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發二維碼免費領手環」騙局在微信朋友圈瘋傳,網友「東江旭日」提醒網友不要上當。圖片由網友「東江旭日」提供
策劃君說:
時下,越來越多的商家都會以「轉發朋友圈」收集點讚的方式進行促銷。近日,不少網友在朋友圈中看到「識別二維碼免費領取智能手環」的信息,聲稱僅需支付郵費就可以免費獲得某知名品牌運動手環,這樣的好事,是真的嗎?
央視財經頻道《第一時間》報導,嫌疑人顧某註冊了哈爾濱紫諾商貿有限公司從事詐騙,利用這一套路騙取了上百萬人。最後,警方抓獲涉案嫌疑人658人,涉案金額8000萬餘元。
一石激起千層浪。不少惠州市民在看了節目之後,紛紛翻出以前的微信朋友圈內容,發現自己成為「被推薦對象」,更有市民為此上當受騙。遭遇如此朋友圈推銷被套,是一種怎樣體驗呢?
案件回顧
央視揭秘「免費贈送智能手環」騙局
央視財經頻道 《第一時間》欄目視頻就「免費贈送智能手環是否屬實?」做了詳細的報導。
今年夏天,被害人小王和小李都收到了一個連結,只需把微信二維碼推送給朋友,就可以免費領取某品牌的運動手環。兩位被害人都是轉發二維碼後,填寫了收貨地址,等品牌手環到貨後支付了29元的郵費後打開包裝一看,才意識到自己被騙,可由於被騙的金額少,最後就沒報警。
很多被害人就存在這樣的心態,覺得只有29元錢,不願意去報警。但朋友圈中大量的轉發卻引起了警方的注意。警方調查發現,這起案件中的被害人竟然高達上百萬。警方隨即組成專案組進行全面偵查,發現犯罪嫌疑人顧某註冊了哈爾濱紫諾商貿有限公司從事詐騙。在摸清了犯罪嫌疑人的作案手法、團夥成員構成和藏匿窩點後,專案組展開收網行動,共抓獲涉案人員658人,涉案金額超8000餘萬元。
警方提醒,除了點讚促銷,免費領取贈品、微信朋友圈裡轉發的廣告,大家也不要盲目相信,一些不法分子往往就把騙局藏於此處。而在不久前,貴州銅仁警方破獲一起網絡詐騙案,犯罪嫌疑人以在微信朋友圈轉發廣告賺取工資為誘餌,騙取會員費。
今年2月,楊女士在微信朋友圈中,看到有好友每天會準時發三次旅遊廣告和一張領取27元紅包的手機截圖。一打聽,朋友說,她是給一家旅遊公司做推廣,交350元會員費後,每天發三次廣告,就能天天領「工資」。簡單一算,只要十幾天就能回本,於是她交了350元,成為了公司的會員。每天做完任務後,她都會在一個微信群裡領取所謂的旅遊公司主管發放的27元紅包。
在楊女士引薦下,她身邊不少朋友也都交錢加入了會員。不僅如此,他們還在「主管」的建議下,又分別交了500到1000元不等的費用,成了更高級別的會員。
從2月到4月,主管每天都如約發放工資。經過朋友圈傳播,在銅仁市,交錢加入會員的人也越來越多,有的甚至把家人的微信號也拿來註冊成為會員。
就在會員數量呈幾何式增長的時候,今年4月15號,大家發現,他們所在的旅遊公司微信群突然不見了,給他們發放工資的「主管」也失聯了。意識到情況不對,當天下午,楊女士和幾個朋友一同來到銅仁市碧江區公安局報案。最後在7月4號,專案組民警和多地警方合作,在安徽、廣東和海南同時收網,將多名犯罪嫌疑人抓獲。目前,該團夥已有五人因涉嫌網絡詐騙,被警方刑事拘留。經初步查實,此案涉案金額為200多萬元,初步查明受害人5000餘名,其中大多為家庭婦女和大學生。目前,公安機關正在對此案展開進一步調查。
本地案例
市民輕信朋友轉發連結被騙
惠州市民王女士是上百萬被騙者之一。9月初,她收到一個好友轉發來的一條微信:只需把微信二維碼推送給朋友,就可以免費領取某品牌的運動手環。由於是朋友發來的連結,平時對網絡積贊、轉發領取禮品內容一向警惕的她這次卻放鬆了警惕,「主要是因為這個朋友平時都不隨便亂發連結或內容,是一個比較正經的人,所以看到她轉發過來的,心裡就多了一份信任,再加上是一個大品牌,心想如果是假的,這個品牌公司肯定會出來闢謠或者澄清以免騙子影響公司的信譽,所以我就沒有想太多。」王女士說,她還特別留意到微信上的內容顯示,免費拿到手環後再支付運費,她內心的警惕更加放鬆一層,心想著拿到快遞覺得東西不好,不籤收便是,也不會造成什麼損失。於是王女士就轉發了二維碼,填寫了收貨地址,等待品牌手環到貨。
過了幾天之後,她接到了快遞員的電話,由於正在上班,她便叫家人籤收了快遞並支付郵費29元。可當她下班回家打開快遞時一看到實物才發現自己上當受騙。」收到的手環開機都開不了,一看就是個假貨,估計成本也就幾元錢。」由於被騙的金額少,再加上王女士也覺得自己被騙經歷羞於啟齒,最後她並沒有報警,而是不了了之,「我就當作這郵費打水漂了。」
