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黃河大橋 圖片來源:濟南市人民政府官網
1855年,黃河在蘭考縣東壩頭附近決口,奪大清河入渤海,形成現行河道。
自此,濟南依黃河而居已有160餘年。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這條側臥濟南城北的河流成為城市發展的「硬傷」,就連濟南人也自我調侃:「離黃河很近,離黃河很遠。」
隨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在今年的濟南市政府工作報告中,「黃河」一詞被提及22次之多:
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典範和高質量發展樣板城市,加強與沿黃各市在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生態保護等領域合作,引領和帶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
這釋放出一個重要信號——黃河,正成為濟南未來的發力點。
6月7日至9日,濟南市黨政代表團赴鄭州、西安學習考察,借鑑兩市在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方面的經驗和做法,並分別與兩市籤署合作協議。
這是繼去年北上南下取經後,濟南首次將目光聚焦黃河流域城市。
就在十幾天前,濟南剛剛明確作為中心城市的目標定位——「努力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先行示範區、黃河流域國家中心城市」。
除了抱團發展,濟南還有城市進階的夢想。
學習西安鄭州
去年9月,在鄭州舉行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濟南與鄭州、西安一道,作為「中心城市」被「點名」。
不久後,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談及沿黃地區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質量發展時又強調,「強化西安、鄭州國家中心城市的帶動作用,發揮山東半島城市群龍頭作用」。這其中,顯然也繞不開濟南。
黃河流域示意圖
今年初,《濟南建設國家中心城市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提出,將推動建設黃河下遊城市群,推動濟南都市圈和鄭州都市圈對接合作,引領帶動山東中西部地區和中原地區協同發展。
此後,「黃河」成為濟南各類政策文件和重要會議的高頻詞。
5月12日,濟南市政府工作報告更是罕見出現22次;半個月後,濟南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舉行集體學習研討,明確提出濟南作為中心城市的目標定位——「努力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先行示範區、黃河流域國家中心城市」。
作為三個「中心城市」中唯一的非「國家中心城市」,這一次,濟南已經錨定追趕的目標。
很快,濟南就圍繞這一課題展開學習——6月7日至9日,濟南市黨政代表團赴鄭州、西安學習考察,主題正是借鑑兩市在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方面的經驗和做法。
鄭州鄭東新區 圖片來源:攝圖網
選擇這兩座城市的理由,是顯而易見的。
「西安和鄭州這兩個城市和濟南有許多相似的地方,都是省會城市,而且都是黃河流域的中心城市,這兩年發展也比較快,包括政策創新各方面都是推出比較早的。」山東財經大學區域經濟研究院院長董彥嶺分析,在城市面臨的問題上,濟南與它們也有很多相似性。
「 我們去學習,可能針對性、啟發性更強一些。更能深入體會到別的城市是怎麼起步、突破的,學習借鑑作用就更大一些。」
據報導,3天時間裡,濟南市委書記孫立成、市長孫述濤帶隊,考察鄭州和西安兩市的十幾個大項目,涵蓋產業、生態、文化等多個領域。
在考察回歸後的交流座談會上,濟南市市長孫述濤直言:「鄭州、西安這兩個城市,雖然資源稟賦、發展特點有所不同,但在落實『黃河國家戰略』、推動高質量發展上都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首位度低,經濟總量不如省內「小弟」
儘管三座城市在發展基礎、戰略機遇乃至問題痛點上都十分相似,但差距也是客觀存在的。
在經濟體量上,作為黃河流域首個GDP過萬億的省會城市,2019年,鄭州GDP、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進出口總額,分別是濟南1.2倍、1.4倍和3.7倍。
而距離萬億GDP都只差「臨門一腳」的濟南和西安,競爭膠著。2019年GDP還比濟南少100多億的西安,今年一季度已經反超濟南近70億元,並喊話:「有充足的底氣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超過濟南。」
數據來源:各地統計公報 整理製圖:城市進化論
至於首位度,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省會濟南在山東都缺少「存在感」,經濟總量一度只能排在全省第三,低於青島和煙臺。即便在2018年經濟總量超越煙臺、並於2019年初合併萊蕪之後,其首位度依然無法和作為省內唯一龍頭的西安和鄭州相比。
2019年,西安首位度高達36.1%,鄭州為21.4%,濟南卻僅為13.3%,僅為西安三分之一左右。
衡量中心城市實力,人口也是一個關鍵指標。
在「搶人大戰」中表現突出的西安,以及坐擁中原人口腹地的鄭州,2019年末常住人口均已超過1000萬。而作為我國人口第二大省山東的省會城市,濟南2019年末常住人口僅為890.87萬人,離千萬人口城市還有一段距離。
此外,在教育、科創、文旅等方面,濟南的表現也略顯遜色。
看到差距之後,濟南要向鄭州和西安學什麼?
