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南百家姓 - 劉姓

2021-02-07 蒼南草根新聞

劉累,據《百姓祖宗圖典》和《小學生必讀百家姓》、《中國姓氏》等記載:劉姓出自祁姓,堯的後世子孫劉累,為夏後代六世孫夏帝孔甲養龍。後來由於飼養不善,死了一條雌龍,劉累怕孔甲治罪,帶著家眷從河南偃師逃到今河南魯山縣避居。劉累的子孫就以劉為姓,尊劉累為劉姓始姐。

蒼南劉姓遷徙

劉姓遷徙與演變 劉姓系入遷蒼南歷史悠久的姓氏之一。據《劉氏宗譜》載,劉姓最早一支入遷蒼南的是,南宋年間由閩入遷白沙劉店定居,其次是明弘治七年(1494)的劉基六世孫由青田(今屬文成)縣南田鎮來莒溪定居,餘者大多是明嘉靖與萬曆年間在平息倭寇之後,平陽縣令實行「招墾」,溫州轄範的各縣及附近的閩東一帶劉姓聞訊而來定居,抑或清初避耿王耿精忠之亂,由福建來蒼南各地定居。至於年遠代湮,世系鴻支散佚無從稽考者,尤需進一步考證。今收錄部分遷徙簡介於下:

  瀆浦大浹頭劉姓 始遷祖劉在德,系劉吟吾次子。原籍福建泉州府安溪縣大片園大板橋頭。其祖父劉流泉於明萬曆間避閩寇亂,入遷平陽縣北港(具體地址不詳)。劉在德何時入遷大浹頭定居不詳。配池氏,生子五:長劉繩準,不傳;次劉繩節,三劉繩洲,四劉繩派,五劉繩景,均繁衍成族,後裔分居各地。

  大觀橫嶼劉姓 始遷祖劉順吾,字愛茶,劉流泉四子。於明崇禎元年(1628)戊辰,由平陽縣北港詹家埠入遷來此定居。配溫氏,生子四、女二,繁衍成族,後裔分居福鼎縣後壟等地。

  望裡港邊劉姓 始遷祖劉文煥,字章於,系橫嶼劉順吾長子。何時由大觀橫嶼入遷來此定居不詳,配陳氏,生子二,繁衍成族,後裔分居各地。

  鳳池板岙劉姓 始遷祖劉石保,系大觀橫嶼劉順吾三子。何時由大觀橫嶼入遷來此定居不詳,繁衍成族,後裔分居各地。

  宜山街劉姓 始遷祖劉功賜,系大觀橫嶼劉順吾四子。何時由大觀橫嶼入遷來此定居不詳,繁衍成族,後裔分居各地。

  沿浦鬥門頭劉姓 始遷祖劉廷爵,字伯雲,系劉士順次子、劉石保之孫。於清乾隆年間由鳳池板岙入遷來此定居。配李氏,生子七,繁衍成族,後裔分居各地。

  澄海埕溪(路尾)頂三畝劉姓 始遷祖劉廷富,字伯友,系劉士順四子、劉石保之孫。於清乾隆年間由鳳池板岙入遷來此定居。配陳氏,生子三、女一,繁衍成族,後裔分居各地。

  靈溪浦西保劉姓 始遷祖劉應龍,號瑞琳,系劉有贊長子。原籍福建泉州府安溪縣蓬萊鄉。其父於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丙辰,由安溪縣蓬萊鄉入遷瑞安縣四十七都湯岙。劉應龍於清康熙九年(1670)庚戌,由瑞安縣湯岙入遷來此定居。配陳七娘,生子一、女一,繁衍成族,後裔分居各地。

  渡龍西程浦頭劉姓 始遷祖劉君富,系劉有贊次子劉瑞廷之子。何時由瑞安縣湯岙入遷定居不詳。配陳氏,生子六:顯相、顯儒、顯範、顯欽、顯配、顯陸,繁衍成族,後裔分居各地。

  靈江餘家橋劉姓 始遷祖劉伯來、劉廷高兄弟,原籍福建泉州府安溪縣老厝基。清康熙初閩寇作亂,兄弟二人由安溪縣老厝基入遷來此定居。劉伯來乏嗣,劉伯高生子四:長子(名不詳)徙居永嘉縣毛竹嶺;次子劉日耀,承繼伯父嗣;三子劉日經,字文韜,住居本地,與兄劉日耀,繁衍成族(四子出紹胡家宅陳姓),後裔分居各地。

