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華大使因「聲援」孟晚舟「被」辭職:加拿大是如何成為美國忠實跟班的?

2021-02-28 青春北京

據《環球時報》報導,加拿大駐華大使麥家廉在特魯多的要求下辭任駐華大使。特魯多在今天發布的聲明中說,昨天晚上(1月25日)「我要求並接受加拿大駐華大使麥家廉辭職」。

麥家廉

根據特魯多的聲明,麥家廉的辭職「立即生效」,加拿大駐華大使館副館長將在中國以「代辦」身份代表加拿大。

此前,麥家廉曾發表觀點,認為孟晚舟掌握強力證據可以對抗美國的引渡。很快,他被迫改口,收回這一說法。

23日,麥家廉對加拿大華文媒體表示,孟晚舟有很好的反對引渡的論據。「其一,川普有關她案件的評論顯示了政治參與;其二,她的案子有一個治外法權的問題;其三,有關伊朗制裁的問題涉及她的案件,而加拿大並沒有籤署這些伊朗制裁決議。」

對此,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回應:「我們明確指出,這一事件從一開始就不是一起普通的司法案件。我們注意到加拿大駐華大使麥家廉的有關表態。我相信任何一個有正常判斷力的人都能看清這一事件的本質。希望加方做出正確選擇,不要做火中取慄的事。」

華春瑩

然而,麥家廉很快受到加拿大一些媒體及政治人物的猛烈攻擊,反對黨甚至要求政府立即解除麥家廉的大使職務。

在這些壓力之下,麥家廉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對自己糟糕的表達造成混亂很遺憾,稱這些話沒有忠誠地反映他的真實立場,並改口說這一事件沒有發生任何政治幹預。

對此,《環球時報》發表社評稱:大使改口的這一風波再清楚不過地顯示了圍繞孟案已經形成了多麼強大的政治壓力。加拿大政府官員、議員及媒體不斷就孟案表態,他們大多符合加拿大的政治正確。麥家廉的談話是對孟案做司法和事實分析,但因為「政治不正確」,遭到了加政界和輿論界的聯合聲討。這哪裡是專注法治的成熟社會應有的表現,這分明是法律幌子之下的政治掛帥。



當年「火燒白宮」的加拿大,

怎就成了美國忠實跟班?

下文經授權轉載自瞭望智庫(zhczyj)

文/陶短房 旅加學者

加拿大人總愛說「美國是我們最親密的軍事盟國」,美國人也經常這樣說。

這兩個國家同在一個軍事聯盟(北約),經常在國際軍事幹預行動中「出雙入對」,而且擁有世界上最漫長的共同邊界。

但這種「親密的軍事關係」並非「古已有之」。恰相反,美國和加拿大誕生之初,曾是不折不扣的「你死我活關係」。

白宮被燒,

和加拿大民兵有關係!

其實加拿大和美國一直是一對歡喜冤家。

殖民時代,法國和英國都曾以加拿大的魁北克城和蒙特婁為中心,對後來屬於美國的北美殖民地實施管理和控制;英法戰爭期間,後來成為美國十三州的殖民地站在英國一邊,在今天加拿大領土上大打出手,包括「國父」華盛頓在內,幾乎所有北美獨立戰爭時期的美國將帥都參戰了;北美獨立戰爭期間,美國曾兩次進攻加拿大,試圖摧毀英國後方,並拉攏當時已戰敗的魁北克法裔站在自己一邊參戰,不料法裔的選擇恰好相反,而加拿大民兵也在英軍和與英國結盟的易洛魁印第安部落幫助下,兩次擊退了美軍進攻。

美國獨立後,美英在1795年籤署《傑伊條約》,美國承認美加邊界,以換取英國對美國獨立的承認。然而美國獨立運動領導人傑斐遜等激烈反對《傑伊條約》,在他們看來,這個條約等於允許英國在美國臥榻之側保留強大軍事存在,美國應主動進攻加拿大,將英國人徹底趕出北美,在他們看來,加拿大人中會有許多人嚮往加入美利堅合眾國,戰爭會很輕鬆地以美軍獲勝而告終。

