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的全稱是社會保險,作為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關的。所以如果出現斷保的情況,對於個人的影響還是不小的。
我國的社保包括了五個險種,分別是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
養老保險
養老保險是社會保險中最廣為人知的一個,因為它關係到退休以後的養老金,一些不了解的人甚至把養老保險和社保等同起來。
養老保險的繳費方式分為兩種:
對於有單位的職工,以個人的實際工資水平為基數,由單位和個人按一定比例共同繳納,其中單位繳納16%,進入養老金的社會統籌帳戶,個人繳納8%,進入養老金個人帳戶。
對於自由從業人員,可以自由選擇繳納基數,範圍一般是當地社平工資的60%-300%之間,繳納比例為20%,其中12%進入社會統籌帳戶,8%進入個人帳戶。
在到達退休年齡後,如果養老保險的繳費年限有15年,就可以按月領取養老金了。
所以養老保險斷繳,可能會出現到達退休年齡時繳費年限不足15年的情況,那就無法順利辦理退休,必須要繼續按月繳費,直到滿足15年的繳費年限。
同時,因為養老金的計算是直接和繳費年限掛鈎的,所以繳費年限越長養老金才會越高,斷繳養老保險導致繳費年限變短,那麼退休後的養老金自然會更少。
醫療保險
醫療保險則是五險裡非常關鍵的一個,不過因為它針對常見的門診疾病的起付金額比較高,並不經常進行報銷,所以平時很容易忽略它,但是一旦出現重大疾病需要進行入院治療的時候,醫療保險的作用就非常顯著了。
醫療保險的繳費方式分為兩種:
對於有單位的職工,以個人的實際工資水平為基數,由單位和個人按一定比例共同繳納,其中單位繳納8%,個人繳納2%。
對於自由從業人員,一般是在當地社平工資的60%-300%之間選擇繳納基數,繳費比例為10%。
至於劃入個人帳戶的比例,根據個人年齡的不同會有所差異。比如北京市的規定是:
對於在職人員,不滿35歲按0.8%劃入個人帳戶;35周歲—45周歲按1%劃入個人帳戶;45周歲以上按2%劃入個人帳戶。
對於退休人員,不滿70周歲的按上一年本市職工月平均工資的4.3%劃入個人帳戶;70周歲以上的退休人員按4.8%劃入個人帳戶。
相比養老保險,斷繳醫療保險的影響會更加直接。
醫療保險如果中斷,那麼在中斷後就不能享受醫保待遇,也就是如果出現大病需進行住院甚至手術治療的,那麼大額醫療費用的負擔也是相當沉重的。
同時,如果超過3個月沒有續保,那麼連續繳費年限會重新計算,會影響到醫保的報銷額度和重大疾病醫保的額度。
最後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一樣,也有繳費年限的要求,正常女性要繳費20年、男性繳費25年,退休後才可以享受終身醫保。
失業保險
失業保險,顧名思義就是保障失業人員的一種保險。
失業保險的繳費也是由單位和個人共同承擔,其中單位繳費1.5%,個人繳費不超過0.5%。
根據累計繳費年限的不同,失業人員可以領取不同期限的失業保險金,失業保險金一般是按照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高於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水平發放。
《社會保險法》第四十六條規定:
累計繳費滿一年不足五年的,發放期限最長為十二個月;累計繳費滿五年不足十年的,發放期限最長為十八個月;累計繳費十年以上的,發放期限最長為二十四個月。
所以想要領取失業保險金,最少需要繳費一個月。同時領取失業保險金還有一個必要的條件是非本人意願中斷就業,如果因為個人主動辭職,那麼並不能領取失業保險金。
但是具體如何確定發放期限,各個省份的規定不同。比如福建省規定,累計繳費時間每滿一年可以領取二個月失業保險金。
「發放期限最長為二十四個月」這句話讓很多人以為失業保險金最多只能領24個月,但是實際上並非如此,失業保險金單次領取期限最長24個月,而非終生只能領取24個月。
假設小王在A公司工作了12年,然後被公司辭退了,那麼他可以領取24個月的失業保險金。領了10個月的失業保險金後,小王找到了新工作,去B公司上班了,那麼他就不能再領取失業保險金,還剩14個月的失業保險金期限被保留。
工作9年後,小王又被B公司辭退了,那麼小王這段繳費年限可以領取18個月的失業保險金,再加上他之前保留的那段期限,18+14=32個月,但是按照規定單次領取期限最高只能是24個月,所以小王還是可以領取24個月的失業保險金。
工傷保險
工傷保險的主要作用是當勞動者在生產勞動過程中受到意外危害時進行賠付。
工傷保險由企業繳費,個人不需要繳費。針對工傷風險程度不同,繳費比例也不一樣:
風險較小行業繳費比例為0.5%,比如證券業,銀行業這些;中等風險行業繳費比例為1.0%,比如房地產業、娛樂業等;風險較大的行業繳費比例為2.0%,比如石油加工業、化學製品製造業等。
工傷保險屬於即繳即用的險種,只要斷繳的時候沒有發生工傷,那麼就不會有影響。
生育保險
生育保險由企業繳納,用於補貼女性同胞產前檢查費用、分娩過程中產生的手術費用和醫藥費用以及發放產假期間的生育津貼。
如果在懷孕、分娩、產假期間出現生育保險中斷,那麼會導致懷孕期間產檢可報銷費用無法順利實現報銷;分娩時也無法進行醫療費用的實時結算;分娩後生育津貼的報銷也只能待該人員重新連續繳納社保12個月後方可進行。
不過,如果女性同胞未繳納生育保險,而丈夫有繳納生育險,那麼可以由丈夫向生育保險基金申請生育補助金。
目前隨著社會的發展,社保除了上述的影響外,還包含了遠超其「保險」本身的意義,它代表著參保人在這個城市的工作時間,為這個城市持續作出的貢獻,連續繳納社會保險將能夠幫助參保人享受該城市的一些相關權益。
在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社保的連續繳納年限是直接與購房、買車搖號、落戶資格等掛鈎的。
所以,我們要重視對待社保的繳費,認真了解國家社會保障方面的政策,才能儘量避免因斷保帶來的影響,讓自己切實納入社會保險的保障範疇,無後顧之憂地愉快工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