  赤溪南行劉姓 始遷祖劉祖成,字三卿,系劉達景之養子,原施姓。其父於明崇禎年間由福建泉州府(具體地址不詳)入遷平陽縣北港壬灣,至劉雲卿,於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戊子,轉遷來此定居。配尹氏,生子四:長子聖佑,字士光,次子聖佐,字士明,三子聖科,字士元,四子聖哲,字士彬,繁衍成族。其曾孫劉永鳳,徙居岱嶺雲遮,為雲遮支派始遷祖。

  浦亭樟岙劉姓 始遷祖劉伯基,號國祚,系劉漢祥之子、劉達景之孫,原籍福建泉州府安溪縣。其祖父於清康熙年間入遷平陽(今屬蒼南)縣南宋垟。劉伯基於何時由南宋垟入遷來此定居不詳。配單氏,生子五:長士親、次士英、三士顯、四士聖、五士茂,分仁、義、禮、智、信五房(禮房士顯徙居福鼎縣)。繁衍成族,後裔分居各地。

  莒溪劉姓 始遷祖劉道禎,字君憲,系劉式純次子。劉基六世孫。於明弘治七年(1494)甲寅由青田(今屬文成)縣南田鎮入遷來此定居,繁衍成族,後裔分居各地。

  礬山福德灣劉姓 始遷祖劉捷春,何時由福鼎縣武洋入遷來此定居不詳,繁衍成族,後裔分居各地。

  白沙劉店劉姓 始遷祖劉軫,字德輿,號了境,原籍福建(具體地址不詳)。於南宋年間入遷來此定居,隱而不仕,著書立說,終老林泉。傳世之作《詮心指要》2萬多字。繁衍成為望族,後裔分居各地。

  平等徐家莊劉姓 始遷祖劉步志。於清鹹豐年間由白沙劉店入遷來此定居。配李氏,生子六,繁衍成族,後裔分居各地。

  白沙象崗劉姓 始遷祖劉士亨,原籍溫州永嘉場白水。於清康熙年間與胞弟同時入遷來此定居,繁衍成族,後裔分居各地。

  湖裡劉姓 始遷祖劉二郎,原籍福建汀州府蘇中都。何時入遷來此定居不詳。配範氏,生子二,繁衍成族。裔孫劉沛錢,配鄭氏,於民國初期徙居炎亭西沙為發祥之祖;裔孫劉灃謙,配徐氏,於清光緒年間由湖裡徙居金鄉東門為發祥之祖。

舥艚灶基劉姓 始遷祖劉永贊,原籍瑞安縣穗豐。於清康熙年間入遷來此定居。配陳氏,生子四,繁衍成族,後裔分居各地。

  龍沙沙坡劉姓 始遷祖劉明博,何時由何地入遷來此定居不詳。配陳氏,生子二:長文標、次文典,繁衍成族。文典之子大福挈子學禹於清乾隆年間徙居江南老鬥門為發祥之祖。

  江南老鬥門劉姓 始遷祖劉俊青,於清嘉慶年間由渡龍埭頭入遷來此定居,配蔡氏,繁衍成族,後裔分居各地。

  龍江塗廠劉姓 始遷祖劉俊果,字足食,於清嘉慶年間由渡龍埭頭入遷來此定居,配繆氏,生子二,繁衍成族。另一支劉俊超,也是由渡龍埭頭入遷來此定居,餘不詳。

  南水頭過港(古港)劉姓 始遷祖劉我積,原籍福建莆田縣卓埔。於清順治年間因家遭賊劫,即棄家入遷來此定居。配馮氏,繁衍成族,後裔分居各地。

  五鳳鳳村劉姓 始遷祖劉友拱、劉友智、劉友信、劉友和兄弟,原籍福建汀州府永定縣牛皮嶺橫浚下。於清康熙年間入遷來此定居。後劉友拱轉徙蘭洋獅溪赤土坎,劉友信轉徙福鼎縣南洋棋墩弓橋內。劉友智、劉友和系鳳村發祥之祖,繁衍成族,後裔分居各地。

