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一水總關情 感悟習近平總書記寧夏行的人民情懷

2020-12-20 人民網

初夏時節,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這是總書記今年全國兩會後的首次國內考察活動,也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第二次來到寧夏。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提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重要論斷,立意高遠,內涵豐富,思想深刻。

從1997年到2020年,20多年間,習近平4次踏入寧夏這片土地。回顧他的考察足跡,始終離不開以民為本的一水、一沙、一河、一山,讓廣大人民群眾感受到他「人民至上」的深厚情懷。

水:尋「生命之源」 解貧困之圍

「把天上水、地表水、地下水都利用好」

1997年4月,作為福建省委副書記,同時也是福建省對口幫扶寧夏領導小組組長的習近平第一次來到寧夏。經過6天時間翻山越溝,習近平被西海固的極端貧困深深震撼,下決心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推動福建和寧夏開展對口幫扶。

西海固位於寧夏中南部地區,十年九旱,自然條件嚴酷,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稱。「水貴如油」。缺水,影響到了百姓的生存生活,也是貧困地區發展生產的最大制約因素。

1997年4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在寧夏隆德縣考察,了解抽水灌溉情況。(資料圖片)

當年,習近平對口幫扶寧夏脫貧攻堅的一個重點就是做好水的文章。他抓井窖工程,解決群眾生活用水問題;鼓勵小圓井抽水灌溉,解決產業用水問題;通過生態移民搬遷,恢復植被、涵養水土……習近平說:「乾旱地區主要是缺水的問題,就是要這樣因地制宜解決,根據不同的條件,把天上水、地表水、地下水都利用好。」

2016年7月18日,習近平來到涇源縣大灣鄉楊嶺村看望父老鄉親,實地考察精準扶貧情況。在考察中,除了察看屋內陳設外,習近平尤其留意村民家的淋浴設施。聽說安了太陽能熱水器,習近平說「挺好」,關心地問家裡的小男孩:「你常洗澡嗎?」

解決好老百姓吃水用水難題,習近平念茲在茲,無日他忘。在習近平親自部署推進下,閩寧協作的種子逐漸生根、發芽,有些已經結出了累累碩果。23年來,福建省本著「寧夏所需,福建所能」,源源不斷向寧夏貧困地區投入幫扶資金,在嚴重缺水的鄉村打井窖,修建高標準梯田,解決了30萬人、10餘萬頭大牲畜的飲水困難問題。西海固地區做活了水的文章,初步解決了生活用水、產業用水的問題,並逐步實現開發用水和生態蓄水的良性循環。

水,不僅解決了老百姓生活生產的問題,種活了莊稼,更澆灌著老百姓摘掉「窮帽子」的希望種子。如今,在西海固地區的很多村莊,幾乎家家都已通上自來水。

習近平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他當年推動的那些扶貧措施,改變了無數西海固貧困家庭的命運。正如總書記期望的那樣,這裡正在由「幹沙灘」變成「金沙灘」。

沙:縛住「黃龍」 人與沙和諧共處

「你們在這裡做出了很大貢獻,非常了不起」

遠離乾旱、風沙、貧困,是縈繞在西北人心頭的夢想,也是習近平心中深深的牽掛。

昔日的寧夏靈武白芨灘林場黃沙漫天。因西、北、東三面分別毗鄰騰格里沙漠、烏蘭布和沙漠和毛烏素沙地,很長一段時間裡,寧夏人的記憶都是「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風吹沙子走,抬腳不見蹤」。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黨委原書記王有德不甘心,帶領職工在流動沙丘固沙造林,立誓與沙漠抗爭。

「養個娃娃容易,在沙漠裡種棵樹難。」此話不假,治沙人千辛萬苦栽好的樹苗,常常一夜之間就被風沙埋葬,但他們還是不停地補栽,直到樹木連成片,把黃沙牢牢鎖住……

不負韶華,未來可期。昔日沙洲變成了真正的綠洲。如今,春意盎然的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裡,沙丘上長著檸條、花棒、沙柳等植物,訴說著治沙英雄王有德與治沙人在風雨中固沙造林的動人故事,也書寫著寧夏治沙奇蹟,展現著人類的頑強不屈。

2008年,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來到寧夏,專程看望了王有德和他的同事們。面對一望無際的麥草方格,他緊緊握住王有德的手說:「我是來向你學習的。你們在這裡做出了很大貢獻,非常了不起。」

