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史沿革】•基本概況
中門畲族村,屬桐廬縣莪山畲族鄉,處香爐山西麓,莪溪自西北向東南從村口流過,行政村面積4.36平方千米,轄黃家山、潘家邊、龍門坑、中門、香爐山5個自然村14個村民小組。村已千年,清時有浙南畲族遷徙到村。2013年底村民1032人,其中畲族395人。1999年6月杭州市民族宗教局確認為畲族民族村。 村大姓姚,唐開元名相姚崇(650—721)之後。一世祖姚述恭,於北宋乾興元年(1022)自安吉縣徙居桐廬縣安樂鄉莪溪之濱。五世孫姚良珠生三子分居上門、前門、中門,村遂有上門、中門、前門之分,並發族成村,今已傳四十一世。姚氏耕讀傳家,尚文習武,儒風相續,曾被譽為「六睦(嚴州府)首屈一指之望族」。 南宋末,元蒙軍犯關,姚氏子弟仁壽招募義勇,力御強寇;宋亡回裡,辦「精一書院」,聘名師,捐私產,獎掖貧困學子讀書。年七十八,卒於講堂執教。姚思晟,南宋進士,國勢危時,以身許國。歷史上,莪溪姚氏曾中進士2人,舉人7人,擔任知縣以上職務者9人,另有縣丞、主薄、典史、教諭者多人,鄉賢達士代不乏人。
【自然風光】•莪溪
莪溪發源於獅子山西坡,由西坡直瀉而下,經潘家山出,納藍田山之山泉,再納獅子山南坡之水,流經潘家邊經莪溪村西面,出村口至潘山橋納堯山溪,過山陰灣、塘聯畈、杜於龍伏、入橫村併入天目溪(分水江)。獅子山、藍田山長年樹木蔥籠,水量豐沛,水質清澈。流出莪溪村口約兩米處,遇一石壁,水流轉灣,流速趨緩,形成一漩渦,在小水潭上匯成一對白色泡沫,從幾十米外看活象一對白鵝徜徉在小水潭上,故有「白鵝戲水」之說。莪溪姚氏先祖把這一奇觀列入莪溪十八景之一(莪溪姚氏宗譜記載),鵝溪之名亦由此而來。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因造田、建路,溪流遭損,「白鵝戲水」也隨之消逝了。莪溪原名鵝溪,由諧音雅化為莪溪,村名亦然。
【文化古蹟】•莪溪精鬆
中門村有「精鬆」兩棵,位於前門村馬徑嶺左右兩側,為罕見古羅漢松,大株胸圍1.65米,小株胸圍1.50米,高均約8米,冠覆30餘平方米,樹齡700餘年,樹紋古拙左扭,多瘤節,相傳為王統制於南宋末年從京華臨安府帶來手植。所謂「王統制」,姓王名祐,本為饒州兵馬都監姚仁壽帳前統制,以其忠勇善戰,姚仁壽招為女婿。南宋恭帝德祐(1275)失國,姚仁壽回莪溪故裡,王祐追隨嶽父居莪溪塘園裡,立志待機復國。為報效國家,徐圖恢復,王祐在村興辦「精武館」,召集青壯,尚武強身。又因平生十分仰慕嶽飛「精忠報國」,便將從京華臨安府帶來這兩顆松樹命名為「精鬆」,寓意歲寒松柏,亂世永保操節之意。南宋消亡,王祐已逝。數百年後,莪溪村王統制墓址猶存,京松蒼翠,並留趟馬塢、馬跨丘、箭靶場等地名記取當年故事。
【文化古蹟】•藍田奇石