王女士告訴東時記者, 除了自己被騙之外,身邊的好幾個朋友都有相同的經歷,最後大家的選擇都是沉默,不報警,「幾個朋友碰面說到這個事情,都覺得很不好意思,而且被騙的錢不多,不想把事情搞複雜,所以都沒報警。」王女士說,通過這個事情,她決定今後不管是誰發來的點讚領禮品還是轉發朋友圈領取禮品,她都不會相信,也告訴自己今後不可有貪小便宜的心理。
類似像王女士這樣的受騙經歷還有很多。東時記者在朋友圈內徵集線索發現就有十多名市民被騙的經歷,很多騙子利用轉發二維碼免費領手環、送椅子、送踏板車的方式騙人謀取財物。
劉女士也和王女士一樣收到了轉發二維碼免費領手環的簡訊,同樣劉女士支付了29元郵費,可拆開包裹一看,發現寄過來的手環質量極其差,就像塑料玩具一樣,又沒得退貨,根本就是個騙局。
戰先生接到一個陌生人的好友申請,通過後對方發來一個轉發二維碼免費領取腳踏車的微信,只要將二維碼轉發至五個群,然後再分享到朋友圈可以免費領取一部腳踏車,結果他按照規則轉發後又要求轉發幾十個朋友,戰先生意識到這是一個騙人的套路廣告,就沒有繼續轉發,並刪了這個陌生人,沒有造成經濟損失。
藍先生則收到朋友轉發的關於某知名公司上市,公司派發現金紅包的微信連結。藍先生告訴東時記者,他打開朋友的連結後,有個刷紅包的頁面,刷到多少錢然後轉發一個群後可領取,可當他轉發到一個群後又要求轉發5個群,轉發了5個群後又要求轉發10個群,他意識這是個陷阱,就趕緊刪除了微信連結並告訴朋友們是騙人陷阱不要相信。
多個受訪市民表示,要想不要上當受騙,就不要有貪小便宜的心理。
記者調查
點讚轉發領禮品滿滿的都是套路「親們,快點幫我點讚和轉發,集滿88個贊可領取價值58元蛋糕一個……」各類「求贊」信息不時在朋友圈中瘋轉,將商家信息在朋友圈轉發分享數天,或集齊幾十個「贊」,可獲商家送出的禮品,不少市民在朋友圈裡各種賣萌求贊。有人從中嘗到了甜頭,也有人辛苦攢了夠數的 「贊」,到最後卻是一場空,甚至遭遇騙局。
我市一家金融機構的「90後」員工朱圓圓是典型的「集贊族」,只要在朋友圈看到有集贊活動,就會毫不猶豫地點讚並轉發。「反正就是動一動手指頭,即便商家不兌現承諾,也不會造成太大的損失,就是浪費了一些情感。」而這也是大部分 「集贊族」的共同想法。參與集贊活動以來,朱圓圓也成功兌換到一些獎品。「有遊泳票,還有健身卡、美食之類。」
集滿贊,領到獎品時,確實讓人開心。也有些集贊活動,卻讓人很堵心。大部分情況還要靠人品。許多受訪者都有集贊後,被商家以名額已滿等理由拒絕的經歷;也有的商家雖然兌現承諾,但所送的禮品為劣質品,跟描述不符,讓集贊者很受傷;還有的商家因集贊市民太多,無力承受,只兌現了一部分……總之,微信集贊的「免費午餐」不是那麼容易就吃到的。
市民小麗說,有一次,看朋友圈分享的市裡一家金店的消息,攢夠68個贊,即送鎏金吊墜。小麗四處求贊終於攢夠了68個贊過去領取,吊墜領回家,小麗心裡美滋滋的,然而沒過幾天,她領取的鎏金吊墜就開始掉色,這才知道,這些鎏金吊墜是假貨,騙人的。知道真相的她,當天在朋友圈發了個圖文並茂的說說,「眼淚差點掉下來,都是套路啊……」
東時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有網友覺得 「隨手轉發,還能拿獎,看起來不錯。」有網友卻認為朋友圈因此變得混亂不堪;更有的表示擔憂:「信息魚龍混雜,社交圈將最終淪為垃圾廣告平臺。如果遇到騙子就更可怕。」隨著「點讚」活動越來越多,各種各樣的陷阱也不時發生。
惠州市民曾小姐就曾在本地論壇上發帖講述了自己的被騙經歷。「有一次看朋友圈有一個集贊活動,積滿58個贊加100元換購遙控車一部,問了同事他們都說活動真實。」曾小姐覺得很划算,於是跟著集贊和微信轉帳,第二天發現有點不對勁,聯繫發起活動者,對方卻已經把她拉黑。「再也不相信這個東西了,不要再轉發這些無謂的集贊活動。」
網友聲音
不要透支你的人情免費替商家打廣告
網傳的朋友圈禮儀規範中,其中一條,就是避免在朋友圈集贊抽獎群發信息拉票等行為。動一動手指頭點個「贊」,就能幫助朋友領到一份禮品,有網友調侃道:「點一首《心太軟》送給廣大默默點讚的朋友們,再點一首《算你狠》送給直接讓集贊人群狗帶的小夥伴……」對朋友的「集贊」行為,你怎麼看呢?
