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開始了,最有趣的場景在幼兒園門口,那些剛呀呀學語的孩子們很多是頭一次離開父母「獨立生活」,心裡老大的不願意,難捨難離。有嘟嘟囔囔的,有偷偷落淚的,也有嚎啕大哭的。瞧家長這邊也各有其姿,有叮嚀不休的,有抱吻再三的,也有眼角溼潤的。好一幅「幼吾幼」之舐犢情深圖哪!
再看看不遠處的敬老院,那可是另一番景象啦,風掃落葉,人影稀疏。飽經風霜的老人們並不太喜歡場面上的熱鬧,這樣肅靜清冷也許正合他們的胃口,但是他們決不願意這裡成為一個被人遺忘的角落,他們跟那些孩童一樣,也需要親情的牽掛、親情的關懷、親情的呵護……可比照幼兒園門口的那份親情,老人們的所得就令人寒噤直起嘍。
敬老愛幼是本民族的傳統美德,但在現實生活中,「幼吾幼」已成人們的自覺行為,而且大多做得很完美,可「老吾老」卻被很多人忽視淡忘,成了一個尷尬窘澀的話題。
如果把幼兒園和敬老院作為一面鏡子,去窺瞰家庭以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得到同樣的比照結果:「幼吾幼」者眾,「老吾老」者寡矣!或許是新生命稚嫩,更需要人們的愛護?或許是孩童們的天真無邪,更能撩動人們愛的神經?或許是愛幼本身就是人類和所有動物的天性?
這些都沒錯!但得記住一點,一切生命都會從幼小走向衰老,人類社會若缺失了「老吾老」,那將是何等的不堪,何等的悲哀!
在當今老年人都發出了「老了那又怎麼樣?」的堅強吶喊之時,未老者多思考、對照一下如何做好「老吾老」,對我們這個社會的和諧應該是大有裨益的。
張鐵基 《親和源報》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