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才貌雙全,玉樹臨風。「言念君子,溫其如玉」這句詩用來形容他最為貼切不過。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禍兮旦福。從他生下來來的那一刻,他的命運註定是不平凡的。他生不逢時,關於他的經歷,我們只能從他的妹妹口中略知一二。他就是——馮喆。
溫文爾雅
在馮琳的回憶中,我們了解到了馮喆於1920年在降生在了天津。他出生於一個書香世家,父親是廣東人。他的父親擁有著清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與哈佛大學的學歷,是一個超群絕倫的人。他的母親是也是一個大家閨秀,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在舊社會,女子很難受到傳統正規的教育,人們認為,作為一個女子,只要相夫教子就能安穩一生,所以對於女子的學識並不做過多要求。
但是,馮喆的母親仍然是一個女校裡面的學生,他的母親擁有著優良的教育與超前的思想,也正是因為這樣,馮喆從小就受母親的影響思想開明,睿智聰穎。馮喆還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妹妹,哥哥是聖約翰大學的大學生,馮喆和妹妹馮琳是聖約翰附中的學生。
在馮喆和妹妹讀完聖約翰附中之後,馮喆成功考上了上海聖約翰大學,雖然考上了大學,但是才上了兩個學期的大學之後,馮喆就因故輟學了,這讓許多人感到非常惋惜。
不過,馮喆在輟學以後,他又考上了上海國立音專學習大提琴。此時的他擁有著一雙深邃的眼眸,眉宇間洋溢著氣度不凡。
春風得意
馮喆一家是非常幸運的,他們成功熬過了中國最艱難的一段時間。在中國對外抗戰的時候,馮喆一直身處一個叫做同茂劇社的地方,這個地方聚集了大量的黨員,他們只表演愛國的劇目。此時,馮琳也身在這個劇社,兄妹倆在抗戰期間都默默地支持著中我黨。
1944年,中國抗戰勝利了。可是,馮喆的哥哥沒能熬過1944年,從此,馮喆成為了家裡面的頂梁柱。馮喆的母親因為馮喆的哥哥去世而變得神志不清,不過,馮喆從未嫌棄過母親,對於母親,馮喆一直都精心照料著。
妹妹馮琳每每回憶到這裡的時候,她就熱淚盈眶,她擁有了一個好哥哥,他的母親有也擁有一個好兒子。
中國的局勢穩定後,馮喆一家定居香港。雖然馮喆的哥哥去世的消息很令人悲痛,但是生活還要繼續。所以在新中國快要成立之前,馮喆進入了香港的電影圈。
在香港電影圈中的馮喆混得風生水起,他一連參演了《戀愛之道》、《結親》、《春去秋來》等令觀眾耳熟能詳的電影。
在馮喆當演員的時候,馮喆遇到了張光茹。張光茹在演戲上頗有造詣,她從小就是京劇的表演者。據悉,張光茹因為家庭貧困,她在12歲的時候就不得不登臺表演京劇。小小年紀就為家賣藝的她,本應該讓眾人感到敬佩,可是她被一個好色的軍官看上了。
在聽完她唱曲之後,軍官就把她納為了自己的小妾。後來因為軍官失利,張光茹才得以逃跑來到馮喆所在的上海。
所以在張光茹遇到馮喆之前,張光茹曾經擁有過一段不那麼光彩的歷史的。馮喆的父母在了解到張光茹的歷史之後,他們不能接受這個兒媳婦。雖然沒能得到長輩的祝福,馮喆還是和張光茹結婚了。婚後兩人的生活變得十分甜蜜。
可是,在一次馮喆和下屬的緋聞中,兩人的感情開始出現了裂痕。隨著時間的消磨,兩人因為爭吵變得越來越淡。最終,兩人開始分居。
身敗名裂
分居後,馮喆在上海繼續做演員,而張光茹去到了成都。分居後的馮喆不甘寂寞,他和其他的女人扯上了關係。於是,在1961年,馮喆就被上級處分,他不得不去到成都。來到成都之後,他想起了自己在成都的妻子。她想要繼續和妻子同居。
張光茹一開始是激動不已的,當了解到了馮喆為什麼會來到成都之後,她冷靜下來,她知道馮喆不是來找自己的。於是她拒絕與馮喆同居。
馮喆就在成都居住了下來,1966年,馮喆被安上了「反派」的名頭,他開始遭到了社會上各類人士打擊,昔日電影明星的風光已經不在,那時的他就像一個過街老鼠一樣,人人喊打。
此刻的他只想從自己昔日的妻子張光茹那兒尋到一絲溫暖,於是他滿懷希望,迫切地來到了張光茹的住處。
對馮喆已經沒有感情的張光茹不僅沒有給他一絲溫暖,反而還告發他曾經議論政治。此時的馮喆心如死灰,他知道,他和昔日的戀人再也不能重歸於好了。
於是,他的眼神變了,他不再是那個目光炯炯的人,他的眼睛裡面只有一片灰暗,他每天接受著來自其他人的羞辱與批鬥,他已經變得麻木不已了。後來,忍受不住寂寞的他開始和一位老師發展了地下戀情。在那個任何一個人都被嚴加盤查的時代,兩個人的地下戀情很快就被發現了。
他受到了更深一級的批鬥與毆打,此刻馮哲的精神已經來到了崩潰的邊緣。
1969年,馮喆因為承受不住眾人的毆打與辱罵,他選擇自殺。可是,據馮琳後來所得到的情報來看,馮喆是他殺的。在馮喆自殺的前一夜,有人看到馮喆和造反派頭目發生了口角之爭,那人一怒之下,殺了馮喆。一代影星的人生就這樣落下了帷幕。
在馮喆沒死之前,他一直與家裡面保持聯繫。在他死之後,馮琳收不到他的信息很是著急。於是馮琳輾轉了各個地方,她想要打聽馮喆的消息。終於有一天,她終於接到了來自峨眉電影製片廠給她寄來的信:馮喆平反了。此時的她才知道,自己的二哥已經去世了。
在馮喆的追悼會上,馮琳查清了真正死因,可是她不敢伸張,她害怕自己的父親承受不住這個打擊。不過,他的父親又如何看不出來呢?在那個年代能考上哈佛的人,從來就不是糊塗的人。
不過,逝者已逝,生者當節哀,悲痛總有一天會過去,馮喆雖然在情感上有過不對的地方,但是馮喆對於自己的家人,總是一等一好的。在馮喆還沒有被批鬥之前,他就一直親自照料自己身患癌症的母親,讓母親幸福快樂地逝去。
每個人的一生都會犯錯,這些錯誤都值得被原諒。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借鑑這些前車之鑑,讓自己避開這些錯誤。而關於馮喆,雖然他現在已經逝去,但是,他的電影仍然在大屏幕上播放,他也一直活在人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