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晉州大地驕陽似火,滹沱河畔楊柳依依。來到滹沱河生態修復二期工程施工現場,挖掘機、鏟車等大型機械正在河道內來回穿梭;身著黃色反光馬甲的工人們正在河道兩側緊張地填築石塊、布設石籠。每個工程面上,施工任務都在密集推進。
由中鐵二十一局承建的滹沱河生態修復二期工程,開工僅3個月,就5次受到河北各級領導視察慰問。從河槽開挖清理到環路樹木栽種,再到唐襟風清文化廣場初具規模,中鐵二十一局在項目推進中所展現的實幹精神和智慧力量,一次又一次刷新著滹沱河生態修復的新景象,石家莊人民「大美滹沱」的壯美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高站位決定高起點
自西向東蜿蜒於太行山峽谷間的滹沱河,在東流入海中衝出一片廣袤的平原,養育了一方百姓,承載了地域文化。作為石家莊人民的母親河,近年來卻汙染嚴重,對當地人民生活帶來諸多不利。因此,打造生態良好、風景優美的滹沱河,成為石家莊人民的夙願。
今年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關鍵時期,二期工程在一期工程的基礎上順利開工,滹沱河生態修復工程進入了新階段。高站位決定了高起點,參建人員在思想上高度重視,堅決按期高質量完成建設任務成為大家的一致目標。「去年參建的昌贛高鐵一開通,我就到滹沱河項目來了,工作兩年參加兩個國家重點工程,我覺得特別自豪」。2018年畢業於華北科技學院的韓星,現在負責該項目溪野牧笛特色修復區的主支溪流施工。他告訴筆者,「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需要每個人用實際行動去踐行。他說希望通過這個項目,掌握更多生態修復治理的施工技術,做企業在水利水電建設方面的排頭兵。
沙塵裡鏖戰的急行軍
「只要哪天的風力達到4級~5級,空曠的施工現場就會沙土飛揚、遮天蔽日,沙子經常吹進眼睛,奇癢難忍」。項目工程部負責人孔祥哲一邊翻閱手機照片,一邊介紹。工程初期,由於覆蓋綠植的河槽表土被清理,剩餘地表沙土裸露,加之晉州地區春季多風,沙塵極易出現。起沙塵時,能見區域超不過3米,嚴重影響河槽內人員施工和機械作業,存在很大安全隱患,這時普通口罩根本無法起到保護措施,長此以往將損害作業人員健康。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項目部組織人員迅速用土工布覆蓋裸露沙土46.33萬平方米,調動20臺灑水車和5臺霧炮機灑水降塵,沙大風急的問題很快得到遏制。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時,項目部決定搶先一步進行綠化施工,隨車吊裝運樹苗,挖掘機挖坑填土,灑水車澆水除塵,工人們加班加點栽種景觀樹木,楊樹等喬木灌木及丹參、地黃、月季等地被植物很快就林立在河道兩岸的景區道路兩側,為景區綠化和長久防風固沙打下了基礎。
用智慧打造生態長廊
建設者嚴謹認真的態度反映在每一棵樹苗的栽種上。該項目生態綠化面積563.12公頃,分區廣,植被繁雜、組合多樣,涉及的種植工藝難易程度不同,且沿線土壤土質大部分砂化嚴重。為了提高樹木存活率,項目部組織專人充分考查施工現場土質分布情況,行程累計30公裡,在14個綠化區域取樣、檢測、試驗種植土樣本249組,嚴格對照設計核實、區分土壤改良工藝和部位。
「複合肥每畝30公斤,有機肥每畝1500公斤」現場技術人員詳細介紹了主槽外生態區土壤改良方案。樹木能否存活還與樹木栽種時機密切相關,他們廣泛查閱資料,掌握了各類喬木、灌木、地被植物、草皮、花卉的栽植時令和季節,「什麼地方在什麼時間種植什麼樹」的問題終於解決了,目前環路樹苗已全部完成栽種,河流沿岸呈現出勃勃生機。
夕陽西下,「中鐵二十一局匠心築夢大美滹沱」的字樣在晚霞的照耀下格外顯眼,在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和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收官之年,滹沱河再次煥發青春,正在以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生態新面貌,同石家莊人民一起步入新時代。(麼文青 何建忠 楊鳳嬌)
責編:陰音 張子豫
校對:和新龍
監審:褚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