  華陽下莊劉姓 始遷祖劉萬興,字明勝,原籍福建汀州府永定縣牛皮嶺橫浚下。於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丙子,挈妻廖氏及子入遷來此定居,繁衍成族,後裔分居各地。

  橋墩中街劉姓 始遷祖劉金事、劉富事兄弟,原籍福建泉州府安溪縣城內。於清乾隆年間入遷來此定居。兄弟同心協力,興家立業,娶妻育子,繁衍成族,後裔分居各地。

  藻溪蕉浦嶺劉姓 始遷祖劉聖,字道敏,原籍福建泉州府安溪縣崇善裡蓬萊溪仔尾李子園。於明嘉靖年間入遷來此定居。繁衍成族,後裔分居各地。

  騰垟漁山頭劉姓 始遷祖劉魁,字存禮,原籍福建(具體地址不詳)。於明季入遷來此定居,繁衍成族,後裔分居各地。

  鳳池劉姓 始遷祖劉汝淮,字景賢,原名世德,原籍福建泉州府南安縣金田。明嘉靖年間進士,任平陽縣知事。(查民國《平陽縣誌·職官志》,只有明嘉靖四年劉録任平陽知縣,未見劉汝淮,字景賢,原名世德,明時任平陽知縣)。見鳳池俗美風淳,遂定居於此,繁衍成族。後裔分居挺南萬裡後,藻溪鑄鐤湖、霞關煙墩山、藻溪繆家庵、後壟坑頭牛角灣、油菜園、鳳梧井頭等地。

  望裡下堡、酒瓶山劉姓 下堡始遷祖劉天傑、酒瓶山始遷祖劉英標、劉英榜兄弟,均系埭頭劉姓後裔,於清初或康熙年間入遷定居,繁衍成族,後裔分居各地。

  鳳江張家堡劉姓 始遷祖劉茂道,系樂清縣石船肇基始祖劉履康裔孫。何時由石船入遷來此定居不詳。

  騰垟漁山頭、赤溪流岐尾、信智劉姓 始遷祖俱不詳,原系福建福寧府東門外入遷平陽縣北港鬧村蕭山之肇基始祖劉時龍(字文國)二子劉際興、劉際旺後裔。何時由北港鬧村入遷上述三處俱不詳,有待查考。

  雲亭菖蒲垟劉姓 始遷祖劉克奏,系福建建寧府遷永春縣章內肇基始祖劉光發之苗胤,劉仕鵬之裔孫。何時由永春縣章內入遷來此定居不詳。

  鳳陽頂堡劉姓 始遷祖劉宏叟,系福建建寧府遷永春縣章內肇基始祖劉光發之苗胤,劉仕恭之裔孫。何時由永春縣章內入遷來此定居不詳。

  南坪橋仔頭劉姓 始遷祖劉宏怡、劉宏悌兄弟,系福建建寧府遷永春縣章內肇基始祖劉光發之苗胤,劉仕恭之裔孫。何時由永春縣章內入遷來此定居不詳。

  馬站牛欄山劉姓 始遷祖劉宏惠,系福建建寧府遷永春縣章內肇基始祖劉光發之苗胤,劉仕恭之裔孫。何時由永春縣章內入遷來此定居不詳。

蒼南縣劉姓人口

蒼南劉姓人口發展史 蒼南原屬平陽,於1981年從平陽析出建縣。

蒼南1990年劉姓人口:1990年7月1日零時,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資料統計,全縣劉姓在籍血緣人口為15842人,佔全縣總人口1.52%,名列全縣第15位,分布全縣72個鄉鎮

蒼南2005年劉姓人口:2005年,據縣公安局人口統計資料,全縣劉姓在籍血緣人口為18693人,佔全縣人口1.52%,名列全縣第15位,分布全縣36個鄉鎮,其中5千人以上的有靈溪鎮,3千人以上的有龍港鎮,千人以上的有莒溪、沿浦2鎮

蒼南劉姓人物

蒼南劉姓自南宋至明、清,入編明萬曆《溫州府志》、《民國平陽縣誌》、《蒼南縣誌》、《千頃堂書目》等共11人。其中南宋5人,明3人,清3人,簡錄如下:

