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勝利大逃亡》
上映時間:1981年7月30日
國家:美國
導演:約翰·休斯頓
主演:西爾維斯特·史泰龍、麥可·凱恩、丹尼爾·梅西、鮑比·摩爾貝利等
主要獲獎:第12屆(1981年)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提名)
(一)劇情簡介
影片講述了二戰末期,德國納粹的攻勢漸顯疲態。位於法國的某納粹戰俘集中營內,德軍在其中關押著很多會踢球的盟軍俘虜。德國少校軍官為鼓舞士氣,同時打擊盟軍的氣焰,別出心裁地想出了一場國際足球賽。由兵強馬壯的德國隊,對抗贏弱不堪的國際戰俘隊。前英國國腳科爾比認為這是絕佳的越獄良機,於是欣然接受德軍的提議,比賽被放在巴黎的科隆體育場。科爾比一方面網羅足球方面的人才,抓緊訓練,一面委派美國的戰俘哈奇逃出集中營,聯絡巴黎的地下組織,準備在比賽那天裡應外合,幫助整支足球隊逃離,集體越獄。8月15日,比賽的日子到了。德國人雖有裁判偏祖,但最終還是盟軍勝利,全場歡呼,球迷們湧入場內,簇擁著他們的英雄,最終衝破了體育場的大門,沒有從陰暗的下水道溜走的隊員們,以英雄般的方式實現了大逃亡。
(二)影片賞析
《勝利大逃亡》是史泰龍經典系列影片之一,被稱為是一部描寫「敢於向死神挑戰的男人的故事」的影片,是約導演取材新穎的戰俘營電影。故事講述「二戰」末期,納粹在巴黎舉行一場足球賽,參加比賽的是訓練有素的國家隊和盟軍的戰俘隊。戰俘中也不乏好球手,但無意真正比賽,只想趁機掘地道逃走。但在正式比賽時,他們在五萬名法國觀眾的鼓舞下,改變逃亡計劃,在球場上大敗德軍。該片壓軸球賽是全片焦點,氣氛控制與球技表演均十分出色。特別是貝利在片尾那記使人熱血沸騰的倒鉤勁射,那真是力量與技巧、夢幻與現實、半人半神的無可挑剔的傑作。
1.成功塑造典型人物形象
影片《勝利大逃亡》著力塑造出典型人物形象,影片中的哈奇、科爾比和斯坦納等幾個主要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成功,給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以美國戰俘哈奇為例,他是一個頗有個性的人物,他在戰俘營中一直不甘心忍受屈辱,一心想逃出去,雖然失敗了三次,但始終沒有改變逃的信念。影片前半部圍繞為何逃和如何逃這兩個中心,逐步塑造哈奇的形象哈奇一直在觀察守浴室的衛兵活動規律,目的是為了抓住機會逃出去。後來衛兵換了,他無法實現原來的計劃,又千方百計地纏住科爾比,要求加入足球隊,目的仍是為了尋機逃跑。通過這兩個細節,反映了他逃跑心情之迫切。以沃爾德為首的戰俘營越獄委員會,希望他逃出去後到巴黎與法國抵抗組織聯繫,他起先表示不願意系因為他最初的逃亡目的只是為了自己能出去,並沒有想到別人。當沃爾德說明是為了通過法國抵抗組織幫助整個戰俘足球隊的人全都逃出去時,哈奇同意了。這樣,哈奇由只為個人逃亡進展到為集體逃亡創造條件,提升了思想境界。在哈奇逃跑途中,通過他靈巧敏捷的身手,搭上了去巴黎的列車,通過這段過程的描寫,把哈奇機智勇敢、臨危不懼的特點表現得非常生動。