1812年,美軍進攻加拿大,卻出人意料地遭到加拿大民兵的頑強抵抗,並因此進展緩慢。此後,英軍利用加拿大民兵和易洛魁印第安人為之爭取到的時間,從歐洲調集援兵大舉增援,於1814年8月攻佔華盛頓——白宮就是在當時被英軍(其中一半是加拿大民兵)焚燒,戰後(1817年)不得不用白色塗料粉飾牆壁而得名。

戰爭的結果,美國擊敗了本土的易洛魁人,解除了後顧之憂,加拿大則在此役中維護了自己的領土完整。

加拿大人之所以頑強抵抗美國,是因為北美獨立戰爭將大量親英派驅趕到加拿大,並從此改變了加拿大的民族和語言結構(從說法語人口佔多數變成說英語人口佔多數),英國人通過給予法裔更多自主權,換取英裔和法裔的團結,而大量親英派的存在,又讓加拿大人本能地對美國入侵持堅決抵制態度。戰爭的結果,讓加拿大進一步凝聚成一個整體,為日後的自治奠定了基礎。

儘管這一仗實際上主要是英軍打的,但加拿大人並不這麼認為,自1815年2月《根特條約》籤訂、美加邊界從此再無戰事的那一天起,他們就年復一年地慶祝「加拿大擊敗美國」的「民兵大捷」。當然美國也同樣認為這場被他們稱為「第二次獨立戰爭」的戰爭,是他們打贏了,同樣每年高調慶祝。

還記得今年6月6日CNN那則報導麼?報導稱,美國總統川普5月25日在和加拿大總理特魯多通話時發生爭吵,川普態度強硬,寸步不讓,特魯多對此十分氣憤,質問「怎麼可以拿『國家安全』為口實對加拿大增稅」,言下之意,是加拿大對美國的國家安全不可能構成任何威脅。出乎特魯多意料的是,川普吼出了一句極富歷史內涵的話:「難道我們的白宮不是你們加拿大燒白了的麼?」說的正是上面那段歷史。

許多歷史學家指出,1812年戰爭嚴格意義上是英國人和美國人在打仗,當時加拿大尚未獲得自治權,這個自治權要再過53年才獲得,而攻入華盛頓的在理論上都是英國士兵(儘管據說其中有一半人出生在加拿大)。不僅如此,儘管美國人將這場戰爭粉飾為「第二次獨立戰爭」,但實際上率先宣戰的是美國,率先攻入對方領土的還是美國,美國早已獲得獨立,搶先動手當然不是為了幫加拿大也獲得獨立,而是要將加拿大也納入美國版圖。事實上早在第一次北美獨立戰爭期間,尚未擊退英軍完全獲得獨立的美國大陸軍,就已經飢不擇食地攻打過一次加拿大了。一言以蔽之,先進入對方領土尋釁的本來就是美國人,白宮變白就算真是53年後才出生的加拿大人所為,也只能說一聲「活該」。

 

「英國小弟」當得歡

轉折只在二戰後

自那以後加美就「動口不動手」。但直到二戰,熱衷於出國參戰的加拿大仍然更願被當作「英國小弟」,包括一戰、二戰,加拿大參加了這一階段幾乎所有英國參加的對外戰爭,並付出了慘痛的犧牲和代價。而對於美國的對外戰爭,加拿大採取的態度還是「敬而遠之」的,有歷史學家認為,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加拿大自認為在太平洋沿岸領土劃分時上了美國的當,因此有些不服不忿。

轉折點出現在二戰之後。英國在二戰中消耗過大,二戰後迅速衰落,美國則取而代之地崛起。加拿大迅速看到了這一趨勢,並立即開始倒向美國這個以往一直不大看得起的「暴發戶鄰居」。1949年4月4日,加拿大加入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從此正式成為美國「戰車」上的一員。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美國帶頭組織所謂「聯合國軍」參戰,除美國、韓國外派兵參加「聯合國軍」的還有15國,加拿大也是其中一員,出兵人數居全部17國的第五位。據史料記載,加拿大參戰得十分積極:6月27日晚,也就是韓戰開戰僅兩天,加拿大聯邦內閣召開緊急會議,決定加入聯合國軍序列,投入對朝鮮內戰的幹涉。

