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林立的江蘇,有一所跨越世紀的學校,它由中國現代教育的先驅者陶行知先生創辦、新中國建立後周恩來總理親自批准復校、四次獲得全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一等獎、被譽為南京基礎教育的「黃埔軍校」,這就是即將在2017年3月15日迎來建校90周年紀念日的南京曉莊學院。南京曉莊學院校長許承明教授自豪地說:「歷經90年的發展,學校不忘初心,始終堅守師範教育本色,成為一所在基礎教育領域享譽全國的學校。」
師範院校如何弘揚傳統,怎樣發揮教師教育優勢,是曉莊人始終思考的問題。
擔使命 創新承載初心
走進南京曉莊學院,便能感受到來自學校90年辦學所積澱的厚重使命感,1927年,在中國現代教育發端之時,陶行知懷著愛國濟世的抱負,飽含教育救國的熱情,創辦曉莊試驗鄉村師範,註定了南京曉莊學院自誕生之日起就承載著教育興國的重任。
南京曉莊學院黨委書記王國聘教授說:「陶行知既是教育改造論者,也是社會改造論者,他社會改造的偉大理想,決定了他必然走學校社會化與教育社會化一體的道路」。教育在本質上,必須為社會和時代服務,從而達到改造社會的目的,才能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創辦鄉村師範教育是行知先生在特定時代借鑑西方現代教育理論,結合中國國情的必然選擇,「踐行陶行知先生的使命,在今天就是要讓教育服務於民生,辦讓人民滿意的教育。」
正是基於此,南京曉莊學院在其成立和發展過程的每個方面都帶有師範教育的「基因」,深深地刻著師範教育的烙印。在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學校以教師教育專業為支點,積極擴大辦學規模,服務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注重提升內涵建設,在以提高教育質量為核心的轉型發展中,始終堅持以「錯位競爭、特色發展」作為最重要的戰略,將教師教育作為學校的核心競爭力,以教師教育為特色,以創新承載初心,先後成立了教師教育學院、幼兒師範學院,在教師教育走向開放的今天,更是把「教人求真,學做真人」的辦學理念融入辦學的各個層面,使之成為學校的鮮明特色。
育人才 面向市場需求
「社會即學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重要命題,這一理論強調學校應主動與社會建立緊密聯繫,在今天仍然具有強烈的時代價值。人才培養必須打破傳統學校的限制,在時間、空間和辦學主體等方面對接社會需求,對此,國家教育部門高等學校小學教師培養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南京曉莊學院教師教育學院院長曹慧英教授認為:「培養目標是決定教育方式的關鍵,實現培養目標既要關注個體的發展,也要滿足社會的需求。」
在起點給學生以自主選擇權。知識學習與能力培養離不開學生的主體體驗,要培養有獻身教育事業志向的教師,必須以人為本,充分尊重學生「學」的自由。學校積極探索包括教師教育在內的教育教學與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2012年起試行「分類招生與分流培養」,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將成長成才的選擇權交給學生。南京曉莊學院教務處處長楊種學教授說:「這一招生制度的改革,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報考專業時的盲目性,給考生了解自己、了解大學、了解專業留出了時間和空間,逐步形成大學專業的『私人定製』。」這一嘗試極大地降低了學生學習的盲目性,教師教育學院學生袁昊高興地說:「分類招生與分流培養讓我們有足夠的時間來了解自己到底喜歡什麼,到底適合什麼專業。我深知要好好學習基礎課程,不斷完善自我,才能成功申請到心儀的專業。」
培養方案面向教學一線。紮實的知識功底、過硬的教學能力、勤勉的教學態度、科學的教學方法是教師的基本素質,在人才培養方案制定過程中,學校根據目前社會發展及其對人才培養的要求,結合學生實際需求和各專業自身發展的特點,加強專業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機融合。
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面向社會需求設置課程,是面向社會需求培養人才的關鍵,在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設置中,南京曉莊學院通過建立學科共同平臺,增強教師教育專業的綜合性;強化技能訓練,把其納入到課程體系之中,形成技能訓練科學體系;以課程化形式開設「教育熱點問題透視」專題。這一方案既承繼教師教育專業多年來辦學的成功經驗,又較好地體現了《教師教育課程標準》提出的新要求,還滿足了用人單位對於初任教師素質的需求。
