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同故裡:鹽亭縣永泰鄉
文同墓地
封面新聞記者 李貴平 文/圖
四川鹽亭縣歷史上出過一位文化名人——北宋著名書畫家文同。
文同(1018~1079年),字與可,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縣(今屬綿陽鹽亭縣)人,著名畫家、書法家、詩人。文同,自號笑笑先生。善詩、文、篆、隸、行、草、飛白。
文同與同為北宋大文豪的蘇軾是表兄弟,文同以學名世,擅詩文書畫,深為司馬光、王安石等人讚許,尤受蘇軾敬重。畫家米芾稱讚文同「以墨深為面,淡為背,自與可始也」,開創了中國墨竹畫法的新局面。文同生前還曾校注《新唐書》。
「胸有成竹」:
源自與蘇軾的繪畫交流
著名成語「胸有成竹」,就出自文同、蘇軾兩人間的一次繪畫交流。
綿陽文化學者劉泰焰《文同評傳》一書介紹:宋熙寧八年(1075年)10月,文同調赴陝西洋州任知州。洋州城北有篔簹谷,茂林修竹,文同暇日常攜妻來此悠遊,觀竹、畫竹,品嘗竹筍,「自謂偷閒太守,人呼竊綠先生」。
文同為了畫好竹子,不管是春夏秋冬,也不管是颳風下雨,或是天晴天陰,他都常年在竹林子裡頭鑽來鑽去。三伏天氣,日頭像一團火,烤得地面發燙。可文同照樣跑到竹林子對著太陽的那一面,站在烤人的陽光底下,全神貫注地觀察竹子的變化。他一會兒用手指頭量一量竹子的節把有多長,一會兒又記一記竹葉子有多密。汗水溼透了他的衣衫,滿臉都流著汗,可是他就跟沒事兒似的。
由於文同長年累月對竹子作了細微觀察,比如竹子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形狀有什麼變化;在陰晴雨雪天,竹子的顏色、姿勢又有什麼兩樣;在強烈的陽光照耀下和在明淨的月光映照下,竹子又有什麼光影……他都摸得一清二楚,所以他畫起竹子來,根本用不著畫草圖。
《鹽亭縣府志》載,一次,文同在與蘇軾的繪畫交流中說道:「畫竹者必先得成竹於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稍縱則逝矣。」
文同畫竹的至理名言,經蘇軾《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一文轉述而廣為流傳,後被衍化為成語「胸有成竹」「成竹在胸」。
民間素有「文與可畫竹,胸有成竹;鄭板橋畫竹,胸無成竹」的說法。這講的是:畫竹子,先要胸有成竹,動筆的時候又不能墨守成規,須隨手寫去,千變萬化,遊刃有餘。
文同墓碑
「失笑噴飯」:
讀蘇軾書信後大喜過望
綿陽作家嶽定海在《文同的背影》裡寫道:「我曾查閱史書得知,文同被後代推崇的一根『竹子』價值連城:此竹倒垂,從絹本左上順勢而下又突兀崛起,凜冽而挺拔,似乎從高崖垂下,在萬丈深淵之上凌空飛翔,讓人心馳神往,震撼不止。文同這幅《墨竹圖》系中國畫首創,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文同傳世作品極少,今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墨竹圖》為其真跡,畫倒垂竹一枝,形象真實,筆法嚴謹。廣東博物館藏有《墨竹圖》一軸,系此軸臨本。《墨竹圖》此墨竹畫軸,無名款,但鈐有文同二印:靜閒畫室。文同與可。
在中國古代尤其是宋代,文人崇尚詩書畫同源,能畫畫的人也大多擅長寫詩著文。我聽鹽亭縣博物館的工作人員說:文同也是大詩人,他在詩歌創作上很推崇梅堯臣,他的《織婦怨》描寫織婦辛勤勞作,反被官吏刁難,與梅堯臣反映民間疾苦的詩同一機杼。他的寫景詩更有特色。如「煙開遠水雙鷗落,日照高林一雉飛」(《早晴至報恩山寺》);「深葭繞澗牛散臥,積麥滿場雞亂飛」(《晚至村家》)等句;形象生動,宛如圖畫,充分表現了畫家兼詩人善於取景、工於描繪的特點。
