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連出了幾起學生跳樓事件後,北科大校方在校園內張貼警告牌。攝影_姚歡
陳蕾的父母向記者展示孩子生前的照片,據孩子父母介紹,陳蕾是一個品學兼優,熱情開朗的孩子。攝影_劉浚
4月5日晚,陳蕾從北京科技大學逸夫樓九層跳下,結束了自己21歲的生命,而至今陳蕾為何選擇自殺依舊是個不解之謎。攝影_劉浚
在21歲的大三女生陳蕾跳樓身亡之後,悲戚的父母和學校,一同苦苦尋找其自殺的原因,然而,時至今日,他們依舊無法找到合理的解釋,他們發現對這個85後的孩子是如此的一無所知。
南都周刊主筆_楊猛實習生_姚歡北京報導
陳小平記得,7年前,讀初中的女兒陳蕾參加了全國青少年蹦極大賽,獲得第二名。2010年4月5日清明節晚上8點半,女兒再次從北京科技大學逸夫樓9樓縱身跳下。這一次,沒有任何繩索拉她一把。
9點,警察趕到墜樓地點,隨即宣布了她的死亡。
4月22日上午,追悼會在八寶山舉行。安慰、鞠躬、握手和擁抱。死者的葬禮上,人間的一脈溫情,節制而得體地一一呈現。
工作人員推開告別廳的木質大門,哀樂奏起。在母親聶洪媛的痛哭聲中,遺照裡的陳蕾,沒有笑容,孤單地注視她再也無法觸及的世界。
屋外。小雨中,表情悲慟的家人低聲商量,希望將來在家鄉成都,為陳蕾選擇一處永久墓地。
4月5日晚上,48歲陳小平接到學校的電話:女兒出事了。次日,網上的一則報導稱,當晚八點半,一名清潔工發現了站在逸夫樓9樓窗邊的陳蕾。她上身穿一件深色外套,下身穿一條緊身褲和一雙靴子。清潔工說,「她躍下來以後,在2層附近先撞到了樓體的牆上,那裡全是血跡」。現場有20多人圍觀,其中一人報警。
警方從她的身上找出了一張07級機械工程學院的學生證,並證實死者為機械學院工業工程專業大三學生陳蕾。機械工程學院大多在逸夫樓9層上課。隨後,警方排除了他殺可能。
逸夫樓位於北京科技大學主樓北側。次日,陳小平來到學校,發現9層窗臺一米多高,身高一米六六的陳蕾,必須翻上窗臺才能實施自殺。
9樓窗臺上,他意外發現了陳蕾死前遺留的眼鏡和手機,還整齊地擺在一起。悲傷的父親說,「看起來這孩子已經下了必死的決心。」
生疏
乖巧的女兒為何要選擇自殺?又是什麼讓孩子覺得活著比死亡更痛苦?
於是陳小平和聶洪媛決定尋找孩子自殺原因,但是,他們很快發現,對孩子過去三年的生活,知之甚少;而孩子的內心世界,更是無可觸及。
陳蕾的成長經歷充滿了遷徙。1989年,她出生在青海,後來隨做地質的父母來到西藏。小學是在拉薩讀的。中學回到了母親的老家遼寧蓋州。當父母隨單位把家遷到成都,陳蕾又來到了成都雙流讀高中。
在母親聶洪媛看來,這些經歷,決定了陳蕾是一個對不同環境都能適應的孩子。
2007年,陳蕾以西藏生身份參加高考。她的第一志願是中央財經大學,但是分數不夠,有西藏生源30分的照顧,最終達到了北京科技大學的錄取線。
陳小平說,女兒接到通知書時,興奮地從床上蹦下來,激動之情溢於言表。
陳蕾在機械學院就讀,大二的時候分專業,成為工業工程專業學生。機械學院男多女少。班裡30人,只有寥寥幾個女生。和陳蕾同宿舍的室友,並不是一個班的。家長事後發現,似乎和陳蕾能夠交心的同學不多,「沒有人在陳蕾出事前發現有什麼不對,並且阻止她。」母親聶洪媛說。
陳蕾的輔導員,還是一個在校研究生,平時除了要完成自己的學業,顯然沒有更多的時間了解學生的一舉一動。陳蕾曾對媽媽說,輔導員一個人帶300多個學生,估計連她是誰也不知道。
事發至今,即便是不少同班同學,對陳蕾也知之不多。一個後期和陳蕾相熟的同學稱,大學這樣的環境,分班、分專業,很難找到時刻在一起的朋友,「我看不到她的內心。」
「據我所知,她跟他們班(同學)關係都不太好。」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機械學院學生說。有學生事後去校內網搜索陳蕾的主頁,照片上的陳蕾站在宿舍床邊,仰望著鏡頭,「感覺那是一個很安靜的女孩子,平時還挺開朗,發生這種事情完全沒有徵兆。」校內網顯示,一個月前,陳蕾的狀態還是「一切都很好」。
北京科技大學新聞發言人章東輝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學校調查,「陳蕾和同學關係只能說一般,之前曾經和同學發生過一次激烈的衝突。」他以要保護同學隱私為由,拒絕透露詳情。
幾位同學回憶,陳蕾在出事前已經表現出微妙的變化。
4月4日晚,陳蕾和成都家中的媽媽視頻聊天。聶洪媛說,兩人過去一般都是通電話。室友也證實,陳蕾極少上網聊天。當天媽媽沒感到異常。聶洪媛說,「陳蕾似乎不願多說,說網絡不好,又改打字。後來她說要去洗衣服。」聊天只進行了十幾分鐘就結束了。
室友小李(化名)說,出事前的幾天,陳蕾幾乎天天洗衣服,好像洗完了衣櫃裡乾淨或乾淨所有的衣服。
和媽媽聊天之後,陳蕾打水回到宿舍,睡在門口的室友要求把門關上。小李回憶,「陳蕾大聲說,我還要出去。語氣似乎很不高興。」她注意到,過了一會,陳蕾穿好衣服和靴子,在筆記本電腦前靜靜地坐了很久,然後走出了7棟524女生寢室。
有學生告訴陳小平,4月5日聽到陳蕾問:逸夫樓晚上幾點關門?
「要是出門前,能跟她多說幾句話就好了。」事後,小李不無遺憾地說。然而於事無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