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汽車產業依然是熱議話題,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汽車業經歷兩年下行後,又受挫於疫情,如何提振整個汽車、交通產業,加速數位化轉型,成為「兩會」一大焦點。
政府工作報告談到要「重點支持既促消費惠民生又調結構增後勁的『兩新一重』建設,主要是: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一代信息網絡,拓展5G應用,建設充電樁,推廣新能源汽車,激發新消費需求、助力產業升級」。
這意味著,自十八大以來多次在政府政策文件中出現的新基建,正式進入加速期。
在出行產業代表提出的幾十份建議中,「新基建」頻頻露出,利用大數據、AI、5G、雲等信息基礎設施,推動智能交通建設、加速智慧城市進程,也貫穿「新基建」相關建議。同時,在發改委「新基建「的最新定義中,智能交通設施本身也是新型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出行產業是新基建落地的重要領域。
伴隨著汽車的新四化進程,以5G、AI、大數據、雲計算等為核心內容的新型基礎設施,將為整個出行產業帶來哪些變革?
單車智能進化為車路協同
「G2G時代」正來臨
一輛車怎樣才算真正的智能?除了對自己的車身數據如數家珍,懂得車內的人所思所想,它還需要擁有對周圍道路上一切信息的 「超感能力」。
5G正在讓這種「超感能力」得以實現,推動V2X落地,讓交通智慧化。比方說,5G正在消除駕車場景的一些「信息壁壘」。
前方急彎盲區停靠了一輛故障車,後方車輛沒有提前減速,很容易撞上;酒駕者高速開車左右搖擺,前方的車發現狀況卻無法告知後方,危險隨時可能引爆。
通過5G,汽車成為了信號發出和接收裝置。周圍汽車車型、速度、重量、制動狀態,都會在瞬間同步至附近車群,憑藉5G高速、低延遲的特性,這些信息將會在1毫秒內完成互相傳輸,讓汽車感知到的周遭所有道路狀況實時狀態。
5G構建了一個高速的網際網路進行信息傳輸,實現車車之間(V2V)的「心有靈犀」。
除了V2V,5G讓汽車可以和行人、環境、網際網路(V2P、V2I、V2N)進行「對話」,完成信息瞬時的互通,單車智能可以真正進化為車路協同。
作為信息基礎設施的5G,正在推動汽車走向G2G(Group to Group)時代,實現從單純的人車關係向車與車的關係、車群與車群的關係進化。當下的人與車還局限在一個空間裡,5G成熟後,車與車之間的關係會更加密切,從封閉的空間變為延展的網絡,形成高速上的「小生態」,汽車在這個網絡裡,甚至可以被貼上「社交屬性」,例如好友的車在附近出沒,5G可以瞬間讓你的車產生「心電感應」,告知你朋友就在附近。
所以,5G讓最開始高速醉駕的處理有了更優解:當前方有醉駕者開車妨礙自己正常行駛時,汽車可以進行快速感知,通過5G將事件信息迅速上傳雲端通知警察局,也能智能判定車輛危險性,同時告知附近車輛,進行車與車的信息互通。
大力推動新基建之下,5G發展迅猛,讓G2G時代更快來臨,屆時,每個汽車都可能擁有「超感能力」,車與車、行人、基礎設施之間構成信息透明互通的生態,推動交通變革。
騰訊近年來也不斷加碼5G。騰訊未來網絡實驗室基於5G+邊緣計算,構建高通量網聯化的智能感知及V2X信息處理平臺,實現高並發實車環境下的單車輔助感知和安全預警、降低單車感知成本、提高安全性、提升交通效率和自動駕駛汽車測試效率。
去年,騰訊未來網絡實驗室正式發布了5G車路協同開源平臺,聚焦於基於邊緣計算的車路協同領域,助力5G時代智能網聯汽車應用快速落地。
騰訊發布5G車路協同開源平臺
目前,騰訊未來網絡實驗室已經與交通部公路院、城市軌道交通綠色與安全建造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以及英特爾、諾基亞、中國聯通、東軟等企業達成合作,共同推進5G與出行產業的融合與落地。
數據成為生產要素
新基建加速自動駕駛落地應用
新基建的熱推,也讓自動駕駛的「落地聲」更近。
以5G和AI為例,作為通信網絡基礎設施和新技術基礎設施的代表,也是自動駕駛的核心技術,騰訊背靠人工智慧實驗室矩陣,有積累多年的AI技術、人才、生態支撐;騰訊未來網絡實驗室,也不斷探索5G在出行等場景下的技術創新和應用實踐。
騰訊自動駕駛總經理蘇奎峰談到,「5G和AI技術帶來的是更加低成本的計算和數據資源。如何更加高效的處理數據,建立閉環,才是自動駕駛的核心競爭力。」當數據成為生產要素,AI正加速數據產生和利用,5G則保障了海量數據可以被迅速傳輸。
分拆來看,5G將如何推動自動駕駛發展?