培養學生實踐教學技能。與基礎教育對接,推行「大小實習」制度,開展「全班分組集中見習」「個體分散日常跟師見習」,在中小學真實教學場景中培養學生;通過在國內具有影響力的「頂崗實習置換研修」模式,實行「互動—互惠」的實踐教學;實施「雙師培養」工程,遴選派出專業帶頭人、骨幹教師赴小學和幼兒園進行為期一年的掛職鍛鍊活動,邀請中小學特級教師擔任主講教師、邀請教學名師承擔畢業論文指導答辯等工作、吸納一線優秀教師55人參與師範生培養;建立高校、地方政府與中小學「三位一體」的協同培養機制,打破傳統的教師培養同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現實相脫離的局面。
面向市場的育人成效顯著,在連續五屆江蘇省師範生教學基本功大賽中,南京曉莊學院小學教育專業共有31名學生參賽,30人獲獎,其中一等獎11人,獲獎率為97%,居江蘇省高校前列。
樹品行 鑄造大愛師魂
「師者,人之模範也。」師德是教師的靈魂,教育是一門「仁而愛人」的事業,好教師必須有一顆仁愛之心。陶行知說「曉莊是從愛裡產生的,沒有愛便沒有曉莊。」師德的養成是曉莊教師教育的內核。
南京曉莊學院黨委副書記華春教授認為:「學校文化的核心內容就是學校的靈魂,它反映一個學校的追求和價值取向。」辦好一個學校的關鍵在於學校文化要追求卓越、追求先進,能夠代表教育規律、反映教育本質。行知先生倡導的「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是學校校園文化的核心特質,大愛精神是學校奉獻社會、踐行行知理念的源泉。
學校堅持以文育人,用陶行知的「大愛」精神薰陶感染學生,積極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以品牌立師德,形成鮮明的師德培養特色。多年來,學校堅持上好拜謁行知墓、祭奠曉莊英烈入學第一課,以精神遺產培育師德;堅持開設一門「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選修課,以校本教材為載體,突出師德的學習與傳承;堅持每周一次的國旗下講話,對學生進行品行教育,以長年堅守滋養師德。學校還以「大愛」精神為核心,構築教師的人格和精神境界,使進取心、事業心、創造性和職業敏感性有靈魂;以研陶為抓手,通過持續開展學陶師陶活動,陶冶和涵養學子們陽光、積極、健康的職業情感、職業態度和職業素養。
師德是人才培養的源頭工程,學校提煉陶行知先生「愛滿天下」的師德精華,取得了豐碩成果。學校湧現出了第三屆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江蘇省第十三次黨代會代表王景光,全國優秀團員熊蕾、黃嶽等先進個人,10多名師生獲得「感動南京」「南京好市民」稱號。學校志願者長期堅持在雨花臺烈士紀念館和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為參觀者義務講解,多次榮獲省級以上榮譽,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好評。風正德興,德育之花在曉莊盛開。
重應用 引領基礎教育
90年來,學校以培養符合基礎教育需要的優質教師為已任,引領南京基礎教育,累計向社會培養輸送了10多萬名基礎教育師資和各類專門人才,其中湧現出數百名中小學特級教師和教學名師,是「優質中小學教師的搖籃」,被譽為南京基礎教育的「黃埔軍校」,他們當中許多人還成為教育管理者、特級教師、學科帶頭人。
學校積極發揮自身學科和師資優勢,多方位為基礎教育師資提升服務,傾力培訓基礎教育管理人才。近三年,學校承辦了含國家教育部門「國培計劃」等各級各類基礎教育培訓項目221項,其中面向江蘇省、南京市基礎教育的各類培訓項目75項,面向陝西、海南、山西、重慶、安徽、新疆、青海等省(市區)的各級培訓項目156項,總參培學員人數達到28600多人。學校還與多個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就教育合作框架、校外實踐創新基地、教育實驗創新基地、校外綜合實踐基地等內容開展多方面、多層次合作,有10多位教師在區縣教育部門和中小學任職。
學校1986屆校友、被譽為「陶行知式鄉村教育家」的楊瑞清,放棄大城市優越條件自願去農村工作。2003屆畢業生胡小五響應團中央「西部志願者服務」的號召,到雲南邊陲耿馬支教,服務期滿後留在當地任教,獲評2005年「南京市十大傑出志願者」「感動南京」十大年度人物及「十佳市民」和2006年「感動臨滄」十大人物。揚州姑娘周蕾三赴青海支教,並留在當地。他們以實際行動詮釋了陶行知「愛滿天下」的時代內涵。
王國聘書記充滿信心地說:「『十三五』期間,學校『師範類』專業學生將擴大到整體比例的三分之一以上,同時加大資源整合、集成共享,充分發揮重點專業、品牌專業的引領帶動作用,堅持把優勢打造成特色,把特色打造成品牌,為曉莊續寫精彩華章!」(洪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