加拿大是第一批決定參戰的「聯合國軍」成員,在決定參戰時,聯合國「組建聯合國軍」幹涉朝鮮內戰的第84號決議尚未通過,也就是說,直到7月7日決議通過之前,「聯合國軍」的名義並不存在,但加拿大聯邦軍隊已經提前一步捲入戰爭。6月27日當天,加拿大聯邦內閣決定,在議會正式授權派兵前,先派遣海、空軍參戰。8月7日,加拿大聯邦內閣在得到議會授權後做出決議,除海、空軍外,增派地面部隊參加戰鬥。

加拿大皇家海軍的驅逐艦最多時增加到12艘,但志願軍入朝參戰後,雙方始終未發生大規模海戰、登陸反登陸戰;加拿大皇家空軍僅投入426運輸中隊,且始終未入朝參戰,但部分加拿大飛行員在美國空軍和英國皇家空軍編成內參加了朝鮮空中作戰。

作為僅次於美、英,在韓戰「聯合國軍」部隊人數排名第3的域外國家,加拿大三軍最初派出5403人,1952年之後,地面部隊增加至6146人,加上海、空軍,共計7720人,截至1953年7月27日22點雙方停戰,加拿大累計投入兵力26791人,其中陣亡309人,負傷1055人,失蹤30人,被俘2人,由於戰後加拿大軍隊仍在韓國繼續駐紮至1955年才全部撤出,實際減員人數比上述數據更多,據不完全統計,整個韓戰期間,加拿大三軍死亡官兵總數為516人。

韓戰期間,加軍捲入了一次讓人難以忘懷的特殊事件——巨濟島戰俘營「杜德事件」。

在集中關押朝鮮人民軍和中國人民志願軍戰俘的巨濟島,戰俘們為對抗「聯合國軍」和韓國、臺灣國民黨方面的強行政治灌輸和洗腦,多次發動暴動。1952年5月12日,部分朝中戰俘綁架戰俘營負責人、美國第8軍駐巨濟島司令官杜德準將,迫使後者籤署一系列文件,發動了最大規模的一次戰俘營抗爭。5月底,在杜德準將根據「君子協定」被戰俘們釋放後,「聯合國軍」撕毀協定,向幾個抗爭最激烈的戰俘營發動突然襲擊,強行拆毀營地,逮捕戰俘首腦,並將其餘戰俘分散到其它戰俘營中。這次突然襲擊的主力之一,正是加拿大陸軍第25旅的留守部隊。

艾森豪一聲吼

加拿大就得抖三抖

韓戰是加拿大從「英國小弟」蛻變為「美國小夥伴」的轉折。

此前英國已於1950年1月6日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國後來很快建立了代辦級外交關係。加拿大和新中國的建交談判也差不多在同一時間順利展開,抗戰時期就認識董必武的原加拿大駐華大使朗寧為此作了積極努力。但韓戰打響後,加拿大很快改變態度,並未像英國那樣既參戰、又繼續和中國建交,而是轉而對美國亦步亦趨。

朝鮮停戰後在後來成為總理的皮爾遜外長及前面提到的朗寧的努力下,中加間原本已接近建交,但1954年日內瓦會議結束後,時任加拿大總理聖勞倫特卻在拍板和中國建交前心虛,覺得「該跟美國總統打個招呼」。他和皮爾遜借去美國維吉尼亞州溫泉城開會之機把決定通知了美國總統艾森豪。

結果如何呢?

