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獨生子女還沒變老,100萬失獨家庭已經死去

2020-10-20 國館5000

國館編輯部:

據統計,早在2010年,中國的失獨家庭,就已經超過了100萬。

對大部分人來說,這或許只是一個統計數字。

但對很多失獨家庭來說,孩子是家庭的核心。孩子沒了,家也就沒了,家也就散了。

失獨,這是一個普通人所能承受的最大不幸。

01

前段時間,一部名叫《地久天長》的電影,悄然上映。

雖然電影票房不如人意,截止到我完稿時,上映9天,尚不足4000萬的票房。但評價很高,豆瓣評分幾乎清一色的四星五星,評分高達8.0。

我的朋友圈也一片好評:「很催淚,很感人。」

其中一條短評尤其戳心:「這就是逆向版阿甘的故事。」

在每一個命運的轉折點,阿甘都是幸運的;但對於《地久天長》的男女主角來說,他們卻總是接二連三,遭遇不幸。

而喪子,是他們所有不幸的起點。

02

故事的主人公,耀軍和麗雲兩口子,這輩子一共有三個孩子。

他們承受了三次「喪子之痛」。

第三個孩子,是他們從國企下崗後,流落到福建做小生意開修理廠時,收養的孩子。

他是第一個孩子的替代品。他也清楚自己只是個替代品。這也註定,他對這個家,不會有歸屬感。

於是,他跪別養父母,離家出走。

第二個孩子,是麗雲在國企工作時懷上的二胎。麗雲和耀軍成天提心弔膽,怕被人看出來。

不過紙終究包不住火。麗雲在廠裡暈倒,懷孕的事露了餡。

麗雲到醫院,做了流產手術。只不過手術過程中,出了點小小的意外,然後,麗雲喪失了生育能力。

第一個孩子,就成了耀軍和麗雲的獨生子。這個孩子,他叫星星,生性膽小怕事、懦弱老實。他是個乖孩子。

可誰也沒有料到,星星會在水庫溺水身亡。耀軍和麗雲,失去了他們的獨生愛子。

那一年過年,別人家一家團圓,聚在一起有說有笑;而耀軍和麗雲,兩個人在屋裡木然呆坐,一夜無言。

多年以後,他們仍把在福建開的那家修理廠,命名為「繁星修理廠」。雖然愛子已逝,但愛子情深,不會被時光埋葬。

不過,他們丟掉了獨生子,也就丟掉了人生的後半程,所有的期盼和念想。

哪怕他們嘗試把和星星的合照,小心翼翼地藏起來,也始終掩飾不了暮年思子的悲涼。

正如電影中那句感慨萬千的臺詞:「時間已經停止,剩下的就是慢慢變老。」

一個普通人所能承受的最大不幸,莫過於此。

03

時代洪流中,其實有千千萬萬個,像耀軍一家這樣的不幸家庭。

早在2010年,中國的失獨家庭,已經超過100萬;而到2050年,中國的失獨家庭,將超過1000萬。

這已經是一個龐大的數目。

這些被濃縮成統計數字的失獨父母,在我們大部分人的視野內面目模糊,在網際網路輿論上又常常處於失語狀態,無處發聲。

和耀軍麗雲一樣,失獨,徹底改變了他們的人生軌跡。

甚至比耀軍一家更慘,他們連家庭都因失獨,而完全支離破碎。

2007年農曆臘月23日,對於李秀蘭來說,是永生難忘的日子。

她24歲的獨生愛子,在這一天因病突然離世。還剩下幾個月,兒子就要結婚。李秀蘭也期待當上婆婆、抱上孫子,將來過上含飴弄孫的幸福生活。

但所有的一切,都在那一天戛然而止。

十多年來,她從沒從喪子之痛中走出,每隔一段時間,她就會來到兒子墓前,和他說說話;枕頭下也壓著孩子的照片,想孩子的時候就拿出來看看,對著照片自言自語。

李秀蘭的身體狀況也越來越差,兩年前甚至突然中風,半邊身體幾乎癱瘓。

孩子去世後,丈夫想要再生一個,延續血脈,但李秀蘭年齡大了,無法再生育,於是丈夫婚內去找了別的女人,又生了一個孩子。

再後來,李秀蘭和丈夫協議離婚。(來源:社會聚光燈)