我在鹽亭縣博物館二樓,看到了這幅《墨竹圖》的複製件。此圖繪一根倒垂的竹子從畫幅的左上角順勢而下又翻轉而上,秀峭而勁挺。畫家截取最動人的姿態來構圖,竹竿勁健挺峭,竹枝橫斜,竹頁飄灑飛舞。用筆撇出竹葉,以濃淡墨區分竹頁的正反,與米芾所記「以墨深為面淡為背,自與可始」相吻合,且竹頁之大小、轉側都表現得很生動,對竹竿和頁稍出現的飛白筆觸也不加修飾,一任自然,全圖給人以清新瀟灑富有生意的感受。
文同、蘇軾「發明」的另一成語「失笑噴飯」也很有意思。「失笑噴飯」的翻版語是「令人噴飯」。
《鹽亭縣府志》記載了這個成語的來龍去脈:當年,文同任洋州太守時,別人都覺得那裡是窮鄉僻壤,但文同十分愜意於此地,因為這裡滿山滿谷都是竹林。一日,文同與夫人同去觀竹,晚飯僅有竹筍下飯。正吃間,收到東坡一書信。東坡除了照例噓寒問暖外,還附詩一首:「漢川修竹賤如蓬,斤斧何曾赦籜龍。料得清貧饞太守,渭川千畝在胸中。」
文同讀罷詩句,忍俊不禁,放懷大笑,噴飯滿桌。意謂有如此親家,對咱「清貧太守」譬喻恰當。文同後來常說:世無知己者,唯子瞻(蘇東坡)識吾妙處。
除了「胸有成竹」這個著名成語,「噴飯滿案」也成為一段文壇佳話,又衍化為「令人噴飯」的成語。
《紅樓夢》第一回也引用了這一成語:「觀其事跡原委,亦可消愁破悶,至於幾首歪詩,也可以噴飯供酒。」
鹽亭縣文化學者劉泰焰《文同評傳》介紹:文同50歲後疾病纏身,仕途失意。宋神宗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正月,62歲的文同奉調出任湖州(今浙江吳興)太守,病逝於赴任途中的陳州(今河南淮陽)驛舍。他死後,家人裝殮停靈,由蘇軾、蘇澈等親友的幫助,運回四川安葬。那段時間,蘇氏兄弟為這一噩耗揮淚不止。
蘇東坡與文同是親家。「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這既是蘇東坡的自譽,也是評點文同的話。據說蘇東坡畫竹,很長時間不得要領,他追根溯源,反覆揣摩文同畫竹的技法,又多次向文同請教,最終也畫得一手好竹。
鹽亭縣博物收藏的《墨竹圖》複製件
文同故裡
村民爭說「胸有成竹」
前不久,筆者和幾名成都攝友驅車去鹽亭縣永泰鄉文同故裡採風。
當年文同的家鄉屬梓州永泰縣,於唐高祖武德四年(621)設縣。北宋熙寧五年(1072)廢永泰縣,併入鹽亭。
永泰鄉距縣城60公裡,橫亙在嘉陵江、涪江的分水嶺上。這裡可謂藏龍臥虎,除了墨竹畫鼻祖文同,之前唐高宗時還誕生了後來名滿天下的宰相李義府。現代著名歷史學家蒙文通先生,也出生在不遠處的石牛廟鄉。
那天下午,我們在小山丘連綿森林植被的環繞下,看到一塊兩米高的圓形土壩,它靠山巖築墓,由今人題寫「故宋文同墓」。文同墓四周,栽種著密密麻麻的竹林嗎,時有鳥兒吱吱飛來,好奇地盤旋在我們頭頂。陽光下,這些青翠的竹子在起伏的山巒間投下層層疊疊的陰影,偶有風過,發出簌簌的聲音。
當時,當地十多個村民在文同墓前,聽了縣博物館解說員王蘭小姐對「胸有成竹」的解釋後,似乎意猶未盡,紛紛圍住我們「補充發言」,熱情可愛。
一位姓王的村民說:「作為文同故鄉的人,我們如果不曉得『胸有成竹』,還好意思呆在這村子裡 嗎?啥叫胸有成竹?做任何事要先在心頭有個打米碗,不管是春種秋收還是娶媳婦蓋房子,都得心中有數,是吧?」
「我們經常在家頭教育娃娃,一個人先得講孝道,懂得了孝道他才曉得感恩,才曉得自己好好學習,娃娃懂得這些後學啥就有奔頭了,也才會自覺自愿對媽老漢感恩、對幫助過自己的人報恩。」一位叫劉國武的村民這樣理解「胸有成竹」。
爽朗的歡笑聲,從這些可愛的村民的嘴裡洋溢出來,迴蕩在清幽蒼勁的竹林裡,讓平時寂靜的村子也熱鬧起來。
文同的故裡,也就是鹽亭縣永泰鄉,還出過另一位歷史名人——唐朝宰相李義府。《鹽亭縣誌》記載,李義府(614-666年),李義府早年以薦舉入仕,歷任門下典儀、監察御史、太子舍人、中書舍人。永徽六年(655年)十月,武則天被立為皇后。不久,李義府被拜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封廣平縣男。他對武則天最終坐上皇位立下汗馬功勞,乾封元年(666)李義府病死後不久,武則天追贈他為揚州大都督,也算是一種報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