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群體負擔加重?或許正向激發比監督更重要!
如今,在基層談及責任,則色變。而這包括了基層的教育工作者。各種監督機制的存在,似乎能夠提升工作效率,但是從教師隊伍的狀況中,我們卻能夠看到另一面。
如今,教師在日常的工作中,不但需要工作留痕,還從上級部門那裡學到了手機截圖、拍照片、錄視頻監督學生的手段,不僅讓家長感到疲憊不堪,也讓老師感到非教育性教學工作繁重。
當前許多組織,將監督視為提升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卻忽視了一個正向激勵的制度建立。如今,教師隊伍,包括其他組織,一旦出現什麼問題,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取締或者禁止了事。然而,如此粗暴式的處理,真的有利於社會的發展麼?
當缺乏正向激勵的情況下,過度強度監督的效果,強調責任,只會催生老實人幹不完的活,出不完的錯;把老實人逼成「滑頭」,降低了工作效率,甚至出現能不幹儘量不幹的現象出現。
而這個結果,更導致了一種「假象」——教育部門總是感覺人不夠用。這樣的問題,也引發了上一級向下一級借調人的現象頻發。而教育部門往往是從各個學校借調。
教師隊伍中非教育工作的增加,不僅僅是幹擾了教育工作,讓老師無法安心進行教學工作,導致「假大空」的問題也不斷在教師隊伍中出現。更為嚴重的是,還會導致老師無法承擔的負擔最終轉嫁給家長的身上,造成老師與家長雙方都非常辛苦的結果。
教師的精力耗在了教育之外,教育的未來依靠什麼?
教師的減負問題,不僅要從非教育性工作中擺脫出來,還需要從心理上消除「行政」帶來的影響,在教育學生方面實現方法的自我創新。
當前,教師大量精力用在教育之外,必然會影響教學水平的提升,缺少對教育工作的思考。而且這樣的非教育工作,往往會分派給「一線教師」,學校的管理者成為了「發包」公司,學校也是層層審批,讓原本的行政事務,成為了一線「教師」的必修課。
學校老師無法安心教育,便會導致學生在學校無法學到充實的知識,進而為各種輔導班存活留下了足夠的空間,導致家長在學校的錢包不流血,但是在校外卻止不住血的奇怪現象。
因此,對於教師而言,當前最為重要的問題,就是學校需要一次徹底的改革,劃清崗位職責,減少非教育工作向「一線」教師傳遞,屬於學校管理部門的工作,當應該由學校管理人員完成。
讓教育回歸初心,就要讓「一線」教師掌握教育的主動權,否則永遠聽命於他人,沒有自我主見,又怎麼能夠成為一個合格的教師?將學生教育的主動權,還給教師,讓老師能夠活得有尊嚴,有獨立人格,老師有了「靈魂」,才能讓教育擁有「靈魂」。
教育關乎的不僅僅是孩子的未來,更肩負著一個國家的未來。
權責對等,教育事業才能更好的發展,而一味傳達「上級部門要求」等信息,只會強化了責任,消弱基層的個人權利。看似監督得越來越到位,要求得越來越嚴格,實際上消磨了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熱情,也讓教育事業蒙受損失。
當然,我們在看到許多人在為教師隊伍呼籲的時候,同樣不得不正視的是如今教師隊伍內的層次不齊,基層許多優秀人才的流失問題。
但願教育儘快回歸初心,早日實現有教無類,而不只是停留在宣傳標語身上,而是進入每一個教師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