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了!給你安利一檔我最近愛上的神仙綜藝《You Quiz On The Block》。
國內把它翻譯成《劉在街頭》,因為主持人劉在石會和搭檔曹世鎬背著摺疊桌椅滿大街走,隨機攔下過路人,一言不合,就來個街頭問答。
其中有八十幾歲的老奶奶,有想上電視的老大爺,有準備考公務員的女生,快遞員,高中生,小學生……
一個明星都沒有,完全是素人綜藝,跟你我一樣的平凡人在鏡頭前講述著自己的故事。
我們被生活在世界各個角落的普通人打動,從街頭飯店的社長,到獨自開理髮店的老闆,到為了考公務員邊打工邊學習的大學生,各色各樣的普通人編織出不同的人生。
採訪過後,受訪者需要回答一道益智題,回答正確的受訪者能得到100萬韓元,失敗者也能得到一份沙雕禮物~
這一次,他們在韓國的厚巖洞探索時,路過了一所學校,意外地發現了這家位於通往學校的路上的「三光文具店」,店主是一位76歲的老奶奶,名叫鹹範女。
在開店的40多年裡,她和丈夫看著一批批孩子以稚嫩的樣子進入學校,又一批批離開。雖然學生的人數從原先的2500人,一直減少到現在了600人,鹹範女依然堅守著這家小店。
這家坐落於「黃金商圈」的文具店並不大,店內擺滿了各式的文具和玩具,雖然叫不上現在孩子們最喜歡的玩具的名字,但她依然清楚地知道那些受歡迎的小卡片和遊戲盤擺放的位置。
除了堆滿的文具和玩具,店裡處處都有一個老爺爺的「身影」,牆上的照片、角落裡的工具盒...
這家文具店原本是由鹹範女和丈夫共同經營的,但在兩年前,她的丈夫在看店時因心臟麻痺意外去世了,因此這家夫妻共營店也只剩下老奶奶一個人運營了。
丈夫去世以後,鹹範女曾考慮過以此為契機放棄這家店,但孩子們成為了她堅持的動力。
丈夫去世當天,這家幾乎從不關門的小店掛上了「今日關門」的牌子,孩子們因此知道了爺爺去世的消息。學校裡的孩子以及從這所學校畢業的學生們紛紛為她寄去明信片和信件,希望能用這樣的方式給予奶奶鼓勵和溫暖。這些被她珍藏著的卡片成了她開店路上最大的動力。
也許現在文具店裡的物品已經不再稀奇了,這家店對於這個地方來說也不是必需,但對鹹範女來說,這是她繼續努力生活的意義。
在一次打掃時,她在地上發現了一張紙條,上面寫著:不要扔掉,請一定要看。紙條的背面是學校4年4班的孩子們寫下的溫暖的話語。她說道,「我只有一個兒子,沒有孫子,但這些孩子就是我的親孫子們。」
學校裡開設有做麵包的實踐課,放學後,孩子們會一路喊著「奶奶」衝進文具店裡,然後用髒兮兮地小手把自己做的麵包遞上來;在做了泡菜湯準備吃飯時,孩子們也會跑來喊著,「奶奶我也想吃一口」,她便一口一口挖給孩子們吃。
說到這裡,她感嘆道,孩子們喜歡我,追隨我,這就是意義。
溫暖常常是相互給予的,對於從這所學校畢業的孩子們來說,這家文具店已經遠遠不是賣文具、玩具的商鋪了,奶奶的存在讓它成了孩子們最溫暖的遊樂場。
在得知爺爺去世的消息後,畢業後的學生們常常會來這裡看望奶奶,說著,光是奶奶能經營這家店就已經很感激了,聊起小時候和爺爺一起度過的時光時,常常淚目。
「爺爺常常會和我一起玩球。」
「在我東西掉了的時候,爺爺會幫我撿起來然後遞給我。」
「知道我感冒了,爺爺就非常擔心我。」
「我摔倒了,爺爺會扶我起來,給我貼創可貼。」
「(文具店)以前看著那麼寬,現在怎麼變得這麼窄了。」
採訪當日的兩天後,就是老爺爺的忌日,這些也許對死亡還沒有那麼切身體會的孩子們也在鏡頭前表達了自己的懷念。
「這輩子爺爺照顧了我,如果還能見面的話,希望下輩子我能照顧爺爺。」
「爺爺謝謝你對我很好,下次如果還能見到的話,我會努力對你更好的。」
這家小店承載著老人與孩子們之間的相互關照,因為「文具店」的存在,彼此之間有了更深地情感連接。就像孩子所說的,「光是奶奶能經營這家店就已經很感激了」,以及老奶奶所言,孩子們就是她經營這家店的最大動力。
也許我們早就不再光顧小文具店了,也許我們離記憶裡的舒適區很遠,但無論你是剛定居的城市探索者,還是在這裡生活了很久的「土著」,這座城市裡總有一個角落是你的「情感基地」。
這家「三光文具店」讓我想起了我小學門口的那家小賣部。店主同樣是一對老年夫妻,裡面囤滿了各色的文具與玩具。夏天,店門口的冰櫃裡總是排滿了冰凍成塊的飲用水和冰棍,門口擺滿了當時最火的明星海報。雖然老奶奶不認識海報上的誰是誰,但只要說出他的名字,她一定能準確地從一堆海報中找出你想要的那一張。上學前,我總要拐進這家小店裡,和店內同齡人擠在一起,看著眼前五光十色的漂亮玩具驚嘆不已,光是看著就覺得很開心。
遺憾的是,它在我高中的時候就被拆除了。但小時候小賣部給我留下的「五光十色」的記憶卻成為了我對家鄉最深切的印象。
城市也許就像是交往多年的朋友或愛人,面對面的時候可能會陷入默契的沉默,不知道如何表達這樣的情感,但當他們離開的時候你才會感受到,原來自己對ta有很多話要說,原來我們之間發生過這麼多故事。
這些曾經存在,現在也許不在了的小店是城市肌理中一個個細胞,它們沒有精心的策劃,不承擔公共部門賦予的宏偉的使命,它們出現了,在時光流轉中不經意超越了原本的消費屬性,逐步連接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橋梁,把一群人、一個社區連接在了一起。
每個人小時候可能都有一家這樣的「小店」,很多時候你沒有想在那裡買什麼,但想起它,心裡就莫名溫暖。
在你記憶中,也有這樣一家「小店」嗎?你和它之間有怎麼樣的故事?它承載著你關於這座城市的哪些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