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使中華文明數千年綿延不絕(一)

2021-02-15 察網智庫

中華文明為何數千年綿延不絕?中國近代被西方「戰敗」後,各種主義強勢進入中國,為何最後選擇社會主義?人們普遍認為社會主義產生於歐洲,但為何歐洲社會主義要麼是空想,要麼沒多久就徹底崩潰,而在中國卻持久興盛?根本原因是:古代中國產生了豐富的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具有良好的社會主義基因;選擇社會主義最符合中國廣大人民根本長遠利益與歷史傳統,具有合道性、合法性與可行性;在中華文明五千年變局的生死存亡之際,具有深厚中國傳統文化的仁人志士組成的中國共產黨肩負起中國現代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重任,改革開放,借鑑西方文明的同時沒有全盤西化,而是堅持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明的歷史傳統,將蘇東社會主義國家崩潰的多米諾骨牌阻止在長城腳下,並與時俱進,不斷創新,使中華文明全面復興駛入歷史的快車道。至此歷史時刻,中國更需要重新發現自己。

目錄

一、社會主義最早誕生在古代中國

(一) 原始共產主義解體後,遺留的公有制基因

(二)殷商與西周小康社會主義

1、平等是殷商與西周小康社會核心價值觀

2、政府主導市場,均衡發展農、工、商、文各業,實現全民充分就業

3、把農業作為富民的首要政策

4、土地等資源國家為所有  井田制等實現國有民營

5、國家建立福利保障制度,保障弱勢群體的人權

6、實施基層人民自治,依靠民眾保證社會生產

7、實施國家教育,教授文化知識與道德禮儀,培養政治人才

8、自由平等、廉潔禮讓與和諧與幸福的小康社會,讓班固讚美之情溢於言表

(三)《逸周書》對殷商與西周小康社會主義的記載

1、社會平等是執政的核心理念

2、人民是國家的主幹(本體)

3、《憲法》規定,國家掌控大權,發展經濟,保障民生,政治健康運行

4、國家主導市場經濟,農、工、商各業均衡發展,實現全民就業

5、建設基層民眾自治組織

6、國家發展文化教育事業

7、國家建立醫療福利保障制度

(四)西周小康社會主義的解體

二、中國古典社會主義與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的一致性

三、漢武帝實施社會主義政策,使漢朝達到中華文明的鼎盛時代

四、社會主義使中華文明綿延不絕

五、兼善天下的仁人志士到哪兒去了?

六、 中國必須重新發現自己

中華文明為何數千年綿延不絕?中國近代被西方「戰敗」後,西方無政府主義、自由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憲政主義、社會主義等各種主義強勢進入中國,為何最後選擇社會主義?人們普遍認為社會主義產生於歐洲,但為何歐洲社會主義要麼是空想,要麼走入絕境,而中國卻經受住了蘇東社會主義國家崩潰的多米諾骨牌倒塌的衝擊,持久地日益興盛?根本原因是:古代中國產生了豐富的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具有良好的社會主義基因,誠如孫中山所言:「我國固素主張社會主義者……我國人民之腦際,久蘊蓄社會主義之精神,宜其進行之速,有一日千裡之勢也。」[1]所以,選擇社會主義最符合中國廣大人民根本長遠利益與歷史傳統,具有合道性、合法性與可行性;具有深厚中國傳統文化的仁人志士成立的中國共產黨肩負起領導建設中國現代社會主義的歷史重任,在改革開放,借鑑西方文明中,沒有全盤西化,而是在堅持馬克思社會主義的同時,堅持了中華文明的歷史傳統,並與時俱進,不斷創新。

歐洲近現代雖然產生了社會主義革命的理論,卻欠缺持久可行的社會主義建設理論與可資借鑑的歷史經驗。

一、社會主義最早誕生在古代中國

社會主義(socialism)一詞最早來自拉丁文,原來具有「同伴」、「善於社交」、「同輩的」等意義。19世紀二三十年代,歐洲空想社會主義者用來表述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和建立全社會共同平等擁有土地資源、資本、產品等,由社會公眾利益決定管理和分配這樣一種理想社會的主張。

1878年,日本人福地源一郎在《東京每日新聞》上首次用漢字將「Socialism」譯成「社會主義」。1902年,梁啓超在《新民叢報》第18期引述這一翻譯,於是近代西方社會主義思潮逐漸傳入中國。

