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家謝宇:當代中國家庭在變遷,傳統依然有強大力量

2020-12-24 澎湃新聞

謝宇教授是著名的社會學家、美國兩院院士、普林斯頓大學當代中國中心主任、北京大學社會研究中心主任。他在社會分層、研究方法與統計、人口統計學、科學社會學和中國研究等領域建樹頗多。近日,南京大學-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邀請他主講「當代中國的家庭變遷」。此次講座在Zoom平臺、Bilibili網站和「學術志」公眾號同步直播,有超過三萬名觀眾參與。

結婚年齡和所在地房價明顯正相關

20世紀80年代,研究者們發現了「第二次人口轉變」。如果說經濟發展導致了第一次人口轉變,觀念變遷則是第二次人口轉變的主要動力。對女性社會角色的認可、性解放、個體主義的興起等會造成初婚年齡的推遲、結婚率的下降和離婚率的上升,還包括生育率的下降等一系列變化。

謝宇指出,家庭向來在中國傳統社會中扮演著決定性作用,主導著個人的生活安排。如今,家庭文化受到個人主義觀念的衝擊。因此,相較於西方國家,中國的第二次人口轉變呈現出傳統與現代並存的複雜特徵。

數據顯示,中國人的結婚年齡不斷推遲,不婚率也在提高。現在許多男女到了30歲還沒有結婚,甚至將來也可能選擇不婚。

謝宇認為,經濟壓力尤其房價,是中國人晚婚的原因之一。

謝宇團隊經過研究發現,人們的結婚年齡和所在城市房價呈明顯的正相關。不因此房價越貴,越需要時間攢錢,結婚年齡就越大。房價一直在漲,這便是結婚年齡推遲的一個原因。

「所以沒結婚的人沒房子就很緊張,尤其是男方壓力很大。當然女方壓力也大,女生找不到有房的男生怎麼辦?因為沒房,男女朋友吹了的也有。大家都問你,沒有房子怎麼辦?人家有房,為什麼你沒房?」

沒房,結不了婚,晚婚,怎麼辦?一個解決方法就是暫時的同居。

數據顯示,中國現在有約30%的人有過婚前同居經歷,也就是說,每三個中國人當中就有一個人先同居再結婚。

從社會學角度來說,同居主要有三種功能:第一,同居是婚姻的前奏;第二,同居是單身的替代;第三,同居是婚姻的替代。

對於大部分中國人而言,同居主要出於第一種原因。人們出於實用性的考慮,在沒有滿足結婚經濟基礎,比如還沒買到房、分到房的情況下,先同居,再結婚。中國同居的伴侶大多數都還是走向了婚姻。伴侶的平均同居時間為10個月左右,之後要麼結婚,要麼分手。

從普遍婚姻轉變為基於社會經濟地位的婚姻

研究還表明,不同教育程度的人在初婚年齡上呈現差異。

在現代中國,貧困的、社會地位低,往往也是教育程度低的男性,到了40歲還有接近20%未婚。以前,不同教育程度的男性雖然存在結婚早晚的差異,但最後都實現了婚姻——這在今天已經無法實現。

「我們認為,這一部分人可能就成了一輩子的光棍。」

女性和男性的狀況相反。男性當中是教育程度低的結不成婚,而女性當中,反而是教育程度高的,尤其是研究生、博士生,可能到了40歲還不結婚,也有可能終生不婚。

由此,謝宇團隊提出一個觀點:

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後,逐漸從普遍婚姻轉變為基於社會經濟地位的婚姻。

「以前無論窮人還是富人都可以結婚,窮的窮結婚,富的富結婚,人人都結婚。而這種狀態已經慢慢改變。」在教育方面,學歷低的男性和學歷高的女性出現了不結婚的現象。

有觀眾問到,由於社會地位低而無法結婚的男性是否會引發社會問題。謝宇認為,中國社會儘管存在不平等,但並不構成對社會穩定的威脅,原因包括社會較強的心理忍受能力、對不平等機制的認同、對經濟發展代價的認知等等。

