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Barefoot公司的願景很簡單,就是讓數據中心交換機和伺服器一樣享有開放性和可編程性。而英特爾收購Barefoot的目的是為了自身的數據中心部門更好的應對雲數據中心客戶的不斷變化的各類需求。
衝擊傳統巨頭:Barefoot的網絡交換晶片
Barefoot是一家成立於2013年的計算機網絡公司,設計和生產可編程網絡交換機晶片、系統和軟體。
因此Barefoot公司推出了P4網絡程式語言並與Google公司一起創建了開源社區,更為重要的是Barefoot晶片工程師辛勤努力的成果證明可編程晶片可以在速率、帶寬、成本、功耗以及組網等諸多方面與固定功能交換機ASIC晶片保持同等水準。
這家公司的四大核心競爭科技:
①一種程式語言:P4
②一種可編程晶片架構:PISA
③一種編譯器與工具鏈:P4 Studio
④一種可編程網絡晶片:Tofino
隨著Tofino2乙太網交換晶片的推出,Barefoot公司終於有機會將逐漸升溫的可編程交換最終變現。
在了解了目前網絡體系架構發展的痛點之後,Barefoot提出了已經成為業界標準的P4語言,開發了對應的PISA晶片架構和編譯器,並做出了兩款可以完全編程的高性能網絡交換晶片並且構建了完整的技術閉環。
網絡設計者可以通過P4定義數據平面的轉發和處理規則,例如報頭解析、匹配、表項配置等,然後通過編譯器在目標交換機上進行實現。
對手的對手是朋友:英特爾收購Barefoot
英特爾是美國最大的數據中心計算機晶片製造商,但其晶片無法通過乙太網有效管理通信。
相反,Broadcom是主要的乙太網晶片製造商。顯然英特爾認為自己可以通過收購一個較小的競爭對手來改變這種狀況。
敵人的敵人是朋友,英特爾收購網絡基礎設施初創公司Barefoot,以強化自身數據中心晶片的通信能力,這次收購旨在幫助英特爾更好地與競爭對手Broadcom展開競爭。
Barefoot給英特爾帶來了在雲網絡架構、P4可編程高速數據路徑、交換機晶片開發、各種其他網絡組件方面深厚的專業知識。
英特爾希望解決數據激增問題,因為數據的激增導致數據分析需要更高的計算能力,而且英特爾還希望提供在不同數據中心之間遷移信息所需的網絡基礎設施。
收購完成之後,Barefoot將為英特爾對端到端雲網絡和基礎架構領導地位的關注提供支持,並讓英特爾能夠繼續為我們的數據中心客戶提供新的工作負載、體驗和功能。
背後的邏輯:強化數據中心的網絡能力
近年來,英特爾在乙太網交換機和網卡領域的地位一直持續下降。收購Barefoot Networks的Tofino 2、P4套件以及未來的設計,再加上英特爾的矽光子晶片,將有望使其在未來的交換機設計中佔據優勢。
專注於傳統CPU業務對英特爾不會起到幫助作用,所以強化數據中心的網絡能力是有必要的。
Barefoot為英特爾提供了很多運行現代數據中心理想的網絡功能,在這種這些數據中心,軟體正在越來越多地定義商用硬體。
這顯然是針對博通,因為這次收購讓英特爾得到了更好地服務超大規模數據中心和滿足超高速節點到節點通信需求的專利技術。
儘管英特爾已經是美國最大電腦晶片製造商,但是它目前並不生產通過乙太網管理通信的晶片。這一晶片技術被廣泛用於連接龐大的電腦和伺服器網絡。目前,這一網絡晶片領域由博通主導。
顯然英特爾認為自己可以通過收購一個較小的競爭對手來改變這種狀況。
通過此次收購,英特爾可以獲得一套核心知識庫,涉及p4可編程高速數據路徑、交換機晶片開發、P4編譯器、軟體驅動程序、網絡遙測和計算網絡等技術。
潛在爆發市場:物聯網時代的智能連接
如此龐大的數據量,必須要有足夠優秀的交換機晶片才能輔助處理,尤其像Barefoot Networks的乙太網交換機晶片還兼具極強的靈活性,自然也使得其成為了國內雲端數據巨頭們青睞的合作夥伴。
此次收購旨在解決數據激增的問題。數據激增對分析計算能力的要求不斷提高,同時對數據中心內部交換能力的需求也不斷提升。
不止英特爾看到了當前信息爆炸所帶來的巨大商機,國內廠商更是如此。雖然目前,Barefoot被英特爾收購已成定局,但由於諸多中國廠商早前均對Barefoot 進行了投資布局,因此這些廠商暫時還可以及時分享到這家公司所帶來的最新技術,保證自身在雲端數據處理市場中不掉隊。
同時,物聯網時代,智能連接類終端數量將呈爆發式增長,其所產生的數據規模也將成呈指數級上升。據國際研究機構和數據存儲公司希捷的一份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共產生7.6 zettabyte(澤字節),預計到2025年,數據量將增長到486澤字節,而1 zettabyte大約為1萬億gigabyte(千兆字節)。
如此龐大的數據量,必須要有足夠優秀的交換機晶片才能輔助處理,尤其像Barefoot的乙太網交換機晶片還兼具極強的靈活性,自然也使得其成為了國內雲端數據巨頭們青睞的合作夥伴。
結尾:
目前世界上超過一半的數據都是在過去兩年時間內產生的,但其中只有2%的數據被分析過。在收購後既能夠彌補英特爾在雲網絡數據管理方面的弱項,又能與英特爾的現有連接產品形成強有力的互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