自動駕駛汽車,首先需要具備對周邊環境精細的感知能力。目前,攝像頭、雷達,各類傳感器成為感知的重要設備。
遺憾的是,即便全身布滿傳感器,汽車也只能看清附近有限距離的路,超出感知的遠方,仍然是一片迷霧,同時,如果前方有大車阻擋,傳感信號過不去,視線也受阻。
而為自動駕駛而生的高精地圖,除了將地圖誤差縮減到釐米級,更重要是給汽車裝上了一對「千裡眼」,自動駕駛汽車開啟上帝視角,路況環境也盡收眼底,做到「心中有數」。騰訊也早在2014年開始了高精度地圖技術研究工作,已經完成了全國高速和快速路的地圖數據生產。
只不過,這雙「千裡眼」需要5G才能「開眼」。因為高精地圖數據量巨大,需要利用5G的高速特性,讓其在雲端瞬間同步至車端,讓自動駕駛汽車看清前路以更好的作出決策。
要實現自動駕駛真正的落地應用,汽車需要有能力面對任何駕駛中遇到的突發情況。
周圍的車超速了嗎?前面的車突然剎車能反應過來嗎?旁邊的車突然爆胎了怎麼辦?這些問題,不是僅靠高精地圖就能解決的,剛才說到5G帶來的「超感能力」就派上了用場。
除了以上的「感知」動作,自動駕駛還需要有精準的決策和執行能力:當感知到前方車輛作出一個動作,汽車需要迅速「拍板」:要加油門、踩剎車還是變道。而要做精準決策,就離不開AI訓練,大量的「上路」測試。
然而,行業數據顯示,要讓自動駕駛真正安全可靠,需要110億英裡的測試數據,100輛汽車按照25英裡/小時晝夜不停跑,也要500多年。
虛擬仿真平臺讓測試難題有了解答:通過建立一個和現實世界一樣的平行世界,讓汽車低成本的在虛擬世界日夜兼程,而AI技術,支撐著汽車在虛擬世界裡不斷學習演練,積累開車經驗,成為能真正上路的老司機。
騰訊自動駕駛虛擬仿真平臺TAD Sim,可以很好的滿足高並發需求,讓眾多汽車同時在虛擬世界日夜狂奔。從而積累海量數據,成為汽車AI學習的養料。
騰訊自動駕駛虛擬仿真平臺TAD Sim
通過AI機器視覺能力,汽車可以辨認道路上的物體;通過AI深度學習能力,汽車不斷測試累積經驗,讓駕駛更安全……自動駕駛集成了人工智慧幾乎所有的技術類型,是AI最高級別的應用,而AI是新基建中「信息基礎建設「的核心代表。5G、AI、大數據以及交通設施,道路環境的的智慧化,能夠推動自動駕駛更順利的落地。
傳統交通基礎設施進化升級
新基建讓基建更強大
發改委對新基建最新的定義中,除了5G,AI,大數據這樣的「信息基礎設施」,還定義了「融合基礎設施」——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信息基礎設施,正在讓傳統基建煥發新的生命力。其中,智能交通基礎設施是「融合基礎設施」的組成部分,可以延展出更多極具想像力的升級。
「兩會」上,代表們便建言將許多交通設施納入新基建,例如東風公司董事長竺延風建議把無人配送車輛納入「新基建」政策範疇,建立管理、標準體系,推進其落地應用。北汽集團董事長徐和誼則建議「把汽車產業打造成現代智慧城市的新型基礎設施,成為智能城市的AI細胞」。
越來越多的交通基礎設施都具備新型基礎設施特性,例如ETC、無感停車等,騰訊也在17年推出了乘車碼,成為了融合基礎設施在公共運輸領域的典型代表。
騰訊乘車碼改變了傳統刷卡乘車的諸多不便,以「微信」作為紐帶,連接政府、城市公共運輸運營方以及用戶。通過小額高頻的支付,不但讓市民的出行體驗極大提升,也讓每一次刷碼成為一個「數字節點「,利於公交部門的運營管理。目前,130多個城市的公共運輸系統已經普及了乘車碼,覆蓋1.3億用戶。
疫情期間,在乘車碼基礎上,「乘車登記碼」迅速在全國範圍內鋪開,乘客只需要打開微信掃一掃「乘車登記碼」,提交乘車登記信息,就可以實現快速無接觸登記,及時獲取同乘病患相關推送信息。對於衛生、交通部門,乘車登記碼可以實現「100%乘客信息可追溯」。
騰訊乘車登記碼
乘車碼成為「融合基礎設施「,讓「上車」這一操作更加快速便捷,減少了售票人力,實現了出行支付的智慧化,提升了交通效率;乘車登記碼助力復工復產,成為特殊時期公共運輸管理的利器,讓交通管理更人性、更智能。
越來越多的交通傳統基礎設施正在新基建浪潮下變得更加強大,或者實現躍遷升級,成為智慧城市中重要的智能化設施。
新基建被熱推,並進入政府工作報,將推動單車智能發展、加速車路協同落地、讓交通、城市智慧化。
幾天前,騰訊宣布未來五年投入5000億發力新基建,雲計算、人工智慧、5G網絡、大數據中心等都是重點領域,而這些技術也將極力的推動出行產業數位化變革。
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馬化騰近日在《人民日報》刊文中表示:「新基建與產業網際網路是不可分割的系統。如果我們把新基建、數據要素和產業網際網路的三者關係比作『路—油—車』,那麼產業網際網路與新基建的緊密結合,就如同未來智慧交通所必需的『車路協同』。」「兩會」期間,馬化騰也建議「大力推廣無感支付、乘車碼、ETC等便民服務,加快智能路網、智能網聯汽車發展。」
實際上,除了大力推動新基建,今年關於出行產業的利好政策不斷,2月,11部委聯合發布《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3月,《汽車智能自動化分級》報告發布,自動駕駛分級標準公示,隨後,數據成為生產要素、刺激汽車消費的政策頻出。
2020年,出行產業依然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但顛覆性的技術變革同時上演、一系列利好政策相繼發布,出行產業正站在產業躍升的大門口。新基建作為「數字土壤」,是數字經濟發展的戰略基石,將為下行的車市注入強心劑,加速出行產業的數位化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