中華文明話語體系原本沒有這個詞彙,但先秦時期就有了豐富的社會主義的思想理論與實踐,只不過沒有用社會主義這個詞來定義,而是以「大同」和「小康」來定義。

何為主義?主義就是尊崇的最高之義,主宰之義。

何為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就是社會全體成員共同利益主宰社會的一切,非神權、王權、資本或者其他權力。

《尚書》、《逸周書》、《管子》、《史記》和《漢書》等就記載了相當多中國古代社會主義的理論思想與政策實踐。

春秋時代的齊國宰相管仲一針見血地指出「私者,亂天下者也」[2]。並在 「天公平無私」[3]的天道原則下,提出「以人為本」[4],遵道為政[5], 「廢私立公」[6],「以天下之財,利天下之人」[7],依法保護公私產權,按勞分配,共同富裕等系統可行的治國平天下的社會主義理論與政策(詳見拙作《中國古代的社會主義》)。

老子講,「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孔子追憶了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的大同理想社會。孔子與孟子都論述了小康社會主義。

郭沫若等認為,孟子論述的小康社會純粹是烏託邦[8],這種論斷對人們認知與評估中國古代社會產生了嚴重誤導。

小康社會主義是烏託邦還是中國真實的歷史事實呢?

(一) 原始共產主義解體後,遺留的公有制基因

中國一些學者將馬克思關於西方社會發展規律的理論擴大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的理論,而無視馬克思1859年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中關於東方亞細亞生產方式的論述與中國遠古時期的真實歷史,牽強附會地論證中國原始社會解體以後也進入了西方式的奴隸社會。今日中國歷史學界的眾多研究表明,古代中國雖然也產生了奴隸,但並沒有進入西方式的奴隸社會。

馬克思認為東方亞細亞生產方式的重要特徵是土地等資源公有:

【「人類素樸天真地把土地看作共同體的財產,而且是在活勞動中生產並再生產自身的共同體的財產。每一個單個的人,只有作為這個共同體的一個肢體,作為這個共同體的成員,才能把自己看成所有者或佔有者。……這種以同一基本關係(即土地公有制)為基礎的形式本身可能以十分不同的方式實現出來。例如,跟這種形式完全不矛盾的是,在大多數亞細亞的基本形式中,凌駕於所有這一切小的共同體之上的總合的統一體表現為更高的所有者或唯一的所有者,實際的公社卻只不過表現為世襲的佔有者。」】[9]

國家建立在農村公社基礎上,指導農村公社來進行大型基礎工程建設:

【「在亞細亞各民族中起過非常重要作用的灌溉渠道,還有交通工具等等,就表現為更高的統一體,及凌駕於各小公社之上的專制政府的事業。」】[10]

原始社會解體後的中國正是亞細亞生產方式的典型,繼續保留了土地公有制,建立了有為政府。黃帝時期就具體設計實施了土地與資源國有制+井田制+有為政府的制度。

《管子·地數》篇記載了黃帝將資源國有化的過程:

【從前,黃帝問伯高說:「我想把天下結合為一家,有辦法麼?」伯高回答說:「請除掉各地礦山上樹立國有標記,統一各地武裝勢力,天下就可以合為一家。」黃帝說:「這個道理能進一步講講麼?』伯高回答說:『山地表面上有丹沙的下有金礦……表面有赭紅色石頭的下有鐵礦等。如發現山有礦苗,國君就應當嚴格封山而布置祭祀。離封山十裡之處造一個祭壇,使乘車到此者下車而過,步行到此者快步而行。違令者死罪不赦。這樣人們就不敢隨便開採了。」然而黃帝行此禁令僅在第十個年頭,葛盧山山洪過後,露出金屬礦石,竟被蚩尤接管而控制起來,蚩尤製造了劍、銷、矛、戟,這年與九個諸侯國發生兼併戰爭。雍狐山山洪過後,露出金屬礦石,也被蚩尤接管而控制起來,蚩尤製造了著名的戟和戈,這年與十二個諸侯國發生兼併戰爭。因此,天下各國國君頓戟一怒,形成伏屍遍野的局面,這種礦權分散的結果簡直是大戰的根源。」】[11]

將礦山等資源小國分散佔有收歸聯邦大國佔有,就是馬克思所言「凌駕於所有這一切小的共同體之上的總合的統一體表現為更高的所有者或唯一的所有者。」於是統一天下市場,大政府統籌配置資源,有效地制止由於資源佔有的不均衡與分散獨佔導致的戰爭。——這種統一思想從此成為中華民族大一統的基因種子。