艾森豪大發雷霆,咆哮著大罵加拿大的念頭「不可思議」「十分荒唐」,他聲稱「公眾輿論是反對共產黨中國的」,如果加拿大在承認中國問題上帶頭,那麼法國、比利時、義大利等北約盟國就會紛紛起而效尤,其結果,中國將毫無懸念地重返聯合國,並在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佔據一席之地,而「這是美國政府所決不能接受的」。艾森豪甚至威脅稱,倘若真的出現上述連鎖反應,美國將「毫不猶豫地退出聯合國,並將聯合國總部一腳踢出紐約」。

艾森豪的雷霆之怒讓兩位加拿大人不寒而慄,他們不約而同想到了二戰前破產的國際聯盟。最早倡導國際聯盟的美國前總統伍德羅·威爾遜正是因為對巴黎和會不滿,最終沒有讓美國參加。而美國缺席國際聯盟的結果,使得這個組織從一開始就缺乏代表性,最終在列強不停的爭吵中權威喪盡、無疾而終。不論是聖勞倫特,還是皮爾遜,都不敢承擔「加拿大的任性促使美國杯葛聯合國」這樣嚴重的後果和責任。回國後,他們只得打消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相互承認、建交的念頭,甚至再次中斷了和中國在第三地進行秘密接觸。

其實,加拿大被美國「賣了」。美國自己一直未中斷和中國在波蘭、瑞士等第三地的秘密接觸,後來更不顧加拿大感受搞了「基辛格外交」,終於迫使加拿大政府在老特魯多(皮埃爾·特魯多,現在這位特魯多總理的父親)時代下決心和新中國建交。

 

北美防空一體化

加國從此無領空

言歸正傳,既然追隨了美國,對英國「老大哥」就不免有所怠慢。1956年英、法在第二次中東戰爭中出兵埃及,以往「英國打哪我打哪」的加拿大非但不出兵幫忙,反倒以中立國身份參與維和,皮爾遜外長為此撈到了諾貝爾和平獎。牽頭維和的不是別國,正是打算「趁你病要你命」、徹底取代英國世界霸主地位的美國。

1958年5月12日,加拿大同意了美國的要求,和美國聯合組建了旨在防範蘇聯轟炸機和彈道飛彈襲擊的北美防空司令部(NORAD)。該司令部的主要使命,是監視所有在北美上空(包括太空中)的人造飛行器;偵測,確認可能對北美進行攻擊的所有飛機、飛彈、太空飛機,並向兩國政府作可能遇襲的警報;統一組織北美領空的控制及監視;統一組織北美領空的防衛。這個司令部設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的夏延山,司令由美國人擔任,主力也是美國的戰鬥機、飛彈和雷達。

有批評者指出,在NORAD成立後,「加拿大事實上已經沒有了領空」。其實,加拿大原本有相當不錯的航空工業實力,但「防空一體化」後迅速被美國「忽悠瘸了」。

1958年,加拿大曾研製出號稱「直到21世紀也不失先進性」的CF-105戰鬥機,並異想天開地希望這種戰鬥機不僅裝備加拿大、也裝備美國空軍。結果惟恐加拿大人「搶飯碗」,「鬧獨立性」的美國軟硬兼施,使了很多盤外招,最終搞黃了這個很有前途、被加拿大人稱作「我們的夢想」(the Canadian Dream)的項目。直到2006年9月28日,一些不甘心的加拿大「老人」還複製了一架CF-105送進博物館,並悲嘆「加拿大的獨立性就此煙消雲散」。

此後加拿大不得不接受美國戰鬥機,還要忍受各種刁難。前任加拿大總理哈珀一氣之下宣布退出F-35戰鬥機項目,結果只能繼續修修補補地使用上一代美國戰鬥機F-18,甚至不得不從澳大利亞進口退役的同型號二手機,拆成零件以備維修。

自那之後加拿大軍隊雖然偶爾也鬧些小彆扭(如不肯參加越戰戰鬥行動,只提供後勤支援),但大體上積極參加了美國在世界各地發動的大多數聯合軍事行動,如海灣戰爭、阿富汗戰爭和敘利亞戰爭。加拿大國內反戰情緒遠高於美國,許多國人質疑「美國人打仗關我們甚事」,尤其阿富汗戰爭爭議最大,但加拿大幾屆政府仍不管不顧地讓軍隊在阿富汗一直待到美國人自己宣布撤軍,才戀戀不捨地走人。