一個好好的家庭,因為失獨,說散就散。到頭來,李秀蘭還成了多餘的人。

不少中老年人的婚姻,年輕時的激情,已經被生活瑣碎消磨殆盡,全靠孩子作為紐帶苦苦維繫。一旦孩子沒了,大概率的情況下,婚姻遲早也會走到盡頭。

只不過,有的人結束得體面,有的人結束得不體面。僅此而已。

04

還記得江歌的媽媽嗎?

當年,江歌案鬧成了網絡關注的熱點,所有人都熟識了劉鑫、陳世峰的名字,而她,好像沒有名字,只有「江歌媽媽」這樣一個身份。

江歌媽媽,名叫江秋蓮。她是一位單親媽媽,獨自撫養江歌長大。

江秋蓮很寵江歌:她想去日本留學,江秋蓮賣掉房子,也要實現女兒的心願。對她而言,女兒就是全部的希望,女兒就是全部的寄託。

但沒想到,在日本,女兒丟了。

在審判陳世峰的法庭上,聽到法醫說江歌被刺11到12刀,江秋蓮伏在桌上痛哭。

有記者問江秋蓮:「如果陳世峰沒有被判死刑,您打算怎麼辦?」

江秋蓮說:「我沒想過這個問題,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死刑。」

可是陳世峰,究竟只被判了二十年。

為了讓陳世峰判死刑,江秋蓮在網絡發起徵集籤名的活動。有人直說:「這是徒勞無功。」還有人非議她,指責說這是一種「網絡暴力」。

江秋蓮還在微博怒斥劉鑫「人渣」,隔空打了一通「口水仗」。卻引來很多爭議,有人說「江歌媽媽戾氣太重」,也有人指責江歌媽媽「不夠體面」。

但他們大概都忘了:江秋蓮,現在是一位失獨母親。

這是人世間,最令人絕望的身份。

對於很多前半生已然不幸的人來說,孩子已經成為他們後半生,唯一的指望和寄託。而連最後的寄託,都已經突然不在,能面對這個世界獨活,就已經拼盡全力。

(兒時的江歌和母親)

05

不是所有失獨父母,都熬過了漫長的後半生。

女商人王玉瓊,在2013年6月,失去了她的獨生女。

從此,她陷入矛盾之中:一面打聽做試管嬰兒的事,一面又買好了藥,不打算再活下去。

因為女兒是因病去世,她害怕再生育的孩子,也遭受同樣的疾病,同樣會遭遇不測。思前想後,她決定,不再生育。

而為了不耽誤丈夫,她主動和丈夫離了婚。

她很要強,因為她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女強人」。

女兒去世以後,王玉瓊停下了生意,把手頭上剩餘的貨物低價轉賣。雖然經濟條件不錯,但偌大的房子,在女兒不在之後,也空了很久很久。

她大部分的時間,都住在親戚家。

失獨者自己總結出來這樣的時間規律:3年,5年,10年,都是失獨者需要跨過去的坎。尤其是3年的坎,最難跨過。

王玉瓊終究還是沒跨過3年的那個坎。

她把賣房子所得的607萬塊錢,全部分給了親戚朋友,然後,選擇了自殺。(來源:北京青年報)