而農業用地則實施井田制,即土地公有,使用權與收益權私有的產權制度。戰國到漢唐,關於遠古的文獻資料遠比現在豐富,所以,孟子等學者都紛紛記載了遠古時代的社會情形。

《淮南子·覽冥》篇就記載黃帝治天下:「田者不侵畔,漁者不爭隈 。」

而唐宰相杜佑在《通典·食貨三》明確記載黃帝設計實施了井田制:

【「昔黃帝始經土設井,以塞爭端,立步制畝,以方不足。使八家為井,井開四道,而分八宅,鑿井於中……夫始分之於井則地著,計之於州則數祥,迄乎夏殷,不易其制度。」】

李靖回答唐太宗時也說黃帝設計實施了井田制:

【「太宗曰:『數起於五,而終於八,則非設像,實古制也,卿試陳之。』靖曰:『臣案皇帝始立丘井之法,因以制兵,故井分四道,八家處之,其形井字,開方九焉。』……靖曰:『周之始興,則太公實繕其法,始於岐都,以建井田。』」】[12](二)殷商與西周小康社會主義

漢代的班固比較詳細記載了殷商與西周時代的小康社會主義。

1、平等是殷商與西周小康社會核心價值觀

【殷商西周的興盛,正如《詩經》,《尚書》上所敘述的,關鍵在於使人民安居樂業,生活富裕而教化他們。所以《易經》指出,「天地的恩惠就是使萬物生長,君主寶貴的東西就是政權;用什麼來鞏固政權?就用仁愛。用什麼來團聚百姓?就用財富。」財富這個東西,帝王用來凝聚人民,鞏固政權,養育眾生,遵奉上天恩德。這是治國安民的根本。因此說:「不必只擔憂財物少而更要擔憂分配不平等,不必只擔憂貧窮而更要擔憂不能讓百姓安居樂業;分配平等就無所謂貧富,社會和睦就不愁人少,百姓安定就沒有傾覆的危險。」】[13]

這一段記載表明,殷商與西周社會興盛的核心關鍵就是社會平等,就是用公平分配財富來團聚人民。如何實現社會平等呢?

2、政府主導市場,均衡發展農、工、商、文各業,實現全民充分就業

政府在城市規劃開發房地產,建設市場,促進流通來滿足民生需求,在農村實施井田制平等分配土地使用權與收益權,主導農、工、商、文各項業均衡發展,實現士、農、工、商全民充分就業,滿足與保障人權。

【所以,賢明君主統治百姓,要修築城市讓百姓安居,建設房屋,實施井田制以平等分配土地使用權,開設街道市場使財貨流通,設立學校以教育百姓,這樣,士農工商四民都有職業……賢明君主量才用人,四民根據各自能力就業,所以,朝廷沒有無能的官吏,城鎮沒有無業的遊民,農村沒有荒廢的土地。】[14]

3、把農業作為富民的首要政策

周朝自文王開始就高度重視農業生產,把它作為發富民的首要政策。「惟文王之敬忌,乃裕民」[15]。文王勤儉愛民,為了發展農業,自己穿著普通百姓的衣服,到田地上與農民共同勞作,以為萬民表率。周公訓誡成王說:「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徽柔懿恭,懷保小民,惠鮮鰥寡。自朝至於日中昃,不遑暇食,用鹹和萬民。」[16]

春耕時還舉行隆重的開耕大典,《詩經》中對成王開耕大典就有明確記載:

【噫嘻成王,既昭假爾,率時農夫,播厥百穀。駿發爾私,終三十裡。亦服爾耕,十千維耦。[17](大意為:成王輕聲細語,祈告先王。我將率領農夫,播種百穀雜糧。田官們,推動你們手中的耜,在一終三十裡的田野上。在你們耕作垂範下,萬人耦耕結成五千雙。)】

可見,從政府到基層民眾自治組織,都十分重視農業。

4、土地等資源國家為所有  井田制等實現國有民營

「率土之濱莫非王土」,土地等資源是國家的。但如何解決土地與資源國有與民眾開發利用的關係呢?井田制是最好辦法,其秘密是國有民營,即土地所有權公有,使用權、收益權與之分離,將其平等分配給民眾。

