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上臺已經一年,但有關「九二共識」的「答卷」卻遲遲未交。兩岸溝通機制因此停擺,兩岸關係已陷僵局。
蔡英文拖延答題是想拖出一個「緩衝期」,她不敢與大陸正面對抗,又要為「臺獨」贏得時間,想營造出一種「中間環境」,既維持現狀,降低國民黨執政期間兩岸交往的熱度,又不致引發激烈動蕩。
一年來,蔡英文東拉西扯,試圖聯美、親日,為其與大陸搞「冷和平」的策略拼出一點空間。無奈大陸堅守「九二共識」,並發揮自身強大的全球影響力,爭取了更多的國際支持,進一步壓縮了「臺獨」的空間。
沒有對「九二共識」的正確回答,就沒有共識的基礎。一年來,兩岸經貿動力迅速減緩,臺灣經濟進一步邊緣化,島內和海外投資人停步觀望。所謂的「轉型政策」「新創新計劃」和「新南向政策」,由於得不到大陸支持,正逐漸脫離由大陸經濟引領的亞太地區產業鏈與市場的重構,很快就可能會變成瞬間被大浪吞沒的小舢板。
蔡英文最喜歡說的就是改革,她的改革是暗懷「獨」心的改革,所謂為臺灣的利益只不過是掛在嘴皮子上的一種掩飾,從來是不計民眾福祉的。其真實目的就是為了刨除國民黨的根基,讓民進黨長期執政,逐步實現「臺獨」。
島內民眾對蔡英文的「改革」從期望到觀望,又走向了失望。臺灣「風傳媒」18日公布的民調顯示,民眾對蔡英文的滿意度從上任時的50.2%跌至33.0%,不滿意度則從16.3%攀升至53.3%。《聯合晚報》稱之為「躁動陣痛的一年」。
蔡英文談到民調低落的問題時,抱怨「人民沒有耐性」。但蔡英文不敢談也不願談民調低落的原因。在民眾諸多抱怨中,經濟不景氣和處理兩岸關係不力頗具代表性。這兩個問題相互糾結,把蔡英文和她的民進黨政府拉到了懸崖的邊緣。
蔡英文及其民進黨走到如此困頓的地步,是大陸保持戰略定力、堅守「九二共識」的必然結果,更是全球化大潮席捲而來的必然結果。當大陸成為這一潮流的引領者,人類歷史就開始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大變局。國家統一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國為全球發展作出更大貢獻的基本條件。這是中國人的事情,也是世界人民的事情。這一大變局奠定了臺灣與大陸的關係,決定著臺灣必須選擇的道路。逆流而動,後果可想而知。
「九二共識」絕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要求,也絕不可能成為一個被擱置的要求,這是臺灣當局必須回答的一道題。標準答案只有一個,模稜兩可的回答,似是而非的解釋,都是不可能及格的。蔡英文執政一天,一天不回答,就不會有一天的安寧。
你永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對於「臺獨」死拼下去的結局,蔡英文是明白的,但這條破船,註定只能是上得去、下不來。兩岸人民不能容忍「臺獨」把島內幾代人積攢的「家底」拼得個精光,現在,該給蔡英文設置一個答題時間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