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教育的根!

2020-09-20 阿傑wpj

前言:一個負責任的家長,不僅要做好孩子「第一任老師」的工作,還要準備做好孩子的「終身老師」的工作。

沒有家長不重視孩子的教育。有些家長早早就把孩子送進早教機構,希望能「贏在起跑線上」。

他們將孩子送進最著名的學校,為孩子請最好的家教,承包下一切家務甚至包括幫孩子清理書包,希望為孩子創造最好的讀書環境……

可是事情常常事與願違,再好的學校再優秀的老師也不如父母的家庭教育更重要。

因為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天起,你們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你們的言傳身教就是孩子的人生課堂。

01

教育的根到底在哪裡?——家

一提起教育,我們都自然地想到了學校,小學,中學,大學。

其實,孩子從呱呱墜地起,就欣喜地來到了他們的學校,那就是他們幸福的家,我們父母就是他們的第一任老師。

所以,我們要把孩子教育的大廈建牢,就要打好教育的地基,紮好教育的根,那麼我們追問——教育的根到底在哪裡?

其實,教育的根不在學校,也不在社會輔導機構,教育的根就是家。

02

教育的根到底在哪裡?——家

當我們感慨「生一個孩子容易,但養一個孩子很難」時,我們已經意識到了:養育孩子的另一副重擔——家庭教育。

孩子成長的第一次區分就是從「家」開始,要不,為什麼都是上帝賜予的小天使,為何有的孩子各個方面都出類拔萃,而有的孩子卻一切平平?

其實,作為父母要把「家」看做孩子健康成長的原動力,要從家庭生活的點滴細節中發掘孩子的天賦,並適時引導,這才是成就孩子的教育之道。

03

家是培育孩子成長的土壤

有個智慧的人培養孩子的三句話:

第一句話:「孩子,爸媽沒本事,你要靠自己了。」不包辦,把責任還給孩子,讓孩子擁有了責任心。

第二句話:「孩子,做事先做人,一定不能做傷害別人的事情。」講德行,告訴孩子做人的標準。

第三句話:「孩子,撒開手闖吧,實在不行,回家來還有口飯吃。」無私的愛,無盡的愛!

而同樣的問題,卻有人所說的三句話就截然不同:

第一句話:「寶貝,你好好學習就行了,其他的事情爸爸媽媽幫你搞定!」剝奪了孩子負責任的權利,培養出了沒有責任心的孩子。

第二句話:「寶貝,出去不能吃虧,別人打你一定要還手!」基本的做人準則都沒有教對,可能培養出「缺德」的孩子。

第三句話:「我告訴你,你要是再不好好學習,長大沒飯吃別來找我!」有條件的愛,根本不是真愛。

04

家長是一種職業

教育的根是從家延伸出來的,而家的經營關鍵在家長。

一直在思忖把「家長」這種身份和責任用一個什麼名詞來形象而準確地描繪一番,不經意看到一個網友的個性籤名——家長是一種職業,我的眼睛一亮,正說到我的心坎上。

能把「家長」這個光榮而沉重的頭銜頂起,何不需要像對待一種職業一樣敬畏和擔當?

「溫暖、和諧,親密」這些字眼,是孩子成長中最寶貴的「養分」;

父母恩愛相處,同擔責任,教育步調一致,是孩子成長最好的環境;

如果這樣,我想就再也沒有「事業成功,家庭失敗」的說法了,至少會少些。

05

父母要做孩子的終身老師

人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要說,父母要做孩子的終身老師。

西方有一個富有哲理的故事頗給人啟發,說的是一個「兒子眼中的父親」:

7歲:「爸爸真了不起,什麼都懂!」

14歲:「好像有時候說得也不對……」

20歲:「爸爸有些落伍了,他的理論和時代格格不入。」

25歲:「『老頭子』一無所知,陳腐不堪。」

35歲:「如果爸爸當年像我這樣老練,他今天肯定是個百萬富翁了……」

45歲:「我不知道是否要和『老頭』商量商量,或許他能幫我出出主意……」

55歲:「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說實在話,他的看法相當高明!」

60歲:「可憐的爸爸!您簡直是位無所不知的學者!遺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生活是一本耐讀的書。當孩子們到中年,或步入晚年時,才會更多地想起雙親,感念父母對自己人生影響,以至於在自覺或不自覺中,模仿著當年父母對自己的教育方式來教育自己的孩子。