【治理民眾,土地是根本。所以要制訂步(長度單位)建立田畝,劃分井田界限。土地六尺為一步,百步為一畝,一百畝為一夫,三夫為一屋,三屋為一井,一井就是一方裡,九夫就是九百畝土地。八家共同耕種一井土地,各家分給私田一百畝,公田十畝,合計八百八十畝,其餘二十畝用來建造房屋…… 規定人民受田為:上等田一個男丁一百畝,中等田二百畝。下等田三百畝。上等田年年耕種不休耕,中等田耕種一年休耕一年,下等田耕種一年休耕二年如何休耕土地,由農戶自己安排。農民每戶除戶主授給田以外,家裡其他的男丁作為餘夫,同樣按人口計算給與田地。】[18]

可見,農民平等地分配到土地的使用權與獲利權,其生產勞動是自主的。

而非農民的士、工、商家庭也要平等地分配部分土地使用權與收益權:

【士、工、商家庭授予田地,五口人當農夫一人。這就叫做平等分配土地(使用權,收益權),是值得效法的。其他像山林,水澤,平原,丘陵,鹽鹼地,各以土地的肥瘦多少分為不同的等級。】[19]

為了確保持久的公平,土地使用權收益權不是終身的,也不是世襲的:

【人年滿二十授給田土,六十歲國家收回田土。】[20]

在春秋時期,管仲治理的齊國為了確保因生老病死帶來的人口變化產生的新的不公平,發展為每十年重新分配一次土地的使用權與收益權。

5、國家建立福利保障制度,保障弱勢群體的人權

國家還建立實施了福利保障制度來保障弱勢群體的人權:十歲以下兒童由國家撫養,六十歲退休,七十歲完全由國家供養了。

【七十以上的人由國家供養,十歲以下兒童由國家撫養。十一歲以上的人就要他們幹活……這樣五十歲的人就可穿絲織衣服,七十歲的老人就可以吃肉了。】[21]

農、工、商獲得國有土地使用權與收益權,對國家的責任就是交稅賦:

【人民要交納賦稅。稅指公田要徵收十分之一的稅,手工業,商業,山林水澤的特產也要納稅。】[22]

6、實施基層人民自治,依靠民眾保證社會生產

那時的民眾文化低,知識技能少,生產工具落後,而耕種的面積大,十分辛勞,如何組織每家每戶不誤農時進行生產,確保收益呢?建立基層人民社會自治組織,依靠民眾自治督促與保證社會生產。

【百姓居所,在田野的叫廬,在聚居之地叫裡。五家為一鄰,五鄰為一裡,四裡為一族,五族為一黨,五黨為一州,五州為一鄉。一鄉有一萬二千五百戶。鄰設鄰長,職位是下士,從鄰長以上,每高一級職位也上升一級,到鄉長的職位就是卿。】[23]

可見,鄰長是農民自治的負責人。

為了傳授知識技能與道德禮儀,於是在裡辦有小學是序,鄉辦高級學校是庠。序用於禮教的啟蒙,庠就是進行演習禮儀,進行道德教化。[24]

農忙時節,基層社會組織的自治作用特別充分地發揮出來:

【春耕農忙一開始,命令百姓吃住在田廬中,冬季農事完畢完全搬進裡中的房屋居住……春秋農忙,百姓出工,清晨裡的小吏坐在裡門外右側小屋,鄰長坐在裡門外左側小屋,檢查出工情況,全部出去幹活了才回去。傍晚收工的時候也如此。農民手工要拿柴火回家,拿多拿少互相分別,頭髮花白的老人可以不拿。】[25]

鄰長是民眾自治代表,裡吏是其助手,二者共同督促農民出工,確保不誤農時。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但被郭沫若解讀為這是奴隸主監督奴隸勞動。

他說:「井田耕作時規模很宏達,動輒就是兩千人……那些耕作者在農忙時聚居在一個集中地點的。一出一入都有人監管著。《漢書·食貨志》為我們保存了一些資料。

【『殷周之盛,《詩》、《書》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民,年二十受田,六十歸田。七十以上,上所養也;十歲以下,上所長也;十一以上,上所強也。……冬,民既入,婦人同巷,相從夜績,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必相從者,所以省費燎火,同巧拙而合習俗也。』……】

我們依據這種情形,可以明白地看出殷、商兩代的農夫,即所謂『眾人』或『庶人』,事實上只是一些耕種的奴隸。」[26]

