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網絡文藝「出海」需闖三關
插畫:李瑞寧
日前,網絡文學最大行業集團閱文集團正式上線起點國際站,打造針對海外讀者的網絡文學平臺。截至目前,起點國際已上線作品超過50部,累計更新近7000章,預計在今年底吸引百萬級用戶。
此前,美國青年外交官賴靜平辭職創立「武俠世界」(Wuxiaworld)網站,開始將中文網絡小說翻譯成英文,該網站在北美人氣頗高,日均點擊量達400萬。
「不是十個八個人愛看,而是十萬百萬人愛看;不是我們花錢請人來看,而是『老外』自發『追更』翻譯;不是因為『獵奇』才看,而是『沉迷』到『不可自拔』」……北京大學一篇網絡文學研究報告這樣描述網絡文學在海外的流行。
但是,在可圈可點的成績背後,以網絡文學為代表的網絡文藝若要成功「出海」,還需闖過三關。
內容關
「爆款」缺少中國味
「讀這本書太上癮了,我每天刷10次網站,就是為了看看有沒有更新。」
「這是我讀過最好的小說,作者太幽默了,總是讓我笑得停不下來。」
點開「武俠世界」網站的留言板,充滿了外國網友對中國網絡小說的讚美之詞。自2014年12月創立以來,「武俠世界」把30多本中國網絡小說翻譯成英語,以北美為輻射中心,吸引了250餘萬名讀者,甚至有新聞報導稱,一位外國「書蟲」因為沉迷中國網絡小說而戒掉了毒癮。
去年年初,北京大學中文系碩士吉雲飛等人在網絡文學研究課程中,率先關注到「武俠世界」及中國網絡小說在海外的成功。中國網絡小說在北美大受歡迎的消息「漂洋過海」傳回國內,引起了輿論的詫異和驚喜。
實際上,不只網絡小說在海外大放異彩,以網路遊戲為代表的其他網絡文藝作品也在海外取得了不俗的成績。《2016年中國遊戲產業報告》顯示,2016年我國自主研發的網路遊戲在海外市場實際收入72.3億美元,同比增長36.2%,已連續十年呈增長趨勢;全球1000款最受歡迎的手機遊戲中,有84款來自中國遊戲公司。
成績雖然亮眼,但網絡文藝「走出去」仍有提升空間。一方面,國內大熱的網播劇、網絡綜藝、網絡直播等網絡文藝形態缺乏海外傳播亮點。另一方面,即使是受到海外市場認可的中國網路遊戲和網絡文學,仍面臨「中國味」不足的問題。
「近年來在國內外取得巨大成功的中國網路遊戲,在遊戲模式和觀念上都深受日本、韓國遊戲文化的影響。因為缺乏完整的世界觀,目前的中國網遊很難產生像《魔獸世界》《文明》《寵物小精靈》這樣影響廣泛深遠的精品。這導致我國網路遊戲產業在海外的商業成功不能有效轉化為中國的文化軟實力。」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孫佳山說。
《盤龍》是第一部被完整翻譯到美國的中國長篇網絡小說,也第一次讓英文讀者真正感受到了中國網絡小說的魅力。在吉雲飛看來,《盤龍》的成功並非偶然。
「《盤龍》講的是以『劍與魔法』為背景的西方奇幻小說,從世界設定到人物命名,都基本遵循歐美的習慣,所以英語世界的讀者並不陌生。與此同時,和《盤龍》的作者相同、翻譯更新速度更快的修仙類小說《星辰變》就遠沒有得到同等程度的熱捧。」
「網路遊戲、網絡視頻、網絡文學、網絡動漫、網絡音樂等網絡文藝的具體形態,是當代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在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講好中國故事,扮演好『硬碟裡的文化大使』。」孫佳山說。