所列這些想說明什麼?我想說的是,一個負責任的家長,不僅要做好孩子「第一任老師」的工作,還要準備做好孩子的「終身老師」的工作。

相關焦點

  • 家,是教育的根
    ——家一提起教育,我們都自然地想到了學校,小學,中學,大學。其實,孩子從呱呱墜地起,就欣喜地來到了他們的學校,那就是他們幸福的家,我們父母就是他們的第一任老師。所以,我們要把孩子教育的大廈建牢,就要打好教育的地基,紮好教育的根,那麼我們追問——教育的根到底在哪裡?
  • 家庭教育:家,是教育的根
    教育的根到底在哪裡?——家 一提起教育,我們都自然地想到了學校,小學,中學,大學。 其實,孩子從呱呱墜地起,就欣喜地來到了他們的學校,那就是他們幸福的家,我們父母就是他們的第一任老師。 所以,我們要把孩子教育的大廈建牢,就要打好教育的地基,紮好教育的根,那麼我們追問——教育的根到底在哪裡?
  • 人民教育家於漪寄語松江教師:小學教育是根的教育,根深才能枝繁葉茂!
    「你們松江人傑地靈,是上海之根,文化底蘊深厚,發展勢頭好,你們要好好地在這片土地上培育孩子們。謝江峰,你是名師,更要引領大家,為孩子們多做些事!」日前,人民教育家於漪老師在與區第三實驗小學校長謝江峰以及學校教師代表們的交流中,表達了對松江教育的殷殷期待,並且寄語松江教師,在新時代的教改當中,站好自己的崗,充分運用松江深厚的文化條件,以及名師的精神財富,把松江教育辦得更好、更精彩。
  • 根潤立德教育停止經營 此前曾接手青島韋博英語
    交費兩萬多元給孩子購買了為期兩年的英語輔導課程,中間上課卻一波三折:收費的青島韋博語言專修學校(簡稱「韋博英語」)突然關店,將課程交由青島根潤立德教育(簡稱「根潤立德教育」)進行,但是最近,根潤立德教育卻也停止經營,「目前孩子無學可上,學費退不回來。」
  • 「人民教育家」於漪:師者的根在祖國,師者的魂是民族
    她是「人民教育家」她是「最美奮鬥者」她是「改革先鋒」她是於漪從教近國家被侵略,遭災難,普通老百姓家同樣遭殃,受罪。童年快樂美好的生活被炮火打得煙消雲散。社會現實的教育歷歷在目,難以忘懷。後來輾轉求學,投考到鎮江中學。學校離市裡幾十裡路,不住校無法就讀。當時,物質條件極其艱苦,無電燈照明,無自來水,住宿的地方是日本鬼子留下的軍營,宿舍裡沒有一張桌子、一張板凳,面盆、漱口杯都放在泥地上。
  • 花根HUGROOT,做教育的智慧助理
    初次見面,請多多關照~大家好,我是花根HUGROOT,一個看似很簡單的測試,同時也是一套極為複雜和精深的系統哦,在面世之前,我已經被孕育了十年,精心研發、更迭了四代啦!面對焦慮被不斷炮製的當下社會,你是否也和萬千家長一樣站在教育的十字路口茫然無措?有時候真恨不得變出一臺魔法般的掃描儀把孩子的大腦掃描個遍,好看看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好了,現在我來告訴你,這臺夢幻般的掃描儀現在就放在你眼前,而且要更科學、更簡單。
  • 童蒙養正《聖學根之根》全集共七冊
    這三年的根紮下去,小孩就具備判別是非善惡的能力,一輩子不會改變。現在我們要更進一步,探討三歲之後的童蒙教育。兒童時期記憶力強、理解力弱,所以應該帶著小孩背誦聖賢典籍,例如《聖學根之根》所收錄的二十三種童蒙書籍。
  • 把根留住!
    外父沒有兒子,就把根柱這個女婿當成兒子使喚了,每天壟斷著根柱,結婚多少年了一直和外父外母吃住在一起。這時的根柱既開車,又當焦炭廠的廠長。根柱說:「就這樣忙來忙去,也掙不上什麼大錢,剛好維持一個廠子的運轉。」趕到了煤炭行業好轉了,根柱想的是好好的大幹一場。這時的外父卻把煤礦轉賣給了另一家企業,手裡賺著上億元錢開始當寓公了。
  • 東湖評論:教育是拔掉窮根的根本之策
    也正如駱胤成感悟的一樣,教育才是讓當地拔掉窮根的根本之策。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決戰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但我們仍然要咬定青山不放鬆,擼起袖子加油幹,努力繪就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朝著共同富裕的目標穩步前行。在實現這個偉大目標的過程中,要進一步加強教育投入,讓更多的農村兒童獲得良好的教育,走出大山,學成歸來後反哺家鄉,這樣才能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 教育的一切核心,是塑造孩子生命之根
    文:一點修煉 | 原創這是在教育上,站在相對很高的角度來問的一個問題,非常重要,因為它深刻會影響到你教育孩子的方式,以及成果。首先,其實我想問下,你是否有想過「家庭教育目標」這個問題?再有的,認為教育孩子就是教會孩子學習數理化史地生等自然知識和學校開設的社會科學知識。然後把絕大多數的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學習」上,仿佛孩子只要學習好了,就一定能成才。最多的,可能是:考上好大學,學好專業,將來找好工作或者出人頭地。他們的腦海裡,全力盯著上大學,尤其是名牌和重點。