有市民覺得隨手一點,不用太較真,市民吳先生說,「點讚營銷」其實還是挺不錯的,除了一些「送不起」的商家,總是有不少商家通過活動贏得了人氣,也讓微友得到了實惠。網友「壟上麥田」說,「集贊就是印證人品的試金石」,他曾經轉發了一個點讚活動,一小時不到就得到了50個贊,雖然最後沒拿到獎品,但還是覺得挺開心。
也有市民認為此舉不妥,惠州市民梁子欣直接抨擊:「貪人家口中所謂的兌換禮品,其實就是透支著你的人情去免費替商家打廣告。」
還有市民認為,本是分享生活的朋友圈,變成打廣告的場所,礙於朋友關係又不好說什麼。「遇到感興趣的,我也會發朋友圈求贊,但不會一個個發消息去求贊,沒必要為小禮品去麻煩朋友,真心不值得。」
動動手指、點個讚本沒有什麼費事的,但有時,虛假的集贊活動還會連累朋友圈的其他朋友。近年來,微信朋友圈集贊領獎品已逐漸發展成商家營銷推廣的一種低成本手段。但是在許多「免費」的幌子下,其實暗藏諸多詐騙、套取個人信息等陰謀。
微信運營方發布的 《微信公眾平臺運營規範》中,早就對這種以有獎集贊或者其他方式,強制或誘導用戶將消息分享至朋友圈的行為,有著明確規定,一旦發現此類行為,將對發布者進行警告、限制,最終封禁和註銷帳號。但事實上,這一規定並沒能杜絕相關詐騙行為。
警方提醒
對於撿便宜須謹慎參與
東時記者從市公安局了解到,我市警方尚未接到類似的警情。雖然如此,警方提醒市民,這類騙局詐騙數額小,很具有隱秘性,隨著微信朋友圈使用越來越廣,朋友圈內的騙局花樣也百變翻新,因多是熟人發送的信息,更容易讓人上當。
警方提醒,遇上類似「朋友圈推薦」,應注意三點:首先靠有效的防範。不難發現,現如今的朋友圈不少被各式各類的廣告佔據,於個人而言,對朋友圈裡的廣告內容,須謹慎信任,謹防貪便宜不成反被騙;二是須摒棄貪婪之心,對於撿便宜的美事須謹慎參與,須牢記餡餅背後是陷阱的道理;三是多學習金融及法律相關知識,這些都是抵制騙局的有力武器。當然,如果還是不幸被騙,市民應該立即報警,協助警方抓獲犯罪嫌疑人,挽回損失。
律師說法
消費者維權保存好證據「朋友圈集贊等活動,魚龍混雜,市民應該保持必要的警惕。」市消委會消費維權法律顧問團成員、廣東標遠律師事務所韓寧律師說,不排除有的商家通過此類方式進行產品和服務的試用推廣活動,比如某些平臺集「福」、集「生肖卡」的活動,本質上屬於廣告與銷售的複合行為,要遵守廣告法和產品質量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合同法等規定。
為什麼會發生消費者上當受騙的事件呢?韓寧律師分析,當前發生消費者或市民上當受騙事件,有以下原因:一是市民抱著嘗鮮心態,尤其習慣了網購的市民,消費習慣帶動下,心理上有嘗鮮的體驗需求;二是試錯成本低,價格不高或幾乎零成本,抱著無所謂騙不騙的態度;三是行騙者充分整合了公共資源,提高了行騙的效率,比如將騙術精心包裝,利用廣泛高效的微信平臺,結合線下的物流快遞平臺;四是行騙者對市民情緒有充分研究,把握了市民對於小額損失不會積極追討維權的基本態勢。
被騙以後,市民應該怎么正確處理呢?韓寧律師認為,市民維權最大的難點在於識別行騙者,對方隱藏在虛擬網絡中,消費者無法掌握其真實的身份,既無技術手段,目前也無簡便高效的私力救濟法定程序可循。
為此,韓寧律師建議:一是要積極向消委會等機構反映,很多小額行騙集中在一起,就容易引起大家關注,促使相關部門集中力量打擊;二要積極向媒體反映,通過媒介擴大社會影響,提高市民對行騙者的辨識度,形成全社會打擊氛圍;三是證據要會保存收集交給消委會,這是行騙者的罪證。
此外,韓寧律師希望微信等平臺、物流快遞行業等能及時推動新措施、新辦法,並期望電商法能在實踐中繼續改善,為消費者創造放心的消費環境。
本版文字 《東江時報》記者駱國紅 劉乙端 蔡偉健 江勇龍
製圖 伍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