「我是一個實證主義者,我想法很多,興趣很廣,但我最終還是要看數據。現在沒有任何數據讓我擔憂,有一部分人結不成婚會對中國社會的穩定造成威脅,我還沒看到。」

女性向上婚是出於對育兒的重視

為什麼「剩女」都是學歷高的,「光棍」都是學歷低的?因為女性向上婚姻的偏好仍然存在,即女性更願意選擇條件比自己更好的男性作為配偶。

但是隨著婦女解放,男女教育漸趨平等,同齡男女間的向上婚姻變得更難實現。謝宇團隊提出,年齡差有可能成為新的替代性方案——女性可能轉而選擇比她年齡更大的配偶。因為年齡的增長往往伴隨著工作經驗和收入的積累,更加年長可能意味著相對更高的社會地位。

謝宇團隊最近還開展了一項網上的調查,詢問受訪者對結婚對象的期待。謝宇表示,雖然樣本量較小,但還是能得出一些初步結果:好的相貌、高的收入、城市戶口、擁有房產仍然是擇偶的重要標準——而且這種標準存在性別差異。

這種差異類似傳統文化「郎才女貌」的某種延續。女性對男方的收入有期待;男性則對女方收入沒有要求,而對女方的長相更在乎。

「有人認為,是不是女性很自私,希望依靠男性來獲得社會地位?我覺得這個就看得太簡單了。」謝宇認為,

這背後實際上是女性對育兒的重視。女性對男方收入的要求並非一己之私,而是出於對教育成本的考量。

「在中國,女性工作是一個普遍現象,她們自己的工作收入、經濟地位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結婚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生孩子,而中國家庭對下一代的教育的培養非常重視。」

中國離婚率被高估

另一件大眾感興趣的事情是離婚。謝宇指出,大多數媒體報導使用的「粗離婚率」數據具有誤導性,高估了中國的離婚率。

「粗離婚率的算法是簡單地用離婚人數除以總人數,這並不科學,因為它沒有從一個歷時生命過程的角度來考察離婚率。」

謝宇表示,科學的做法應當是考察從結婚走向離婚的生命過程,統計在結婚後多久有多少人離開了婚姻的隊列。

結合國際對比,可以看到中國的離婚率相較於美國、日本仍然很低。

觀眾問及謝宇對最近設立「離婚冷靜期」的看法。謝宇表示,自己尚未做過調查,從直覺上估計,中國家庭本身就呈現出較低的離婚率、較高的穩定性,政策的影響可能不會很大。

謝宇也提到,家庭問題的私人屬性讓政策的直接調控變得十分困難,人與人之間的異質性也常常使一刀切的政策難以見效。因此,要制定出一個符合人性、符合國情、符合社會需求的政策並非易事。

「多數人只要結婚,就有孩子,只是時間問題」

中國雖然和其他國家一樣也正在經歷第二次人口轉型,但傳統文化的影響仍然不可忽視。這集中表現為子女中心主義的延續,孩子在家庭中仍然十分重要。

本文圖表由講座方提供

根據中國人口普查與1%人口抽樣調查的數據顯示,以2010年統計結果為例,大約99%的45歲到49歲婦女只要結了婚,都已經有了孩子。謝宇認為,這是中國家庭在世界範圍內的獨特之處——對絕大多數人而言,只要結婚,就有孩子,只是時間問題。孩子和婚姻是緊密相連的。「現在的年輕人剛結婚不一定有孩子,但實際上到了一定的年齡還是生了孩子。」

謝宇還指出,中國的未婚生育、已婚未育都很少。即便是婚外生育,也通常只是懷孕時還未結婚,最終往往走向婚姻。

「在今天的中國家庭中,孩子還是至上。所以他們考慮很多事情都是從孩子的角度考慮。所以沒有結婚就會生孩子——哪怕他們很想要孩子,也不一定生。他們找朋友也為了孩子,他們的經濟地位的考慮也是為了孩子,他們離婚不離婚也是考慮到孩子。」

謝宇認為,正是以孩子為中心的家庭文化導致了很低的婚外生育率和不育率,而且離婚率的增加也是有限的。作為個性化的體現,未來中國選擇不結婚、結婚而不生小孩的人群比例會增加,但也應該看到,文化還是發揮著相當大的作用。

啃老語境下,重男輕女還合理嗎?

