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女媧補天的神話家喻戶曉。女媧是中華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華夏母親、中華女神。女媧文化綿延中國近五千年,並廣泛在中原大地流傳,與其多種植根於民間的流傳形式息息相關。女媧在各地多有紀念性遺存,關於傳說其出生地、陵墓,以及後世民間紀念祖廟的歷史地理記錄,分布地域遼闊。
近年來,名人故裡之爭愈演愈烈,出現了「伏羲東奔西走,皇帝到處安家,女媧遍地開花,諸葛四處顯靈」的怪現象。歷史旅遊文化助推地方經濟發展,是這些故裡之爭的重要「推手」。就女媧故裡而言,比較有名有河北涉縣的"媧皇宮"、山西晉城澤州"媧皇窟"、湖北竹山寶豐鎮"女媧山"、陝西平利"女媧廟"、河南西華的「女媧城」、甘肅秦安的「媧皇故裡」等。
一、河北涉縣故裡說
河北涉縣蝸皇宮是我國規模最大、肇建時間最早、影響地域最廣的奉祀中華始祖女媧的朝拜聖地,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涉縣「女蝸祭典」己被國務院列入「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河北作為「女娟故裡」己成定局。
涉縣位於河北省西南部,太行山東麓,晉冀豫三省七縣(市)交界處,隸屬邯鄲市,總面積1509平方公裡。涉縣皇宮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祭祀始祖女的主要場所。蝸皇宮位於河北省涉縣城西北十多公裡處的風山上,因古代神話故事中的的女媧鍊石補天於此而得名。媧星宮始建於北齊天寶(公元550-559)年間,為文宣皇帝(高洋)所建,至今已有1400年歷史。該建築始建佔地面積550畝,有古建築135間,北齊石窟3個,北齊摩崖刻經6部,集古建、石窟、石刻、石造像於一體,是我國規模最大、肇建時間最早、影響地域最廣的奉祀中華始祖女媧的朝拜聖地。其主體建築依崖而建,巧奪天工,被古建專家譽為「河北省古建築十大奇觀之一」,素有」活樓」、「吊廟」之美稱。每年農曆三月初一至十五為民間傳說中女媧神誕日,民間祭祀場面盛大,宏偉壯觀,堪稱一絕,"女媧祭典」現己被國務院列入「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涉縣也因其深厚的女媧文化而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女媧文化之鄉」,並在涉縣成立了「中國女媧文化研究中心」。
二、山西長治故裡說
山西晉城市澤州縣浮山有女媧故裡遺址,相傳女媧曾在此「補天」。盤古開天,女媧摶土。根據史籍記載及史學各界人士的考察論證,人類始祖女媧的發祥地位於太行南端澤州縣金村鎮東南的浮山。晉城澤州「女媧補天」遺址,位於城東10公裡的金村鎮的浮山的山腰。這是一個天然形成的石洞,洞高約5米,寬約3米,深約4米。一進洞門,可見洞頂左側有一條寬約20公分的巨大裂縫,深不可測,似乎要通往「天外」。細看正前方的洞頂,也有一條寬約10公分的水平裂縫,橫亙東西,舉世無雙的「」女媧氏鍊石處」的巨型古石刻,可見一巨石壁上。《大清一統志》、《澤州府志》、《風臺縣誌》等地理、方志典籍,一致記載了這裡曾是"女媧補天處」,都有「媧皇窟」,又稱「翁婆頭」的記載。浮山有海上浮石、雲浮山移之意。浮山腳下的桐村,每年3月18日都會舉行女媧的祭祀活動。
三、湖北竹山故裡說
湖北十堰市竹山縣田家壩是古庸國都城所在地。庸,古國名,曾隨同周武王滅商。春秋時,是巴、秦、楚三國間較大的國家。建都上庸(今湖北省竹山縣西南)。公元前6 1 1 年,為楚所滅。史籍記錄:先祖伏羲、女媧摶土造人、鍊石補天的地方,就在古庸國女媧山。可以說,十堰市竹山縣女媧山也是女媧故裡。在竹山縣寶豐鎮南,有一座女媧山。據《山海經》、《康熙字典》記載,女媧曾在此鍊石補天,寶豐鎮尚存有《女媧鍊石補天天真》石碑。《史記五帝紀》載:女媧煉五色石補天,又女媧山在鄖陽竹山縣西相傳鍊石補天處。此後的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竹山在該縣寶豐鎮女媧山風景區連續舉辦了四屆 「女媧文化節」,公祭「華夏始祖、東方聖母」女媧。近幾年來,竹山縣大力發掘女媧文化資源,聚力推動經濟發展,引起國內外女媧文化研究專家高度關注。2007年,該縣以女媧創世神話為主題的女媧山風景區基本建成。寶豐鎮女媧山頂,建起了18米高的女媧銅像及女媧祭壇、聖母亭、問天閣等景觀,仿塑「中華母親山」標誌石,雕刻「康熙字典」。
