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種可悲的窮人思維!不克服,註定做「窮光蛋」,一輩子難翻身;窮人為什麼越來越窮?這五種可悲的窮人思維是關鍵,你中招了嗎?
窮人思維一、甘做環境的奴隸
窮人和富人作為社會兩大群體,其差距逐漸拉大,窮人之所以越來越窮,關鍵就在於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和改造能力。窮人以適應環境為才能,他們還形成了一整套適應理論,比如:入鄉隨俗;到什麼山唱什麼歌;近來學得烏龜法,得縮頭時且縮頭……按理說,適應環境很多時候都是必須的,跟著別人的調子唱歌也可避免許多麻煩,但是,一味適應環境,豈不是失去了自己?
窮人不喜歡改變環境,他們安於現實,沒有野心,沒有創新精神,沒有工作熱忱,他們對待生活的態度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得過且過。其實,面對環境,窮人並非無能為力,並不是只能做奴隸。如果窮人對它不滿意,可以改變它,但前提是窮人要突破思維的桎梏,否則就沒有資格資格改變它,也不會成功。
窮人思維二、不敢冒險,信奉「小心駛得萬年船」
在窮人的觀念中,總是信奉「小心駛得萬年船」。他們相信「安全第一,穩中求勝」。只要做得穩當,哪怕發展慢一點,也決不冒險求贏,一心尋求四平八穩。豈不知榮華富貴險中求,窮人如果不敢冒險,一位小心謹慎,那是很難突破階級壁壘的,只能是越來越窮,乃至於被時代所拋棄。
當然,窮人畢竟資本有限,冒險失敗的損失還是極為慘重的,所以,敢於冒險絕不等於胡亂冒險,在冒險過程中,也要保持小心謹慎,如此,才能將風險的程度降到最低。這裡想強調的是,在複雜多變的時代,要想抓住機會,就不能過分謹慎,更不能因為恐懼風險而停滯不前,否則,就會錯失良機。請記住一句話:上帝賜給每個人的機遇都一樣多,但就如美麗的玫瑰花帶刺一樣,機遇總是伴隨著風險而存在。
窮人思維三、做事不分輕重緩急
窮人在處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時,總是分不清哪個更重要,哪個更緊急。窮人以為每個任務都是一樣的,只要時間被忙忙碌碌地打發掉,他們就打心眼裡感到高興。窮人是根據事情的緊迫感,而不是事情的優先程度來安排先後順序的。行動沒有章法的,眉毛鬍子一把抓,不能分清輕重,這樣就不會把事情做得有節奏、有條理,就會導致很壞的結果。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窮人就是這樣,正如法國哲學家布萊斯·巴斯卡所說:「把什麼放在第一位,是人們最難懂得的。」對窮人來說,這句話不幸而言中,他們完全不知道怎樣把人生的任務和責任按重要性排列。他們以為工作本身就是成績,但這其實是大錯特錯,離開了效率,工作就會是一個人負累。
窮人思維四、太過偏激,容易鑽井死胡同
窮人的偏激和富人的偏執不同,這種偏激更多是一種心理病,它源於窮人在思維上主觀狹隘、見識上的淺薄、溝通上自我封閉,等等。對此,只有對症下藥,豐富自己的知識,增長自己的閱歷,多參加有益的社交活動,同時,還要掌握正確的思想觀點和思想方法,如此,才能有效地克服「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偏激心理。
因此,不管是做事還是做人,窮人的都應該讓自己的思維辯證一些,不能執著於自身偏見,坐井觀天,否則的話,就極有可能讓自己陷入思維和認知的誤區而不可自拔。
窮人思維五、不懂得也不善於自我推銷
讓許多窮人最感到不平的一件事,就是那些能力、品格明明不如自己的人站在臺上發號施令,而自己卻像一條默默耕耘的牛,吃的是草,擠的是血。簡而言之,就是有本事沒出息,或者說懷才不遇。這其中有一半社會的原因,但另一部分則與窮人自身的思維分不開,不懂得也不善於自我推銷,過分的謙虛和過分的笨拙是其常見症狀。所以,學會用適當的方式表現和推銷自己,是窮人融入社會並取得一席之地的一個重要前提和必備條件。(百家號獨家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