寧夏靈武白芨灘一角。圖片由寧夏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提供。

年年歲歲,王有德和數百名職工運用扎麥草方格的方法堅持治沙,在浩瀚的毛烏素沙漠織成了鎖住風沙的茫茫綠網,有效阻止了毛烏素沙漠南移和西擴,守護著黃河以及河岸萬頃良田。不僅如此,為防沙固沙,寧夏治沙人繼續摸索出卵石防火帶、灌溉造林帶、草障植物帶、前沿阻沙帶、封沙育草帶「五帶一體」的治沙防護體系,並通過實施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等生態工程,讓「人進沙退」完美逆襲「沙逼人退」。

「這是一項平凡而偉大的事業,也堅定了我們治沙的決心。對你們的事業,我們會全力支持。」習近平對圍攏過來的治沙人說。

「平凡而偉大」,簡單的五個字道出了治沙事業的艱辛,也讓人深深感受到習近平對於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高度重視。

「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習近平正是心懷人民,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推動生態文明發展。

河:受益於其潤澤 理應保障其安瀾

「努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6月8日下午,習近平在黃河吳忠濱河大道古城灣砌護段,察看黃河生態治理保護狀況。新華社記者鞠鵬攝

2016年7月,習近平在寧夏考察時就指出:「寧夏是西北地區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要大力加強綠色屏障建設。要強化源頭保護,下功夫推進水汙染防治,保護重點湖泊溼地生態環境。要加強黃河保護,堅決杜絕汙染黃河行為,讓母親河永遠健康。」

對寧夏生態的重要性,他思慮深遠。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寧夏,因黃河而生,因黃河而興,是沿黃河9省區中唯一全境屬於黃河流域的省份。千百年來,黃河滋養了寧夏平原,造就了良田沃野、魚米之鄉的「塞上江南」。

黃河之於寧夏,意義非凡。

2020年6月,習近平第四次來到寧夏考察,一如既往關心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要把保障黃河長治久安作為重中之重,實施河道和灘區綜合治理工程,統籌推進兩岸堤防、河道控導、灘區治理,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統籌推進生態保護修復和環境治理,努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習近平在寧夏考察時強調。

「先行區」,就要先行一步,探索實踐,以示後人。這意味著,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這一國家戰略中,寧夏被賦予了一項責任重大的任務。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始終把生態文明建設置於中國發展的國家全局戰略來考量。提出「先行區」的概念,意味著寧夏要從國家戰略全局中,在全國生態體系中,在黃河流域協同治理中,從大局觀念和責任擔當的高度,來看待自身的定位和發展。

那麼,「先行區」需要怎麼做?對此,習近平也有明確表示:「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繼續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抓好生態環境保護。要把保障黃河長治久安作為重中之重,實施河道和灘區綜合治理工程,統籌推進兩岸堤防、河道控導、灘區治理,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統籌推進生態保護修復和環境治理,努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保護好紅線、底線,守好一條生命線。此次之行,習近平對於寧夏生態文明建設寄予深情厚望。

山:以「父親山」胸懷 築起生態屏障

「生態環境保護建設要持之以恆」

習近平遠眺賀蘭、近覽黃河。山水之間,牽繫千秋大計。

6月9日下午,習近平在銀川市西夏區賀蘭山東麓,聽取賀蘭山生態保護和環境綜合整治情況匯報。新華社記者謝環馳攝

賀蘭山素有寧夏「父親山」之名。父親之名,緣由是其阻擋沙漠及西北寒冷氣流東侵,守護著西北、華北生態安全,成就了寧夏平原「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的景象,對我國生態安全和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曾經,常年過量開採和露天式開採作業,對賀蘭山生態功能造成巨大破壞,其面臨著發展不可持續的困難挑戰。201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專門就騰格里沙漠遭企業汙染一事作出批示;2016年7月來寧考察時,總書記再次強調「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必須扭住不放、一抓到底,直到徹底解決問題」……

2017年,寧夏賀蘭山區域煤炭開採史就此終結。寧夏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範圍內所有煤炭、砂石等工礦企業關停退出,並進行環境整治和生態修復,保護區內礦產資源開採和建設項目審批停止。

在一時的經濟增長與長遠的生態發展兩者間,寧夏果斷選擇了後者,堅定轉變發展理念,大力實施「生態立區」戰略。遵循總書記的指示,寧夏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的步伐愈走愈堅實。把山水林田湖草作為一個生命共同體,統籌實施一體化生態保護和修復,全面提升自然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生態服務功能。構築以賀蘭山、六盤山、羅山自然保護區為重點的「三山」生態安全屏障,形成體系完整、功能完善的綠色生態廊道。

