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普京,他不僅是俄羅斯總統、全球公認的鐵腕政治家、戰鬥民族眼中「真·硬漢」,對於中國人而言,現在他還多了一個頭銜——清華大學名譽博士。上個月,清華大學為普京授予名譽博士學位並頒發了證書。而這位「新晉」清華大學名譽博士曾「實名點讚」的俄羅斯電影《絕殺慕尼黑》也即將於6月13日在國內上映,究竟這部電影有何魅力,能獲得普京青睞?
點擊獲取影片更多資訊
這部電影根據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真實事件改編,講述了在冷戰期間,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在奧運會男籃決賽上相遇,面對著連續36年未嘗敗績的強敵美國隊,蘇聯隊在教練加蘭任的帶領下堅持戰鬥到最後一秒。
能夠獲得普京鍾愛,必然有其特別之處。高燃熱血的故事情節、齊心奮鬥的團隊精神、觸及人心的情感共鳴等,都是本片值得關注的亮點。本片另一特別之處在於,影片在結尾近一小時的時間內,突破性地以全知視角俯瞰了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籃球決賽的全部細節,鏡頭、敘事完全圍繞這場歷史性的比賽展開,近乎完全還原了當年決賽的盛況。用如此時長、鏡頭語言再現一場比賽,在世界電影史上都極為少見。
當今國際主流電影敘事主要集中在角色本身,無論是何種題材和類型,最終關注點都要回歸到「人的價值」。而《絕殺慕尼黑》將所有焦點全部集中在比賽本身,真正做到「將故事還給故事」,近乎冷靜地將一場激動人心的比賽完整拍攝下來。如此開拓性地嘗試,已經足以令人驚嘆「除了戰鬥民族,沒人敢這樣拍電影」。
據悉,為了呈現這場史無前例的決賽,整個劇組也在電影技術、鏡頭語言、場面調度各方面不斷嘗試。
為了保證影片中真實的比賽氣氛和讓觀眾深入其中的臨場緊迫感,導演決定採用「實拍+特效」形式拍攝。然而大型體育賽事的電影表現非常困難,真實拍攝根本無法同時調動所有觀眾的表演。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劇組找到特效團隊研發並創建了一個新的人群克隆系統,為長鏡頭、遠景等提供了逼真的角色呈現。
在實際拍攝中,劇組採用了很多方法應對球場上複雜的比賽情況。首先是導演安排了六臺攝影機完成拍攝。比賽開始後,六臺攝影機同時工作,捕捉賽場所有人員的真實動作與表情。其中第六臺攝影機被劇組稱為「第六名球員」,它在比賽中同運動員一樣出現在賽場上,不斷穿插在人群當中,捕捉其他機位難以拍攝的鏡頭。另外,本片攝影指導也找到了一個非常有效且簡單的拍攝方法:穿上旱冰鞋一邊滑一邊拍攝。這樣既能保證攝影師跟上球員運動的步伐,又能保證鏡頭畫面相對穩定。即使有了以上各種應對方法,最後一場蘇聯隊與美國隊的決賽仍然耗時30天才最終完成拍攝。除了球場上鏖戰的球員們,這場比賽最多的時候一天當中有多達500個臨時演員參演。耗時之長,人數之多,可見劇組對於這場決賽的重視程度。
電影《絕殺慕尼黑》即將於6月13日登陸全國各大院線,相信這部清華大學名譽博士普京都喜愛的電影,不會令國內觀眾失望。
來自淘票票媒體號:絕殺慕尼黑