藍田山位於中門村西南,海拔521米,山上林木蓊蔥,風景佳宜。從藍田山塢口經過一段通幽曲徑至「種玉亭」,一路怪石遍布,其中數「一指動石」和「仙腳石」最為著名。一指動石,又名指動石,石長3米,高1.5米,呈卵形,擱在一塊大磐石上,於力點用力以一指抵之,則能微微晃動。元代學者楊維禎(1296—1370)曾為此石留詩「一指力可動,萬夫莫能移」。清代文學家張岱(1597—1679)在《夜航船》中亦有記,一指石「在桐廬綴巖谷間,以指抵之,則動」。從種玉亭下行百米步,有一上尖下寬的巨石聳立溪邊,傳說是神仙在遠處用腳一踢掉落於此的。如今該石的一側還留著一隻約二米來長一米左右寬的仙腳印。附近還有棺材石、仙人石屋和懸崖絕壁等,但見闢峰向天、奇觀天成。石本無聲,因人而名。元初,姚仁壽創精一書院於藍田山上。姚仁壽歿,由從弟姚椿壽接辦,改名「樂育館」。辦學宗旨,讀書育人,唯以人品,所成人才無一在元朝為官。遠近學子,負笈來投。楊維禎訪賢見石並詩,如此類,石之名起。
【文化傳承】•中門畲民
清光緒元年(1775),畲民鍾家興從青田縣五源經數天長途跋涉,來到莪溪,初居村水口廟,後定居橫山。光緒四年(1778),又有鍾阿祖來,初居嶺峧嶺路亭,後遷嶺腳上畈;鍾豪然居龍門坑。畲族本居深山老林,刀耕火種,族性堅韌、勤勞。到莪溪後,他們禮稱漢人為「漢老」,並選出德高望重的人為「蓬長」,協調與當地漢人間的關係。莪溪漢人亦能與畲胞和睦共處,準予墾荒種植,伐木採薪。於是畲胞追隨相續,越來越多,漸在莪溪站穩了腳跟。畲族有鍾、藍、雷、李四姓,至今已繁衍五、六代。每年農曆「三月三」為畲族族慶日,有祭祖及各種文娛體育表演。除畲語、喪葬外,畲俗多有式微。
【文化古蹟】•莪溪古橋
莪溪上,一座橋如一座碑,鐫刻著造橋人的功德。潘龍橋、塢口橋、裡柴橋、木橋頭橋,記取的是一個普通裁縫的名字:王樟友(1899—1979)。憑著手工裁縫手藝,王樟友加班加點趕工。賺到的錢就存進毛竹筒,只進不出。平常,幾個月理一次髮,走路打赤腳,進村才穿鞋,除夕吃碗長壽麵過年,身為裁縫數年不添新衣。如此十餘年,他剖開幾十個毛竹筒,取出所有的錢請來匠師造橋。民國29年(1940),他首成潘龍橋。潘龍橋淨跨10米,寬1.5米,高3.5米,斜撐擱梁式,由三對石構撐梁連體而成。其後,再建塢口橋、裡柴橋。1962年剛度過「困難時期」,他又易木為石,改建木橋頭橋。清宣統元年(1909),有裡人姚家初並勝因寺僧聖鐸募資建白鵝橋,不久圮於山洪。民國4年(1915),有戴家山人姚聖石捐資300塊大洋,重建白鵝橋。2013年,中門村委於古橋上再建橋廊三楹。造橋人只說:「橋造好,大家好走走。」記住他們的,是世代居於此的村民。
【民間藝術】•社火傳薪
莪溪社火,傳承數百年,有龍燈、大燈及各式彩燈。龍為布龍,龍頭威武莊美,龍身15節。大燈是高擎著進行表演的圓球滾燈,直徑2米,由92個直徑38釐米大小竹篾圓圈,連接成12朵梅花形的圓圈,再組合成大圓球。每個小圓面用彩紙剪、刻、繪製而成明暗八仙、琴、棋、書、畫、梅、蘭、竹、菊等吉祥圖案和吉祥聯句。大燈中穿一橫軸杆,兩極裝有軸承,轉動靈活。大燈內還裝有走馬燈,點上8支蠟燭,走馬燈隨著大燈轉動。表演陣容包括主隊19人,其後為旗牌隊18人、鼓樂隊7人、火銃隊6人,共60餘人。行進中,大燈前面有兩人高擎小獅子燈牽引拉線。獅子在空中會張牙舞爪,十分逗人。大燈兩邊有「六畜興旺」「財神送寶」「金牛報春」「雄獅滾球」等各種彩燈。表演時聲、光、色美,具濃厚地方特色。每年正月初二上燈,中門村在水口廟舉行神龍出山儀式,在鼓樂、神銃轟鳴中先朝廟,再朝宗祠,然後為各家送祥納福。元宵進入高潮,穿村走鄉,受村鎮群眾歡迎,至十八落燈。
