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給人看面相,剛進門掉頭就走:不算了,這家人都不是凡人

2020-12-23 趣史研究社

雖說生活在科技時代的我們都提倡破除迷信,相信科學,但「道」的玄妙恐非「迷信」二字就能覆蓋的,老子曾云:「道可道,非常道。」

在北宋,有一位叫陳摶的奇人,他精通玄學,擅長相術,曾覲見過三朝皇帝,傳聞此人活了118歲,我們所熟知的張三丰亦是出自他的門下。他就是陳摶老祖,一位千年不遇的世外高人。

陳摶老祖雕像

偶遇婦人,通達悟道

陳摶生於亳州真源縣,是唐末至北宋初期的人。到了四五歲左右,一次他在水邊嬉戲時感到口渴,一位老婦人餵給他奶水,從此陳摶日漸通達聰慧。

少年時代,他便有了過目不忘的本領,遍讀經史百家,讀書時一氣呵成,悉無遺忘,以詩書成名。後唐長興年間參加科長舉不幸落第,從此拋棄功名,縱情情山水。

後唐清泰二年(935年),他前往武夷山九室巖隱居修道,每天飲酒數杯,每次睡覺多是百日不醒。

陳摶好讀上古奇書,尤其喜歡研讀《易經》,手不釋卷。自號扶搖子,有文章如《指玄篇》,論述養生、練丹的道理;他擅長寫詩,如《高陽集》、《釣潭集》等出自他的筆下,作詩達六百多首。

陳摶由於廣泛涉獵各種奇書、精心修煉而精通玄術,能知天命、達人事,一身才華使得民間對於他的本領傳得神乎其神。

陳摶老祖

朝見二帝

周世宗柴榮喜好黃白術,聽說了陳摶的本事後,命地方把陳摶送進宮裡,想向他請教修煉丹藥的奧秘。

陳摶卻回答道:「陛下為四海之主,當以使國家達到大治為己任,又怎麼能夠迷戀黃白之術呢?」聽了陳摶的話後,周世宗非但沒有怪罪他,反而給他加官為諫議大夫。

而早已拋開世俗名利的陳摶堅決推辭。就這樣耗了一個多月,周世宗又把他放回原處去了。

到了宋太宗時代,陳摶年歲已高而鶴髮童顏,世人對他十分尊崇。北宋太平興國二年,陳摶入朝覲見皇帝,當時主掌天下的宋太宗對他仰慕已久,禮遇甚厚之。

五年後,陳摶再一次覲見宋太宗,太宗當著宰相宋琪等文武百官的面給予陳摶極高的評價,稱讚他「獨善其身,不幹勢利」,稱陳摶能夠於亂世中不為名利所動,保持著純淨的內心修行,是真正的高人。

宋太宗想向陳摶請教修行之術的詔命到達中書省,宋琪等人於是恭敬地向陳摶請教。陳摶卻讓太宗專心國事,婉拒了他修道的請求。

陳摶老祖

三王相面,過門不入

一次,宋太宗請陳摶給他的幾個兒子看相,看看哪個兒子將來最有出息。相面對於陳摶來說是行走江湖所依賴的看家本領,陳摶也很爽快地答應了宋太宗而依次為諸王相面。

宋太宗的長子趙元佐年幼時就聰明機警,而且長得十分像太宗,深得宋太宗喜愛。一次跟宋太宗出去打獵遊玩,有隻野兔奔跑於太宗的馬車前,趙元佐一箭射中,眾人都驚嘆其箭術高超,當時遼國使臣也在場。

趙元佐此舉為宋太宗長足了臉,太宗喜不自勝。這樣看來,長子趙元佐將無疑是眾親王中最有出息的人了。而陳摶給他看完相後,只是淡然一笑,並沒有什麼令人又喜又驚的樣子。

陳摶老祖

太宗的次子趙元僖性情溫和仁義,待人寬厚,孝順父母,並且有著極強的理政能力,政務上沒有可以讓人挑揀的過失,太宗對他十分倚重,讓他做了五年的開封尹。

在當時,坐上皇帝寶座前的關鍵一步就是謀得開封尹一職。可想而知,即使長子無法繼承大統,趙元僖無疑是最應該上位的。可是陳摶給他相完面後,依舊很淡定從容。

在給太宗的大兒子和二兒子看完相後,陳摶來到了三子趙元侃的家門前,剛跨過門檻卻隨即調頭,轉身離開。太宗疑惑不解,陳摶解釋道:此子將來大有作為,家中奴僕亦為將相之才。宋太宗明白此意所指,但難免心裡會嘀咕,畢竟當時趙元侃兩位哥哥智力在線,身體也都硬朗著。

