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猿輔導在線教育」,當央視春晚主持人提到這幾個字的時候,相信絕大多數觀眾此前都未曾聽過這家公司——即使有聽說也遠不如同樣作為春晚贊助商的洋河和古井貢酒有名。
正因為並不是一個大眾所熟知的品牌,直到距離除夕僅僅十來天的時間,猿輔導才順利通過央視春晚合作審查,獲得春晚特約身份。「恭喜你們將是第一個登上春晚的在線教育公司,另外提醒,伺服器要提前準備避免宕機。」猿輔導市場負責人在這天收到了來自央視工作人員的微信。
除夕這天,預期中的伺服器宕機並沒有發生。在這一刻裡所有人無論如何都想不到,十天之後,面對新冠疫情導致的延期開學,一場全民「網課」行動,讓包括猿輔導在內的整個在線教育行業迅速成為民眾關注的焦點。
春晚並沒讓人熟知的猿輔導,卻在接下來登上了微博熱搜的熱門詞,春晚擔心發生但並沒發生的伺服器宕機也在十天後終於宕機了,這一天猿輔導推出的免費直播課上,突然來了500萬學生。
100萬人同時答題的雲考試
面對新冠疫情導致的延期開學,即使是就讀於省重點高中,成績排在全校前20名的吳創難免也有些焦慮。
複習當然要照常進行,不過不是在線下,而是線上。像吳創所在的學校,每天要上六節網課,課後有一場在線考試和自習時間。不僅早讀和晚讀都要打卡,每天也要將反思和總結做成PDF發給老師檢查。不過吳創發現,和在學校複習相比,線上上課的效果似乎會大打折扣。
「很多老師只帶高三,以前線下上課,一節課可以跳躍式地把各種知識串起來,像一場精彩的演講一樣,不局限在某一個專題。但是一放到鏡頭裡,因為幻燈片佔了90%的畫面,他們就會更關注怎麼做好PPT。」
除了效果不佳,網課中部分課程的設置也引起了爭議,圖為上網課的體育老師
馬上面臨中考的初三女孩劉奕含也有類似的感受。她的學校使用了一家網絡直播平臺上課,對於倉促上陣的線上課程,她不是很喜歡。「評論區很亂,經常出現和學習無關的東西,學校的老師也是第一次用,不熟練,不太會操作,很多同學也不適應。」
對於即將迎來中考、高考的應屆生來說,疫情或多或少影響了他們的複習心情,一些效果不甚理想的網課又在某種程度上加劇了這種焦慮。於是他們想通過更有效的方式,了解自己的複習情況,短板在哪,以及在同齡人當中處於什麼樣的水平。
吳創同學使用小猿搜題App拍照搜索題目講解
只有模考能解決這個問題。2月15日,吳創和劉奕含就參加了一場名為猿輔導「百萬人在線大模考」的初高考英語模擬考試,全國有120多萬學生通過猿題庫App同時在線參加考試,不僅考完試十分鐘內直接出分,還會針對每個人的錯題點、薄弱點進行分析,提供一份智能診斷報告,便於學生查漏補缺。
相比於全國第二名的成績,吳創更看重報告中提到的自己的弱項在哪,抓緊複習。初三生劉奕含則在滿分150分的高考卷子裡拿了90多分,極大地提升了自己的自信心。她把獲得好成績的原因一方面歸結為自己堅持不懈地英語學習,另一方面也是在學校學習之餘,通過長期上猿輔導網課養成了接受在線教育的習慣,面對學校的網課時她也看出兩種教育方式的不同。
「比如上語文核心素養課的時候,老師會把人文素養融入語文知識教學,還會講一些比較專業的理論,像批判性思維。」劉奕含說,「上這個系統班,不僅是學知識,還特別提升素養。」她的語文成績也從初一初二時80分左右(滿分100分)的水平,提升到初三的 110分上下(滿分120分),最近還考了一次年級第一的115分。
這次疫情也間接放大出在線教育的優勢——不僅可以作為學科知識的鞏固,同時是綜合素質教育的普及。像劉奕含參加的猿輔導網課,就面向小學到高中的全年級學生提供了免費直播課,它包括鞏固學習的學科課程、提升人文素養的大師人文課以及榜樣青年說。同時,猿輔導還邀請了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教授、《最強大腦》科學總顧問劉嘉老師為全國的中小學生們分享疫情期間如何進行心理疏導。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教授劉嘉老師通過猿輔導網課,讓全國各地的學生了解到疫情期間心理疏導的知識
