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凌晨3點,何炅何老師在錄製完《明星大偵探》後,連夜發了一條微博,回應「粉絲應援禮」的事情。
其實,這件事的觸發點是一年多以前的一個節目,聊到杜海濤去沈夢辰家裡的時候,帶的伴手禮來自粉絲應援團,上面的標籤都沒有撕掉(可能太牢了,撕不掉)。
中途,提到自己也有20多個無處安放的保溫杯。原本何老師是想告訴粉絲們:不要浪費,別送禮物了。沒想被「去頭去尾」,反而造成一些誤會。
說實話,粉絲給自己喜歡的愛豆送禮物,這樣的心情我們都是可以理解的。
或許,對於粉絲來說:送不送是我的事,我需要「送禮物」的動作來表達我喜歡你的心情。
可現實是,做事的心情和做事的結果,往往有一點偏差,於是給明星們帶來了這樣或那樣的煩惱。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樣,有時候收到禮物確實開心,但回頭這些禮物如何處置便成了一個問題。
自己用吧,好像不太用得上;
送人吧,有些都刻上了名字,轉手顯得沒有誠意;
當個擺件吧,說實話,其實挺佔地方的……
以往,關於明星與禮物的糾葛也不少。
吳昕就因為在閒魚上出手一個穿婚紗的熊貓娃娃而引發了爭議,原因是:這是鍾漢良上《快樂大本營》的時候送給吳昕的禮物。
粉絲紛紛出來指責,「你就缺這60塊錢嗎。」
雖然吳昕後來追回了,也誠懇道歉了,但最後連續發酵,吳昕關閉了自己的閒魚帳號。
作為一種有來有往的東西,禮物在我們生活確實是一種蠻特別的存在。
送禮的動作,必要的時候不能少,因為行為比禮物本身重要;
但送去的具體東西,如果給收禮人帶來麻煩或者苦惱,確實送禮的人不願意看到的。
那麼,我們可以如何平衡這兩件事呢?
我有三個建議。
1、提前準備禮物心願清單
在《極簡》這本書中,作者貝克爾也表達過同樣的苦惱。
特別是每年的聖誕節,有數據統計,這時候美國人平均會發給800美元來購買禮物,而對於貝克爾來說,人們彼此之間送了太多禮物,很容易就退積極成雜物。
怎麼辦呢?
有一個方法很有效,就是:製作禮物清單,提前讓朋友們知道你想要的禮物。
禮物的範圍要廣,價格要有高有低,最好能做到「質量勝於數量,需求大於渴望,實用價值高於金錢價格」。這樣才能給對方遊刃有餘的選擇餘地,不至於到最後變成「強人所難」。
當然,這是針對那些「你知道一定會在這個時候給你送禮物的人」,對於不太熟人,就不適用了。
2、讓別人了解你的興趣愛好
在送禮的時候,送禮人往往會從兩個方向著手:需要,愛好。
如果是心願清單可以解決第一種,從而避免受到「多餘」的東西,那麼平時多聊愛好,也許會帶來一些意外之喜。
畢竟,讓朋友們多了解你一些,他們送錯禮物的概率就會小一些。
這裡順便提一下,對於送禮的人來說,「你喜歡」和「我喜歡」,「你需要」和「我覺得你需要」是不同的。
就像何老師在節目中說的:「我真的沒有那麼愛寫字,那50多隻支筆,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同樣的,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已經有了明確的想要送禮物的對象,了解對方興趣愛好的點很多,你可以約他聊;可以關注他的社交帳號,看看最近都在哪些活動中現身等等。
這時候,只要避開最基本的禁忌一般就容易出錯了。
例如:
家裡有孕婦或高齡老人的,入口的禮物要謹慎;
對方是體育愛好者的,非通用的體育用品不要送。
比如網球拍、跑鞋、護具等,如果對方不稱手,再貴也是浪費了。
而明顯有分級的桌球拍,可以按經濟承受能力選,籃球、足球也是,價格也比較明確,不容易造成回禮負擔。
3、明確自己的邊界
如果明確不能收禮的場合、對方時,一定要堅定的把話說明白。
態度上,一定要把握住一點:這不是針對人,而是針對事。不要因為拒收禮物,讓對方感覺自己被冒犯。
類似何老師這樣,公開、明確的拒絕粉絲禮物,說清楚「自己這麼做的原因」,「能夠理解粉絲們的好意」,「但是禮物真的不能收」。
當然,還可以補充一句「如果真的喜歡我,歡迎多多支持我們的節目」這類的話,給送禮人的情緒找一個出口。
話說在前面,才不傷人情。
寫在最後
最後,作為送禮的人,如果你更在意的是「送禮的動作」,那麼心態上,完全可以接受對方轉手,而且不會「貼標」,把禮物限制到只能收禮人一人使用。
畢竟送是你的事,對方收了,領你的請,這件事的目的就達到了;至於以後,這件禮物對方如何處理,是自己使用,還是轉手送給其他的人,那就是對方的事情了,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