若干年後,由於時局變化,人事難料,太宗的大兒子趙元佐由於不滿父皇對親人心狠手辣,在太宗扳倒趙廷美後因病發狂,精神崩潰;二兒子趙元僖不幸染病,不到三十歲就離開了人世。後來果真如陳摶所言,三子趙元侃即位,是為宋真宗。

預知人事,道術精深

陳摶預知人意的本事相當驚人。他的齋室牆壁上掛有一個大瓢,前來看望他的道士賈休夫心裡想要得到它,但又不好意思說出。陳摶知道他的心意,叫侍人取來大瓢贈與他,賈休夫驚以為神。

華陰有個隱士李琪,自稱是唐代開元年間的中郎官,現在已經有幾百歲了,一般人見不到他,而他卻來到陳摶的齋室中做客;還有關西逸人呂洞賓,年過百歲而鶴髮童顏,劍術高超,輕功了得,半會兒功夫就能行進幾百裡路,被世人稱為神仙,也來到陳摶齋中與之談論道術。

陳摶老祖

如期仙逝

端拱初年(988年),陳摶忽然交待弟子賈德升在張超谷中鑿一間石室,自己將在那裡休息。第二年秋天七月,石室鑿成,陳摶親手寫下幾百字的表文,大意是說自己氣數已盡,將於七月二十二日化身於張超谷中。

果然如他所說的,七月二十二日,陳摶於張超谷仙逝,七天後肢體尚有餘溫,當時洞口瀰漫著五色雲,幾個月都沒有消散。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宋真宗駕臨華陰,到雲臺觀時,看到陳摶的畫像後免除了雲臺觀的田租。

結語:

現在很多人把道士當作是不學無術的職業,其實上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我們不否認確實有許多假術士借著道術的名義,抓住人們盲從迷信的心理實行低劣的欺詐,但是像陳摶這樣的人,百年難遇,從民間百姓到貴族皇帝都對他是那麼的恭敬推從,即使皇帝給予他高官厚祿也不為所動。

皇帝喜好他所擅長的黃白之術,他本可以迎合皇帝而以此或聚斂財物,或權傾天下,但他卻總是勸誡皇帝以江山社稷為重,若是棄天下百姓而不顧,即使白日飛升了又有何益?

以至名臣宋琪等都對他欽慕不已;年過百歲的他鶴髮童顏,能知人意,許多常人無法遇見的得道高人往他的齋中做客;他道行精深,連宋太宗都稱他「抱道山中,洗心物外;養太素浩然之氣,應上界少微之星」。

而他卻說自己「性同猥烏,心若土灰,不曉仁義之淺深,安識行藏之去就?」這樣的人何嘗不是一位真正的世外高人呢?

