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是沒有。
首先環保服裝從材料到製作、包裝、運輸、使用、清潔、回收、降解等過程中都需要儘可能地減少對環境的危害——這需要成本。
其次,只有當你把很多錢花在了一件如此昂貴的衣服上,才有可能減少對其它衣物的消費,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就是減少了浪費;
再者,這麼貴的衣服,買了肯定要多拿出來炫耀幾次,這樣一來自然符合環保守則多次使用的原則;
最後,一個讓福布斯富豪瞠目的價格,的確更能引起大眾的關注,即使那種有意購買的人,也會想想買下來的話到底值不值得。
文·江崴
湯姆·克魯斯現任妻子凱蒂·赫爾姆斯和女兒手裡拎的就是售價八千人民幣,由絲綢和小牛皮手工製作的Hermes環保購物袋。
英國設計師Anya Hindmarch在2007年3月推出的 「I am not a plastic bag」帆布包,現如今被熱炒到3000元以上。該款包包在香港和臺灣的發售還出現擁擠踩人事件。
一條Levi’s的有機棉牛仔褲比它的普通款要高出4倍的價錢。
英國設計師Tom Dixon替Lacoste設計的一件Eco-Polo,就是這樣一件類似民族扎染服的,看著好像沒洗乾淨的T恤,卻標出人民幣三四千的價格。
U2樂隊Bono成立的「Edun」服飾品牌,強調全部採取環保天然材質製造,而且材料與製作人力都是來自於較落後的第三世界國家。他希望這個品牌能夠為第三世界提供自給自足的契機,並且讓他們最終有所獲利。
到底什麼樣的服裝稱得上是真正的環保?
很多時候,當環保被包裝成為時尚的另一個噱頭時,這個問題往往會被忽略掉。李寧最近推出的創新環保概念「衣年輪」和「低碳裝」就從此入手,很值得玩味。
說它值得玩味,因為它不是一味地追求現在流行的環保材料,而是很難能可貴地在向環保的5R原則靠攏,真正把5R:Reduce(節約能源及減少汙染)、Reevaluate(環保選購)、Reuse(重複使用)、Recycle(分類回收再利用)、Rescue(保證自然與萬物共存)落在實處。
僅用環保材料是不夠的
如今的環保服裝,大多陷入了環保材料的誤區。好像只要材料環保就萬事OK了,最多就是保證讓材料生長的環境符合指標就好了。
工人的工作環境怎麼樣?有使用童工嗎?運輸是航運還是空運?顧客買回家穿了幾次?好降解嗎?這些在製作、包裝、運輸、使用、清潔、回收、降解等過程中涉及的關鍵性問題—真正關係到環保服裝是否真正儘可能地減少了對環境的危害—卻很少有人提及和問津。
難怪一向以環保著稱的Stella McCartney高呼不要那種假惺惺的「環保」。
即使單從材料方面來說,也不是做得盡善盡美,可價格卻毫不含糊,甚至高得離譜。
英國設計師Tom Dixon早前替Lacoste設計了一件Eco-Polo,使用的漂染方式是純天然的材料,不用任何化學試劑,採用現在很多偏遠山區還在使用的傳統染布工藝,工序非常繁複。不過因為沒有使用定色劑,顏色難免會隨著時間的洗刷而褪去。就是這樣一件深藍色類似民族扎染服的,看著好像沒洗乾淨的T恤,卻標出人民幣三四千的價格,是他家單色純棉T恤的4倍售價。
現在流行的有機棉也存在價格過高的問題。因為大規模種植生產棉花往往意味著大量的化肥和農藥對土地的汙染,而有機棉因為不採用轉基因技術,不用化肥和農藥相對環保許多,但產量卻比傳統棉花產量低14%-33%,為此,你就需要為用這樣的有機棉製成的一件標有Levi’s logo的牛仔褲支付高出平常4倍的價錢。
偽環保,宰你沒商量
為環保買單的時候,至少心情還算平靜。可當讓人驚恐的奢侈環保風潮的到來,著實讓人質疑:奢侈品搭上環保的車簡直就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最終目的不就是把價標得更高嘛!
為了標榜自己有一顆綠色的心,許多人不惜重金購買環保限量版的奢侈品,這便是Eco-Luxury,所謂的奢侈環保風潮。很多品牌商家也正是抓住了這一點,只要打著環保的大旗,價格高一點,宰你沒商量。
還記得英國設計師Anya Hindmarch在2007年3月推出的I’m not a plastic bag帆布包嗎?限量版+5英鎊售價+明星效應,全球消費者都為之瘋狂,以至於該款包包在香港和臺灣的發售出現擁擠踩人事件,而本來準備在北京以120元發售的計劃也不得不取消。就是這樣一隻帆布包,現如今被熱炒到3000元以上。這到底是澎湃的環保意識在起作用,還是洶湧的炫耀虛榮心在捉狹啊,稍微清醒的看客都心知肚明吧。
要知道做到真正的環保意識,你還要拒絕虛榮、抵制誘惑。而反諷的是,現在馬路上,小店裡,倉庫中到處比比皆是的仿造品,如此浪費是不是也違背了初衷?
如果3000元買個環保布兜還覺得不算奢侈,那不妨看看Hermes時尚環保型購物袋,由絲綢和小牛皮手工製作,可以摺疊成錢包大小,售價大約8000元人民幣,雖然價格不菲,但因為打著環保的標籤,還是有大把人聲稱「物有所值」。天知道,這些號稱奢侈品的環保款要比非環保款更昂貴!
