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免費試題,請關注試題大倉庫!凡所應有,無所不有,是我們的目標。初中語文小學試題初中試題中考試題!關注本號可每天收到各種資料。
第一單元第1課 消息二則
一、初識作者
毛澤東(1893—1976),字潤之,筆名子任,湖南湘潭韶山沖人。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思想家、詩人、書法家,新中國的締造者,人民領袖。他對馬列主義的發展、軍事理論的貢獻以及對共產黨的理論貢獻被稱為毛澤東思想。毛澤東被視為現代世界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美國《時代》雜誌將他評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一百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品有詩詞《沁園春·雪》《沁園春·長沙》《長徵》《卜算子·詠梅》等,政論文《論持久戰》《反對自由主義》《改造我們的學習》等,哲學論著《矛盾論》《實踐論》等。
二、創作背景
兩則消息原載於1949年4月24日《人民日報》。1949年4月20日,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籤訂和平協定。4月21日凌晨,人民解放軍即執行最高統帥毛澤東同志「向全國進軍」的命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東至江陰,長達一千餘華裡的戰線上發動了渡江戰役,國民黨反動派慘澹經營了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一觸即潰。23日晚,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宣告國民黨反動派政權的覆滅。這兩則消息就是毛澤東同志當時滿懷豪情寫的全面報導前線戰況的新聞稿,給全國人民和全軍將士以極大的鼓舞,對於瓦解敵軍鬥志,鼓舞我軍士氣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三、課文精析
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新華社長江前線二十二日二時電1 英勇的人民解放軍二十一日已有大約三十萬人渡過長江。渡江戰鬥於二十日午夜開始,地點在蕪湖、安慶之間。國民黨反動派經營了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遇著人民解放軍好似摧枯拉朽,軍無鬥志,紛紛潰退。2長江風平浪靜,我軍萬船齊放,直取對岸,3不到二十四小時,三十萬人民解放軍即已突破敵陣,4佔領南岸廣大地區,現正向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諸城進擊中。人民解放軍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戰鬥,堅決地執行毛主席朱總司令的命令。
【解析】1.電頭,交代通訊社、發報地點、發報時間。表明了消息的特點:及時性。
2.「經營」寫出了國民黨軍隊的精心布置和準備,與「摧枯拉朽」「軍無鬥志」「紛紛潰退」形成對比,突出了國民黨軍隊的不堪一擊。
3.「風平浪靜」不完全是對自然景觀的描述,還有抒情的色彩。「萬船齊放,直取對岸」表現了勝利者穩操勝券的心態,透露出勝利者樂觀輕鬆的心情。
4.「不到」「即已」說明時間短,兩個詞充分寫出了人民解放軍的銳不可當之勢。
【段析】這則消息文字簡潔,語言有力度,準確報導了三十萬大軍橫渡長江的事實。表明了消息的基本特點:用事實說話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1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新華社長江前線二十二日二十二時電2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從一千餘華裡的戰線上,衝破敵陣,橫渡長江。3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域。4二十日夜起,長江北岸人民解放軍中路軍首先突破安慶、蕪湖線,渡至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地區,二十四小時內即已渡過三十萬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時起,我西路軍開始渡江,地點在九江、安慶段。至發電時止,該路三十五萬人民解放軍已渡過三分之二,餘部二十三日可渡完。5這一路現已佔領貴池、殷家匯、東流、至德、彭澤之線的廣大南岸陣地,正向南擴展中。和中路軍所遇敵情一樣,我西路軍當面之敵亦紛紛潰退,毫無鬥志,我軍所遇之抵抗,甚為微弱。此種情況,一方面由於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銳不可當6;另一方面,這和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籤訂和平協定,有很大關係。國民黨的廣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7聽見南京拒絕和平,都很洩氣。8戰犯湯恩伯二十一日到蕪湖督戰,不起絲毫作用。湯恩伯認為南京、江陰段防線是很鞏固的,弱點只存在於南京、九江一線。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9我東路三十五萬大軍與西路同日同時發起渡江作戰。所有預定計劃,都已實現。至發電時止,我東路各軍已大部渡過南岸,餘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處敵軍抵抗較為10頑強,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戰中,我已殲滅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佔領揚中、鎮江、江陰諸縣的廣大地區,並控制江陰要塞,封鎖長江。我軍前鋒,業已切斷11鎮江、無錫段鐵路線。