相關焦點

  • 道士給人看面相,剛踏進門轉身就走:不算了,這家人都不是凡人
    為此,他將所有有名望的道士都聚集到自己的身邊,讓他們為自己出謀劃策。當時非常有名的陳摶(tuán)也在被邀請之列,不過他卻表示不敢給他們看相。那麼,陳摶到底是什麼人?他又怎麼會如此地受到趙光義的歡迎呢?
  • 高人被請去算命,剛到門口轉身就走:不算了,這一屋子都不是凡人_陳摶
    原標題:高人被請去算命,剛到門口轉身就走:不算了,這一屋子都不是凡人魏晉時期講究名士風流
  • 道士去一家算命,看見以一家人後扭頭就走:一家都非凡品,不算了
    今天要說的這個人叫做陳摶,原本也是一個準備想要通過科舉考試為官的人,但是在沒有考上之後,就不求俸祿官職,一心遊玩山水了。之後,陳摶遇見兩個修道之人,自此之後,就成為了一名道士,他精通看相之術,也精通玄學。是北宋著名的道家學者和養生家,經常被皇帝叫過去奉為座上賓,不僅如此,他還活了118歲,在古代看來,是一個很少有的事情,被後人稱為陳摶老祖。
  • 半輩子積德行善,兒女接連死去,經道士施救,她才知不是凡人
    這不,何氏第六個孩子剛出生,又是不到一月就夭折,似乎突不破一個魔咒,成親十多年間,每生一個孩子,養不過滿月,就會暴斃。  何氏看著兒子屍骨,欲哭無淚,怨過天,恨過地,兩人積德行善半輩子,不殺生,不貪財,鋪橋修路,幫窮濟困,從沒做過惡事,老天為何不公,非要有奪子之恨?  何氏越想越氣,越氣越想,忍耐不住,一根白綾拋上梁間,尋閻王爺討公道去了。
  • 婚房剛入住,丈母娘來參觀,結果剛進門就轉身要走,拉都拉不住
    朋友最近新房剛裝修完,本來是件很開心的事情,奮鬥了幾年,好不容易買了新房子,終於不用再租房了,兩人興高採烈地請了很多人來溫居。朋友們來到他家之後也非常喜歡他家的裝修,簡單大方不說,角落擺放著的綠植簡直就是點睛之筆,整體設計大家也都是誇讚不已。但是就在大家都正高興的時候,朋友的丈母娘也來給這對小夫妻慶祝搬進新家,但是當這位丈母娘進屋之後直接在屋裡轉了一轉扭身就要走。
  • 陸豐東海這個地方來了一位看手相、看面相的算命先生...陸豐人你...
    ,面相的算命先生, 那麼陸豐人看到這樣的卦攤你會捧場嗎? 「算」術高超的算命先生往往都是善於設置「心理陷阱」的高手,他們能夠從很多細節中發現和總結有效的信息,抓住被算命人的心理,在詢問以及對話中對被算命人進行不動聲色的暗示,使其主動鑽進自己設計好的「陷阱」之中。
  • 茅山道士行走江湖不為人知的經歷(四)
    搜索微信公眾號靈異故事書,ID:kblq963,每天都有不一樣的事情發生他的瘋與一般人不一樣——智商好像忽然降到了零。經常赤身裸體往外跑,家人給他穿上,他立馬脫掉撕得粉碎(這時已經是冬天了)。飯也不吃,盛好飯把碗給他,他就順勢往空中一拋,又跑走了。餓了,居然跑到豬圈裡,趴在糞水中和豬一起搶食。更有甚者,有時候拉了屎,居然用手拿起來就往嘴裡塞,吃得津津有味,讓人哭笑不得。
  • 人生會遇到很多人,哪些人遠遠見了最好掉頭就走?
    人生會遇到很多人,有緣或無緣,打交道或不打交道,見面或不見面,再見或再也不見……茫茫人海中,親朋好友,同學同事,相知相識,一切因緣際會,都貫穿在每一個日子裡。而其中一些卻需要儘量少打交道,保持距離,甚至遠離,甚至老死不相往來,甚至遠遠地見了「掉頭就走」。我們可以舉幾種情形:一是對於「不順眼」的人。最好遠離,人的感覺和直覺是非常敏感、靈敏的,甚至是很準的,包括所謂的第六感。特別是對於一些品行方面有明顯毛病的人,堅決避而遠之,象孟母三遷一樣堅決。
  • 從門牙看面相好壞
    一個人從剛出生的時候長出的最早的幾顆牙就是門牙,有的人門牙長得整齊潔白,有的人門牙發黃而且參差不齊,這都代表著運勢的好與壞。對於一個人的門牙來說,上門牙代表著婚姻運勢,左門牙表示著父親,右門牙表示著母親。
  • 膽小懦弱的面相,什麼面相的人膽小沒主見
    那麼什麼面相的人膽小怕事,沒有主見呢?一、眼神渙散的人一個的人眼神渙散,而且眼小還無光,或者眼睛的黑白不夠分明等,這都些都不是好面相,眼神渙散的人,她們的反應都會有一些遲鈍,而且沒有什麼主見;這面相的人就是缺乏主見的人,她們遇事就會亂,不會處理突發事件,一旦有事情來臨,她們就慌亂了,頭腦更是變混亂,就會容易被人利用,無聲無息的就會成了替罪羊
  • 為什麼面相和藹的人都很善良,面相奸詐的人都很狠毒?