失獨的痛苦,足以把一個天性要強的人,完全擊倒在地。從世人眼中的成功者,瞬間就變成需要人同情的弱勢群體。

命運,在這一刻,顯得那麼荒誕,那麼滑稽。

06

曾經有人去調查失獨者,發現這些失獨父母,無論是身體健康的中年人,還是已經手指顫抖的老人,幾乎所有人,都學會了上網。

其中一位失獨母親,在得知兒子的QQ號以後,生活才開始有了一點光芒。

她從沒碰過電腦,但她學會了上網。

每天天還沒亮,她就打開電腦,輸入密碼,等待屏幕右下的QQ頭像亮起來。

她會打字和兒子溝通:「兒子,媽來了。」

然後再用兒子的QQ回答:「媽媽,我想死你了!」

她每天至少要花20小時,和早已不存在的兒子聊天。

有一次,她在兒子QQ空間,看到兒子昔日好友的留言:「哥們兒,我快結婚了,可惜你不能到現場隨份子,你多不夠意思。」

她幾度失聲痛哭,用兒子的口氣回復道:「放心,祝福準到。」

婚禮那天,她在門口把禮金塞到兒子朋友的手裡,然後流著淚轉身離開。(來源:中國青年報)

對外人來說,這都是徒勞無功的發神經;但對於這位母親來說,這就是留住孩子,唯一的辦法。

世界那麼大,但孩子,永遠是她唯一的牽掛。哪怕是欺騙自己,餘生,就靠這種辦法,硬撐下去。

07

在《地久天長》的最末尾,耀軍和麗雲收養的那個孩子,又重新回到了家,隔著長途電話,真誠地喊出了一聲「爸」。

在經歷了二十多年的風風雨雨,世事變遷,他們的孩子,終於失而復得。

影片留下了一個光明的尾巴。

可真正的現實,未必總如你所願,都會有一個光明的尾巴。

滾滾紅塵,我們都苟活於世,細細算來,誰的人生,不都是悲涼的底色。

但大多數人,噙著淚,咬著牙,從荊棘叢中滾過,從泥淖裡掙扎出,滿身傷痛、滿身泥汙,沒有心心念念的苦盡甘來,只有一次又一次的默默忍受。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聚光燈總是打在車上那些意氣風發的人的身上。

