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愛嚼學習論的綠水青山,1977年考上師範院校。這是因為我在備考當中,通過認真解自身素養,認定語文素養是自身強項,包括最熟語文知識、最會語言技能和最大語文愛好。又經仔細分析備考條件,決定做大自我強項,活化最熟語文知識,強化最會語文技能,做實最大語文愛好。因為這個行動序列靠譜,所以當年高考一舉成功。下面闡述做大自身強項的行動序列和備考感受,供頭條友和新生代分享,懇請大家關注、轉發和賜教。
一、例說做大自身強項的行為序列
㈠、活化最熟語文知識。為此,我在「寬&34;,然後確定名詞短語作主語,所有短語作謂語。這樣只要準確掌握漢語各種短語的結構,就可以輕鬆學足句式知識,這樣大大節省了語法知識的背記時間,無論是分析句子結構還是規範寫句子都轉易而舉了。最後是廣泛遷移最熟語文知識,比如我把複句知識用於數理化的應用題,把已知視為原因,把問題視為結果,然後根據因果關係類型確定等式,再據等式列式解答即可,大家這種觸題經歷,不贅述。用複句定格幾何證明題目的解答,與前者大同小異,你懂得,我就不哆嗦了。還可把語文解詞的常識用到政治學科複習。這樣寬用語文知識既可紮實語文知識又可豐富應用語知經驗,還可化解其他學科難度,可謂一舉多得。
㈡、強化最會語文技能。為此,我在「巧」字上盡努力。我善於閱讀文章,即:首先認真閱讀一篇精典文章;然後精析標題、主題、結構、語言諸方面的運用技巧,再泛讀幾篇同題材或同體裁的文章,並用精典文章的閱讀經驗,準確這組文章的標題、主題、體裁、結構、語言等方面的特色,並作表解;最後撰寫800以上的學習心得。為了強化這個「巧」,我把它用到初中語文複習(實為教學)當中,先精讀每個單元第一篇課文,然後泛讀其他課文,再做歸納總結,完成單元所有課文後邊的練習題。我還把這種閱讀技能遷移到其他學科複習當中去,比如政治學科複習之中。我每天都要閱讀《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和《紅旗》雜誌,抄錄重要的時事政治,從而畫出抄本中的關鍵詞。一旦發現「兩報一刋」上出現了五次以上關鍵詞,就從《哲學詞典》中把這個關鍵詞的觸釋查出並抄錄到專用筆記中,然後精準背記。那時,我特別關注兩報一刋的頭版頭條,尤其是華國鋒主席和鄧小平總理的講話。這樣做有一箭雙鵰的效果。當時,鄧小平總理提出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我就把實事求是這個熱詞作關鍵詞,再從《哲學詞典》裡查找到關於它的解釋,然後精準記下來,再經思考形成了自己想法,分為三層,一是就事求是,為科學探究,與詞典解釋同;一是就事論是,這是解決理論問題和社會問題的路子;一是就事用是,這是解決工程技術的路子。這樣用語文技能把政治知識消化成自己的知識,記得住,用得活。
㈢、做實最大語文愛好,即快速作文。為此,我在「精(品)」字上花力氣。我寫作文之所以快,是因為我先打腹稿,然後一氣呵成,一般在40分鐘左右能寫800字在右的文章,都得班上最高分,同學們稱我是快速作文高手。這種寫作速度還有待提高。為了練達快速作文,我實施了逐漸縮短作文時限。我每天寫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第一個15天,我力爭40分鐘寫成1篇;第二個15天力,我力爭30分鐘鍾寫1篇;第三個15天,我能在20分鐘內寫1篇。還每5天選1篇自認為最好的文章在同時事中傳閱,聽取他們的批評指導,也讀給班上的學生聽,然後修改完善,重新抄寫保存,有空拿出默寫幾遍,以備高考時應急。那年高考作文題目是《心中有話對黨說》跟我平時寫過的作文《黨啊,我跟說說心裡話》是一致的,考場上背寫出來就完事了。從分數通知單看,語文得95分,漢語拼音5分我不會做,亂寫的,得分最多是1、2分,作文可是58分以上。
二、做大自身強項的效益較大
做大自身強項,幫我考上師院。這是因為在備考開始時,我首先能正確認識自己,然後能正確估計備考條件,最後決定做大自身強項,並且做實了教學與備考合一,這種備考行為靠譜,所以我贏了高考。
