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panese University Culture
日本大學校花評選,是日本各大學裡經常舉辦的活動,也被稱為是日本最高級別的學生活動。校花評選也成為日本各大學一項悠久的傳統活動,但在新時代下這種傳統也在逐漸發生變化。
首先,什麼是「校花評選」?簡單來講就是用投票的方式來決定誰是該大學的最美女性(被選上的學生稱為Ms. 某大學),只有該大學的學生才能報名參加。舉辦團隊通常都是大學的研究廣告社團,評選活動會有很多企業贊助。例如:2006年某英語補習班贈送了一輛寶馬轎車給Ms.慶應大學的獲得者;此外,最近還增加了短期留學、脫毛公司內定職員等豪華獎項。如今日本著名女主持人幾乎都是通過校花評選而出名的。
*田中美奈實,日本女主持人,演員。畢業於青山學院大學,曾參加青山學院大學的「青山小姐」選拔,獲得了副「青山小姐」的名號,並因此有機會在時尚雜誌擔任模特,開始步入演藝界。
*宇垣美裡,日本TBS電視臺主播。畢業於日本同志社大學,曾參加同志社大學校園小姐大賽並獲得大獎。
因此被選出來的校花都會受到大眾的矚目,每年都會登上社交媒體的熱搜榜。評選過程為自主報名,由舉辦團隊從無數的報名者之中選出五六個人作為決賽候選人,之後由他們通過經營自己的Instagram,twitter等社交平臺來提升人氣,最後進行公開投票決定誰是最美最可愛的校花。
然而如此知名的校花評選最近也出現了反對的聲音(舉辦校花評選的學校有青山學院大學、立教大學、東京大學、明治大學等諸多日本名牌大學)。主要理由之一是學生們紛紛提出質疑:以「美」作為唯一標準的校花評選會不會固化對女性的刻板印象,排除多元化性別?根據外貌判斷一個人,甚至會產生偏見的想法,比如lookism——外貌主義,「美女帥哥就是好」等這種觀念。過去的校花評選是否疏忽了個人的多樣性,過分強調了外貌主義呢?另外,東京大學上野千鶴子名譽教授指出「Miss就是限定未婚女性,所以校花評選就是用男性的眼光為還沒被其他男性擁有的女性分等級」。隨著社交軟體的普及,不少候選人也遭遇過網絡性騷擾。在大學裡我們應該追求男女平等,那麼這種評選是否有些不恰當呢?
<2019年,上野千鶴子教授在東京大學入學儀式上提出的女性歧視問題在網絡上刷屏。>
<上野千鶴子教授在東京大學入學儀式上演講的完整版>
因此日本上智大學從2020年起就廢除了之前的校花評選,而開始了一種以演講技能和對各種社會問題的影響力等為標準的新型比賽,不分男女,也不再用Miss的稱號了。但最後被選出來的冠軍還是個所謂的「美女」,現在學生們還在尋找適合的比賽活動從而能夠符合容納多元化的新時代。此外,一個千葉大學的男同學還用不同的方式來體現性別多樣性。他參加校草評選前公開出櫃,展現了不限性別的魅力而獲得了冠軍。他本來反對校花校草評選,但他決定利用這個機會來試圖解決各種性別問題,鼓勵LGBT群體(編者註:LGBT一般指性少數群體,也叫彩虹族群,是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酷兒、間性人、無性人以及其他未提及的非規範性的性取向、性別認同和性別表達的人的總稱)。最近日本大學校花校草評選也在逐漸發生變化。
*2020年,日本上智大學停辦了校花大賽,而是辦起了男女同臺的選美比賽,男生和女生混合參賽。
*慶應義塾大學則是保留歷史悠久的校花、校草大賽,但是修改參賽方面的性別限制。男生可參加校花比賽,女生也可參加校草比賽。
<慶應義塾大學2020年的校草比賽候選人(圖中左起第二位是女生)>
我並不希望各位讀者看到這裡就單純下結論說「果然日本社會有嚴重的男尊女卑觀念」,因為我相信不管是在日本還是中國,這些外貌主義在日常生活中是很常見的一種現象。「在我們公司最漂亮的是隔壁部門的誰誰」,「新來的男生很帥,工作能力應該也很強」等等,其實這些言論也是一種「小型校花校草比賽」。我們不能完全避免以外貌去判斷一個人,可是至少我們應該意識到有沒有以外貌判斷了他人的內心世界,而忽略了他的內在美呢?
筆名素貞,出生於日本橫濱,大學中文系畢業。筆名素貞的由來是上中文課學的白蛇傳中的白娘子。我喜歡鹹的番茄炒雞蛋,吃不慣甜的;我去中國一定要吃山楂糖葫蘆,念念不忘的酥脆口感。下次何時才能去中國吃烤冷麵呢?
微信號 : shcxjh2020
微信搜一搜:生活側寫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