這是郭沫若的重大誤解。

試問,如果他們是奴隸,為何沒有監工、兵丁跟到田野裡去監督勞動?難道不怕奴隸們出工不出力嗎?不怕他們毀壞工具、牲口、莊稼嗎?不怕他們逃跑嗎?不怕他們聚眾造反嗎?郭沫若沒有當過農民,也許不知道農業生產遵守農時是何等重要,同樣的莊稼同樣的地,早一天與晚一天收種,甚至上午與下午收種其收益都有重大差別的。而農忙時節連續搶收搶種使農民非常辛苦,持續高強度勞動使人周身筋骨疼痛,疲憊不堪,人一倒在地上就呼呼大睡,嚴重的時候寧肯不吃飯也不願起床,必須有人督促呼喚才能起來出工。所以,鄰長與裡吏督促農民出工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而鄉紳通常都是德高望重的年長者擔任,所以,大家出工後鄰長就不必再去田裡了。至於裡吏還有後勤管理等許多雜務要作,不去田裡也是正常的。

班固緊隨其後的記載足以證明郭沫若的論斷是誤解誤判。

農閒時節農民的生活又如何呢?

【冬天,百姓住進裡屋,同一條巷子的婦女,夜晚一起紡紗織布。這樣婦女們一個月就能夠做四十五天的工。她們一起幹的原因,是因為這樣不但節省了燈火費用,而且能保證產品符合質量標準,而又合乎風俗習慣。青年男女在外邊用對歌來表達自己的感情。】[27]

可見,人們是辛苦的,但是,是安定、祥和與幸福的。

7、實施國家教育,教授文化知識與道德禮儀,培養政治人才

他們的子弟生活如何呢?

【這個月份裡,餘子入校。八歲兒童進小學,學習天文,地理,書法,計算等文化知識,使他們知道家庭長幼的各種禮儀。十五歲入高級學校,學習先王聖賢制定的禮樂,懂得朝廷君臣的禮儀。各級學校都要選拔優秀生入高一級學校深造,鄉校優秀生進入諸侯辦的少學。諸侯又在少學中選拔優秀生推薦給天子,選中的入朝廷大學深造,這就是為國家培養人才。對於品行能力優秀的人,還要考試他射箭等本領,然後授爵任官。】[28]

按郭沫若的斷定,這些奴隸子弟將來還是奴隸,只是會說會的牲口,國家居然還讓上學校學習天文,地理,書法,計算等文化知識,學習各種禮儀,用得著嗎?統治者奴隸主還培養自己壓迫的奴隸進入朝廷當官授爵,參與執政?這是什麼邏輯?可見郭沫若的判定是完全站不住腳的。

這隻有一種解釋是合理的,他們根本就不是奴隸,而是自由的農民。班固的記載有力證明了這一點:

【八家人居住為鄰,出遊為伴,互相友愛幫助,有疾病互相救護,因此百姓和睦相處,一同受著教化,勞役和公田的生產任務平等分擔。】[29]

可見,他們不僅是平等的,而且是自由的,還是和睦友愛的。他們在井田制下過著雖然辛勞,但自由平等、安定祥和。在周朝成王和康王時代幾乎達到盛景,以至於四十年沒有用過刑法:

【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措四十年不用。】[30]

農民們過著田園牧歌式的小康生活,並產生了豐富的表達自己心情意願的歌謠,所以,朝廷每年還要派官吏到田野採風,了解民情:

【每年初春月份,聚居地百姓將要分散到田野去耕種的時候,採詩的官吏搖著木製大鈴巡視於路上,向百姓採集民歌,獻給朝廷樂師,配上樂曲,唱給天子聽。所以說君王即使未到民間也知道天下民情。】[31]

8、自由平等、廉潔禮讓與和諧與幸福的小康社會,讓班固讚美之情溢於言表

班固對這段小康歷史充滿讚美之情地總結道:

【上述就是先王安定百姓的土地制度,使百姓在生富裕後進行教育的施政方略。孔子曾說過:「君主治理千輛戰車的大國,辦事要謹慎,施政要講信用,節省資財,愛護百姓,徵調百姓服勞役應不誤農時。」因此,百姓們都要互相勸勉,為國立功,樂於自己的事業,先公後私。這就是《詩經》說的「陰雲布滿天空,雨快要下了。雨阿,先流到我的公田,再流到我的私田。」那時候,百姓們耕種三年的收穫,積蓄的餘糧可供一年食用。豐衣足食了百姓就知道榮辱,社會廉潔禮讓成風,爭鬥訴訟的事就止息,所以先王規定三年考核一次各級官吏的政績。】[32]

以上記載明確地表明,殷商與西周時期人們生活在土地公有,公私產權分明,先公後私,道德淳樸、自由平等、廉潔禮讓的小康社會主義狀態。

郭沫若僅僅引用了用來證明奴隸勞動的一小段,並說班固的這段記載不見於先秦文獻[33]。而事實上,班固的記載在《逸周書》裡就有大量的記載。

(未完待續)