追隨美國的「小夥伴」有時候還會鬧「過猶不及」的笑話。2012年9月7日,美國和伊朗因為核問題爭吵,事先並無徵兆的情況下,加拿大外長白諤德卻突然宣布和伊朗斷交,而且說了很多激烈言辭。但美伊的那次爭吵很快歸於沉寂,美國自己並沒有宣布退出和伊朗在巴列維王朝時代(1955年)籤署的《美伊經濟關係和領事權利友好條約》(這個條約是2018年1月3日被川普撕毀的)。

 

泥人也有土性子

不信請看進攻圖

雖然亦步亦趨,但「小夥伴」也並不是一點「想法」都沒有。

美加在北冰洋和北極存在利益衝突,美國一直宣稱「冰層不算領海」,如果這樣計算,加拿大很多北方「領土」就會變成「公海」。2006年,正是一向親美的哈珀執政,後者一怒之下親自跑到北極圈裡閱兵,還揚言要建造12艘裝甲破冰船,並在北極部署「強大的軍隊」,然而「強大的軍隊」事後被證明不過是一個加強排,「12艘破冰船」直到2017年也才服役了區區3艘,加拿大只能捏著鼻子繼續當「小夥伴」。

其實,加拿大還有過更令人嘆服的「雄心壯志」:進攻美國。這事還得追溯到加拿大安心當「英國小弟」的時代。

上世紀初,加拿大聯邦接到情報,稱當時已十分強大的美國,正悄悄制訂一套入侵並徵服加拿大的戰爭計劃,對此,加拿大國防部十分緊張,便組織一批年輕氣盛的校官和尉官研究對策。其中一名中校參謀、綽號「巴斯特」的布朗(James「Buster」SutherlandBrown)提出了一個「以攻為守」的大膽計劃,即一旦發現美國有入侵企圖,就先下手為強,向美國本土出擊。

按照布朗的推測,美國一旦入侵,將會東西並舉,三路進攻:東路將是主攻方向,目標是當時加拿大最大城市蒙特婁和第二大城市多倫多,商業中心漢密爾頓和首都渥太華;西路為牽制方向,目標是溫哥華;而中路目標則是「草原三省」的卡爾加裡等據點。加拿大軍隊如果分路防守,是抵擋不住優勢美軍的,布朗的計劃是集中加拿大陸軍主力於西線,在美軍出擊前出其不意地攻下西雅圖、波特蘭和斯波坎,中路則避實擊虛,進攻法爾戈和尼亞加拉瀑布城,如果得手,便轉攻明尼阿波利斯,東路軍將面對美軍主力,主要採取防守態勢,但倘有機會,便應主動進攻奧爾巴尼。

此外,加拿大海軍和海軍陸戰隊也不應閒著,而應採取迂迴戰術,在美國戰線後方的緬因州登陸。布朗的打算,並非要長期佔領美國某塊領土,而是趁美軍反應不及打亂美國戰爭節奏,儘可能破壞美國軍隊推進所必需的交通、後勤設施,然後迅速縮回加拿大本土防禦。按照布朗的構想,這樣的一次主動出擊,可以延長加拿大軍隊抵禦美軍攻勢的時間,這樣加拿大的宗主國——英國就有餘裕充分準備,從容增援,最終依靠英援擊退美國入侵。

儘管這個計劃被大多數決策層人物稱之為「瘋狂的自殺計劃」,但也有一些將領認為,反正加拿大照常規打法怎麼也不可能是美國的對手,不妨冒一下險。在這派將領支持下,「布朗計劃」在1921年4月12日被正式列入國防部計劃,代號「國防部一號計劃」(Defence Scheme No.1)

布朗並不是個紙上談兵的參謀幕僚,為了實現他的奇思妙想,自1921年計劃列編後的5年裡,他動員許多同僚化裝潛入美國境內預定戰場,實施實地偵查,並親自加入偵查行列。據說這些加拿大軍人在美國鬧了許多笑話(如他們按照南北戰爭慣例,把酒吧當做套取情報的重點,可當時美國正在禁酒,他們在酒吧幾乎一下就成了顯眼的關注目標),偵查的效果也差強人意。

此後,由於英美關係迅速接近,1928年,在英國的壓力下,加拿大總參謀長麥克諾頓(Andrew McNaughton)下令取消「國防部一號計劃」,理由是「美國不會入侵加拿大」。

