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11月20日,安倍晉三總計擔任日本首相的天數達2887天,超越日俄戰爭時期的前首相桂太郎的2886天,成為日本憲政史上任職時間最長的首相。
此事引發日本輿論熱議。安倍曾經也是執政一年就匆匆下臺的「短命」首相,是什麼原因讓他「東山再起」?又是否會像一些日媒和在野黨人士所預言,在任時長是其任內「最大成就」,安倍政權「快到凋謝之時」?
「半途而廢」
安倍現年65歲,出生於政治世家,曾祖父安倍寬擔任過眾議院議員,外祖父岸信介、外叔祖父佐藤榮作均擔任過日本首相,父親安倍晉太郎擔任過外務大臣。
1993年,39歲的安倍首次擔任日本國會議員。2006年,安倍當選自民黨黨首,並成為日本戰後最年輕的首相。然而僅一年後,由於閣員醜聞不斷、自民黨參院選舉慘敗等原因,安倍突然以健康問題為由辭職,被外界視為不堪壓力「撂挑子」。
「在經歷深刻反省後,安倍終於在2012年東山再起,」日本《產經新聞》稱,自那以後,他三次當選自民黨總裁、六次國政選舉連勝,到今年12月將連續執政滿7年。日經新聞網稱,安倍的自民黨總裁任期要到2021年9月結束;到2020年8月24日,他將超過其外叔祖父佐藤榮作創下的2798天的紀錄,成為連續在任時間最長首相。
「脫胎換骨」
從2007年倉促下臺到2012年捲土重來,中間只隔了5年。是什麼原因讓安倍「脫胎換骨」從「短命首相」進化為任職最久首相?
安倍11月初接受日本《文藝春秋》採訪時稱,首次執政時在處理人事關係方面受到諸多批評,第二次執政則吸取了失敗的教訓。日經新聞網稱,安倍之所以長期執政,一個重要原因是其大力推進「安倍經濟學」,使得日本經濟創下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最長連續增長;另一個因素是受到18至29歲年輕族群的支持,打造了20年來最穩定的支持基礎。
日本放送協會(NHK)、《產經新聞》等多家日媒認為,安倍能夠長期執政源於內政外交的不俗表現,也因為在野黨分化虛弱、難成氣候。自上世紀九十年代日本「泡沫經濟」破滅以來,日本陷入了長期的通貨緊縮和經濟低迷,經歷了「失去的二十年」。與之相伴,日本政壇自2006年至2012年出現「七年七相」的奇觀。因此,日本民眾普遍期待能有一位強勢領導人帶領日本走出長期低迷。而在野黨分化虛弱,競爭力有限。日本一橋大學教授中北浩爾稱,安倍得益於自民和公明兩黨擁有穩固票倉,以及在野黨「一盤散沙」難贏民眾信任。
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教授劉江永認為,安倍長期執政的現象是由各種因素共同造成的。
首先,從日本政界整體情況看,日本雖是多黨競爭,但長期一黨主政,目前的在野黨無法形成強有力的挑戰。唯一有一定競爭力的是原來的民主黨,曾在2009年前後出過三位首相(鳩山由紀夫、菅直人、野田佳彥),但因為缺乏執政經驗、黨內不和等因素,最後還是丟了政權,並分裂成幾個不同的政黨,更不是執政黨的對手了。
其次,從自民黨內部看,安倍所在的細田派是黨內最大派系,根基深厚,控制著自民黨的政策。只要自民黨仍在執政地位,黨首從細田派中產生,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再者,就安倍本人而言,他不僅出身顯赫,還出生在山口縣。那裡先後出過8、9位首相,在日本社會具有深厚的支持根基。從執政表現看,他在國內外保持了較好的政策連續性,如推出「安倍經濟學」,給日本經濟注入希望等。「安倍經濟學」其實沒有解決日本經濟的真正問題,而是把內部矛盾推後了。安倍提出用消費稅解決財政問題,但自2017年起一直後推,直到2019年10月不再遇到重要選舉時才正式出臺。從某種角度看,它是安倍為了保證執政地位而使出的「緩兵之計」。外交方面亦是身段靈活,安倍在繼續維護日美同盟的同時,努力突破在亞洲處於孤立的態勢,希望打開日俄關係新局面,又對中韓採取「分而治之」的手段。可見,圍繞長期執政這個根本點,他表現出多面平衡的政治手腕和靈活策略。
上海社科院國家高端智庫資深專家、上海交大日本研究中心顧問王少普認為,安倍的優勢體現在幾點。其一政治資源:日本歷屆執政較長的首相往往都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強大的家族勢力。其二政策選擇:二次出任首相後提出經濟優先,並在安全政策上做出調整,回應國內保守勢力的要求。其三政治手腕:處理與重大國際力量關係時展現出靈活性,一方面繼續保持與美國政策一致的姿態,以加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換取歐巴馬政府在釣魚島等問題上的支持;另一方面調整對華政策,提出「印太戰略」與「一帶一路」對接等設想。正因如此,安倍在再次上臺後穩住了陣腳,打下了長期執政的基礎。