  劉士龍,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壬戌科進士。官寧德縣令、荊南知府。

  劉子璘,南宋淳熙八年(1181)辛丑科進士。官建州教授。

  劉居安,南宋端平二年(1235)乙末科進士。官通州倅。

  劉軫,字德輿,號了境,南宋年間由福建入遷白沙劉店。南宋淳熙年間隱而不仕,潛心於克己之學。著有《詮心指要》等。

  劉天益,一名忠益,字謙中,劉軫子,白沙劉店人。南宋嘉泰元年(1201)以布衣應制上萬言書,不報,遂不仕。著有《筠坡集》等。

  劉子東,景玉從子,明洪武七年(1374)甲寅科武進士。由儒士授平陽縣訓導、晉江教諭。

  劉鎮,白沙(今龍港鎮白沙)人。明官長清知縣。

劉紹寬,清同治六年(1867)出生於白沙劉店。光緒二十三年(1897)丁酉科拔貢。生前歷任龍湖書院山長,溫州府中學堂監督,平陽縣教育會長、教育科長,樂清縣教育科長,溫州籀園圖書館館長,民國《平陽縣誌》副總纂等職。著有《東瀛觀學記》、《厚莊文抄》、《厚莊詩文續集》、《厚莊雜錄》、《厚莊詩文稿》、《籀園筆記》、《籀園閒話》、《歸方金石凡例》、《厚莊日記》、《厚莊詩友函札》、《銅權唱和詩集》等。

劉慶祥 清末白沙劉店人。著有《鐵耕小築印集》等。

劉眉錫,清莒溪人。著有《南雁蕩山全志》6卷和《甌志摭餘》、《橫陽詩萃》、《劉氏集札》、《暘芝吟稿》、《莒水詩集》、《莒溪文集》、《莒溪日錄》、《昆陽南港、南雁、西湖、南田雜詠》等。