但令人哭笑不得的是,美國的確有過入侵加拿大的「紅色戰爭計劃」(War PlanRed),但該計劃是在加拿大「國防部一號計劃」結束兩年後的1930年才制訂,也就是說,加拿大做好美國入侵準備時,美國並沒有入侵打算,而加拿大認為美國不會入侵並馬放南山後,美國恰恰做了入侵計劃。

更讓人啼笑皆非的是,「紅色戰爭計劃」的入侵決心,和布朗的推測大相逕庭。美國的主攻目標是新斯科舍省的加拿大第一大軍港——哈利法克斯,得手後則利用港口之利威脅加拿大東部各重鎮,並逼迫後者籤訂城下之盟。也就是說,布朗構想中的三路美軍,西、中兩路根本不存在,東路的方向也「滿擰」,一旦兩家各自實施自家的入侵方案,結果就是加軍的騷擾如入無人之境,卻對美軍隨後的進攻絲毫構不成幹擾和牽制。

「紅色戰爭計劃」直到1939年二戰爆發才終止,加拿大人直到1974年美國解密才得知情況,此事一度引發軒然大波,不知當時還健在的部分加拿大參與「布朗計劃」的軍官,是否會倒吸一口涼氣?


相關焦點

  • 加前駐華大使:麥家廉說的是實情,但他應該閉嘴
    【文/觀察者網 張晨靜】因兩度在引渡孟晚舟事件上「說了真話」,加拿大駐華大使麥家廉26日被迫辭職。一些加拿大政界人士儘管表態認同麥家廉所說,卻仍指責麥家廉,稱其在當下關鍵時刻發表「拆臺」言論,是「不合時宜」的。
  • 加拿大任命資深經濟顧問為新駐華大使,曾獲上海「白玉蘭紀念獎」
    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林怡齡空缺近8個月的加拿大駐華大使一職,終於將迎來一位新的接管者。此前,華為CFO孟晚舟被捕一事引發中加兩國持續的緊張局勢,在此背景下,加拿大政府選擇了一位資深經濟顧問。據加拿大廣播公司5日報導,特魯多政府已任命前麥肯錫合伙人及麥肯錫公司全球總裁、加拿大財政部長經濟顧問鮑達民(Dominic Barton)為新一任加拿大駐華大使。據公開資料顯示,鮑達民1962年出生於烏幹達。7歲時,他隨家人移民加拿大,畢業於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獲經濟學學士學位。
  • 路透:放不放孟晚舟美國說了算 加拿大沒有任何本錢與中國討價還價
    中國小康網12月7日訊 老馬 如果沒有美國的支持,加拿大根本沒有與北京討價還價的能力。華為財務長孟晚舟離家參加法庭聽證路透社報導,而且即使孟晚舟得以返回中國,中加雙邊關係仍面臨一些重大挑戰。孟晚舟2018年12月根據美國逮捕令在加拿大被捕後不久,中國就拘留了兩名加拿大男子:康明凱(Michael Kovrig)和斯帕沃爾(Michael Spavor)。他們現在面臨從事間諜活動的指控。加拿大外交部長商鵬飛(Francois-Philippe Champagne)幾個月來一直在談論正式「重置」與中國的關係。
  • 還不釋放孟晚舟?中國大使給加拿大指出一條明路,抉擇的時候到了
    美國川普政府為了打壓中國高科技公司華為,策劃了孟晚舟事件。此事件中,美國鄰國加拿大充當了美國的「打手」,接受美國提出的「引渡」要求,對孟晚舟實施拘押。雖然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中國駐加拿大大使叢培武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都曾向加拿大提出釋放孟晚舟的要求,但加拿大並沒有用實際行動回應。還不釋放孟晚舟?中國大使叢培武近期在接受加拿大媒體採訪時,再次談及孟晚舟事件,同時給加拿大指出一條明路,若釋放孟晚舟將有助中加關係重回正軌,加方採取正確行動很重要。對此,加拿大抉擇的時候到了。