【解析】1.從標題可以迅速了解新聞的主要內容。
2.電頭交代通訊社的名稱和發出新聞的時間,這是新聞這種文體特有的寫法,由此可以看出新聞迅速、及時的特點。
3.「衝破」「橫渡」用詞非常準確,表明了在有敵軍防守的情況下,我軍所向披靡、銳不可當的氣勢。
4.「西起九江……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域」,表明戰線之長,史無前例。
5.「至發電時止」,時間交代明確具體,新聞語言的準確性體現明顯;「渡過三分之二」,數字準確;「渡過」「可渡完」用詞講究,分寸感強。
6.「紛紛潰退」「毫無鬥志」與「英勇善戰」「銳不可當」形成鮮明對比。藐視敵人,頌揚我軍。
7.「不想再打了」是口語化語言。本文用語或雅或俗,各得其妙。
8.這段文字用了議論的表達方式,指出我軍之所以取得勝利的兩個原因。讚頌我軍的英勇氣概,揭露國民黨反動派拒絕和平的反動本質,分析敵軍毫無鬥志的原因,使文意更加深刻,有利於讀者了解文章內容
9.這段話敘述湯恩伯的錯誤估計和親自督戰的行動,自然地過渡到對東路軍的敘述,也對湯恩伯進行了絕妙諷刺。
10.「較為」一詞用得十分準確,在程度上加以說明。
11.「殲滅」「擊潰」「佔領」「控制」「封鎖」「切斷」等動詞連用,鏗鏘有力,寫出了我軍英勇善戰、銳不可當、節節勝利、所向無敵的戰線。
四、寫作技法
《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
1.語言簡潔,言簡意賅。
全文不到200字,但是具備了「五要素」和消息結構的導語、主體、結語三個部分,沒有一個多餘的字。
2.層次清楚,一目了然。
導語部分交代了事件的總體面貌。主體分成三個層次展開:渡江戰鬥的時間、地點;國民黨長江防線崩潰;我軍破敵、進擊的態勢。同時又不失生動,如用了一系列的四字句:摧枯拉朽,軍無鬥志,紛紛潰退,風平浪靜,萬船齊放,直取對岸,突破敵陣,形象地再現了戰鬥的情景。四字句音節短促,與所表達的解放軍攻勢的迅猛、凌厲相得益彰。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1.詳略得當。
本文報導各戰線時並沒有平均使用筆墨,對東路軍的戰況寫得比較詳細突出。這是因為東線敵人的防線比較堅固,其次「此處敵軍抵抗較為頑強。」更重要的是,這一地區在戰略上有重要意義,直接關係到能否包圍敵軍,解放南京。因此,在報導東路軍進軍情況時,和中、西兩路軍有幾處不同:一是較具體地寫了戰鬥情況,二是更詳盡地寫了戰果。
2.敘議結合。
在報導中路軍進展情況後,插入一段簡要的言論,指出我軍之所以取得勝利的原因。這種議論交代了我軍取勝、敵軍失敗在政治上和軍事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由此使讀者進一步了解了整個國民黨反動派政權必然覆滅的命運,從而深化了報導的主題。
3.運用一系列動詞增強文章的表現力。
運用一系列動詞,語言精當,極富表現力。如作者選用「突破」「殲滅」「擊潰」「佔領」「控制」「封鎖」「切斷」等一系列動詞,準確地表現出我軍英勇善戰、節節勝利的英雄氣概和戰鬥豪情。
五、拓展閱讀
我軍橫渡長江情景
新華社長江前線1949年4月23日電 前線記者閻吾報導 人民解放軍在安慶、蕪湖間某地敵前強渡長江時的情景稱:21日黃昏,江北某地解放軍的陣地上空,突然升起銀光四射的發光彈,頃刻,整個北岸陣地發出了震天動地的雷鳴,從解放軍的炮兵陣地上,無數道火線飛向南岸,接著整個南岸國民黨軍的陣地就完全陷於一片火海中。熾烈的炮火映紅了江面和天空。接著,從各個港口湧出了無數隻大小船隻。它們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飛駛而去。北岸的江邊,站滿當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軍的指揮員,大家都屏息凝視著火光掩映的江面,等候著。忽然,在南岸飛起了登陸的信號,槍炮聲、喊殺聲連續不斷。北岸所有的人們立時迸發出一片歡呼:「過去了!」「過去了!」無數船隻繼續從各港口湧出來,加速向對岸駛去。對岸的解放軍則開始不斷發出前進的信號,和響起前後各部隊間聯絡的號音。在寬闊的江面上,解放軍的指揮燈不斷閃耀著。漸漸的槍炮聲、喊殺聲越來越遠了。工兵們緊張地搭起許多碼頭,無數民工忙著把無數的彈藥、器材、糧食、蔬菜送到船上,隨著大軍運過江去。這時,在大江南岸,布滿著無數匆匆登岸的解放軍,到處可以聽到船工們和解放軍戰士們興奮而親熱的告別聲:「同志們,再見了!」「老鄉們,辛苦了!南京再見!」
(原載1949年4月25日《東北日報》,有改動)
1、消息二則限時練1
一、積累與運用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荻港( ) 銳不可當( ) 殲滅( ) 擊 潰( ) 綏靖( )( )阻遏( ) 鄂豫( ) 逃竄( )
2.解釋加點詞語的含義,體會新聞語言準確的特點。①「西起九江(不含)」能不能去掉「不含」一詞?為什麼?②「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不料」一詞用得好不好?為什麼?③「我已殲滅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為什麼要連用「殲滅」、「擊潰」兩個動詞?④「我們在所有江淮河漢區域,不僅是樹木,而且是森林了。不僅生了根,而且枝葉茂盛了。」這些詞語內涵分別是什麼?體現語言特點是什麼?
