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就要開學了,杭州將有一大批新教師站上講臺,開啟教師生涯。
8月26日,拱墅區450多位中小學、幼兒園新教師參加暑期培訓,區教育研究院給每位老師送了一份特別禮物——一把「誡尺」。
教育研究院院長沈旭東說:「這個禮物很輕,但分量很重。這把誡尺,不是懲戒的戒,而是誡勉的誡。這是對老師的誡勉,希望大家能成為新時代四有好老師,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
這場教師培訓一共持續3天,一進會場,就看到三塊背景板和三張「青椒(記者註:青年教師的自稱)講臺」,分別是代表當老師的前三年。大家紛紛在這裡開心地拍照留念。
一位扎馬尾辮的女教師,手裡拿著塊「用心做好老師」的標語,站上講臺。另一位身高一米八的男教師,舉著「過程再難也不能放棄」的牌子,也去拍照。
區教育研究院的教研員吳積興老師說:「對新教師來說,第一年是站上講臺,第二年是站穩講臺,第三年是站好講臺。三塊背景意在引發新教師規劃自己前三年的成長。」
走進會場,大家又有了新的驚喜——每人收到一份禮物「誡尺」。這把「誡尺」一亮相,就吸引了老師們的目光。沈院長說,大家要當什麼樣的老師?這把「誡尺」會告訴你。
「誡尺」是原木色,長一尺,約33.3釐米,一頭墜著流蘇,裝在古色古香的封套裡。尺上一面刻著兩個字「師誡」,另一面刻著新時代四有好教師的標準。
「這把誡尺不是對學生的,而是對教師自己的誡勉。我國有尊師的傳統,說的是師尊,其實還有一個師誡的傳統,在沒有教師資格證考試的時代,師誡就是老師的教師資格證考試。」沈院長說,師誡尺上還有拱墅教育的logo,希望大家還要記住,拱墅教育是有溫度的教育,大家要做有溫度的教師。
聽完沈院長的介紹,老師們露出恍然大悟的眼神。新華實驗小學的郭紫菱老師說:「剛看到這把尺子,我確實有點意外。等我拿到手裡,看到尺子上的兩個字『師誡』,就懂了。」
為什麼要發這把「師誡尺」?
吳老師做了解釋:「希望這個師誡尺,能成為老師身份的一個符號,就像吃了生日蛋糕,意味著長一歲;戴上婚戒,意味著承擔起婚姻的義務與責任。老師沒有醫生的白大褂,也沒有警察的制服,那麼我們希望接過這把師誡尺,就是走進教育的殿堂。牢記自己的身份,牢記自己的職責,做一名卓越的有溫度受人愛戴的好老師。」
這幾年來,拱墅區接連新建大批中小學、幼兒園,每年都有三四百位新教師加入。
今年,拱墅區的新教師團隊有個新變化,研究生學歷及以上的老師越來越多。380多位中小學教師裡,中有170人是碩士、博士畢業,佔總人數的44%。其中,還有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的博士生等。
記者在現場,就和幾位清北畢業生聊了聊。
清華大學博士俞慧峰、清華大學碩士李亞坤、北京大學博士儲鵬翔都是育才中學的新教師,他們分別教數學和科學。
俞老師是平湖人,1990年出生。戴一副眼鏡,說話慢條斯理,邏輯清晰。
「當老師比較符合我的性格,和孩子相處,我也覺得自在。特別是幫助孩子有了進步,那種成就感還是很棒的。」俞老師說爸媽原本希望自己考公務員,但考上後他還是放棄了,覺得並不適合。
因為從小成績好,俞老師的親戚朋友,常把孩子送來他家,請他輔導下作業,暑期補補課等。
「親戚家有個女孩,數學挺好。她小學六年級時我剛讀大一,趁假期來找我問數學題。之後我對她的輔導,一直持續下來。初中、高中,現在她已考上大學,遇到不懂的數學題,還會來問我。從她身上,我收穫了持續的成就感。」俞老師說。