  • 港媒:除非孟晚舟獲釋
    港媒:除非孟晚舟獲釋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2月8日發表一篇文章,文章分析了拜登是否會幫助修復加拿大與中國的關係。全文摘編如下:美國下月的權力交接,是否能給加拿大和北京提供一個重啟關係的機會?儘管美國當選總統拜登承諾採取比川普政府更慎重的外交政策,但一些觀察人士認為,加拿大與北京的關係可能不會有太大改變。
  • 叢培武大使發表署名文章 闡述中方在孟晚舟事件上的立場
    叢培武大使發表署名文章 闡述中方在孟晚舟事件上的立場 12月9日,駐加拿大大使叢培武在加拿大首都地區主流媒體《渥太華生活》雜誌發表題為《現在輪到加拿大解答中加關係中的一些問題》的署名文章,闡述了中方在孟晚舟事件、兩名加公民案上的立場,並就加國內的一些質疑和指責作了澄清和批駁。
  • 駐加拿大大使叢培武:康明凱、麥可案同孟晚舟事件性質完全不同
    新京報快訊 據中國駐加拿大使館網站消息,12月11日,駐加拿大大使叢培武就中加關係等問題接受加拿大通訊社電話採訪。叢大使闡述了中方在中加關係上的原則立場,強調孟晚舟事件是一起徹頭徹尾的政治事件,是加拿大和美國對雙邊引渡條約的濫用。
  • 加拿大鵝暴跌和孟晚舟被捕有關嗎?加拿大鵝官網價格一般多少錢
    連續刷屏多日的華為創始人之女孟晚舟女士被捕的消息引發了國內華為概念股的動蕩。然而,在這場風波中最受爭議的加拿大方面,似乎也不平靜。12月6日,著名加拿大羽絨服製造商加拿大鵝(Canada Goose)在紐約交易所全天暴跌8.44%。
  • 中國駐加拿大大使:孟晚舟承受很大壓力,但她表現得非常堅強
    【環球網綜合報導】8月6日,《新聞1+1》主持人白巖松連線中國駐加拿大大使叢培武,就建交五十年之際,中加關係將向何處發展進行解讀。白巖松:據您了解,現在孟晚舟的情況怎麼樣?孟晚舟的事件究竟是一個什麼樣性質的事件?
  • 中國駐加拿大大使強調!康明凱、麥可案同孟晚舟事件性質完全不同...
    據中國駐加拿大大使館12月12日消息,12月11日,駐加拿大大使叢培武就中加關係等問題接受加拿大通訊社電話採訪。叢大使闡述了中方在中加關係上的原則立場,強調孟晚舟事件是一起徹頭徹尾的政治事件,是加拿大和美國對雙邊引渡條約的濫用。
  • 加拿大前任駐華大使:「中文是打開大門的鑰匙」
    加拿大前任駐華大使:「中文是打開大門的鑰匙」   在5日於加拿大溫哥華結束的「加拿大-亞洲2013會議」上,加拿大應該如何迎接「亞洲世紀」的到來成為與會人士討論的焦點。
  • 滙豐銀行配合美國構陷孟晚舟,加拿大扮演幫兇,孟晚舟何時能回國
    (孟晚舟是星通科技的掌權人以及華為的財務長)就這樣子在2012年12月,滙豐因為違反美國對伊朗的制裁規定,向美國司法部門支付了一筆19億美元的罰款,為了避免接受美國司法部制裁,在2013年8月22日的時候,孟晚舟在香港滙豐銀行演講的PPT被香港滙豐交到美國手中,成為加拿大法庭認為孟晚舟欺詐滙豐銀行的依據。
  • 美國駐華大使館:美駐華大使宣布10月初返美
    【環球時報記者 倪浩】在美國國務卿蓬佩奧14日連發3條推特評價美駐華大使引發美媒紛紛猜測之後,美國駐華大使館14日傍晚發表官方聲明,證實美國駐華大使泰裡·布蘭斯塔德將於10月初卸任並離開北京。隨後,布蘭斯塔德以個人名義發表聲明,確認了將卸任的消息。
