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文物保護中心是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技術支撐單位,是集文物保護、修復、科研為一體的專業機構。其獨創的飽水漆木器脫水技術和首創古代絲織品保護生物技術均處於國際領先水平,先後為全國16省市、50多家文博單位成功脫水漆器6000餘件,簡牘10萬餘枚。荊州文物保護科技成果展,亮點和秘技何在?記者專訪了荊州文物保護中心主任吳順清。
記者:您好,吳主任。對於荊州文物保護科技成果展「博慧天工」您是怎樣理解的?
吳順清:我個人認為,博慧天工蘊含著把修復後的一件件文物稱為「巧奪天工之物」,有著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
記者:本次成果展共展出文物多少件(套)?其中多少件是第一次亮相的?怎樣來衡量這些文物本身存在的價值?
吳順清:這次共展出的大概有近百件,其中,有60%以上的都是頭一次亮相成果。其實,文物不是本身價值如何,而是要體現其科學技術與保護成果的價值。
記者:本次成果展最大的亮點是什麼?
吳順清:本次展覽共有兩大亮點:一是漆木器的脫水技術的實施。漆木器作為我國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出土時極易受到埋藏或保存環境的影響而出現腐朽、變形、開裂等病害,要克服這些修復上的困難,最大限度還原其本來面目是主攻目標。這種技術收縮力小,穩定性好,並且後期可以得到更加有效的保護,目前,在國內的杭州、南京、北京、武漢等地都有這樣的脫水技術,只是各地使用的方式不同。
二是絲織品的加工修復。不少絲織品的面積巨大,從而加大其修復難度,有時候需要花上3年多的時間來修復一件絲織品。我們從生物技術上對絲織品進行加固,這樣可以科學有效地保護絲織品的本質。這兩種技術在國內具有領先水平。(記者劉潔/文蘇婷娣/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