尤為可貴的是,當法國抵抗組織確定了讓戰俘足球隊隊員在比賽休息時由下水道逃跑的計劃後,決定讓哈奇重返戰俘營,將逃亡的計劃通知給戰俘們。重回戰俘營,意味著將會受到更嚴密的監視和殘酷的迫害。但是,哈奇經過思想鬥爭,最後還是同意這樣做。這一舉動,突出了哈奇捨己為人的品格,使他的精神境界得以提升。最後在球賽過程中,他表現出色,接住了最後一個險球,為踢平德國隊立下了汗馬功勞,他的形象顯得更有光彩了。從全片來看,哈奇居於重要的主角地位,通過層層遞進的生動描寫,把他的思想變化與境界提升,表現得合情合理,成功塑造了一個有血有肉、真實可信的反法西斯戰士形象。
2.成功設置懸念吸引觀眾
影片《勝利大逃亡》為成功設置懸念吸引觀眾,在球賽的總體設計上,採用了先抑後揚、幾經反覆的表現手法。影片前半部交代了哈奇的守門技術並不高明,比賽一開始,由於哈奇的慌亂,大門前險象環生,他往往顧此失彼,上半場接連被德國隊攻進四個球。顯然,場上的形勢對戰俘隊是極為不利的,使觀眾的心也沉了下去,這就是「抑」。但是,在上半場臨終前,戰俘隊奮力拼搏終於攻進一球,全場觀眾起立歡呼,球場氣氛為之一變,這成為扭轉沉悶氣氛的重要一球,像是給全體隊員們打了一支強力針,這也是藝術上的「揚」的開端。正是在這種條件下,休息後大家放棄了從下水道逃跑的機會,再次出場,一定要在球場上壓倒德國隊,他們看到了自己的力量,相信「我們能贏!」接下來,雙方踢得更加勇猛,爭奪分外激烈。但由於裁判不公,觀眾表現出強烈不滿,觀眾也隨之心中一緊,這又是一抑在此關鍵時刻,路易斯帶病上場,以倒鉤絕技勁射入網,引起全場歡呼,看臺上旗幟揮舞,真是激動人心。此時,場上出現4:4平局。大家都以為戰俘隊勝利在望,懸著的心兒開始放下來了,這是又一次「揚」。殊不知,被收買的裁判公開搗亂,蓄意判給德國隊罰點球。儘管全場觀眾憤憤不平也無濟於事,於是大家剛放下的心又懸起來了,這是再一次「抑」。
最後,哈奇勇敢地撲住了點球,比賽結束,戰俘隊將平局保持到底,實際上是取得了勝利。這時,觀眾也情不自禁地要為戰俘隊的勝利叫好和鼓掌了。整個比賽過程就是這樣波瀾起伏、扣人心弦,先抑後揚,取得了極佳的藝術效果。可以看出,編導不僅精通電影的表現特點與規律,而且深諳足球比賽之道。足球比賽的起伏和藝術表現的起伏,非常合拍、協調地融合在一起,使觀眾感到真假難辨,乃至以假亂真,體現出了非常高明的表現手法。
3.成功構思凸顯影片主題
影片《勝利大逃亡》在球賽的構思上體現出鮮明的體育特點,並與整個影片的主題「勝利大逃亡」緊密相連。正因為戰俘隊取得了氣勢上與精神上的勝利,觀眾才會衝破警戒湧入球場,將戰俘隊的隊員們擁抱起來,戰俘隊的隊員才有可能在歡樂的人潮中,順利地改換穿著,逃離虎口。同時,這場球賽的鮮明政治性,又是和球員們完美精彩的足球技藝和諧統一的。貝利扮演的路易斯的精湛球藝,以及其他當代足壇明星扮演的隊員的出色足球表演,使戰俘隊在氣勢與球技上均比德國隊高出一籌,處於壓倒的地位。特別是影片充分發揮了電影藝術的特點,通過鏡頭的快速切換,準確合理地運用全景、中景、近景、特寫,對比賽過程的交代繁簡得當,重點球星的精彩表演充分突出,從而取得了令人滿意的藝術效果,給人留下了十分難忘的印象。
有些電影講故事,有些電影會告訴你,什麼是美。 看完這部電影,你想到了什麼,歡迎在評論下方留言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