  • 孟晚舟被扣押超600天 中國駐加大使:正義不會缺席
    中國駐加大使回應) 從去年到現在,只要提到加拿大,人們馬上想到的就是孟晚舟。時至今日,孟晚舟已被加拿大扣押超600天。日前,加拿大總檢察長稱孟晚舟引渡到美國的要求已經滿足。
  • 逮捕孟晚舟,給香港暴徒「撐腰」,加拿大想幹嘛?
    作者:淺陌審稿:萬裡最近,中國和加拿大的關係較為緊張,加拿大抹黑中國搞「脅迫外交」一事也引起了廣泛關注。,中國駐加大使對加方進行回應表示,希望加方不要再給香港暴徒「撐腰」。加拿大總理在新聞發布會上公開表示,不想再將無味的「口水戰」升級,加方將堅持自己的原則、權利和價值觀。加總理還表示,將繼續堅持「捍衛人權」,顯然,這句話別有深意。有關評論人士分析表示,加拿大總理的這段回應,除了涉港相關問題之外,還暗指加公民因涉嫌危害中國國家安全被逮捕一事。加拿大不斷對中國施壓,希望中國能夠儘快將這兩名加方公民釋放。
  • 時值華為CFO孟晚舟被捕兩周年,華為加拿大公司對孟晚舟事件發聲
    今日(12月1日),時值華為CFO孟晚舟被捕兩周年,華為加拿大公司在社交媒體對孟晚舟事件發聲:「華為仍然堅信孟女士是清白的,並相信加拿大的司法體系也會得出同樣的結論。鑑於此,華為將繼續支持孟女士尋求正義和自由。」
  • 加拿大想派他扭轉與中國關係?此人曾與中國關係不錯
    撰稿 | 記者 林怡齡空缺近8個月的加拿大駐華大使一職,終於將迎來一位新的接管者。此前,華為CFO孟晚舟被捕一事引發中加兩國持續的緊張局勢,在此背景下,加拿大政府選擇了一位資深經濟顧問。據加拿大廣播公司5日報導,特魯多政府已任命前麥肯錫合伙人及麥肯錫公司全球總裁、加拿大財政部長經濟顧問鮑達民(Dominic Barton)為新一任加拿大駐華大使。據環球時報,在今天(9月5日)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耿爽也證實了此事,他表示,中方已同意加方任命的新的駐華大使來華履新。
  • 美國將尋求引渡孟晚舟:會向加拿大政府提出正式請求
    日,加拿大《環球郵報》報導稱,美國已經通知加拿大政府,將會向後者提出一個正式請求,來引渡目前被保釋的華為 CFO 孟晚舟。該報導稱,加拿大駐美國大使 David MacNaughton 已經與美國白宮和政府相關部門的高級官員進行了數次會面,來討論關於孟晚舟的問題。
  • 美國脅迫華為員工做「間諜」?5G戰場上,波蘭和冰島將如何站隊?
    1中加大使幾乎同時履新作為美國的「盟友」之一,加拿大近段時間對華關係一直在「低溫」中徘徊。除了「孟晚舟事件」之外,加拿大還多次對香港問題說三道四,外交部也曾多次在記者會上「點名」。特魯多這番話還真是「哪壺不開提哪壺」,孟晚舟還未釋放,此時此刻大談所謂的規則,讓耿爽非常不解:「加方為了取悅美國的政治意圖,任意扣押絲毫沒有違反加拿大法律的第三國公民,自甘為美國火中取慄,配合美方炮製孟晚舟事件,這難道就是加方辦事的規則嗎?」他表示,中方一貫依法辦事,不搞雙重標準。這也是國際社會絕大多數成員奉行的準則。
  • 美國駐華大使人選浮出水面,美媒:未來或成為總統候選人
    日前,美國政府的換屆工作正在緩慢進行當中,其中許多職位的任命也在逐步公布。這當中有一個職位便引起了大眾的關注,那麼便美國駐華大使一職。 根據美國相關知情人士的透露可以知道,當前拜登正在考慮提名當時在民主黨初選時的競爭對手,也就是是印第安納州南本德市市長—皮特·布蒂吉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