1、孫中山著:《孫中山全集》,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507頁。

2、《管子·心術下》

3、《管子·形勢解》

4、《管子·霸言》

5、明主法象天道。《管子·形勢解》「明主法象天道」就是遵道為政。

6、《管子·正 》

7、《管子·霸言》

8、 郭沫若著《郭沫若全集》歷史卷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8頁。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472頁。

10、同上,474頁。

11、黃帝問於伯高曰:「吾欲陶天下而以為一家,為之有道乎?」伯高對曰:「請刈其莞而樹之,吾謹逃其蚤牙,則天下可陶而為一家。」黃帝曰:「此若言可得聞乎?」伯高對曰:「上有丹砂者下有黃金……上有赭者下有鐵,此山之見榮者也。苟山之見其榮者,君謹封而祭之。距封十裡而為一壇,是則使乘者下行,行者趨。若犯令者,罪死不赦。然則與折取之遠矣。」修教十年,而葛盧之山發而出水,金從之。蚩尤受而制之,以為劍、鎧、矛、戟,是歲相兼者諸侯九。雍狐之山發而出水,金從之。蚩尤受而制之,以為雍狐之戟、芮戈,是歲相兼者諸侯十二。故天下之君頓戟一怒,伏屍滿野。此見戈之本也。《管子·地數》

12、《唐太宗與李靖問對》

13、殷周之盛,《詩》、《書》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故《易》稱:「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財者,帝王所以聚人守位,養成群生,奉順天德,治國安民之本也。故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亡貧,和亡寡,安亡傾。」 [漢]班固《漢書·食貨志上》

14、是以聖王域民,築城郭以居之;制廬井以均之;開市肆以通之;設庠序以教之;士、農、工、商,四人有業……聖王量能授事,四民陳力受職,故朝亡廢官,邑亡敖民,地亡曠土。同上

15、《尚書•康誥》

16、《尚書•無逸》

17、《詩經•周頌•噫嘻》

18、理民之道,地著為本。故必建步立畝,正其經界。六尺為步,步百為畝,畝百為夫,夫三為屋,屋三為井,井方一裡,是為九夫。八家共之,各受私田百畝,公田十畝,是為八百八十畝,餘二十畝以為廬舍……民受田:上田夫百畝,中田夫二百畝,下田夫三百畝。歲耕種者為不易上田;休一歲者為一易中田;休二歲者為再易下田,三歲更耕之,自爰其處。農民戶人己受田,其家眾男為餘夫,亦以口受田如比。同上。

19、士、工、商家受田,五口乃當農夫一人。此謂平土可以為法者也。若山林、藪澤、原陵、淳滷之地,各以肥磽多少為差。同上。

20、民年二十受田,六十歸田。同上。

21、七十以上,上所養也;十歲以下,上所長也;十一以上,上所強也……則五十可以衣帛,七十可以食肉。同上。

22、有賦有稅。稅謂公田什一及工、商、衡虞之人也。同上。

23、在野曰廬,在邑曰裡。五家為鄰,五鄰為裡,四裡為族,五族為常,五常為州,五州為鄉。鄉,萬二千五百戶也。鄰長位下士,自此以上,稍登一級,至鄉而為卿也。同上。

24、於是裡有序而鄉有庠。序以明教,庠則行禮而視化焉。同上。

25、春令民畢出在野,冬則畢入於邑……春將出民,裡胥平旦坐於右塾,鄰長坐於左塾,畢出然後歸,夕亦如之。入者必持薪樵,輕重相分,班白不提挈。同上

26、郭沫若著《郭沫若全集》歷史卷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9頁。

27、冬,民既入,婦人同巷,相從夜績,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必相從者,所以省費燎火,同巧拙而合習俗也。男女有不得其所者,因相與歌詠,各言其傷。同上

28、是月,餘子亦在於序室。八歲入小學,學六甲、五方、書計之事,始知室家長幼之節。十五入大學,學先聖禮樂,而知朝廷君臣之禮。其有秀異者,移鄉學於庠序。庠序之異者,移國學於少學。諸侯歲貢小學之異者於天子,學於大學,命曰造士。行同能偶,則別之以射,然後爵命焉。同上

29、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救,民是以和睦,而教化齊同,力役生產可得而平也。同上