  劉在理,瀆浦大浹頭人。自幼愛好武術,明崇禎年間世亂投軍,官衢州千戶。



相關焦點

  • 劉姓是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姓氏之一,為何卻在百家姓中排名這麼低?
    宋朝版的《百家姓》近千年以來一直朗朗上口,無論男女老少、鴻儒白丁,總能或多或少得背出幾句。那麼,五大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的位置分別是怎麼樣的呢?第一名的王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8,第二名的李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第四名的陳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0。這三個姓的排位變動在10名以內,還算比較穩定。第三名的張姓在《百家姓》中排第幾呢?第24,嗯?好像差得有點多是不是?
  • 【百家姓.劉】劉姓起源
    劉姓,在《百家姓》之中排第252位,中國大陸第四大姓,人口在6500萬人以上,大約佔漢族人口5.38%,。根據戶籍管理部門的「全國公民身份信息系統」(NCIIS),劉姓是第四大姓。在中國歷史上,劉姓是登基為帝人數最多的一個姓氏。在中國古代有「劉天下,李半邊」說法,而在中國北方則有「張王李趙遍地劉」的說法。劉(유)姓在韓國亦有分布,在韓國排名第32位,有約22萬人。劉姓是江西第一大姓。另外,根據日本可查檔案記載日本第三大姓高橋氏等姓出自中國劉姓,為劉邦後裔。劉姓作為兩漢皇族也是西晉東晉時期到達日本的漢族歸化人的主力。
  • 姓氏起源 百家姓——劉姓起源
    劉姓,在《百家姓》之中排第252位,中國大陸第四大姓,人口在6500萬人以上,大約佔漢族人口5.38%,。根據戶籍管理部門的「全國公民身份信息系統」(NCIIS),劉姓是第四大姓。在中國歷史上,劉姓是登基為帝人數最多的一個姓氏。在中國古代有「劉天下,李半邊」說法,而在中國北方則有「張王李趙遍地劉」的說法。劉(유)姓在韓國亦有分布,在韓國排名第32位,有約22萬人。劉姓是江西第一大姓。另外,根據日本可查檔案記載日本第三大姓高橋氏等姓出自中國劉姓,為劉邦後裔。劉姓作為兩漢皇族也是西晉東晉時期到達日本的漢族歸化人的主力。
  • 瀘州百家姓之:瀘東羅氏源出劉姓
    各位讀者大家好,今天起為大家推出瀘州羅文鶴老師寫的瀘東羅氏族譜背後的故事系列文章,羅老師考證良久,文字通俗易懂,又不失詼諧幽默,並且還有很多鮮為人知的故事,我將一一為大家呈現,並且做一個瀘州百家姓的系統,希望對家風姓氏喜歡的朋友多關注,要是有想了解和發布自己相關姓氏來歷的朋友可以留言,瀘州的百家姓很多源於湖廣填川
  • 百家姓劉姓,中國第四大姓氏,來源、分布地區
  • 百家姓|劉姓女孩名字,蘊含獨特內涵
    劉姓,中國姓氏人口排名第四,在王、李、張三個大姓之後,佔了我國人口的很大一部分比例。那麼劉姓女孩應該如何起名呢?想必大家為給自家女孩起名也是費盡心思,下面就給大家帶來劉姓女孩名字有內涵的名字,希望可以給家長們一個參考。
  • 最新百家姓排名及分布地區,看看你的姓氏排名第幾?
    4.劉姓-佔全中國漢族人口的 5.38%=64,600,000人。5.陳姓-佔全中國漢族人口的 4.53%=54,400,000人。6.楊姓-佔全中國漢族人口的 3.08%=37,000,000人。7.趙姓-佔全中國漢族人口的 2.29%=27,500,000人。8.黃姓-佔全中國漢族人口的 2.23%=26,800,000人。
  • 中國姓氏發源地 百家姓佔據的比例
    據估計,中國87%的人口都姓著百家姓中的姓氏,逾1/5的中國人姓李、王或張,總共超過2.75億人。大多數中國姓氏都在中國境內有一個地理「基礎」,這一點較少為人所知。一些有趣的地圖告訴我們,哪些姓氏在中國的哪裡最為集中。大家都來看看你的根在哪裡?李姓李姓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四位。為區別其他同音姓,常說「十八子李」或「木子李」。
  • 劉姓出一上聯:「劉備、劉邦、劉德華」,其他姓氏這樣回復
    劉姓出一上聯:「劉備、劉邦、劉德華」,其他姓氏這樣回復文/古今山河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人們寶貴的精神財富。在這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國文化及文明不斷的發展、延伸。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個以姓氏的對聯,劉姓一家出上聯:「劉邦、劉備、劉德華」,其他家族這樣回復。雖然我們常說,名字只是一個人的一個稱呼,但是對于姓氏,我們卻不是那麼無所謂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思想上的解放,對於認祖歸宗等思想,我們遠沒有古代時期的那麼執著。但是,碰到相同姓氏的人,我們還是會不自覺的感嘆一聲:我也是呀,原來我們是本家呀。
