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國外流行過一陣子的「擴增實境」(也就是AR)數字營銷。
它們一般是這樣的:下載一個APP,來到某個地方——比如某家實體店,某個線下活動,某個展覽,然後用APP掃描二維碼,就會出現各種有趣的交互。
比如,掃描某個商品,會在手機上顯示3D立體的動畫效果——諸如罐子裡鑽出一隻小熊、漢堡包從盤子上站了起來,等等;
掃描一張海報,會開啟「集卡獎勵」模式:在遊樂場中通過拍攝的形式集齊多少張卡,就能獲得獎勵或優惠;
甚至,結合攝像頭,你能夠跟動漫人物互動,看到他們環繞在你周圍,或者穿上他們的衣服……
這些創意,看起來都十分美好,也許比較麻煩的一點,就是它們需要下一個APP。
別小看這一步,這一步可能就擋住了90%的用戶——做運營的都知道,讓用戶進行一步操作,哪怕只是點擊一個按鈕,都是十分困難的,更別說是下載一個APP。
而這就是微信小程序可以解決的問題。
—— 小程序究竟是什麼? ——
傳統在手機上完成交互的方式,有兩種。
一是下載一個APP。這個時候,所有的代碼都是運行在手機上的。以新聞APP為例,它先通過APP上的代碼,建立起整個APP的框架,也就是窗口、按鈕、文字、樣式(比如字體、陰影)、交互邏輯,等等。然後再連接網絡,將伺服器的數據(也就是每條新聞的內容)下載下來,呈現在搭建好的「容器」裡面。
這種情況下,它的運行會非常流暢,因為需要下載的數據只有文字和圖片,其他東西都保存在手機上。當然,缺點就是會佔用手機內存。
另一種方式,是打開瀏覽器,運行一個網頁。在這種情況下,所有的代碼都需要聯網,下載,拷到瀏覽器裡面,再由瀏覽器對其進行解釋,根據代碼的指令建造出框架,然後下載文字和圖片,呈現出內容。
它的優勢是不佔用手機空間,用完把網頁一關完事。缺點是,因為代碼需要下載,運行在瀏覽器環境裡面,所以一旦功能稍微複雜一點,就會力不從心——變慢、卡頓、加載失敗,等等。
很多餐廳都提供了這樣的功能:點餐的時候,掃一下桌子上的二維碼,打開一個網頁,在裡面下單即可。這用的其實就是第二種方法,只不過是直接在微信裡面打開瀏覽器。(微信裡集成了一個瀏覽器)
小程序則是介於兩者之間的一種形式。
我們每次打開APP,其實都是運行它的代碼,再由代碼告訴編譯器:這裡要有一個窗口,這裡放一個按鈕,點這個按鈕可以打開另一個窗口……諸如此類,編譯器再去執行,這才構成了我們看到的樣子。
在第一種方法中,執行的是手機系統。第二種方法中,執行的是瀏覽器。
而在小程序中,執行的是微信。
微信給每一個小程序的開發者,都提供了一整套「積木」。開發小程序的過程,就是用微信的積木堆出自己想要的形狀,然後把這個堆砌的方法(不妨叫做「藍圖」)保存在微信裡。
當我們打開一個小程序的時候,就是告訴微信:我要打開編號為123456的藍圖了,請執行。
這跟APP有什麼區別呢?傳統的APP,所有的代碼都需要自己去寫,再傳達給系統。而微信本身已經寫好了一大堆代碼,小程序本身只是對這些代碼進行組合。所以,即使你下載了100個小程序,佔用的空間跟1個小程序沒有太大差別。
也就是說,它同時具備了APP和網頁的優點:相對於APP,小程序的佔用空間更小(但並不是沒有);相對於網頁,它執行起來更快(但並不是不需要聯網)。
很多人說,小程序不會佔用手機內存,這其實是一種誤解。小程序當然會佔用內存,只不過很少而已。
當一個企業發布一款小程序之後,首先微信會進行審核,然後把它裝到微信裡面。當我們打開這個小程序時,實際上是從微信裡面把它打開。這段儲存在微信裡的「藍圖」,必然會佔用一定空間。只不過,它佔用的空間會算在微信裡面。
也就是說,微信的佔用空間會越來越大。但與此同時,很多APP都可以刪掉。
—— 小程序究竟能做什麼? ——
如前文所說,在目前的階段,小程序對於日常生活的改變,其實也許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大。
因為本質上,它只是把原本用網頁實現的功能,變得更加流暢、更加豐富了而已。
我們在餐廳裡掃碼點餐,換了小程序,操作也是一模一樣的,就是流暢了一點。
我們用手機買票,需要打開UC/Safari/其他瀏覽器,然後打開12306的網頁,登錄,買票。換了小程序,本質也是一樣的,只不過變成在微信裡面打開,然後,嗯,快了一點(但搶票的速度並不會變快)。
小程序現階段最大的優勢,其實在於:原本許多無法用網頁實現、必須安裝APP實現的功能,可以用小程序代替APP了。
比如,MUJI發布過一款APP,叫做MUJI to Relax,可以播放清新怡人的自然音效(早晨,深夜,海浪,鳥鳴等),配上相應的極簡圖片,非常放鬆。這個功能,有了小程序之後,就可以代替掉了。
比如,前面講過的數字營銷手段:下一個APP,到指定地方,參加指定活動,集齊若干個貼紙,可以兌換獎品——也完全可以用小程序代替。
比如,上傳一張自己的照片,配合商品,進行虛擬換衣,看到自己穿著不同衣服的樣子,也不需要下載專門的APP了。
諸如此類。
小程序的橫空出世,最應該感到開心的,其實是廣告人們。
許多天馬行空的創意,以往都需要通過做一個APP實現,不但費時費力,用戶也不買帳,而現在,可以用一個小程序簡單解決了。開發時間可以縮短到數天,也完全不會打擾到用戶。
結合短視頻,以及今年大火的AR技術,小程序能做到什麼?