這幾位「清北天團」的老師都在一個辦公室,經常會互相分享關於教育的書和話題等。儲老師到校比較早,買了一堆書。俞老師最近也在看,問:「你有吳非的《不跪著教書》嗎?」聽到儲老師說有,俞老師笑說,「明天找你借來看」。幾位老師都說,雖然學歷高一點,但在教育領域還有不少課要補。
高學歷教師越來越多,是近兩年的趨勢。吳老師說:「高學歷教師進入基礎教育領域,大家學習能力強,素養高,會帶來不少變化。」
區教育研究院為新教師提供了為期一年的「成長工具包」課程,包括教師持久成長的諸多要素,比如規劃力、思考力、教育力、研究力、內驅力、學習力、創造力等七大能力。為了引領新教師規劃成長,特級教師、賣魚橋小學校長羅才軍,給大家做了一場兩小時的講座。
羅校長說:「有老師擔心自己的經驗不豐富,上課出錯怎麼辦,其實有時出點錯,能讓你更迅速地成長。」他拿自己的一次失敗經歷舉例。
十幾年前,羅校長有一次參加公開課比賽。他的課上得很好,經過學校、全區的選拔,被推送到市裡比賽。
「當天進了會場,第一次面對五六百名老師,心裡慌了。一開口,忘記了自己準備的所有東西。整節課裡,後背全是冷汗,40分鐘的課,上了30分鐘後被叫停。」羅校長說,那次課以後知道自己的不足在哪裡,從頭補起。
到現在,他已經在全國上過1000節公開課,遇到什麼問題都不再驚慌。「犯過那一次錯後,我的膽子越來越大,也能很快地認同和接納自己。因為過程和經歷都是鍛造自己的,可以說,失敗成就了今天的我。」羅校長說。
他給大家提了一個實用的建議,小說《杜拉拉升職記》中的主人公每次職位變動後,都會把自己的感悟記下來,時常看一看,對以後幫助很大。
「如果我們大家也能把自己在教育教學中的失誤、感受等記下來,比如今天班級出操慢的原因、眼操為什麼被扣分、這節課怎麼上更好等,有這樣的反思,那進步一定是巨大的。」
四川大學碩士畢業的姜雪老師,聽了羅校長的講座,很有感觸:「當老師要有強大的內心,才能從容面對困難和挑戰,從現在開始應該儘早規劃自己。」
記者隨機採訪了十來位新老師,他們中不少人是來自教師世家,有的人家裡甚至有5位親屬是老師。聽聽大家對自己的規劃,想當什麼樣的老師。
梁小堂(拱墅職高音樂教師):我媽媽、爺爺都是老師,我也想當一位像他們一樣有溫度的、受學生喜歡的老師。
姜雪(育才中學英語教師):想做一位受學生喜歡、能幫助到學生成長的老師。
俞慧峰(育才中學數學教師):想成為一位優秀的數學特級教師,這很有難度,但是我的目標。
李亞坤(育才中學科學教師):想做一位「未來教師」,能啟發學生。
儲鵬翔(育才中學科學教師):我今年教初一科學,希望針對拔尖人才的培養做出自己的努力,特別是高階思維的培養,提升孩子們做科研的能力。
郭紫菱(新華實驗小學語文教師):想當誡尺上的「四有教師」,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
陳楊鳳逸(賣魚橋小學美術教師):我是中國美院建築設計專業畢業的,想期待看看孩子們的創造力,未來想當一位特別點的老師,和學生能共同成長。
馬力(賣魚橋小學英語教師):爸爸、姑姑等都是老師,一家有5位老師。我想當一位對自己、對孩子都很耐心的老師。有耐心,腳踏實地地做下來。
王子涵(杭十四中附校心理教師):我是一名專職心理教師,想成為一名有溫度、內心有秩序的老師,用自己的專業,幫助孩子們獲得平靜、充盈的內心世界。
史宇峰(杭州上海世界外國語小學語文教師):想成為一名專業知識紮實、還有自己個性的老師。
韓瑤(杭州市文瀾幼兒園教師):想成為孩子童年旅行中的「大朋友」,和他們一起笑,一起玩,一起成長著。
朱沁文(杭州市紅纓幼兒園教師):想成為一名當孩子在多年以後的某一天遇到挫折時,能想起我說的某句話、做的某件事而揚起嘴角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