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視覺中國
熱衷一件無聊的事不難,難的是一輩子熱衷一件無聊的事。
臺島的深綠分子一輩子最熱衷的一件事就是改名--把帶中國字眼的title 改成臺灣。似乎改個名就算大志得遂。
日前,臺灣當局宣布駐美機構「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改名為「臺灣美國事務委員會」。改名大業又進一步,部分臺島綠媒和綠營政客彈冠相慶,紛紛歡呼「臺美關係取得了重大突破」。
不過,這番自嗨姿勢遭到不少臺灣網友的嘲笑。有人問:「改個名改變了什麼?」有人說:「又當棋子了,看不懂嗎?」
不是自己看不懂,是希望臺灣民眾看不懂。這不過是為民進黨攢點人氣,為執政塗點口紅。
一、裝自嗨是為了虛飾政績
給執政塗點口紅,是蔡英文當局現在最著急的事。原因是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初選已經啟動,由於過去執政三年多,內政、兩岸關係被搞得一塌糊塗,蔡英文在多數民調裡都居最末。
如果政治行情始終上不來,蔡英文就將創造有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以來的一個紀錄:第一個只幹了4年被轟下去的人。此前,陳水扁、馬英九都幹滿了兩屆。當然,陳水扁的第二個任期是靠「兩顆子彈」才保住的。
低迷人氣讓蔡英文能創造的紀錄不止這一個。成為政黨候選人需經過黨內初選。此前,蔡陣營的判斷是,民進黨內不會有人出來與蔡英文爭初選。
孰料賴清德3月份在艱難地幫助民進黨贏得臺南「立委」補選後,突然登記參加民進黨初選,而且民調一度高過蔡英文兩倍有餘。
如此一來,蔡英文還將創下在任領導人卻過不了黨內初選的紀錄。
於是,著了急的蔡英文長袖善舞,以挽頹勢:自稱「辣臺妹」嗆聲大陸,扮演網紅,利用手中行政資源打壓對手,種種手段不一而足。
而大肆宣揚臺島駐美機構改名,是為了虛飾政績。把「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改名為「臺灣美國事務委員會」,想表達的意思是,只有我,能讓「臺灣」正名化,而且還能得到美國的承認。
改個「臺灣美國事務委員會」的名,就想灌下這麼多迷魂湯,難怪不少臺灣網友表示喝不下去。
▲圖/視覺中國
二、玩弄概念如同說段子
臺島一些人出於政治考量玩弄概念,幾乎已經到了無所不用其極的境界。我們舉點最近的例子。
比如賴清德,公然自稱是「務實的臺獨工作者」,好像很有勇氣。但是最近為了在民進黨初選中能贏得淺綠、中間選民的支持,他把「臺獨」的內涵臨時改了。
他的解釋是,臺獨其實已經實現了,所以以後也不會宣布「臺獨」,他更願意把他的臺獨主張表述為「臺主」。
作為一個醫生卻想出了「臺主」這麼個新政治名詞,令人非常懷疑賴清德的語文課是體育老師教的。
又如,自兩蔣時代以來,就規定主管內政的負責人每年都必須祭拜位於臺南市東的延平郡王祠,即鄭成功廟。
民進黨上臺以來取消了這一傳統。民進黨行政機構發言人谷拉斯·尤達卡甚至聲稱鄭成功是中華民族的人,她不是中華民族,尤達卡是她有意保留的日本姓。
谷拉斯的言論惹怒了鄭氏後裔家族,宣稱要改到大陸祭祀。種種壓力之下,民進黨不得不去祭祀一下。
主管內政的徐國勇不情不願地去了。在祭文中,他公然篡改歷史,把鄭成功描述為主張臺獨的英雄,全然不顧大明王朝封的「延平郡王」的牌匾就在頭頂。
還有更厲害的,有深綠名嘴連中國的「中」字都聽不得。在節目裡公然號召把「古今中外」改成「古今臺外」,把「中肯」改為「臺肯」。連綠媒高管都看不下去了,只好停播了節目。於是名嘴現在辦自媒體去了。
不少大陸網友把這些歪曲事實、巧言令色的事當段子看,但其實透射出來的是臺島文化生態、政治生態的退化。
三、刷名稱是因為無路可走
玩弄概念之所以風行,說到底是因為沒有其他路可走,所以只能耍花槍。
自李登輝以來,臺獨做過各種試探,結果發現路都走不通。
李登輝先是搞「戒急用忍」,之後搞兩國論,引發了臺海危機,最後只能搞臺聯小團體去了;
陳水扁開始宣稱「四不一沒有」搞暗獨,後來搞明獨想推動臺獨公投,也走不下去,自己私下也曾承認臺獨成功不了;
蔡英文和陳水扁基本一個路子,先是宣稱「維持現狀」,之後在各個領域改變現狀,推動「去中」,導致政治行情一落千丈。
道路千萬條,沒一條能走臺獨,但又要維持深綠的支持,所以只能刷名稱、刷概念了。
不但臺獨無路可走,臺灣經濟也因此與多邊體系漸行漸遠。不少臺島人士經常感嘆,如果不是李登輝搞「戒急用忍」臺灣資本能夠西進,臺島經濟本可獲得同步增長動能;
如果兩岸服貿協定能夠通過,臺島就可借大陸跳板加入全球產業鏈,實現產業升級。
這些都是透徹之語。與其為「臺灣美國事務委員會」裝自嗨,不如踏踏實實改善兩岸關係來得實在。玩概念,終究是騙不了人的,連進段子大全的可能都沒有。
□徐立凡(專欄作家)
編輯 王言虎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