其他研究也發現,中國的家庭文化和其他西方國家很不一樣。相似的還有韓國,這都是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

儒家文化向來主張「學而優則仕」,強調通過教育和個人奮鬥實現代際流動;但歐美沿襲的是貴族文化,所以更加強調家庭的出身和代際傳遞。

中國所有的家庭,無論貧富,對子女的教育期望都相當高,投資也大。西方則不同——在父母教育程度低、社會地位低的西方家庭,孩子往往缺乏上大學的動力。

中國的家庭文化有時也幫助年輕人延長了逃避現實的時間——中國的年輕人有時到了25歲,在已經完成基本學業的情況下,既不滿足於學歷,也不願意參加工作,而是在不確定的狀態下選擇依賴父母。這在國外是非常少見的。

以子女中心的家庭文化還可能影響婚姻的質量。對社會經濟條件的看重,不一定就能收穫高滿意度的婚姻。不排除許多中國人雖然沒有離婚,但婚姻並不幸福,處於一種「勉強婚姻」的狀態。

不過,文化不只體現為慣性,也存在轉變的可能。謝宇提到的另一項研究表明,重男輕女觀念可能和養兒防老的目的相違背。

由於大城市經濟壓力大,「啃老」的代際補償十分普遍。在傳統重男輕女觀念的影響下,兒子啃老更為理所應當,也更為普遍;而女兒則容易被趕走,而且有收入之後還要給父母更多的錢。由此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中國的城市家庭養兒子比養女兒代價更大,得到的回報也更低。

在這樣的語境下,重男輕女的觀念在經濟上就顯得不那麼合理。

作為一個主攻量化的社會學家,謝宇認為數據背後的社會、文化、歷史背景仍然非常重要,「我們不能看了、拿了數據就跑出去,而不管它數據後面的背景。」深入了解中國的歷史和文化,才能更好地詮釋當代中國的社會變遷。

謝宇關於中國家庭的研究涉及家庭的縱向歷史變遷,也提供了橫向比較的國際視野。本次講座主持人南京大學陳雲松教授認為,謝宇近年來對階層、家庭變遷的研究結論,改變了很多人特別是西方學界對中國社會、中國治理模式的刻板和不公正印象,為客觀、準確理解轉型中國社會,提供了非常紮實可靠的證據。

【對話】

女性的經濟能力也會成為男方擇偶的標準

澎湃新聞也就家庭研究的相關問題採訪了謝宇。

澎湃新聞:

統計數據中的中國家庭似乎比日常經驗中的要更「傳統」。離婚、不婚、丁克家庭的數量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多。您認為為什麼會存在這樣的偏差?

謝宇:

我們平時關注到的周圍的人或者是媒體故事、文學作品等是有偏的,媒體更願意報導離奇的、與眾不同的現象,文學作品也多是誇張的手法,但這些數據是沒有代表性的。沒有代表性的、沒有科學指導下的數據不僅僅是有偏差,甚至會誤導民眾,對社會是有害的。統計數據反映的結果和日常經驗之間的差別正體現了在科學方法指導下收集數據的重要性和定量研究的價值。

澎湃新聞:

您提到中國家庭以孩子為中心,但是孩子成人後要建立自己的家庭,這個時候孩子和父母的關係會有怎樣的變化?這方面有相關的定量研究嗎?

謝宇:

文化是有慣性的,價值觀會代際相傳。中國家庭是有很強的代際關係的,儘管過去的孝道強調養老、強調對老年人的經濟支持,現在社會發展變化很快,很多老年人經濟狀況好了,也不需要子女的支持,但是這種文化上的慣性和代際聯繫還會持續一段時間。社會處於一個不斷變遷的過程,過去的文化傳統有一定的慣性,不會隨著社會結構的變化而馬上變化。以子女為中心的文化,比如對子女過分投資慢慢地在一些家庭會有所改變,但對很多家庭而言還會持續下去,現在這一代孩子將來自己成為父母后,他們也會重視下一代,以孩子為中心。

澎湃新聞:

您的研究發現,夫妻的教育水平趨於平等,而年齡差距逐漸擴大。女性社會地位的提高對於家庭來說意味著什麼?女性有沒有可能成為中國家庭的核心?