3.在下列語段中選擇恰當的詞填空。國民黨的 (A.廣大 B.大量 C.多數 D.部分)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聽見南京 (A.反對 B.抗拒 C.拒絕 D.牴觸)和平,都很洩氣。戰犯湯恩伯21日到蕪湖 (A.作戰 B.指揮 C.鼓動 D.督戰),不起絲毫作用。湯恩伯認為南京江陰段防線是很 (A.牢靠 B.堅固 C.鞏固 D.頑固)的, (A.弱點B.鬆懈 C.劣勢 D.困難)只存在於南京九江一線。二、閱讀
(一)(1)湯恩伯認為南京江陰段防線是很鞏固的,弱點只存在於南京九江一線。(2)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3)我東路三十五萬大軍與西路同日同時發起渡江作戰。(4)所有預定計劃,都已實現。(5)至發電時止,我東路各軍已大部渡過南岸,餘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6)此處敵軍抵抗較為頑強,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戰中,我已殲滅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佔領揚中、鎮江、江陰諸縣的廣大地區,並控制江陰要塞,封鎖長江。(7)我軍前鋒,業已切斷鎮江無錫段鐵路線。
4.句(2)與句(1)形成鮮明對比。能說明敵人麻痺輕敵、我軍出奇制勝的關鍵詞是「 」;句中的「又」字照應了段前寫中路軍戰況、西路軍戰況時用過的「 」一詞和兩個「 」字,行文很嚴謹。
5.從句(4)的「所有」「都」兩詞中,我們能感覺到作者發電時的感情。這種感情是( )
A.藐視敵人的豪情 B.勝利的自豪感
C.必勝的信念 D.對敵人的嘲諷
6.句(5)中的「至發電時止」體現了新聞的什麼特點?
7.前幾句中與句(6)「此處敵軍抵抗較為頑強」相應的內容應是「 」。
8.句(6)、(7)中能表現我軍英勇無畏、銳不可當的一系列動詞是: 。(二)中原我軍解放南陽(新華社鄭州1948年11月5日電)①在人民解放軍偉大的勝利的攻勢下,南陽守敵王凌雲於四日下午棄城南逃,我軍當即佔領南陽。②南陽為古宛縣,三國時曹操與張繡曾於此城發生爭奪戰。後漢光武帝劉秀,曾於此地起兵,發動反對王莽王朝的戰爭,創立了後漢王朝。③民間所傳二十八宿,即劉秀的二十八個主要幹部,多是出生於南陽一帶。④在過去一年中,蔣介石極重視南陽,曾於此設立所謂綏靖區,以王凌云為司令官,企圖阻遏人民解放軍向南發展的道路。⑤上月,白崇禧使用黃維兵團三個軍的力量,經營整月,企圖打通信陽、南陽間的運輸道路,但始終未能達到目的。……
9.中原我軍解放南陽是這則新聞的 ,與《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相比,兩題都交代了 、 、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還說明了 ,體現了 。兩題都體現的語言特點: 。
10.電頭交代了哪些內容?電頭的價值是什麼?
11.用「 」畫出文中導語部分,它的作用是什麼?
12.找出文中屬於插敘的內容是 ,其作用是什麼?