我師範院校畢業參加工你時,問匕做大自身強項的行動序列指導學生複習,學生非常歡迎,效果也很不錯。比如指導寫生生物備考,高考常有學生生物高考成績得滿分,如聶衛林、黎玉琛、李林,等等。執教生物奧賽班,常有學生獲大獎,比如生物奧斑有歐陽川、顏志斌等學生獲得省一等獎。指導學生綜合實踐,也有學生獲大獎,比如李文倩等三人和奉文軍分別獲得省科技創新活動成果二等獎。再後來,我把這種行為序列放進課題研究中,事實證它可以幫助學生學好其他課程。這些事表明做大自身強項的行動序列是靠譜的。
回到當下,我想,教師應該指導孩子在備考中正確認識自己,正確認識高考科目設計,拿準自身強項,主動實施做活最熟,做強最會,做實最愛,也應該是靠譜的有效的。
三、做大自身強項的主要效應
系統論認為,系統各部功之和大於整體功能,即1+1>2。我把備考與教學合而為一,並活化最熟語文知識,強化最會語文技能,做實最大語文愛好,這些做法可以充分系統功能。
㈠、解剖自我,做大語文素養,讓做大自身強項落地生根,把高考備考變成了有序系統。
我讀初中在1971年2月到1972年1月,這兩年我正兒八經地讀了兩年書,我每一次考試各科全年成績都是全年級第一名,科評總分在96分以上。讀高中1974年9月到1976年7月。這兩年我上午上課下午搞勞動,到學校附近的大隊去挖山開田,當時課本只有省編《數學》、《物理基礎》、《化工常識》,語文和政治天天讀《湖南日報》和批林批孔文選,知識學得很不紮實。初中與高中之間的一年半,一邊務農一邊讀雜書。我利用繁體字《新華字典》閱讀了《古文觀止(文白對譯)》和《中華活頁文選》第三緝和第四輯,文言文知識和文章知識較紮實。我還閱了市編教師(滿叔是民辦教師)用書《漢語知識》。相比之下,我的漢語知識最紮實,從而選擇語文知識做為自身強項,的確是個不錯的抉擇。就系統論而言,這等於抓住了系統的主要素,即決定高考備系統功能的關鍵要素,這樣做等於抓了備考牛的鼻子,廓清高考備系繫結構落地生根了。
㈡、剖析備考條件,紮實做大自身強項的行動序列,讓有利條件克服了不利條件,使系統功能更強大。
不利條件四,一是課本不全。備考當初,我手頭的理科複習資料除了我在公社中學執教的初中語文、數學、政治的課本和教參,再就是羅校長給了我一夲《哲學詞典》,就沒有別的了。二是時間短促。備考時間前前後後不足2個月。三是知識短缺。讀高中時期,天天上午上課下午勞動,老師沒教什麼。四是教課很多。擔任一個班的班主任,執教一個班的語文、一個班的數學課,兩個班的農業基礎知識、六個班的地理、3個的政治,每天5節課,時間很緊。
有利條件也有四,一是1977年是恢復高考第一年,考試題目不會很難。二是我教的學科涵蓋理科高考科目,這是我備考的有利資源。三是我是公社中學民辦教師,可以教學與備考合一。四是公社中學的同事多是我的老師和同學,只要虛心請教,指導老師多的是。
上述不利條件與有利條件同樣多,但後者的正能量足以抵消前者的負能量。首先,拋開高考理科考試科目的高中課程只專心複習初中課程,克服了我沒有高中課本。我把備考與教學合而為一,克服了時間緊任務重。做大自身強項的行為序列做,即活化最熟知識,強化最會技能,做實最大興趣,把初中知識延伸和拓展開來,遷移到部分高中知識。請教老師和同學請教克服了沒有指導老師,使知識系統化、個性化,記得住,用得上,解題快。在教學系統中做大自身強項,做到了教學和複習兩不誤。比如我把備課當作溫習知識,把寫教案當作練習,把批改作業當作自我檢查。語文、政治題目的解答當小作文來寫。這樣做使備考與教學合而為一,並且落地生根,即確複習備考的時間和內容有了保障。又比如,每天學生放學回家了,我先批改作業,後鑽研教材,再做課文後的題目,最後歸納、總結、背記,如此復到睌上12點一定睡覺。給高考備提供了更多的時間保障。這樣做讓有序系統功能強大了,即落實了複習內容,確保了時間。因此,時間就是知識,時間就本錢。
總之,高考備考的關鍵設法弄時間,而時間必須依賴系統有序,依賴方法正確,依賴行動紮實,這樣複習則事半功倍,否則將一事無成。
本圖片均系本人所拍,用以證明其效益較大,值得聲明是,我的其他頭條文章也曾中用過這些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