我對此非常感興趣。
這提供給廣告人的,是讓更多創意落地的可能,更是讓更多可能性能夠得到嘗試,真正百花齊放的機會。
—— 小程序怎麼使用? ——
小程序剛剛露臉的時候,很多人關注的就是這問題:我們怎麼使用小程序?
那段時間,網上的猜測五花八門:有說集成在公眾號裡面的,有說另開一個Tab的,有說在發現裡面的……眾說紛紜。
後來又有人放出消息:小程序主要有兩個入口:掃二維碼,以及在搜索框直接搜索。
簡而言之,掃一掃,以及搜一搜。
而28號的微信公開課,徹底一錘定音:小程序的打開方式將以「掃一掃」為主,只提供有限程度的「搜一搜」。
也就是說,沒有使用過的小程序,你是搜不到的。後期,很有可能,關於搜索結果的排序、顯示等等,都會有所限制。
一方面來看,這是微信的一種價值觀:微信希望成為人們手的延伸,在線下場景實際進行交互時,通過小程序,來代替原先的各種交互行為。
但另一方面,這似乎並不是一個最優的方案。
網絡的誕生,本質就是為了將需求和功能進行跨越空間的連接,而移動應用則大大強化了這一點,將人從電腦面前解放——當我想聯繫誰的時候,我可以用簡訊、電話、微信找他;當我在外面想買張電影票,可以直接用手機網購;當我想處理某個文件,可以用手機連上雲端打開;甚至,出門之前,我可以用手機打開車裡的空調,讓它先制一會熱。
人的手是有限的,而傳輸於電磁場空間的信息,則將人的觸及範圍無限放大。網絡,成了我們的「第三隻手」。
但是,「掃一掃」這個行為,則打破了這種連接,逼迫你重新回歸「在場」的狀態。
這種情況下,它的使用場景,又會受到很大的局限:我想叫個快遞,我想打輛車,我想網購,我想訂個酒店,我想買張機票,在這些情況下,應該怎麼掃呢?
當然,這樣做也有一個好處。當小程序的入口,只能通過二維碼掃描獲得,商家想要推廣的話會怎麼做呢?會漫天遍地地貼二維碼。
短時間內,這可以起到極好的集中曝光效果,迅速抓住用戶,打開市場。
不過,小程序還沒發布,具體的情況我們也不得而知。也許微信有其他考慮,也許會在微信中再設置一個入口,都有可能。
—— 小程序會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
發現了嗎?
提供一個平臺,企業通過這個平臺「製作」軟體,用戶通過這個平臺「使用」軟體——這實質上是什麼?
是一個作業系統。
這跟Windows、安卓、ios,沒有本質上的不同。
所以,小程序未來的形態,會是什麼樣的?
也許,絕大多數的APP和網頁應用,都會被小程序代替,而我們只需要在手機上安裝一個微信就夠了。無論是點餐,買票,網購,打車,甚至包括衣食住行和娛樂方方面面的服務,打開微信,都可以實現。
我們的手機裡,將會只剩下一個微信,以及少數幾個專業APP。
這會是微信帝國的野心嗎?
如果真有這麼一天,你覺得是好事,還是壞事?
不過,無論如何,至少在現階段,微信是很「克制」的。別人的發布會都是「能做什麼」,而12月28日的公開課,微信開出了一場「不能做什麼」的發布會。
不能推送信息,不能做遊戲,不能被輕易搜到,不能分享到朋友圈……儘管張小龍刻意說「克制這個詞從來沒有在我的腦袋裡出現過,那不是一種很好的狀態」,但可以看到,微信團隊的做法,至少是理性、謹慎和克制的。
16年直播大火,有人問過微信團隊,你們做不做直播。微信的回答是,我們不做。因為微信太大了,無論什麼動作,都很容易被外界放大10倍、100倍,所以,我們每一個動作,都要保持謹慎,以免造成太大影響。
我非常欣賞這樣的價值觀。
當微信誕生的時候,很多人覺得,微信不過就是一個搖一搖和認識陌生人的工具。如今,微信幹掉了簡訊,成了日常聯繫最高頻的應用。
當公眾平臺誕生的時候,很多人覺得,這不過就是一個CRM的高級工具。誰能想到,它撐起了一個內容自媒體生態,成了日常獲取資訊最高頻的渠道。
小程序的未來,會是什麼樣的?
讓我們一起拭目以待。: )
THE END
- 晚 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