1、消息二則限時練2
一、積累與運用
1.給下列劃線字注音。荻港( ) 銳不可當( ) 殲滅( ) 擊 潰( )
綏靖( )( )阻遏( ) 鄂豫( ) 逃竄( )
二、閱讀
(一)(新華社南京1949年4月24日5時電)國民黨22年反革命中心南京,已於23日午夜為人民解放軍解放。國民黨反動統治宣告滅亡。人民解放軍入城後,受到學生和市民的熱烈歡迎,男女學生們紛紛向解放軍獻花致敬。人民解放軍已布告安民,城內秩序穩定,商店照常開門營業。在發起渡江作戰後三天內,人民解放軍便攻佔這一全中國第一個大城,這說明解放軍威力的強大,國民黨匪軍一觸即潰,已經無法進行有組織的抵抗。
2.為這則新聞補充題目: 。
3.在文中用 線畫出導語部分,指出導語部分明晰地交代了哪些記敘要素。
4.劃分主體部分的層次,並寫出大意。第一層:第二層:第三層:
5.文中運用了哪幾種表達方式?有人以為新聞必須強調客觀性,只能用事實說話,不應當發表議論,這種看法對嗎?(二)阿富汗兒童——我們該怎麼辦?北京時間10月8日凌晨,美英開始對阿富汗進行軍事打擊。這使得本已十分貧困的阿國陷入更大的災難與恐慌,其中最容易受到傷害的人群是阿富汗的兒童。據聯合國有關機構的統計顯示,阿富汗是世界上20多個「兒童基本生活『嚴重不足』」的國家之一,其兒童受教育程度為全世界倒數第七……現在又面對美英的「反恐怖戰爭」,阿富汗兒童的命運又將如何呢?戰爭將導致大批無辜百姓逃離家園,淪為難民。在顛沛流離的逃亡過程中,將會有許多兒童因衛生狀況不佳、缺少乾淨的飲用水和生病得不到有效的醫治而死去。看著天真無邪的兒童死去,任何一個有良知的人都會痛心。可是阿富汗兒童目前正處在生命安全都無法保障的環境裡,幼小、脆弱的生命將如何承受這起人為災難?我們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反對宗教極端主義,但這一切都不應以傷害無辜為代價。對於兒童這一弱勢群體更應當優先考慮。戰爭仍在繼續,死亡仍未停止。願和平的曙光早日降臨在阿富汗兒童身上。
6.讀了本段新聞,你認為最令人擔憂的是什麼問題?
7.在這次戰爭中,阿富汗兒童面臨什麼問題?
8.戰爭的罪惡是 。
9.針對美英對阿戰爭,我們的態度是 。
10.針對這次戰爭,想想阿富汗兒童,我們的願望是 。(五)巴格達居民不進防空洞(路透社巴格達3月22日電)今天的巴格達煙塵籠罩,城市空中輪廓線上火光點點,在美英部隊對巴格達無辜迷茫的居民發動空前猛烈的轟炸之後,巴格達大街小巷幾乎空無一人。隨著夜間炸彈和飛彈接連不斷的爆炸聲,伊拉克首都全城的建築物搖搖欲墜,火球和濃煙沖天而起,3天來的連夜轟炸首次變成了青天白日的閃電戰。一家賓館的司機說:「(戰爭的)前兩個晚上跟這次一比簡直就是開玩笑。這就是他們所謂的震懾,真是讓人膽戰心驚。他們是說到做到。」巴勒斯坦飯店的接待員說:「戰爭真的開始了。誰知道下一個晚上會是什麼樣子。」做父母的都說自己的孩子被這次轟炸嚇得瑟瑟發抖。有居民說美國在拿他們來試驗自己的最新武器。夜間襲擊和新展開的白天轟炸在打擊定點目標時顯然很精確。很多目標,包括政府各部,位於巴格達平民區的中心。震驚不已的巴格達居民說,儘管美英接連不斷的轟炸讓人不寒而慄,但他們不會躲進遍布首都的防空洞。薩阿德•薩利赫說:「我們寧願死在家裡,也不願意悶死在地下防空洞裡。我不會進防空洞。」
11.給加點字注音,並解釋詞語。①無辜( ) ②震懾( )
12.用波浪線畫出文中導語部分,其語言特點是什麼?
13.主體部分怎樣詳細說明導語中的「煙塵籠罩」、「火光點點」。
14.這則新聞表現出的人民對待戰爭的態度是什麼?
參考答案:
一、1.dí dānɡ jiān kuì suí jìnɡ è è yù cuàn
2.①銳氣 稅收 ②蘆荻 獲取 ③悲哀 衰老 ④殲滅 纖維 ⑤擊潰 遺留 ⑥蓑衣 衷心
3.①不能。如果去掉「不含」,意思就成了包括九江在內。②好。「不料」一詞褒貶鮮明,充滿了嘲諷,同時也顯出了我軍的神勇;③「殲滅」是把敵人消滅掉;「擊潰」是把敵人打得潰不成軍,不一定消滅。連用兩個詞表現了不同的作戰結果,語氣準確、簡潔。④「樹木」是建立穩固的根據地;「森林」是擴大了根據地;「生了根」是根據地鞏固了;「枝葉茂盛」是贏得人民群眾衷心擁護。體現語言的生動、形象。
4.A C D C A二、(一)5.不料 首先 已
6.B 7.真實,及時。
8.句(1)前半句
9.殲滅、擊潰、佔領、控制、封鎖、切斷
文章來源:
本文系轉載,原作者:告知幫您署
本文由公眾號試題庫大(stkuda)編輯,轉載請註明出處)
致原創作者:若發現誤侵了您原創保護版權,應系第三方原因,請聯繫,馬上刪除!謝謝!
投稿:1806373970@qq.com;商務合作:QQ1806373970
長按二維碼關注初中試題庫大(stkuda)公眾號
關注語文試題與作文(stzuowen)
關注小學滿分100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