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中心女生,再也不需要媽媽的幫忙,自己可以扎個馬尾上學校啦!」近日,寧波慈谿市城區中心小學開展了第五屆「女生節」系列活動,中心女生們又一次進行了風採展示。
向奶奶輩討教經驗,向媽媽學習各類生活技能、勞動技能,在「女生節」上,女孩們使出十八般武藝,371位女生在班級技能PK賽中脫穎而出,參加年段終極PK,同臺競爭「十佳巧手小女生」。每個年級段都有各自的PK主題,一年級扎辮子,二年級編辮子,三年級編織,四年級縫紐扣,五年級水果拼盤和六年級的廚藝展示。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女生節」的主體。這家學校六年級的女生開展的是廚藝展示,只見她們分工明確,切菜、顛勺、澆油……不一會兒色香味俱全的佳餚出鍋了!看這擺盤,可不亞於米其林三星。另一邊「戰場」上,只見梳子、皮筋擺滿了桌子,女生們站在小模特身後,妙手生花編辮子。麻花辮、五股辮、公主辮、花式雙辮……「女生節」通過生活技能比賽,讓女生們在生活實踐中逐步養成了自理、自立的能力,學會了一些簡單的生活技能,並從中體會到了勞動的樂趣。可以說,「女生節」是勞動技能教育的一個品牌,一個載體,一個方式,其主旨就是生活技能教育的創新。
現實生活中,孩子們都成了「小公主」「小皇帝」。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久而久之連最基本的生活技能都不會了。小女孩扎辮子,原本該是最基本的生活技能,然而就是扎辮子這樣的事情,都需要家長代勞。前幾天,在小區裡遇到了一個「蓬頭垢面」的小女孩,,看到漂漂亮亮的小女孩「邋邋遢遢」的模樣,我上前詢問:為何不梳梳頭紮上辮子!小女孩的回答是:媽媽沒有時間,奶奶去買菜了,我自己不會。其實,很多小女孩在扎辮子這件事情上都是「我要等媽媽」的。
失去了生活技能,失去的不僅是多彩的生活,還是生存的能力。想起幾則幾年前的新聞:某地一位學生考上了北京的一所大學,臨離開家鄉的時候,媽媽給他買了100雙襪子,放在行囊裡,一再叮囑「襪子髒了就扔了」;某大學一位女生感冒了,打電話哭哭啼啼,媽媽趕緊買了一盒感冒藥,連夜「打飛的」送到學校。嬌生慣養,對於父母來說增加的可能只是「疲勞的付出」,但是對於孩子來說丟失的則是「生存的能力」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才是生活的真諦,我們不要「溫室裡的花朵」。
女生不會扎辮子,不會釘紐扣這樣的事情不該發生。因此,「女生節」的創新是需要的。但是,「女生節」也不只是女生才需要的,男生們的情況何嘗不是如此!我們也不要「不會洗襪子」的小男孩。「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該讓孩子們自己動手了!不如多些「學生的生活勞動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