30、《竹書紀年·夏紀·康王》,李民等譯註:《古本竹書紀年譯註》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64頁。

31、孟春之月,群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徇於路以採詩,獻之大師,比其音律,以聞於天子。故曰王者不窺牖戶而知天下。班固《漢書·食貨志》

32、此先王制土處民,富而教之之大略也。故孔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故民皆勸功樂業,先公而後私。其《詩》曰:有渰萋萋,興雲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民三年耕,則餘一年之畜。衣食足而知榮辱,廉讓生而爭訟息,故三載考績。同上

33、郭沫若著《郭沫若全集》歷史卷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9頁。

相關焦點

  • 五嶽山脈綿延不絕,每一座山都是一個神奇傳說
    提到中國名山大家一定會想到的是三山五嶽,就有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的說法,而大家對於五嶽也非常的好奇。泰山山東泰山是中國十大名山之首,有的數千年的文化滲透和渲染讓它變得無比,雄偉壯觀很多人從泰山為五嶽獨尊,而泰山更是古代文人墨客作詩題詞,古代帝王祭祀封禪的地方,在這裡能夠感受到紫氣東來福東海的感觸,讓泰山顯得格外雄偉高大。
  • 四大文明古國,為何獨留中國綿延不絕?
    我們一說到,俄羅斯好鬥的戰鬥民族;一說到印度,開掛的民族;再說到日本,武士道民族;等等。一說到,世界上的國家,我們自然而然的都會貼上相對應的標籤。而這總標籤恰恰是地理環境決定的。高緯寒冷的地方,往往孕育彪悍好戰的民族。低緯溫暖的地區,培養出溫潤如玉民族。高溫炎熱,則容易繁衍怯懦的民族。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唯獨中國源遠流長。
  • 探文明之源 尋民族之魂——解碼「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
    上下五千年,中華文明燦如星河,綿延閃耀。我們引以為傲的文明長河,發端於何時何處?延綿不絕的5000年傳承,經歷過怎樣的起承轉合?
  • 河南洛陽再現歷史遺產千年輝煌 傳遞中華文明獨特魅力
    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河南洛陽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在中華文明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近年來,洛陽緊跟中央和省的部署,堅持保護第一,探索了一條將洛陽特色與文物保護,民生結合起來的道路。它充分展示了堅定的文化自信的歷史責任和中華文化的傳承。
  • 《月餅的綿延》——雅禮中學 1909班 李一凡
    上初中時,老師曾說過,中秋節有很多習俗,但在這飛速發展的世界,完整保留下來的,只有月餅,可以說綿延千年。可為何是月餅,而不是簡單得多的賞月呢?我想大概是因為月餅是一種實物,而不是形式。月餅,有其固有的形態。從古到今,從南到北,它們總是以圓的身形示人。這飽滿的身形既與天上的皎潔明月對應,又象徵著團團圓圓。
  • 鑑往知來,讓璀璨的中華文明照亮復興之路
    9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闡釋】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富強、民主、文明...
    從國家層面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並將富強列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首位要素,這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生產力標準的根本要求,也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千年夙願和中國共產黨人的奮鬥目標。富強好比國之脊梁,挺起國家的腰杆,護衛民眾的福祉。舊中國積貧積弱,備受列強欺凌,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成為近代以來中華兒女最強烈、最執著的願望追求。
  • 中華文明的發展節奏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提要]中華文明歷經苦難,卻成為人類歷史上唯一一個綿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斷的燦爛文明,這源於其具有的自我更新、自我代謝的生命力,而這種生命力的源泉在於其「多元一體」的特徵。  習近平同志的上述論斷,對於我們樹立中華文化自信,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 義事業,具有重要意義。  二 中國歷史學界對中華文明生命力源泉的探索成果  縱觀習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講話,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綿延5000多年賡續不斷的強大生命力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文化最突出特徵,那麼習近平同志是怎樣得出這一結論的呢?