  • 百家姓最新排名:你的姓氏排第幾?
    張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24位。2019年1月,根據公安部戶政管理研究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張姓人口總數達到了0.954億,在中國姓氏中排在第3位。4、劉姓最早一支劉姓源自堯的後裔劉累,故劉累為劉姓得姓始祖。劉姓望出江蘇彭城。
  • 劉姓男孩取名五行屬火的名字
    劉姓作為百家姓的一個大姓,重名率很高,對於現當代大多數劉姓父母來說,他們更願意多花時間給孩子一個好名字。起名不僅要考慮名字的寓意,還要結合男孩出生的時間,希望以此幫助男孩的未來發展,讓父母的希冀完全的寄托在名字之中。以下是五行閣起名整理的五行屬火的劉姓男孩名字,可供大家進行參考。
  • 《百家姓》第53集
    後來王莽篡漢之後,當然很多人私底下都在串聯,認為說王莽不可以這麼做,而且在民間有一些預言,有一些讖緯都警醒著世人,王莽篡位時間一定不長,而且後來一定又是劉姓來光復漢朝,所以大家其實都一直在期待什麼時候王莽會倒臺,劉姓的諸侯又能夠再回來當皇帝。所以這位弓林,他就跟其他人串聯在一起,認為說既然民間有這種預言,有這個讖緯,我們何不來創造這個時勢?
  • 百家姓中10個姓氏的最牛代表人物名單
    司馬氏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代表人物,司馬以官職為姓,所以在古代,司馬姓名人輩出,比如司馬顒(八王之亂中的八王之一)、司馬炎(晉朝開國皇帝)、司馬遷等。劉  劉姓最早一支劉姓源自堯的後裔劉累,故劉累為劉姓得姓始祖。佔全國人口的5.34%,在王、李、張之後排第四位。  代表人物劉邦(西漢王朝的建立者)、劉徹(漢世宗孝武皇帝、民族英雄)等等。孫  孫姓是東吳國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孫姓在中國姓氏按人口排序中,名義排行第12位,名義約佔中國總人口的1.5%。
  • 《百家姓》第58集(附文字檔)
    劉這個姓氏算是很大的姓氏,在中國大陸是第五大姓氏,在臺灣也排到第八大姓氏,結果在《百家姓》裡面居然排到二百多,所以在當時來講,他們排名其實並沒有以人口多寡來排列,是用另外一種考量來排列。劉姓是北方人,以目前的人口調查,北方人的比例比較高,因為早期它的發展主要還是在北方。它的來源我們來看一下,它最早是出自於祁姓,是堯的後代。
  • 百家姓裡最美的姓氏,你的在裡面嗎
    獨孤這個姓氏出自北魏時代北鮮卑部落,起源於劉姓。此姓氏在小說或者電視劇中經常被使用,比如現在的獨孤皇后,名字就叫做獨孤伽羅,妥妥的主角光環。還有之前李湘演過的獨孤依人,聽到名字感覺高冷又神秘。皇甫這個姓氏聽起來,有些日本貴族姓氏的感覺,但是這個確實是我們百家姓裡面的姓氏,歷史上也有很多名人,比如皇甫冉,再比如在水滸傳裡面出現的皇甫端。細想一下,這個姓氏配哪個名字都那麼好聽。
  • 蒼南圖書館:文化共享 書香飄逸
    蒼南圖書館協辦的紀念《國防法》頒布15周年宣傳現場  蒼南圖書館「玉蒼講壇」報告會  蒼南圖書館全景同月,蒼南圖書館「玉蒼講壇」開講,由「溫州文獻叢書」專職委員、副研究館員盧禮陽主講《從冒廣生到許蟠云:傳承鄉邦文獻》首場報告會。今年3月20日,成功舉辦了由蒼南縣原政協主席、浙江省畲族文化研究會理事雷必貴主講的《蒼南畲族的傳統習俗》第二場報告會。
  • 劉姓寶寶起名 時尚又新穎的劉姓男女孩名字推薦
    時尚又新穎的劉姓男女孩名字推薦劉姓寶寶起名  劉定一  ——時尚又新穎的劉姓男女孩名字推薦  劉志桓  ——出自《易屯》「《象》曰:雖盤桓,志行正也」。時尚又新穎的劉姓男女孩名字推薦劉姓男孩名字  『劉海希』—『劉澤然』—『劉迅澤』
  • 姓氏文化:劉姓
    當代天津市郊區寶坻縣耶律各莊村中劉姓村民較多。當地人說,這個村劉姓村民多為坐地戶,是當年隨蒙古軍隊來到這裡定居的,劉姓是由耶律姓衍轉過來的。 6.魏晉時烏桓部族有劉姓者;另外後燕時獨孤部劉亢泥曾被封為烏桓王。 7.據《舊唐書·南蠻傳》所載,唐代南蠻有劉姓者。 8.回族中的劉姓,多為改姓。
  • 百家姓前八位中,有哪幾個姓沒出過皇帝?周姓:揭老底是不?
    《百家姓》是傳統蒙學識字「三百千」當中的百,成書時間是在北宋初期,框架建立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書中的姓氏順序是按照當時的社會地位來排名,比如趙就是宋朝的皇室之姓,錢是吳越國王室錢姓、李是南唐王族的姓氏等。
  • 新排《百家姓》與大關姓氏
    社會上流行的《百家姓》載有486個姓氏,《新編千家姓》收有3107個,《中國姓氏大全》收有5600多個姓氏。然而,這些姓氏「集成」因屬舊時代產物,編排者為「尊國姓」,居首者均為當朝皇帝和王公貴族之姓(如北宋編《百家姓》以「趙」居首,明代《皇明千家姓》改為「朱」姓居首等等),難以體現各姓間擁有人口之多寡,編排缺乏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