翻譯關
好作品也怕「巷子深」
「如意」「拂塵」「飛刀」「判官筆」「流星錘」「狼牙棒」……這些在中國網絡小說中出現頻率頗高的「中國風」術語,讓許多初來乍到的外國「小白」讀者摸不著頭腦。
任何一種文化的「走出去」,都離不開翻譯作為中介,網絡文藝也是如此。
「武俠世界」的創辦者賴靜平曾在美國國務院擔任職業外交官。他是最早嘗試把中國網絡小說翻譯成英語的人之一。在「武俠世界」獲得成功後,一度湧現出上百家翻譯中國網絡小說的個人網站,但是大部分「旋起旋滅」,沒能保持翻譯更新。
譯者大多對網絡小說懷有熱情,以華裔和外籍華人為主,少數是學習了中文的西方人。大部分網絡小說翻譯網站在招兵買馬時,都會對申請者進行語言測試,以保證翻譯質量和編輯水平。但是相比專業化的譯者團隊,水平還有差距,更新速度也不穩定。
賴靜平曾坦言,他本來打算翻譯一本在中國評價頗高的網絡小說,但是由於原作者文筆太好,兩個譯者翻譯後都放棄了。「除非你自己有語言天賦,別人寫得越好,譯者越有壓力,絕不是說你會這種語言,就一定能翻譯出語言的美感,這對譯者的要求太高了。」
德國遊戲市場諮詢公司(IME)執行長派屈克·斯特普也曾批評,不少中國遊戲廠商過不了翻譯關。有的廠商雖然邀請了專業翻譯,但由於譯者不是遊戲玩家,導致翻譯生硬;更有甚者,有的廠商直接採用軟體翻譯,讓人啼笑皆非。這妨礙了當地用戶自如流暢地操作,影響了遊戲的推廣和傳播。
翻譯的水平和質量制約著中國網絡文藝走出去的廣度和深度。去年底,閱文集團旗下起點中文網與「武俠世界」籤署了10年翻譯和電子出版合作協議,將從翻譯品質維度出發,通過擴充、扶植譯者計劃,對翻譯質量進行層層把關,為海外用戶提供翻譯精準、更新高效的內容。
法律關
中外差異導致「水土不服」
在國內下載手機軟體後,應用軟體總會莫名其妙地請求和個人隱私有關的權限,比如位置、電話號碼、通訊錄、手機照片、麥克風等,讓用戶心煩不已,但也習以為常。
最近,某款在國內火爆的手機遊戲登陸日本,卻因為任意請求隱私權限且不承諾保證用戶信息安全,遭到了日本網友的抵制,不得不火速發聲明致歉並修改用戶合約。
「國內作品走出去,需要了解對方的法律環境,尤其是有關言論限制、作品分級、未成年人保護、數據保護和文化保護等方面的規定。否則,不但可能導致市場失敗,還可能在境外招來法律制裁。」中國傳媒大學法律系副教授劉文杰說。
許多海外網友自發翻譯轉載網絡文學作品,增加了作品人氣,但也存在侵權問題。閱文集團就表示,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中國網絡文學產業長期受到盜版的侵擾,盜版的存在打擊了創作者的積極性,也損害了相關方的合法權益。
劉文杰認為,如果中文網絡文藝作品要進行海外維權,可能面臨以下幾個方面的困難:
首先,權利人對侵權所在地的法律制度缺乏了解,難以找到有效的維權途徑;其次,網絡用戶將侵權作品放在網絡平臺上傳播,權利人難以找到直接侵權人;再次,雖然在國外也設有通知刪除程序,但進行跨國通知的維權成功機率不可高估。同時,無論是訴諸國外司法程序還是藉助維權機構,其時間、經濟、精力成本都不可低估。
「如果能夠與國外的知名網站達成條款清晰、權責明確的版權協議,有利於國內權利人實現就作品所具有的利益。國外合作網站就作品享有利益,因此有維權的積極性,其在語言上和在維權經驗上也都顯著優於國內權利人。」劉文杰建議。(許 晴 蔣齊光)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