只是我們,可別忘了被車輪碾碎後,隨風逝去的揚塵。

/今日作者/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國館原創,轉載請註明

相關焦點

  • 蜀山區鼓勵失獨家庭再生育 做試管嬰兒最高獲萬元補助
    距離計劃生育政策實施已經過去33年,如今,第一批獨生子女家長行將步入晚年。而在33年中不幸失去子女的老人,在經歷過失去唯一骨肉的痛苦後,如何走出失獨陰霾成為困擾他們最大的問題。5月19日,記者從合肥市蜀山區獲悉,該區一項政策將在全省「破冰」,用愛幫失獨老人走出陰霾,走向新生。
  • 失獨家庭生存狀況調查——我們的晚年何處安放?
    孫秀琴 52歲 合肥 女兒因白血病去世 失獨3年女兒臨走前抓著我們的手說:「爸爸媽媽,別放開我。」如果有兄弟姐妹,骨髓移植不到60萬元,我們是獨生子女,前後花了快200萬元。孩子走的時候真想跟她一起走,可我們還欠朋友幾十萬元,我們不能負了人家。
  • 第一批獨生子女過得怎麼樣?「421」家庭的現狀,告訴你答案
    「421」家庭的現狀讓人唏噓「421」家庭作為第一批獨生子女常見的家庭組合,如今所面臨的現狀讓人唏噓。但是,隨著第一批獨生子女的誕生,很多80、90後從小就是自己一個人,不知道什麼是手足情深,小時候也沒有獲得過哥哥姐姐的庇護,長大遇到事情更是沒有兄弟姐妹的幫襯,所有事情只能靠自己。
  • 困難失獨家庭做試管嬰兒能不能納入醫療救助
    他們建議,我省應進一步加大對失獨家庭的幫扶,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設立專門的養老院,並針對有再生育希望的貧困失獨家庭,給予專項援助。【他們的現狀】失獨家庭扶助金不能滿足需求據統計,我省目前有失獨家庭1萬多戶,數量每年仍然呈上升態勢。
  • 為失獨家庭提供人工授精 株洲推計生「套餐」
    原標題:為失獨家庭提供人工授精 株洲推計生「套餐」   本報5月22日訊(記者 周懷立 通訊員 張書樂)「計生幹部就是送子觀音,沒有他們,我抱不上可愛的小寶寶。」近日,見到記者,株洲市石峰區清水塘街道大衝村居民易北南不斷說著感激的話。原來,今年33歲的她,結婚多年沒有生育。
  • 評論丨失獨家庭比高齡產婦更值得關注
    有些特殊的是,這是一位失獨媽媽,她31歲的兒子在6年前意外去世,為了找回生活的希望,夫妻倆在外奔走四年尋求受孕之法,慶幸的是,這位母親藉助試管嬰兒技術懷孕,並成功生子。12月24日晚,湘潭市中心醫院通過官方微信通報了這則消息。以62歲的高齡產婦身份老來得子,堪稱一個醫學奇蹟。在這則新聞的背後,網友紛紛為偉大的母愛送上讚美和祝福。
  • 《中國失獨家庭調查》新書發布在京舉行
    2017年4月15日,由中國人民公安出版社主辦、群眾出版社和《啄木鳥》雜誌社承辦的長篇報告文學《中國失獨家庭調查》新書發布暨籤名售書活動在北京舉行。《中國失獨家庭調查》系作者韓生學經過兩年多時間採訪而寫成的一部全面反映失獨家庭的報告文學作品。
  • 地下代孕愈演愈烈, 誰來保護中國數百萬失獨家庭的權利
    本文原發表於《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4期,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特此編發,供諸君思考。▍數量龐大的中國「失獨」家庭肇始於20世紀70年代的計劃生育政策使我國產生了大量的獨生子女家庭。而失獨家庭,即獨生子女死亡家庭,正是獨生子女這項計劃生育政策下不可避免的附帶產物。
  • 「哀傷是愛」:失獨家庭心理重建調查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周刊》2020年第36期,原文標題《「哀傷是愛」:失獨家庭心理重建調查》,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根據人口學家的測算,中國目前有超過100萬失去獨生子女的家庭。在心理學上,喪子是所有喪親經歷中最為痛苦的類型,而喪失唯一的孩子更是「悲上加悲,痛上加痛」。
  • 浙江發布政策 失獨家庭收養子女可獲補助5萬元
    失獨家庭,提起這個詞,就引起許多人的同情心,但是光有同情是不夠的。  昨天,浙江省衛生計生委發布我省對於計劃生育特殊家庭的扶助政策,其中不少是解決失獨(失去獨生子女)家庭養老、醫療方面問題的,給失獨家庭提供有力支持。  政策將從2016年1月1日起執行。
  • 湖南計生幹部出版《中國失獨家庭調查》,呼籲「失獨不失愛」