2020年6月,習近平在寧夏考察重訪賀蘭山,了解賀蘭山生態環境保護情況。習近平指出,賀蘭山是我國重要自然地理分界線和西北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維繫著西北至黃淮地區氣候分布和生態格局,守護著西北、華北生態安全。他要求寧夏要加強頂層設計,狠抓責任落實,強化監督檢查,堅決保護好賀蘭山生態。

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繫的有機鏈條。「我們要認識到,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習近平對於山水林田湖這個「生命共同體」有過如此闡釋。

對於寧夏生態保護的每個方面,習近平都有思考、有部署。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讓賀蘭山成為生態平衡的「守護山」。治理好黃河,能夠有效解決群眾關心的防洪安全、飲水安全、生態安全等問題;保護好賀蘭山生態,使其能在防風固沙、涵養水源、生物多樣性維護等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一個和諧平衡的生態環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應有之義。中國共產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山水之間,寄予著習近平總書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理念,詮釋著他心中以綠水青山換得百姓幸福感的人民至上的深厚情懷。

相關焦點

  • 【一枝一葉總關情】習近平兩會「繪」山水
    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六到團組,語重情長,惠及百姓民生;言之切切,匯聚人心民意;諄諄囑託,描繪綠水青山。這些暖心話語和難忘瞬間既飽含著習近平對人民的真摯感情,同時也凝聚著大國領袖的治國智慧。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兩會特別欄目《一枝一葉總關情》推出系列特稿,與您一同重溫習近平的兩會時間。春日的暖陽灑向大地,人民大會堂莊嚴肅穆。
  • 跟習近平總書記學經典
    近日,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創作的《百家講壇》特別節目《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社會反響熱烈。  節目分為12集,以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講話、文章、談話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經典名句為切入點,由「原聲微視頻」「思想解讀」「經典釋義」「現場訪談」「互動問答」「經典誦讀」六個環節構成。19日晚已經播出最後一集。
  • 聯播+| 習近平民法典「講義」中的人民情懷
    「講義」中的人民情懷
  • 【一枝一葉總關情】習近平的隴原情
    習近平和甘肅人民的情誼,要從父輩說起。他的父親習仲勳曾在甘肅省慶陽市南梁地區留下許多動人的革命事跡。2009年6月,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踏上隴原大地,他深入慶陽、隴南、天水、蘭州等地,走訪革命老區,了解災後重建,調研企業發展,參觀科研院校,指導甘肅工作。2013年2月,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後的第一次春節慰問,習近平又來到甘肅。
  • 感受人民群眾在習近平總書記心裡的分量
    習近平總書記以心系蒼生、真摯深厚的為民情懷,始終把人民群眾裝在心裡,始終惦記人民群眾冷暖,始終為人民群眾福祉奮鬥,在領航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恢宏實踐中極大豐富和發展著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帶領全黨書寫著密切與群眾血肉聯繫的歷史新篇章。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人民」一詞出現203次,「群眾」一詞出現43次,充分彰顯出人民群眾在習近平總書記心裡沉甸甸的分量。
  • 《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解說詞(第一集)一枝一葉總...
    內容提要  本集圍繞「以人民為中心」這一主題展開,分三個段落。  第一:什麼是為民?主要內容以總書記所引用鄭板橋的詩「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為切入點,通過講述總書記曾在梁家河修建第一口沼氣池的故事,闡釋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的理論實踐。
  • 用中國話語體系抒發為民情懷——《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到《管子》的「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再到清代學者所說的「利民之事,絲髮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講述了什麼是為民、為什麼為民、怎樣為民的治國理政要道,解讀了「讓老百姓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讓老百姓有更多的實惠,有更多的獲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人民的擁護和支持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最牢固根基,人心向背決定著執政黨的生死存亡」等重要論述,展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對古代仁政思想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 這是習近平總書記一以貫之的理念和情懷