謝宇:

隨著社會市場開放、人口流動性增強,婚姻市場在不斷擴大。慢慢地,婦女的經濟能力也會成為擇偶的標準,男性擇偶時也會考慮女方的經濟能力和收入能力,這會造成同質性婚姻的增加。而女性經濟角色重要性的體現會造成家庭之間經濟的不平等,或者說,同質性婚姻會造成家庭經濟之間的不平等,進而也會造成小孩之間家庭資源的不平等。另外,現在的居住模式發生了很大變化,更多的是核心家庭,不跟公婆居住,慢慢擺脫了上一代對家庭的管制;加上女性對家庭收入貢獻的增加,女性的地位會提高。

澎湃新聞:

您認為中國家庭受到傳統文化的深刻影響,那麼中國人口的轉型是否可能反過來改變中國傳統的家庭文化?孝道、世代同堂等傳統在今天是否有了新的表現?

謝宇:

文化永遠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的傳統、文化遺產也會受到社會變化的影響。孝道在過去有很強的物質性、經濟性含義,而今天在向感情聯絡轉變,具有感情和社會支持意涵,這就是變化。過去孝道主要體現在兒子身上,現在跟長輩的關係更好的可能是女兒,這都是變化的表現。過去的家庭關係多體現在對長輩上,而現在家庭重視下一代,這也是傳統家庭關係的文化遺產,子女中心主義是傳統家庭文化的體現。

澎湃新聞:

子女「啃老」、晚婚少育等現象一方面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和經濟原因密切相關。在您看來,當代中國家庭的這些特徵更多的是傳統文化的延續,還是經濟發展的結果?

謝宇:

兩個方面的因素都存在。一方面,中國家庭代際聯繫緊密,代際有強烈的責任感,幫助子女是上一代和下一代的共識,父母也認為是自己的責任。另一方面,在今天現實條件下,住房很貴,經濟壓力大,年輕人不可能完全獨立。所以這些現象是傳統文化和當今經濟現實混合的產物。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謝宇:中國社會學本土化是個偽問題
    事實上,國內學者在研究議題本土化上的實踐並不成問題,而且中國的社會學家幾乎都只研究中國社會。不僅如此,國內學者通常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尤其強調要致力於對中國社會中重大而迫切的問題的研究。但是,有沒有哪些社會現象在中國是不重要且不值得中國社會學學者去研究的呢?誠然,在任何一個社會中總有一些問題會比另一些問題在現實需求或學術傳統上顯得更為重要,在美國亦有這樣一些議題,如種族、經濟不平等。即便如此,這並不意味著對所謂的「細枝末節」議題的研究就喪失了學術或現實價值。儘管過去30餘年中國的社會變遷以經濟轉型為主要驅動力,但變遷已經逐漸擴展、滲透到家庭領域、價值領域和個人生活的其他領域。
  • 李豔霞 | 論當代中國政治學者的社會角色認知與變遷
    社會學家茲納涅茨基認為,知識是所有社會角色的先決條件。當執行一定功能的人開始意識到,他們面臨一種不知如何定義的情境而面臨決策和執行的困難時,技術專家就成為必須。在此意義上,知識分子群體在人類社會產生之初就已經存在,西方社會早期的顧問和專家包括牧師和經驗豐富的老人,古代中國典型的技術專家則為巫、史、祝、卜等。
  • 中國傳統家庭文化及其現代價值
    把家庭和諧作為社會和諧的基礎,把家庭成員之間的義務和責任建立在親情仁愛的基礎上,這是中國特色也是中國家庭文化傳統中積極的因素。而西方的家庭模式相對言更強調個體的獨立性,西方社會學家在其《變動中的家庭——跨文化的透視》中,在談到西方社會老人贍養問題時指出,西方社會「老年人處境每況愈下的一個主要因素」,是「個體化核心家庭權利的擴大」。
  • 中國家庭︱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家庭的變遷
    中國自古便有「集人成家,集家成國」的說法,這種「家國同構」的傳統邏輯使家庭在中國不只是生產與再生產的經濟單元,而且還是秩序單元、教化單元和福利單元,並負有社會化和保護其成員的責任。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中,中國的家庭制度經歷了階段性的變革,但仍保持著巨大的內在穩定性。家庭發展是一個多元動態的過程,作為一種文化特徵,家庭模式有其歷史傳統的傳承性,同時也必須適應當前時代的制度安排。
  • 社會學家可以協助謀殺嗎?
    謝宇專訪:中國社會科學研究存在太多空白7月17日,微信公號「賽先生」以《中國的不平等到底有多嚴重?》為題發布了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密西根大學社會學教授謝宇在浙江大學的演講內容。 謝宇憑藉嚴謹的量化研究方法,深入剖析了中國社會所存在的「不平等」現象的程度和特點,在網絡上引起了熱烈的討論。
  • 李春玲:社會變遷背景下中國青年問題研究
    李春玲:社會變遷背景下中國青年問題研究 2017年05月10日 10:1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李春玲 字號 內容摘要:社會學的青年研究雖然涉及青年發展的各個方面,但這一時期的研究重點卻十分突出,
  • 賀雪峰|本土化與主體性 :中國社會科學研究的方向——兼與謝宇教授...
    謝宇教授講「中國社會學面臨的實際問題並不是議題的西方化或美國化,而是缺乏判斷議題學術價值的長遠意識」。他舉例大約十年前對中國家庭和婚姻的研究,就是因為具備這種「長遠意識」而到現在成為中國社會學界新興的熱門話題。
  • 謝宇:漫談定量與定性研究方法
    他是我們系的老朋友,在02年11月份,是咱們系成立20周年搞的一個學術活動月,那個時候謝宇教授在我們這裡待了一個月,講了六節課,給了我們的活動很大的支持。他長期以來在方法論、中國研究,在各方面都有很多建樹,他也希望進一步了解我們學生的想法、學生對社會學方法的一些理解,以及未來學習的一些打算。好,那我們開始,請。
  • 悟家庭結構變遷,揚傳統優秀文化
    中國青年網桂林3月10日電(通訊員 劉承俊)在注重素質教育的今天,大學生假期社會實踐作為促進大學生素質教育,加強和改進青年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導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的重要舉措,作為培養和提高學生實踐、創新和創業能力的重要途徑,一直來深受學校的高度重視。
  • 當代青年對傳統家庭倫理道德的傳承研究
    家庭是社會關係的特殊形式,是社會的細胞,所以家庭的和諧穩定關係著社會的和諧與 發展 。維繫家庭關係和諧與穩定有兩種力量,即 法律 的力量和家庭倫理道德的力量。當代青年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要力量,青年人對家庭倫理道德的理解與運用關係著家庭、乃至社會的穩定與和諧。