    比如:鄧文迪的臉……不是命理情感專欄跟你說的那些……而是,返逆……為什麼,這段婚姻裡,當時明豔美麗的面孔在離婚那一刻如此憔悴猙獰?反而,她身邊的那老頭,無論何時何地,但凡出現在關係以外的視野裡,就是一派和顏悅色;而她的強顏歡笑就很明顯……這兩張張臉告訴我們,鄧文迪在這段婚姻裡,是憤怒的算計的斤斤計較的,也是精明的,但是,因為長期的不快樂跟負面情緒積累,尤其是常常憤怒的人面相就會變得不柔和,鄧文迪在這個時候就顯得兇神惡煞。
  • 掉頭車道到底能不能左轉?這次終於講明白了,新手老司機都值得看
    這是一個單向7車道的高架橋下面的道路,最左側車道我們稱之為第一車道,它是BRT公交專用車道,緊鄰 第一車道右側的車道我們稱之為第二條車道,這是一個掉頭車道,第三條車道是左轉車道,因為這個道路設計比較寬,剛從我身後路口右側道路拐過來進入這條道路的車輛如果要進入第三車道左轉的話,那就需要跨過數條車道才能進入第三車道,那樣就屬於連續變道,即違章又危險。因此在最右側設置一條左轉車道就極大的方便了最右側的車輛,從而提高了通過效率,減少了擁堵和違章的發生。
  • 凡人是不會感覺得到自己很煩人的,因為凡人就是煩人處處都煩人!
    凡人是不會感覺得到自己很煩人的,因為凡人就是煩人,處處都煩人。就我而言,明明知道高考是考不了什麼大學了,但是我依然還是要賴在教室裡,因為不賴在這裡,我還能去哪裡。我是個凡人也是個煩人,我不僅喜歡煩同學還喜歡煩老師,甚至還煩家人。
  • 路口掉頭,黃色網格線能不能走?虛線可以直接掉頭嗎?都告訴你!
    路口掉頭是非常常見的一個駕駛操作,那現在交通法規越來越嚴格,基本上每個紅綠燈路口都有電子警察,在車輛掉頭的過程中,因為沒有遵循交通法規,就很容易被抓拍。路口掉頭應該怎麼做呢?有斑馬線的路口要越過斑馬線麼?黃色網線能壓嗎?很多司機還不清楚,因此每次掉頭的路口自己不熟悉,就很容易擔驚受怕。
  • 如何從面相看一個男人是否有本事,沒本事的男人面相
    女性對伴侶都想找一個有能力,有本事,有出息的男人,希望對方有上進心,有責任感,能夠給自己帶來足夠的安全感,男人也都希望自己事業有成,有出息;不過有些面相的男人,卻不這樣,他們有些會是因為自己想成功,但是運勢就是很差,也有的則是本身就懶惰,什麼都不想付出不想做,自然不可能成功的,那麼什麼面相的男人沒本事
  • 一個人命好不好,不是面相決定的,而是看這三處,很準的
    這位讀者說自己最近迷上了面相,翻閱諸多有關面相的書籍,根據書中所描述的內容對照自己的容貌,想要看看自己是好命還是苦命,但始終看不出個所以然來。在得知我是敬畏佛門三寶之人後,便發給我一張自己的照片,想讓我幫他看看面相。事實上這已經不是第一位這麼做的讀者了,之前也有過許多類似的事情發生。
  • 民間故事:道士吳爛頭
    清朝的時候,唐縣有個青虛山,青虛山上有個清虛觀,清虛觀有個姓吳的道士,修習奇門遁甲,掌握了法術。據說,吳道士年輕的時候,俗名叫吳與亮,他剛修習法術的時候,有一次他正在吃飯,突然念起咒語,把天上的魁星請來了。
  • 和尚道士都是出家人,那為什麼道士很瘦,和尚卻大多很胖?
    現在全國的住觀道士大約只有3萬餘人,這個數量比住廟和尚要低很多。現在人們很少看到道士的身影,除了因為道士越來越少之外,跟道教本身的追求也有一定的關係。有句話說得好,「逢盛世苦修行,遇亂世濟蒼生」。每當天下大亂的時候,道士放棄修行下山濟世救民。等到天下太平之後,道士也不會貪戀紅塵,而是退隱山林,過著閒雲野鶴的生活。
  • 面相「子女宮」看你與子女緣分!
    唐代李白用一首詩表達了跟家人在一起的快樂,可見家庭帶給我們的成就感及愉悅感是非常讓人心曠神怡的,特別是一個人到了一定年齡段,對這種景象就會愈發嚮往。有此可見我們中國人自古是崇尚家庭天倫之樂的,但事物有積極正面的一面就有消極反面的一面,我們身邊就有家人難聚、子不認父(母)的例子,所以一個人晚年願景如何,我們不僅要看家庭成員的親密度,也要看父母與子女緣分的淺薄,一個人有沒有兒孫子孝之福,其實從面相上的「子女宮」就能看出文章。
  • 面相學的前世今生,長得好看的人面相就好嗎?
    ,韓國自古以來就有面相學這一說,這種觀點確實挺讓我驚訝的,我驚訝的不是有些朋友對於華夏文化的缺失,只是沒想到鄰國的這種「偷盜法」竟然還真的能夠起到一些作用,從孔子到端午,再到活字印刷術,沒想到文化侵襲還能夠以這種方式,讓不屬於自己的東西變得屬於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