    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地指出,「歷史文化遺產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不僅屬於我們,也屬於子孫後代。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  這是習近平總書記一以貫之的理念和情懷。在地方工作期間,總書記為浙江良渚古城遺址等一系列重要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傾注了大量心血。
  • 《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解說詞(第一集)
    主要內容以總書記所引用鄭板橋的詩「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為切入點,通過講述總書記曾在梁家河修建第一口沼氣池的故事,闡釋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的理論實踐。  第二:為什麼為民?主要內容以總書記引用的「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為切入點,通過講述總書記弘揚焦裕祿精神,闡釋如何做到以造福人民為最大政績。  第三:怎麼樣為民?
  • 習近平總書記的語言魅力
    除了這一思想體系具有科學性、真理性、革命性、實踐性、時代性、民族性等重要特徵外,也和該思想體系的主要創立者習近平總書記極具個性的語言風格和特色密切相關——這一特點使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更容易被理解和傳播。
  • 讓愛國主義情懷激蕩青春力量——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
    ——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  ●當代中國青年要在感悟時代、緊跟時代中珍惜韶華,自覺按照黨和人民的要求錘鍊自己、提高自己,做到志存高遠、德才並重、情理兼修、勇於開拓,在火熱的青春中放飛人生夢想,在拼搏的青春中成就事業華章。
  • 「我將無我,不負人民」飽含為民情懷
    從住得了到住得好,從吃得飽到吃得好再到吃得有品位,正是「我將無我,不負人民」,正是心裡想著人民,把人民當主人,才使得人民群眾生活越來越幸福。  群眾利益無小事,一枝一葉總關情。人民,始終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思考、決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是什麼?
  • 澠池縣英豪鎮:一山一水總關情 一字一句暖人心
    參觀之旅——一山一水總關情這是參觀的第一站——周家山。周家山駐村第一書記謝成傑向教師們介紹村裡情況。信步前行,古樸、幽靜的村莊每一堵牆、每一個角落都有匠心獨運的藝術。
  • 一見·鄉親們給總書記嘮嘮家裡的收入帳
    6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時,來到吳忠市紅寺堡區弘德村,看望了村民劉克瑞一家。47歲的劉克瑞5年前因車禍致右腿損傷,尚未完全康復。全家收入以養殖和務工為主,2017年脫了貧。老劉在村裡做看護蓄水池的工作,老伴就近做採摘枸杞、料理葡萄等零工,兒子兒媳在附近的紡織廠工作……總書記和他們算了算,零零總總全家一年有十萬多元收入。這些年,脫貧攻堅是習近平總書記心裡最牽掛的一件事。從黃土高坡到茫茫林海,從雪域高原到草原牧區,從西北邊陲到雲貴高原,總書記每到一地考察,常會去看望貧困戶或剛脫貧的鄉親們。
  • 習近平陝西行丨一路走來,始終關切,秦嶺深處感受總書記人民情懷
    習近平陝西行丨一路走來,始終關切,秦嶺深處感受總書記人民情懷 時間:2020
  • 學習感受習近平總書記尊老敬老情懷
    原標題:學習感受習近平總書記尊老敬老情懷 10月1日上午,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閱兵儀式結束之後,致敬方陣的21輛禮賓車上,坐著老一輩黨和國家、軍隊領導人親屬代表,老一輩建設者和家屬代表,新中國成立前參加革命工作的老戰士,老一輩軍隊退役英模、民兵英模和支前模範代表。感人的場面,讓無數人淚奔。
  • 踐行人民至上理念 厚植為民服務情懷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必須堅持人民至上、緊緊依靠人民、不斷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並落實到各項決策部署和實際工作之中,落實到做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中去。
  • 在革命紀念館,習近平總書記的那些諄諄教誨
    編者按:2020年7月22日至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考察期間參觀了四平戰役紀念館。他認真觀看紀念館陳列,不時詢問,了解那段氣壯山河的戰鬥歷程。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在各地調研考察期間,多次赴革命紀念館參觀,重溫黨的初心和使命。一起來看總書記在革命紀念館的那些諄諄教誨!
  • 習近平民法典「講義」中的人民情懷
    文章從民法典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加強民法典重大意義的宣傳教育、加強民事立法相關工作、加強民法典執法司法活動、加強民法典普法工作等方面詳細闡釋了頒布實施民法典的重大意義、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權益的重要性。民法典回應了人民的期待,充滿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底色。
  • 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為何有如此之魅力?
    後來,總書記把對母親深深的孝和愛升華為了對社會所有老人的大孝和大愛。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引用的範仲淹的名言。節目經典誦讀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播音員朱衛東說,總書記多次強調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要讓人民過上美好的生活。「節目中我們再次誦讀古代經典,既感動於前賢關心百姓疾苦的內心,更讚嘆總書記心繫人民群眾的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