有媒體就問品牌了:
「既然環保大熱,為什麼不選擇便宜的普通面料呢?」
「即便是低廉的面料成本,也要加上奢侈品的品牌效應。」
難怪對時尚大牌的品質了如指掌的名模莫萬丹都忍不住說出實話:「我不認為所有大牌都做到了環保,雖然他們經常順著社會風潮設計展示一些所謂的環保系列,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正在實行環保。」
買到肉疼才能用得心疼
當一些「偽環保」越來越引起人們的反感時,已經有奢侈大牌開始實踐一些真正有價值的環保創意。
比如大量採用透氣清爽的毛料。其設計總監Christopher Bailey建議男士以輕薄的針織開襟羊毛衫取代正式西裝,一樣能穿出奢華時尚。此外, 男裝也都設計了一些材質輕薄、剪裁寬鬆的西裝,連正式的晚宴禮服也變得輕鬆休閒起來,因為這樣「可以減少夏天大家使用冷氣的用電量」。
LV宣稱寧可推遲新貨上架的時間,也要採用輪船運輸代替空運,因為船運油耗更省,尾氣更少。另外,他們還在所有LV皮具上排除了汙染性膠水,並減少了紙板包裝,這些儘管沒明擺著標高價但疑似有廣告效應的噱頭,起碼要務實「健康」許多。
當然有的環保之所以奢華高價,也是另有深意的。Oscar de la Renta曾以玉米糖製作晚禮服、雙人組設計師品牌Proenza Schouler也曾發表過回收垃圾製成的環保禮服,但定價都非常昂貴,且因無法量產,全世界只有一件。如此一來,其一,你把很多錢花在了一件如此昂貴的衣服上,肯定在別的衣服上的花銷就要減少,減少了消費,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就是減少了浪費;其二,這麼貴的衣服,買了肯定要多拿出來炫耀幾次,這樣一來自然符合環保守則多次使用的原則;其三,一個讓福布斯富豪瞠目的價格,的確更能引起大眾的關注,即使那種有意購買的人,也會想想買下來的話到底值得不值得,而在思考的過程中,也許會真的明白設計師的苦衷:環保,不是一種時尚,它是一種生活,從現在開始做起。
在時尚界提到環保,就繞不過這些大牌
Stella McCartney
提到環保,就不能不說Stella McCartney。作為一個熱心環保的素食主義者,她的設計每一季的風格起伏都不大,不論你是在幾年前還是在這一季愛上她的設計,都不早不晚。比起色彩和廓型,她認為更值得去努力嘗試改變的是材質,使它們更環保。她始終拒絕在設計中使用動物皮,取而代之的是人造皮革和其他材質。你可以說她曲高和寡、故作姿態,然而能夠放得下皮具配飾這棵搖錢樹畢竟是勇氣可嘉的。最近,美國國家資源保護委員會向她頒發了環境保護獎。
古川雲雪
古川先生的招牌過膝長發和飄逸的花白鬍鬚讓人總想多看幾眼,而他則目不斜視地端坐著,如他自己比較中日設計師所說的那樣:是個表現「老實」的日本設計師。他的時裝設計源泉來自於大自然。從自然的花色,樹色,泥土色中汲取營養。設計反映的是服裝文化穿戴的規律。」雲雪先生最早的時裝秀是在紐約發布的,曾在德國科隆舉辦過個人時裝秀。以亞洲作為國際活動的基盤,他將東西文化巧妙地融合,創造出新的「雲雪」品牌。
Bono和他的Edun
提到U2樂隊的Bono,除了唱歌之外,慈善一直是他的心頭最好,向來對於推廣第三世界人權保護觀念以及環保運動不遺餘力的Bono,即使做起老闆賣起衣服,也是不同於其他藝人明星。Bono所成立的這個名叫「Edun」的服飾品牌強調的就是全部採取環保天然材質製造,品牌的服飾有百分之九十的棉及紗製衣服由秘魯以及突尼西亞地區的勞工所製作,一半以上的棉原料來自於非洲及南美貧窮地區。這樣的誠摯之心,誰又能說不是真正的時尚?
END
END是Environmentally Neutral Design的簡稱,叫做「環保設計」,自然在環保上下了一番功夫,無論從設計和生產過程中,END都儘量體現環保和功能性,儘量減少浪費並生產出可循環、功能良好的耐用產品是他們的目標,而它的老闆Andrew Estey曾經在耐克擔任鞋類產品全球設計總監,他提倡高性能和環保,採用再生,循環和可持續面料,代替了以往的膠水和溶劑等有毒物質。
例外之素生活
例外(EXCEPTIONdeMIXMIND)這個國內最成功也是歷史最悠久的女裝品牌,它最近主張的素生活更是有一種反璞歸真的感覺。在它的素生活市集上,衣、食、住、行簡樸地呈現,回歸本質。竹子、稻草和木頭,這些大自然循環再用的素材,縫合了戶外的綠意盎然和室內微黃溫暖:綠蔭入口、斑駁的籬笆、簡樸的攤檔、藍天、石子小道……連成一氣。在這裡,不僅僅是環保,而是完全的天然。
李寧之衣年輪&低碳裝
李寧與世界知名環保組織珍·古道爾及根與芽(北京)環境教育項目等機構共同推出的環保服裝概念。郭晶晶等一線明星藝人均到現場落力宣傳。眾所周知,樹木有代表生長環境和周期的年輪,而「衣年輪」是指服裝的碳排放指數,用來衡定每件衣服的使用年限、生命周期內的碳排放總量,以及年均碳排放量。「低碳裝」泛指可以讓每個人在消耗全部服裝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總量更低的方法,而一衣多搭、增加每件衣服的使用率,選用可循環利用材料(比如ECO CIRCLE面料)製成的產品等方式是降低服裝碳排放量的重要解決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