億元大關;2015年則躍升至了4000萬部;2016年更是接近6000萬部。
每一年擁有如此巨額出貨量的產品,它的普及我想不會比手機低多少吧?試問還有哪位朋友手上沒一兩個充電寶麼?
我們視乎早已養成了習慣,出門特別是出差、出遊之類的遠行活動,背包裡必帶一個充電寶備用。
其次,共享充電寶有著極高的產品替代性。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正如前面小編提到,即便你今天真的需要充電且沒帶自己的充電寶,共享充電寶也極有可能被店家早早準備的「免費充電寶」代替。
總結:思聰不會吃X,前面的路不好走。
綜上,在當前大環境之下,共享充電寶的路可能真的不好走。能活下去不代表過得精彩,混日子也算是一種生存之道。
我們對於共享充電寶有沒有需求?肯定有,需求高麼,能跟共享單車相提並論麼?
肯定比不了。需求頻率低下+其他諸如租借體驗不友好、充電速度慢不安全和網點數目少等一些列問題,我們對共享充電寶的剛需或許也就此時此刻此地恰巧用那麼一會罷了。
總之,可以歸結成一句話,共享充電寶所能解決的用戶痛點太過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