  • 讓中華5000千年文明閃耀世界
    人們面對遺址,遙想當年的良渚古城不改堅實與冷峻的原汁原味,「墩土為臺」的遙遠與寧靜寂寥的咫尺,與其說是一種共情,毋寧講是一種共識。置身於這個無聲勝有聲的天地裡,我們分明聽到洶湧的海灣拍擊堅實的城牆,那是風雨中的激情澎湃,錘的敲擊在牆體迸發出鏗鏘的高分貝。
  • 以人為主體:中華文明知識體系的本質特徵
    原標題:以人為主體:中華文明知識體系的本質特徵 ●中華文明歷時數千年而綿延不絕,比較它和世界上其他各種文明,包括那些早已中斷的古老文明,就知識體系而言,中華文明所獨具的以現實的人為主體的特質值得深入研究。
  • 美媒:中華文明憑什麼是最古老文明,埃及或羅馬文明難道不古老?
    持續了三千多年的古埃及王朝文明,不僅對周邊國家文明的發展產生巨大影響,而且至今遺存的(金字塔、神廟、象形文字紀念碑)等,仍舊讓我們對這個古老又先進的文明嘆為觀止。接下來講下古羅馬文明,古羅馬文明源起義大利的臺伯河流域,之後羅馬徵服整個地中海地區,經過對外擴張古羅馬從一個城邦壯大為一個帝國。但他的文明並不是那麼「純正」,可以說是「集百家於一成」。
  • 禮敬中華文字 禮敬中華文明——寫在全國第十二屆書法篆刻展覽山東...
    商代亞醜鉞王寧先生在《漢字與中華文化十講》中講到:「漢字在長達數千年的皇權社會中,由於被宮廷和少數文人佔有,暗含著兩個不適合新時代的因素,那就是壟斷與復古。」而漢字普及的當今時代,正是對壟斷與復古的批判與反思。漢字走過鉛與火的時代,迎來了光與電的時代。
  • 相逢山水惠州 詩意綿延千年
    嶺東之雄,羅浮之仙,西子之秀,一千年以來,文人墨客反覆詮釋,慷慨比興,把惠州地理人文魅力濃縮成為可堪仔細品讀的詩句詞章。或許大多數人未曾想到,當時有感而發,落筆寫就的竟是萬人爭誦的名篇,以及綿延千年的詩意。 詩意之境 舊時惠州,是宋人汪應辰筆下的那種「天樣遠」,也是邊陲重地,國之門戶。
  • 綿延不絕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綿延不絕,綿延:延續不斷的樣子。延續不斷的樣子。出自:巴金《懷念·悼範兄》:「我知道生命無處不在,我知道生命綿延不絕。」近義詞有:綿延不斷,反義詞有:斷斷續續,綿延不絕是中性成語,可作謂語、定語;指延續。
  • 深刻闡明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規律
    ■世界上各種文明都需要在交流中互學互鑑,既促進各自發展,又取得共同進步。這是一種文明保持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條件,也是整個人類文明持續發展繁榮的秘訣所在。 ■在數千年發展歷程中,亞洲人民創造了璀璨的亞洲文明,譜寫了亞洲文明發展史詩,豐富了世界文明寶庫,為人類文明發展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 沒有宗教依託,中華文明是怎樣組織動員的?
    一、絕天地通 人神永隔早期的中華文明其實和世界上其他文明一樣,發展出了非常完善的神話傳說和宗教體系。不管是盤古開天闢地、女媧造人,夸父逐日還是共工怒觸不周山,加上山海經中的種種傳說,整個世界觀已經相當完整。
  • 中華傳統美德和社會主義榮辱觀
    今天我圍繞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社會主義榮辱觀,講一講我的想法,同大家進行探討。中國人向來把「禮」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以禮儀之邦來表明我們是文明的,不講禮儀是不文明的。由此可見,「禮」在中華傳統美德中同樣有著重要位置。「智」,是指辨是非、明善惡和知己識人這樣的能力,即「智謀之力」。「智」作為中華傳統美德的基本要素之一,很早就出現在文字記載裡。孔子常說:「君子道有三:仁者不憂,智者不慮,勇者不懼。」《中庸》云:「智仁勇三者,天下之大德」。
  • 千年的傳承,永恆的信仰,綿延上萬裡萬裡長城永不倒
    千年的傳承,永恆的信仰,綿延上萬裡萬裡長城永不倒。長城位於中國北方地區,是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自人類文明以來最巨大的單一建築物,沒有之一。和自然的鬼斧神工不同,長城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因為長城東西綿延上萬裡,所以又叫做萬裡長城。
  • 綿延不絕的心靈唱和
    除舉辦了八屆「金秋詩會」外,還主辦了兩屆「中華世紀壇中秋國際詩歌節」,並籌劃舉辦了幾十場全國性大型詩歌活動。2017年底,還在上海楓涇舉辦了「中國新詩百年學術研討會」。應該說,詩歌報網站見證和助推了中國網絡詩歌的發展與前行,更承擔了網絡優秀作品的揀選存檔以及優秀詩作的網際網路傳播推送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