【民間藝術】•姚氏自轉燈
姚氏自轉燈,前身叫「走馬燈」。明朝中後期,中門村每逢過年過節,家家戶戶都要掛燈,以討吉利。村民把能旋轉的裝飾花燈統稱為「走馬燈」或「吉祥燈」。1949年解放前,中門村姚氏家族有一族規,正月初一要出燈,出燈時必須先到堯山村(該村解放前有一座廟,廟裡有尊土地菩薩)拜土地菩薩,而後到左鄉右社的村莊去舞龍、接龍,在舞龍的隊伍裡必須要有走馬燈。每年農曆十二月廿八之前,燈彩製作完成。族裡有專門出龍燈的土地,土地租出的經費就作為出燈的專門經費。祖輩製作的「走馬燈」用竹絲做燈架,用桃花紙做轉體,點上蠟燭產生熱量,熱空氣上升,利用熱能原理,推動轉體實現自轉。現年77歲的退休教師姚樟培,在「自轉燈」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大膽創新,用樟木雕刻成燈外架,內套改用透明綢布,以電燈泡代替蠟燭作為發熱源,利用熱空氣上升推動葉輪,進而推動轉燈旋轉。既吸收了現代工藝,又保留了傳統轉燈特點。2004年,自轉燈獲國家智慧財產權專利。老姚說:「走馬燈是老祖宗留下來的一門傳統手藝,我們不能把它丟掉。」
【特色產業】•茭田綠雲
中門村歷史以種植傳統糧油為主,因多山間梯田,引山泉灌溉,泉水寒涼,所以水稻生長期長,但所產白米非常香軟,昔時莪溪白米,素孚盛名。1997年,村民引進茭白種植,但效益較低。2006年,中門茭白專業生產合作社成立,村民們將1000多畝土地流轉給合作社,每年能收益6%的股金、40%的分紅。如今已有100餘戶農戶入社,合作社管理種植面積佔全村茭白種植面積的80%。主要品種為一點紅、小蠟臺等,並註冊「香山牌」商標。2013年,年產茭白1650噸,產值360萬元,實現產、運、銷一條龍,主銷杭州、富陽、義烏等農貿市場。中門茭白色如白瓷,脆嫩清香,市場供不應求。近年試養茭田甲魚獲得成功,獲得茭白、甲魚雙豐收,畝產值萬元。中門茭白專業生產合作社成立為杭州市「十佳」專業生產合作社、浙江省示範性農民專業合作社。
【風景名勝】•莪溪畲寨
莪溪畲寨景區位於中門村一指峽谷,由杭州天沐生態旅遊開發有限公司開發投資。景區設畲族原始部落圖騰、祖先盤王、傳說中三公主化身鳳凰、畲族四姓代表、傳統六大糧倉、鬥拱門廳等,有凸顯雷、藍、鍾、李四大家族文化和最具畲族元素和標誌性的特色建築。建有民族特色的千米長廊,五十六個民族的圖騰、簡介,風情廣場等景點。景區內,遊客可以和畲族姑娘一起同跳畲族竹竿舞,體驗畲鄉風情。每年三月三舉行「盤王祭」。莪溪畲寨,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高山流水,四季悠然。
文字:胡泉森、一葉
攝影:雷杭慧、黃強、老兵新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