  • 著名社會學家陸學藝:致力尋找解決社會問題良方
    他曾說,「中國要順利度過目前這個關鍵時期,就一定要完成好這些任務,就一定要努力補好社會發展這門課。」 「陸學藝先生認為,中國正在經歷一場迅速而廣泛的社會變遷,社會學家正逢其時,應責無旁貸地擔負起記錄和研究這一變遷的使命。」
  • 中國大案偵破紀實:北大學生吳謝宇弒母案,目前依然在逃
    讓人震驚的是謝天琴的屍體被塑料薄膜大概裹了有一百多層,每一層中間還細心地放有活性炭吸味道,整個房間密封得很好,所以,即使已經過去半年了,鄰居依然不知道自己隔壁有一具屍體在靜靜腐爛,更讓警察震驚的是,房間還有裝有遠程監控攝像頭,也就是說,裝這個設備的人只要在有信號的地方,可以隨時監控家裡的一舉一動。
  • 北大學霸吳謝宇弒母案:願每個家庭都沒有「戴面具」的孩子
    究竟是怎樣強大的心理,才能在殘忍殺害母親後,淡定的說出這一句話來。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的回答也許能夠解釋這一切:「他雖然有高智商,但內心卻是空的,空到沒有靈魂。」時間回到吳謝宇還小的時候,那時候一家三口居住在教職工大院裡,雖生活簡樸,但也其樂融融。
  • 吳謝宇事件給世人的警示:人無完人,適當宣洩情緒並不為過!
    好在因為媒體的存在,透過對吳謝宇親朋好友的深度採訪,我們得以見識他的「雙面人生」。據社會學家分析:吳謝宇從小到大優異的成績可能讓他覺得自己是與眾不同的,因此總是以過高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但人無完人,當碰到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時,這種過度的自負必然會導致自卑,進而產生負面情緒的累積。
  • 中國轉型社會學話語體系的當代構建
    這三方面理論的核心視角主要是「國家與社會關係」即結構性力量的變動、社會不平等與社會結構轉型以及轉型社會文明形態的變動等。可以說,西方理論話語是西方地方性知識的體現。  當前中國社會轉型的內涵,既有類似西方的快速工業化、市場化與城市化等一些過程,又有基於自身的文化傳統而生成的獨特的現代性內核。
  • 經典閱讀 | 社會需要社會學家和社會學理論
    為什麼託克維爾會被喬治·瑞澤爾認定為社會學家,主要是因為其著作裡有很多的社會學思想,如其研究中的「民情、社會階級、個人主義、公民團體、社會變遷」等,無不體現出其著作的社會學印跡;另外,託克維爾還關注了諸如「停滯、平等、專治」等社會學問題,除此之外,託克維爾的家庭還經歷過法國大革命之苦,父母也曾被捕過,儘管並沒有被殺頭,但這種經歷也足以對其產生巨大影響。
  • 社會學家陸學藝病逝:中國社會階層分析開啟者
    社會學家、農村問題專家、中國社會學會原會長2013年5月13日在北京去世,80歲5月11日,陸學藝還出現在北京搜狐媒體大廈,參加《吳敬璉文集》首發座談會,並在會上作了長篇發言,內容依然與中國社會的現實和未來的改革有關。當時的陸學藝還很健談,在會上他說:「中國的社會科學太落後了比別的國家,很多問題是社會科學問題,頂層設計問題。昨天跟新來的郭部長討論戶籍改革,討論了半天也沒有拿出大的意見。戶籍要改,大家都知道要改,但是怎麼改,我們就在那兒討論。
  • 《雲儒文匯》: 中國當代文化變遷的深度思考
    文集評論了當代400多位作家、藝術家,論及500多部當代文藝作品,留下了近一個甲子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40餘年來中國當代文藝發展的清晰軌跡,匯集了作者對中國當代文化變遷的深度思考,記錄了作者在8萬裡絲路行程上的觀察和述評。
  • 「當代中國社會變遷與社會治理」高層論壇在廣州大學舉行
    中國教育在線訊11月12日,「當代中國社會變遷與社會治理」高層論壇在廣州大學舉行,全國社會學學科帶頭人、中國各大高校知名專家、學者、師生代表等共480餘人參會,暢談社會發展新徵程。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兼社會與人口學院院長、中國社會學會副會長洪大用教授,中國社會學學會會長李友梅教授,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會長徐永祥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研究院院長張翼教授,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劉小敏,廣州大學副校長郭興蓬教授等出席本次大會。
  • 社會學家:吳謝宇是典型「陰陽人」 一直在壓抑自我
    通告稱,2月14日情人節,警方發現一名女子死在福州一所中學教職工宿舍內,其22歲的兒子吳謝宇有重大作案嫌疑。警方懸賞萬元緝捕。2019年4月25日,福州市公安局宣傳處負責人處透露,涉嫌弒母的北大學子吳謝宇於4月21日晚在重慶江北機場被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