對於這些直播課,吳創和劉奕含會根據自己的需求有選擇性地參加,在他們看來,在線直播課不僅能學知識,還能提升綜合素養,緩解疫情中的焦慮情緒。
AI+教育的產品邏輯:因材施教
如果說傳統教育體系裡的九年制義務教育保證了「有教無類」的實現,那麼伴隨著AI技術進步、大數據學情分析、自適應學習以及數位化平臺的技術越來越成熟,在線教育正在幫助老師和家長更了解學生們,實現「因材施教」。
「學校老師是面向大眾的,很難對每個人的學習問題做針對性地剖析,」被問及對於教育的看法,劉奕含這樣回答道,「但在猿輔導網課上,每次考完之後,老師會根據試卷給一個特別長的分析,告訴我哪做得好,哪做得不好,提出很多建議,然後提示你去猿輔導網課發的資料裡做哪些題鞏固、提升、熟練,很個性化,像私人訂製。」
同時,課前到課後的過程已經形成一個閉環。課前為學生提供預習資料,預習tips,課上通過引導式的探索去介紹知識點,課後則通過課堂測驗,統計學生的答題時間、正確情況,並根據這些數據調整教學重心。
猿輔導網課老師疫情期間在家裡上直播課
「網課老師會給你提煉很多解題技巧,在學校裡這種提煉是要靠做題,自己摸索出來的,網課幫你省了很多時間。」劉奕含坦言,很多情況下學校裡學到的知識只是單一的知識點,在網課上則成為完整知識體系中的一環,讓自己的思路更清晰。
網絡課程實現個性化與針對性的基礎,來自高質量與結構化的用戶數據。除猿輔導網課之外,猿輔導在線教育旗下,還擁有小猿搜題、猿題庫、小猿口算、斑馬AI課等在線學習產品。小猿搜題負責人安妮表示,成立7年,猿輔導在線教育旗下學習產品的全國累計用戶已經超過4億。通過海量用戶積累起的大數據,為猿輔導網課的課程與教學設計提供了數據反饋與支持。
比如小猿搜題擁有超1.6億題目的海量題庫,已提供了330億次作業輔導、2000萬小時答疑講解,這些數據都會反哺到網課的教學環節。由猿題庫發起的「百萬人在線大模考」,則為全國考生提供了學習效果的直接數據診斷與反饋。教、學、練、測、評等各個環節的數據,對於教育科技公司來說尤為重要。從猿題庫智能題庫到小猿搜題工具再到猿輔導網課,猿輔導在線教育形成商業閉環的同時,也構建了數據的閉環和倉庫。
迄今,猿題庫提供了7億次題目練習服務,用戶總練習時長有9000萬小時。小猿口算每日批改題目數超過2.5億道,每日在線練習題目數超過2500萬道,服務3000多萬小學生,並從中收集了高頻易錯題、重難點數據,這些數據都會反饋到網課的教學環節中。
不止是大數據驅動下的教學效率提升,對於很多青少年來說,創新性的在線課堂也能夠更好地提升專注度。正在讀四年級的小鋒原本十分內向,但是通過在課上搶麥發言,燃起了學習的積極性。在他看來,能夠實時與老師視頻連麥,通過在屏幕上用拖曳、連線等互動操作來完成習題,很大程度上幫助他提升了興趣,不知不覺中,掌握了更多的知識。
滿足K12全年齡段孩子全學習場景的最高頻的需求,引領孩子可以基於自己的學習程度做系統性學習。在這背後有猿輔導AI Lab技術團隊的支持,出於用戶思維,而非產品思維來打造產品。
2014年年中,猿輔導應用研究團隊成立,運用深度學習技術,打造出拍照搜題APP小猿搜題,開源了分布式機器學習系統ytk-learn和分布式通信系統ytk-mp4j。2016年,猿輔導內部開始關注高考機器人的方向。2018年3月和7月,猿輔導AI團隊分別獲得「MSMARCO機器閱讀理解水平測試」和「斯坦福問答數據集」兩項全球AI頂級賽事的世界排名第一。在MSMARCO微軟機器閱讀理解測試排行上,猿輔導排名第一(截止2018.03.31)
