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Purple
2018年,中國離婚登記總數達到380萬對。
2019年,這個數據持續攀升,讓家事案件成了法律服務業務中的績優股。
可即便案件不少,增速不低,做家事案件對很多律師來說,仍然是不得已而為之的選擇。
律師在離婚過程中扮演什麼角色,為何很多人對離婚案件避之唯恐不及?我們也許可以在一部電影中,找到答案。
剛剛落幕的金球獎中,《婚姻故事》提名6個大獎,其中飾演的離婚女律師Nora的Laura·Dern更是榮獲最佳女配角。
影片描述了一對曾經恩愛的夫妻在離婚官司中的掙扎,刻畫了三個個性鮮明的離婚律師。
Nora關於男人作為父親的點評引起巨大討論
01.
我們相愛,但卻無法留在婚姻裡
Charlie和Nicole是一對人人羨煞的夫妻。電影一開始,兩人各自談他們欣賞對方之處。
在丈夫的描述中,妻子是一位優秀的女演員,她熱情、賢惠、體貼大方,是個十足的好妻子、好母親。
在妻子的描述中,丈夫是一位先鋒派劇作導演,他天才、可愛、高大而威猛,擁有不可估量的事業前景。
但鏡頭一轉,兩人原來正坐在離婚調解室裡,做最後的掙扎。可以從描述中看出,他們仍然愛著對方、仍然欣賞對方的特質。
然而,相愛卻不一定可以相處。
知乎榜單上有一個熱議很久的話題:婚姻裡最可怕的是什麼?
有人說是家庭暴力,有人說是婚內出軌,有人說是婆媳矛盾。
的確,這些因素都很可怕,婚姻這面牆要倒塌時,任何一個風吹草動,都擁有極大的破壞力。
但這些外部的因素,都並不是最致命的。婚姻中最內核的矛盾,是雙方沒有把對方當做獨立的個體去對待。
婚姻不等於犧牲,女人成為妻子之後,為家庭放棄事業和自我更不是必選項。
Charlie作為劇作家,把一生都奉獻給了戲劇事業,婚姻和家庭似乎在夢想面前,顯得並不那麼重要。
而Nicole為了實現丈夫的夢想,離開家人,搬來紐約。她不止一次提過想做導演,想回洛杉磯生活,但這些訴求每次都被無情的忽略。
多年之後她才發現,自己只是Charlie實現夢想的工具,是他的附屬品而已。
電影在短短十幾分鐘之內,就把這段完美的關係,撕了個粉碎。
02.
我們不想,但卻對簿公堂
離婚調解不成,他們被迫開始聘請律師,對簿公堂。
Charlie與Nicole兩人分別告訴自己的律師,期待處理方式不要撕破臉、強調對方是好人,希望好聚好散。
然而,正如Charlie的律師說的:「刑事律師會看到壞人最好的一面,離婚律師會看到好人最壞的一面。」
他們十年的婚姻情感,在冷酷無情的法理戰爭面前,變得極其可笑又輕賤。在律師的「幫助」下,兩人的關係迅速變成了一種利益互換和金錢交易。
即便他們並無此意,甚至對對方仍心存愛意,但他們必須在法庭上相互攻擊。
在Nicole律師的描述中,Charlie變成了一個自私自利的混蛋,一個出軌成性的渣男;
在Charlie律師的描述中,Nicole則是一個酗酒無度的母親,一個靠丈夫生活的寄生蟲。
在原本的摩擦之外,增加的司法訴訟歷程,都慢慢醞釀成了他們相互攻擊的情緒。
兩人有一段長達十分鐘的撕逼戲,從得體的討論演變成互相辱罵,從痛揭對方傷疤到惡毒詛咒,用盡詆毀性的詞語侮辱對方,最後再抱頭痛哭說對不起。
層層地疊進,他們在冰冷的程序面前徹底撕破了臉面,讓我們看到了一場十年婚姻的破碎。
03.
我們都要,但卻不是孩子的最佳利益
處於分居階段的父母,往往有很多複雜的情緒。特別是被提離婚的一方,處於一種自己要被丟掉了的低自尊狀態。
被這些情緒綁架的父母,有時會以拒絕溝通來表達他的受傷,以固執來呈現他的無力和焦慮,無法去思考什麼才是對孩子最好的安排。
電影並沒有一味的強調Nicole的犧牲,或否定Charlie作為丈夫對於家庭的付出,因為在婚姻和愛情裡,從來不只是勢均力敵而已。
當Charlie知道自己爭取兒子監護權沒有勝算時,他搬到了洛杉磯。他告訴律師:「我希望讓孩子知道,我曾為他努力過。」
但當父母離異時,與孩子有關的不單只有監護人這件事,影響更深遠的,其實是親子關係的品質。
就如片中律師告訴Charlie:「無論發生什麼,他會長大,會形成自己的看法。你們應該儘量和解,如果上法庭,孩子就會被扯進來。」
離婚兩年後的萬聖節,Charlie到Nicole家作客,那時Nicole終於如願做了導演還被提名,Charlie的事業也更上一層樓。
即使他Nicole已經有了新的男友,但十年婚姻的慣性讓她在與Charlie徹底離婚之後,還會下意識彎腰為他繫鞋帶。
愛情也許會死,但它的殘骸也自帶溫度。
影評裡有人說,從請律師那一刻起,離婚的性質就起了變化。面對這樣的評價,我們只能羨慕這類觀眾的天真可愛。
離婚本身就是麻煩的,財產、子女、感情,每一樣涉及到人的糾葛都比合同糾紛複雜無數倍。
家事律師在離婚案件中,像是巖石中間的細沙,通過自己承擔巨大壓力,極大緩衝了夫妻之間的緊張關係。
離婚從來不是因為律師而糟糕,而是這件事本身就很糟糕。
-往期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