反應不一
對於安倍打破紀錄一事,日本輿論反應不一。日本《朝日新聞》的民調顯示,30%的受訪者認為安倍政府「沒有值得肯定的政策」;45%的受訪者認為安倍長期執政「存在弊端」,但48%的受訪者表示「沒覺得」。
日本在野黨大多持質疑和批評態度。據時事通信社報導,立憲民主黨幹事長福山哲郎認為,安倍執政時間雖長,但缺乏政治遺產,安倍政權差不多快到凋謝的時候了。日本共產黨書記局長小池晃則批評道,首相在近日曝光的「賞櫻會」醜聞(反對黨議員指安倍公款招待支持者)中「帶頭做出存在道德風險的行為」。
不少日本媒體認為,儘管安倍完成了近100年裡前所未有的創舉,但也不乏隱憂。
其一,政權穩定方面,《產經新聞》稱, 有人指責長期政權出現「鬆懈」跡象。受老齡化影響,朝野各黨的支持團體和後援會進一步弱化,無黨派階層正在壯大。如果出現更多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那樣能夠凝聚無黨派選民支持的人物,無疑會加劇政權更迭的風險。另有日媒評論,一旦安倍下臺,自民黨內可能會就新黨首爭論不休,日本政壇可能會陷入混亂。
其二,內外政策方面,日本《每日新聞》認為,安倍政權能否「善始善終」,面臨諸多挑戰。儘管眼下經濟穩定,但很難說完全擺脫通縮;人口減少和社會保障費增加等內政課題堆積如山;北方領土、日本人綁架問題尚無解決眉目;日韓關係持續惡化。路透社一份調查顯示,日本企業一邊倒地認為,「安倍經濟學」帶來的經濟擴張期即將見頂。
其三,「作為在任時間最長的首相,安倍想留下怎樣的遺產?」《每日新聞》援引首相親信的話稱,安倍希望實現其外祖父岸信介的心願,即通過修憲實現日本的自主獨立。日經新聞網稱,安倍把修憲作為長期政權的總任務。自民黨希望在本屆國會上通過《國民投票法修正案》,對修憲程序做出規定。但在野黨持慎重態度。
對於日媒和反對黨的「唱衰」,劉江永認為,一來,日本政治生態仍對安倍有利,進步力量(中左勢力)在戰後受到很大削弱、工會幾乎泡沫化、在野黨沒有能力挑戰自民黨的地位;二來,社會思潮日趨保守的背景下,日本年輕一代表現出較為強烈的民族認同情緒,支持對外強硬政策;再加上安倍的政治資本和執政策略,其地位仍較為穩固。
王少普指出,除了家族淵源和政策特點外,安倍具有對現實政治較強的適應能力和思考能力。一旦政策受阻,他會做出適當調整。這也是其保持自身優勢的重要原因之一。德國科學和政治基金會《時政消息》稱,安倍表現出自信支撐下的「新行動主義」。
政治遺產
至於有沒有「政治遺產」,劉江永認為,安倍最想留下的自然是修改憲法。二戰結束70多年,他是自民黨內第一個如此明確推動修憲的政治人物。如果能在任內實現,無論是一步到位修憲,還是突破性闖關,都是一筆重要「遺產」。應該說,實現修憲的可能性仍在,但要發起修憲動議、進行國民投票,留給安倍的時間較為有限。2016年7月參院選舉後自民黨佔據三分之二多數席位,當時可以說是推動修憲最佳時機。但因國會隨後忙於新老天皇交接事務,無暇顧及修憲一事。再加上2018年後半島局勢出現緩和,安倍政府也少了一條說服民眾支持其修憲的外部理由。
外交領域,劉江永認為,安倍最想突破的是日俄島嶼問題。但目前來看,普京的立場非常強硬:如果要歸還兩島,就要修改《美日安保條約》。估計在未來一兩年內,日俄很難打開局面。與此同時,安倍希望與中國緩和關係。日方2017年提出的「三步走」政策——2018年李克強訪日,2019年安倍訪華,2020年習近平訪日,希望通過高層互訪推動兩國關係改善。不過,在一些結構性矛盾沒有解決的情況下,中日關係能否出現實質性進展仍待觀察。內政方面,安倍政府面臨經濟挑戰,日本經濟已處於下滑階段,明年的東京奧運會或能起到提振作用,但很難扭轉整體趨勢。
「安倍是一名保守色彩濃重的政治人物,但他的修憲主張遭到國內和平力量的反對和抵制,很難完全按照他的想法進行。」王少普認為,他在外交上遇到的最大挑戰還是與美國的關係。內政方面,安倍需要解決經濟、醜聞以及接班人問題。從目前來看,環境部長小泉進次郎是其重點考慮人選。但如何平衡黨內力量,選拔過程能否如他所願,均是未知數。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18日回答安倍成日本任職最久首相提問時表示,去年以來,在兩國領導人的有力政治引領之下,中日關係重回正軌,並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今年6月,習近平主席同安倍首相在大阪成功會晤,雙方就構建契合新時代要求的中日關係達成了重要共識。我們希望日方能夠繼續堅定奉行積極的對華政策,恪守中日四個政治文件所確定的各項原則,同中方進一步加強良性互動,深化各領域的交流合作,建設性地管控矛盾分歧,推動中日關係持續健康穩定地向前發展。
(編輯郵箱:ylq@jf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