猿輔導聯合創始人郭常圳稱,「我們試圖去拓展一下技術推進教育的邊界,這是一個面向未來的事情。」雖然生產出能自主輔導學生學習的智慧機器人是困難的,但是用AI技術來輔助教育,已經能看到明顯進步。
教育的重塑:「從學得」到「習得」
然而,當AI應用於小猿搜題的視覺技術和圖像識別,當AI助力猿輔導教研體系因材施教,作為一家堅信在線教育是趨勢也是未來的教育科技公司,猿輔導開始思考與未來相關的問題:「AI只是教育的輔助工具嗎?它有沒有可能從本質上影響教育甚至重塑教育?」
2019年,在猿輔導產品矩陣中,低幼階段開始凸顯,斑馬AI課成為「黑馬」。不到兩年的時間,斑馬AI課一躍成為猿輔導體系中第二大收入的產品。劉奕含今年快6歲的妹妹從一年前就開始使用斑馬英語,每天一到上課時間就主動坐到桌子邊,也不需要父母在旁邊監督,學英語就像玩耍一樣自然。
劉奕含還說,妹妹後來又報了猿輔導網課的語文和數學,平時還要跳舞,學電子琴,國畫,屬於線上+線下教育,和她小時候完全不一樣。「我小時候就學個琵琶,每天練到哭。」在劉奕含看來,從小眼界就開闊的妹妹和她的同齡人將來肯定會比自己更優秀。
「AI技術對教育的重塑,應該從低幼孩子開始。在K12領域,AI只能作為一個輔助手段,你很難說服家長,放棄掉唯分數論的單一教育理念。但是在低幼環境下就完全不一樣。」郭常圳說,「首先它並沒有成體系的學校教育;其次,新一代80後、90後家長受教育程度高,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他們的顯著特點就是希望給孩子最好的、最先進的教育。對於面向未來的教育產品,他們也願意嘗試。所以家長可以接受,而我們通過學習行為數據來修正算法和模型,從而使得學習有可能被AI改變。」
郭常圳意識到,80後、90後從受教育這件事情上獲得了很大的收益,會進而演化成一個內生的需求,希望儘可能早地幫助孩子把那些能受益一生的能力訓練好。比如思維的能力,比如英語作為世界公民的語言工具,基礎文學素養的能力、閱讀的能力。對於這些家長而言,幼兒學習跟K12以前是基於考試的壓迫性的培訓需求完全不一樣。
想明白這一點,其他就不難了。2019年11月,斑馬AI課語文進行內部測試,斑馬AI課思維在此之前早已上線。至此,斑馬英語改名斑馬AI課,碼齊了面向2-8歲孩子的語數外三個核心內容。
學生通過斑馬AI課互動學習
斑馬AI課本質上是對學習方式的改變,從傳統的「學得」化為「習得」。通過「習得」而掌握某種語言的人,能夠輕鬆流利的使用該語言進行交流。習得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看上去沒有刻意去學,只是經常用,結果就自然而然的學會了,這歸功於「內隱學習」——在不知不覺中學習。而「學得」是指有意識地研究且以理智的方式來理解某種語言(一般指母語之外的第二語言)的過程。比如,中國傳統的英語教學方法——「語法翻譯法」和「情景法」,學習的核心是語言形式,學教材,背單詞,學語法,這些就是典型的「學得」。
郭常圳認為,世界日新月異,知識更新的速度很快,你必須要有持續學習的能力,才有信心面對不確定的未來。但是,對於傳統知識的掌握是不變的,這些知識孩子們儘早掌握一些,也是好的,因為它能夠給孩子們提供一些素材,幫他們認知問題。當孩子們有自己的學習能力,有自己的方法論,有自己分析解決問題的框架,又有很多素材提供給他的時候,他面對未來挑戰的時候,就更加能夠有的放矢。
也許對於下一代來說,他們尋找共鳴的方式不僅僅局限於興趣愛好,也包括了對種種在線教育平臺的選擇與認可。教育不再是「考完就忘」,也不是填鴨的代名詞,而成為下一代成長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特質之一,持續地對世界保持旺盛的求知慾和好奇心。
(部分圖片來自網際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