四、河南西華故裡說
河南周口市西華縣有女媧城,即「女媧氏之故墟」,女蝸曾在此捏土造人。西華位於河南省中部豫東平原,西華縣城居於賈魯河畔,距河南省會鄭州市中心164公裡,距周口市中心30公裡,是中國歷史傳說中造人補天的「東方女神」。女媧建都的地方,被譽為「媧皇故都」。1981年,位於縣城北10公裡的聶堆鎮思都崗村發掘有春秋時期女媧城遺址。經考證,為「女媧氏之故墟」。《太平衰宇記》、《讀史方與紀要》均有記載。城址分內外城兩部分,外城城牆南北、東西各1公裡,內城各為360米。護城壕輪廓清晰,城牆殘存最高3米,寬約8米,城壕基部寬6米,上部寬15米。城牆是分層夯築而成。城內發現有宮殿式土臺基,挖出地下管道一個,殘長1米,寬29釐米。西城牆上還有一座烽火臺殘基。從西城牆下掘出的陶片看出器形的釜、罐、鼎、鬲、翁、豆等。其器形、陶質、顏色、紋飾,都具有春秋戰國時代的特徵。1986年,女媧城遺址被定為河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五、甘肅秦安故裡說
女媧生於「成紀」,天水市秦安縣隴城鎮是傳統說法上的「女媧故裡」,相傳人文始祖女蝸就誕生在這裡。隴城鎮位於甘肅省秦安縣城東45公裡的清水河(古名略陽川水畔),地域開闊,氣候宜人,有源自隴山的略陽川水經略陽城(古名龍城)、略陽道古城北,東向西流。相傳,人文始祖女媧就誕生在這裡,此地素有「媧皇故裡」之稱。隴城是古成紀的中心地帶,相傳女媧生於風谷,長於風臺,葬於風塋。在風谷至今仍有一深不見底的土洞,人稱「女媧洞」。風谷還有女媧潭、八卦坡、捨身崖等古地名。風塋有一山叫石窖窩山,傳說貯藏的是女媧的五色補天石。《風俗通》日:「俗說天地開闢,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於泥中,舉以為人。」在隴城鎮有一「龍泉」,傳說是女媧捏土造人、討伐共工時的用水之泉。女媧還有「鍊石補天」的神話,女蝸煉五色石以補蒼天的傳說,充分說明了女蝸為人類的生存勇於戰勝自然災害和禽獸蝮蛇的偉大功績。女蝸被尊奉為人類的高母,她輔佐伏羲證婚姻媒妁嫁娶之理。
六、陝西平利故裡說
陝西平利縣的女媧山是女媧鍊石補天所在地,五代《錄異記》最早記載了女媧廟在平利的史實,女蝸廟遺址區發現的三塊石碑,是平利作為「女媧故裡」的證據。在陝西東南,有一塊山清水秀、氣候宜人、秀色可餐的寶地,這就是被稱為女媧故裡的平利,女媧鍊石補天的所在地在如今的女媧山。女媧山位於平利縣城西15公裡處,海拔988米,古稱中皇山,因後有女蝸宮而得名女蝸山。山上建有女媧廟,氣勢宏偉,殿宇紛繁。女媧山地處秦嶺南端、大巴山北麓,位於陝、鄂、渝三省市交界處,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歷為兵家必取之地。從女媧阻止炎黃之戰的地理位置上看,黃帝居於渭北黃龍,炎帝居於鄂西神龍架,女媧所在二者間的位置正是平利女媧山。
五代蜀杜光庭《錄異記》是最記載女娟廟在平利的史料。《錄異》記載:「房州上庸界,有伏羲女蝸廟,雲是踳土為人民之所,古蹟在焉;華陝界黃河中有小洲島,雲是女媧墓。房州即今靠近平利的湖北房縣,西晉時平利屬房州管轄,「上庸界」即現平利,故女媧廟在平利的歷史由來久遠。據此所記,伏羲女媧兄妹繁衍人類之說早已普傳民間。唐李冗《獨異記》中「天若遣我兄妹二人為夫妻,而煙悉合,若不,使煙散。於煙即合「的記載與當地百姓「滾磨為婚」的傳說有異曲同工之處。在女媧山東北方向不遠處,現有一條山溝名叫「磨溝」,此溝因伏羲女媧兄妹「滾磨成婚」的傳說而得名至今。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四·地理志》記載:平利,中下,武德元年以故吉安置,大曆六年省入西城,長安初復置。有女蝸山。」據《明一統志卷三四·漢中府》記載:女媧山,在平利縣東三十裡。舊有女媧氏祠,灌溪河發源於此山。
歷史上的英雄不問出路,但出現女媧故裡之爭,說明當下弘揚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心態,以及發展經濟的目的。無論女媧真正故裡究竟何處,如何把歷史文化變成我們得以滋養的優秀資源進而全民共享和傳承傳播,才是最值得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