  • 《聖學根之根》系列叢書正式出版,引領少兒國學新潮流
    市面上大多數的兒童啟蒙書籍魚龍混雜,缺乏規範的編寫流程,且內容多以西方童話、寓言、識物等通識啟蒙教育為主,題材的缺失和內容的單薄已成了必須承認的詬病。對於一個尊儒的民族而言,傳統文化的缺失是國民教育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 平行線教育:以人為本教根學源
    近年來,我國的教育事業取得了諸多成就,伴隨2018年「兩會」的召開,我們更是深刻地感受到了國家在促進教育事業健康、有序發展上的決心,對此感到十分開心。教育培訓作為學校教育的有效補充,滿足了多元化的教育需求,我們追求的是激發每一個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
  • 「根在泉州,根在老家」——陳守仁家族四代返鄉捐款850萬元
    陳守仁帶著兒孫回到泉州,希望兒孫一代一代記得泉州是他們的家、他們的根。當90歲高齡的泉籍鄉賢陳守仁再次踏上故土,耳邊又響起熟悉的鄉音。這一次,他不是一個人回來,而是帶著30多名家族成員,子孫四代共同返鄉祭祖,在故鄉的大街小巷裡尋找鄉愁。
  • 高考作文全民寫作大賽:家國同根,根根相連
    家國同根,根根相連常言道:沃土有良樹,根深出大果。國家之於我們,就像土壤之於大樹。貧瘠的土壤長不成大樹,動蕩的國度給不了幸福。曾經的中東,和平又富庶。如令,它卻成了人間煉獄。少數幸運的,如同電影《何以為家》中的主人公贊恩,忍飢挨餓,於夾縫中生存,終能留得一口氣;不幸的大多數,不知乘坐的小船會在何時擱淺,不知會不會如小男孩艾蘭一般長眠於那片金燦燦的海岸…這,是生活在苦海中的地區人們的真實寫照,此時此刻,何以為國?何以為家?沒有強大與安定的國家作為後盾,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又會怎樣?
  • 「原生家庭」教育問題的根由
    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方式再一次被各種媒體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說明家庭教育有時要比學校教育更重要更深入。說明父母所承擔的教育責任往往比老師更重大更深遠。所以說,「原生家庭」的教育問題其本質上是中國目前教育體制上的本末倒置問題。
  • ...根文化」,K12教育新兵子藤教育將於今年落地9所託育園和1所幼兒園
    子藤教育及其背景 子藤教育集團成立於2019年,是愛家集團 「從心」戰略布局的教育板塊。今年將迎來9家子藤託育園及1家子藤幼兒園的陸續開園。第一家K12學校和大自然學校也將隨著愛家集團的產業布局在2022年落地湖州安吉。
  • 舞鋼市第一小學:核心素養下的學校「根」教育課程體系建設
    河南經濟報 記者 吉娜 通訊員 臧娟娟2020年12月8日下午,在舞鋼市第一小學報告廳召開了核心素養下的學校「根」教育課程體系建設報告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旋律,彰顯傳統文化教育特色,形成具有生長力的「根文化」。崔紅霞從學校的歷史和現狀進行剖析,指出學校必須在有限資源下,尋求發展方式的轉變,打造內涵發展的道路。辦一所具有生長力的卓越學校。她提出:做有根的教育,培養有根的未來人,以根育德,以根啟智,以根陶情。
  • 維根小屋中國第一家素食
    吃素關乎生命哲學這裡號稱是中國第一家維根(Vegan)素食餐廳,所謂維根,就是「嚴格素食主義者」——儘可能避免用任何動物產品作為食物或用於任何其他目的的人
  • 西峽縣寨根鄉:抓牢養成教育 走好人生第一步
    西峽縣寨根鄉 :抓牢養成教育 走好人生第一步河南經濟報記者張治中 周美嬌 通訊員李玉濤幼兒園是幼兒人生當中的第一所學校,對於幼兒來說,最重要的不是文化知識的學習,而是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等的培養,很多習慣都會在這一階段養成
  • 西密西根大學教育與人類發展博士體育學(中國班)2019年 招生簡章
    美國西密西根大學教育與人類發展博士體育學(中國班)是美國西密西根大學與中國廣州體育學院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的項目,該項目是為培養體育教育與人類發展專業領域的中國學者和研究人員而設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