    同年11月,韓生學的《中國失獨家庭調查》的節選版開始在《啄木鳥》雜誌上連載。在這本書中,韓生學寫出了失獨者各自不同的疼痛與悲傷,也記錄了失獨者的自救:有的組織線上線下集體自主互助、有的則投身社會公益。據出版方群眾出版社介紹,這部作品從各個不同的側面,全方位展示了失獨之因、失獨之痛、失獨之殤、自救之舉、社會關注、人民關愛、政策關懷,是一部對三十多年獨生子女政策回眸與反思的思辨之作。
  • 計劃生育補助標準將提高,獨生子女,2019年元旦3大補助等你拿
    那時候很多農村人想生二胎是要被迫交罰款的,沒有錢交的家庭就生了一個。現在社會老年化嚴重,每年物價也是持續上漲,很多人面臨贍養4個老人,生活壓力在急劇加大。雖然放開二胎政策,有大部分人讓然選擇生一個孩子,大多數人的經濟狀況是,還車貸,房貸,家庭老人的贍養,想要生二胎也是撫養不起的。這種情況出現在8090後年輕一代家庭中,導致了我國新生人口的極度不平衡。
  • 失獨家庭調查:有人每天花20小時與亡子QQ自問自答
    即便這樣,他們已經算是幸運的。「這樣的自救組織還是太少,有些人要坐幾個小時的汽車趕到另外一個城市去參加活動。」韓生學感嘆,尤其在小城市和農村,那些沉默的「失獨」父母只能獨自忍受傷痛。  另一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是他們失去行動能力,連互助組織都去不了後的生活。
  • 廣州失獨家庭調查:夫婦住寺廟聽佛經內心才安寧
    顧阿姨道出了「同命人」的心聲:「真希望計生部門願意出來,來把"失獨者"組織起來,定期組織座談會,組織唱歌、跳舞的活動,起碼讓人覺得有點依靠。」  住院手術 無人籤字  失獨群中流傳一句話:「不怕老,不怕死,就怕病。」  「不怕老,不怕死,就怕病。」
  • 「如果可以重來,我一定會生二胎」失獨老人的經歷,讓人心酸落淚
    因為,年輕人有機會生二胎,但是卻不知道珍惜,殊不知有的人想生二胎,可惜因為年邁,已經無能為力,只能承受著獨生子女家庭的悲哀。 獨生子女家庭,晚年失獨,是莫大的悲哀 今年60多歲的鄰居,前年家裡遭了大難。
  • 湖南懷化失獨者自建協會抱團取暖 官方態度中立
    這也成為元禾日後關註失獨者的動力所在。「我們都體會過生離死別,眼淚像管不住的水龍頭。」她說,自己從喪子之痛走出來的經歷,可以幫助那些離群索居的失獨父母走出陰影。「要麼活著,要麼死去,既然選擇了活,就要活得像個樣兒。」這些話聽起來有些直接,但從一個喪子的母親嘴裡說出來,對別的失獨父母仍是一種激勵。元禾通過網絡和自己的朋友圈子,搜尋失獨家庭的信息,她發現失獨者並非個案。
  • 失獨父母最怕病:獨自就醫悽涼 因醫生問候崩潰
    他們大多生於上世紀50~60年代,趕上80年代獨生子女政策嚴格執行的年代,人到中年卻遭遇獨子夭折,又因政策、身體等原因無法生育二胎。於是,生病和養老,成為他們多數人心頭一塊沉得卸不掉的石頭。  2012年5月有媒體據衛生部《2010中國衛生統計年鑑》估算,我國每年新增7.6萬個失獨家庭,全國失獨家庭超過百萬個。
  • 百萬失獨家庭自尋養老路 部分入住寺院度晚年(圖)
    而若黑髮人是獨生子女,白髮人的慘痛就更是無以復加了。當失去獨生子女的家庭越來越多,當養老成為逼近眼前的社會問題,失獨者的養老路更為艱澀難行。有數據顯示,中國目前有超過百萬個失獨家庭。步入老年的失獨者無處可去,他們中,有的躲進清淨的寺廟,像隱士一樣終日吃齋念佛,還有的,則是在網絡論壇、網絡聊天群中,相互傾訴,抱團取暖。但這些方式終究只是得到了表面上的暫時慰藉。
  • 第一批獨生子女過得好嗎?「421」家庭的現狀,讓人感慨
    421家庭指的是那些家中有4位老人需要贍養,膝下有1個孩子的夫妻。最近這個概念在很多場合都能使用到,因為細細算起來,「獨生子女」目前正面臨著這樣的情況。>第一批「獨生子女過得好嗎?「421」家庭的現狀,讓人感慨@微微:別提了,前些天我媽媽生病我才真正體會到獨生子女的不便。平時感覺生活工作都能排得開,一旦有老人生病就不行了。自己家孩子不能不照顧,長輩病了又不能不在身邊陪同,每天兩頭跑,就跟打仗一樣,想有個姐妹來分擔一下都不能,太難了。
  • 重慶跳樓者砸死兩人後續:那個失獨的家庭,到底多可憐?
    失獨再失獨,簡直是剜心挖肉的人間慘劇。一個孩子的離世,就足以造成整個家庭的支離破碎。就像東野圭吾在《虛無的十字架》裡所寫的情節:一對夫妻的孩子被人殺死,他們用盡全力為孩子討回公道,可是,沒等到自己想要的結局,夫妻倆就決定分手。明明是心連心的戰友,卻已經沒有辦法生活在同一屋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