據公開報導,鄭州的黃河國家地質公園、鄭東新區、龍湖金融島,西安的三星(中國)半導體有限公司、華為西安研究所、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大唐不夜城等,均為此次濟南「西行取經」的重要點位。
在鄭州,孫立成表示,在貫徹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上,鄭州研究深、見事早、行動快,值得濟南認真學習借鑑。
對於正在建設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的濟南來說,鄭州鄭東新區的發展同樣具有參考價值。公開資料顯示,啟動建設至今,鄭東新區建成區面積超過150平方公裡,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超5000億元,吸引頭部企業富士康及大量總部經濟、金融機構入駐,人口已達150萬左右。
在西安,網紅景點和夜間經濟受到濟南考察團成員的關注。
「水平很高,非常完備規範,打造的產品也更加成熟。」濟南市文化和旅遊局局長郅良直言,對比西安,濟南在「夜經濟產品」包括特色街區的打造上,還有很多功課要做。
西安大唐不夜城 圖片來源:攝圖網
濟南如何補齊短板?
作為此次考察的直接成果,濟南分別與鄭州、西安籤署協同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合作協議。
濟南 圖片來源:濟南市人民政府官網
當地媒體評價,這標誌著「濟南與這兩座城市的合作站上了新的起點,也標誌著沿黃城市的協同發展邁出新步伐」。
根據建議,濟南將與兩市在生態保護、產業聯動、戰略統籌、科技資源互通共享、對外開放合作共贏等方面加大合作力度,構建起常態化交流機制,並不斷深化拓展各領域合作。
除了與沿黃城市抱團發展,濟南還有著更高的目標——爭當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模範生」。
6月8日,山東舉行新聞發布會,「一群兩心三圈」區域發展格局揭開面紗。
「一群」: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山東半島城市群;
「兩心」:支持濟南、青島建設成為國家中心城市;
「三圈」:推進省會、膠東、魯南三大經濟圈區域一體化發展。
根據規劃,山東將全省16個地市劃為三個「圈」。其中,省會經濟圈包括濟南、淄博、泰安、聊城、德州、濱州、東營7市。這也意味著,濟南的「圈子」最大。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根據山東省委、省政府此前印發的《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的實施方案》,在推動省際區域協同發展方面,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推動山東半島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融合發展,打造流域協作發展先行示範區。
而從定位來看,省會經濟圈要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範區、全國動能轉換區域傳導引領區、世界文明交流互鑑新高地。
對照此次濟南西行考察的重點領域,二者也是不謀而合。
「 今天的濟南,正處於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自貿試驗區濟南片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三大國家戰略交匯疊加的重大戰略機遇期、加快跨越發展的黃金期,接連踏上了面積超一萬平方公裡、人口超一千萬,地區生產總值邁入萬億元俱樂部的重要關口。」
濟南市副市長尹清忠在發布會上如此說道。
這一次,站在重要關口的濟南,能否抓住「黃河大合唱」的機遇,「圓夢」國家中心城市?
編輯|鄭直 肖勇
本文來自我的小夥伴:
城市進化論(微信號:urban_evolution)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