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9月30日),保潔員張愛芬駕駛搭載「垃圾分類智能化監管平臺」的收運車來到尖山村村民馬雪祥家門前,她熟練打開易腐垃圾桶查看分類情況,在按下「及格」後,滴的一聲,屏幕上顯示了垃圾桶戶主、卡號、重量等數據。
小小一枚垃圾桶上的晶片,可以收集每戶垃圾產生量、追溯不合格垃圾的來源,可以讓工作人員遠程監控,輕鬆搞定積分統計、紅黑榜……如今,一枚枚小晶片走進尖山一個個農村後,宣告海寧尖山農村生活垃圾分類邁入智能化時代。
在尖山村村民委員會,記者看到,「垃圾分類智能化監管平臺」正在運行。村垃圾分類專管人員徐群峰說,以往,檢查垃圾分類情況,挨家挨戶跑,耗時耗力,現在,不僅省力,而且監測內容更具說服力,對後續垃圾分類常態化管理也大有裨益。
今年初以來,尖山新區(黃灣鎮)以黨建為引領、網格化開展管理與服務,抓實、做細垃圾分類「關鍵小事」,紮實推進2020年垃圾分類全域提質民生實事項目。4月,錢江村試點推行「垃圾分類智能化監管平臺」,預示著當地農村生活垃圾分類邁出了從「自治」到「智治」的關鍵一步。經過近5個月的探索嘗試,這一智能化促進垃圾減量的新手段已在區(鎮)7個村實現全覆蓋,1.5萬隻垃圾桶裝上了這枚小晶片。
接下來,尖山新區(黃灣鎮)將優化智能化分類管理考核,以科技力量實現生活垃圾「分類更精準、收運更高效、監管更有力」的目標,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再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