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0月10日報導 《西班牙人報》網站9月28日發表一篇題為《新冠病毒在空氣中存在嗎?關於新冠病毒空氣傳播的五個關鍵》的文章,文章稱,我們呼吸時排出的顆粒,也就是說氣溶膠是否會像唾液飛沫那樣傳播新冠病毒?對於這個問題,目前科學界尚未達成共識,而我們可以通過以下五個關鍵問題作出判斷。全文摘編如下:
1、存在哪些傳播機制?
原則上講,存在三種可能的傳染途徑,「大」的呼吸或唾液飛沫,小得多的氣溶膠,以及通過汙染表面傳染。
大液滴是被感染的人通過咳嗽、打噴嚏以及說話時排出的唾液或呼吸道顆粒,它們像子彈一樣飛翔,擊中嘴、鼻孔或眼睛。如果它們沒有撞到任何人,會在一兩米的範圍內迅速跌落到地面。
氣溶膠的空中傳播途徑正在討論中。它們也是唾液或呼吸液的顆粒,但尺寸較小,根據它們的大小,它們可以在空中停留更長的時間,從幾十秒到幾小時不等,並且傳播更長的距離。
汙染表面傳染是指接觸性傳染,例如雙手在觸摸門把手、開關或其他任何已沉積病毒的物體後碰觸嘴巴、鼻子、眼睛,導致病毒傳染。
2、大小有何不同?
對此尚無共識。傳統上以5μm(微米)為界限:大於此則為唾液或呼吸道飛沫,小於此則為氣溶膠。這是世界衛生組織以及各國疾控中心在文件中規定的,但是也有疾控中心的專家承認,10微米的顆粒可以在環境中停留8分鐘以上,因此不會很快掉落。
3、哪種傳播途徑最重要?
對此也沒有共識。世界衛生組織同意唾液或呼吸道飛沫是主要傳播途徑,並設立了1米的安全距離以避免傳染。7月,在數百名專家在《紐約時報》上致信後,該組織還承認,在通風不良的封閉環境中,新冠病毒可以通過氣溶膠來傳播,但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證實這一點。
但是有些科研人員認為,氣溶膠可能是主要傳播途徑。
4、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
支持氣溶膠為主要傳播機制的科學家認為,如果攜帶病原體的顆粒停留在空中的時間比我們想像的更長,散播的距離更遠,那就需要我們更加重視室內通風和戶外活動的重要性。
專家們7月在《紐約時報》上簽名的文章還指出,即使在保持社交距離的環境中,室內也可能需要戴口罩。醫護人員將需要先進的口罩(如N95s),以便在護理新冠病毒患者時,可以過濾掉最小的呼吸液滴。
學校、療養院、住宅和企業中的通風系統可能需要最大程度地減少空氣再循環並添加功能強大的新過濾器。甚至可能需要紫外線來殺死在室內漂浮的微小液滴中的病毒顆粒。
5、我們應該繼續執行當前的保護措施嗎?
是的,人際疏散、洗手和使用口罩對於預防疾病的傳播仍然很重要。此外,關於口罩,我們必須堅持正確的佩戴方式(不要把口罩戴到下巴以下,或者不遮蓋鼻子),並且要正確貼合臉部,以免呼氣時我們「排出」的空氣逃離。
此外,最新證據表明,重要的是限制與我們保持密切接觸者的社交範圍,確保與這些人相遇在露天環境中,並經常對封閉的空間進行通風,而在封閉空間內必須嚴格使用口罩。(編譯/王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